憍薩羅國都城,舍衛城,城內有一精舍,名喚祗園精舍,陽光透過繁茂的枝葉,灑下斑駁的光影。
佛陀釋迦牟尼端坐在精舍中央的高台之上,他的麵容寧靜而慈悲,周身仿佛散發著柔和而神聖的光芒。
佛陀的十大弟子恭敬地隨侍在側,阿難尊者目光專注,用心聆聽著佛陀的每一句教誨;舍利弗尊者神情莊重,若有所思;目犍連尊者身姿挺拔,展現出堅定的信念。
台下,眾多的聽眾虔誠地圍坐。他們來自不同的階層,有的是貴族,身著華麗的服飾;有的是平民,衣著樸素但眼神中充滿了渴望。眾人皆屏氣凝神,生怕錯過佛陀的每一個字。
佛陀的聲音如同清澈的溪流,緩緩流淌,潤澤著每一個人的心靈。他以智慧和慈悲闡釋著佛法的真諦,講述著解脫煩惱、走向涅盤的道路。聽眾們時而點頭,時而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心中的疑惑在佛陀的教導下漸漸消散。
微風輕拂,樹葉沙沙作響,仿佛也在聆聽這神聖的教誨。祗園精舍中,彌漫著寧靜與祥和,佛法的智慧在這裏傳遞,照亮了每一個人迷茫的心靈之路。
突然天空中異香撲鼻,眾人紛紛抬頭望去,隻見天空中祥雲朵朵,光芒稍斂。
但見天帝帝釋天身著素雅的長袍,頭戴簡單的發飾,帶著幾位隨從,從雲端徐徐而降。
帝釋天的裝扮雖樸素,卻難掩其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他步伐沉穩,神色恭謹,眼中透著堅定與虔誠。其隨從們也衣著簡約,舉止謙遜。
本來在潛心聽講的信眾們,見得天帝親臨,連忙靜靜地在旁俯身禮拜,隨後默默退下。
來到佛陀麵前,帝釋天深深地合十行禮,說道:“前者多承佛陀相助,得退阿修羅族大軍,使天界重歸安定。今特來登門道謝。”
佛陀微笑著回應:“此乃因緣所致,不必掛懷。”
帝釋天緊接著說道:“佛陀,經曆此番戰事,吾深感世間無常,欲望紛爭無盡。吾願拋卻天帝之位,追隨您左右,一心學法,求那解脫之道。”
佛陀微微搖頭,慈悲地說道:“帝釋天,汝之位乃天命所賦,責任重大。若心懷慈悲,身處其位更能廣施善緣。心若向佛,何處不可修行?佛法無邊,非拘於形式與所在。”
帝釋天麵露疑惑:“佛陀,吾在天界,瑣事繁多,常為權欲所擾,恐難守真心。”
佛陀緩緩說道:“心迷則法華轉,心悟則轉法華。若能於諸境不生貪嗔癡,以平等心對待眾生,縱在天界,亦能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帝釋天若有所思,再次行禮:“佛陀教誨,吾當銘記於心。但吾真心向佛,還望佛陀指引。”
佛陀言道:“帝釋天,汝當以慈悲為懷,以智慧治世,以善念感化眾生。如此,即是踐行佛法,亦是修行之路。”
帝釋天恍然大悟,恭敬道:“多謝佛陀開示,吾定當依此而行,不負佛陀期望。”
言罷,帝釋天再次深深合十行禮,堅定地說道:“佛陀,吾既已明了,身為佛教名義上的護法,願世代護佑佛教,使佛法廣傳,澤被眾生。”
佛陀微笑頷首:“善哉善哉,帝釋天,汝之願力宏大,必能成就無量功德。佛法之弘揚,需眾緣和合,汝之護佑,乃眾生之福。”
帝釋天聞此,眼中光芒閃耀,帶著無比的決心與信念,率領隨從緩緩升空,祥雲環繞,漸漸消失在天際。
天帝前來參拜佛陀、並自請為佛門護法的消息,經信眾們四處傳播,導致佛陀之名迅速傳遍整個天竺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偏遠的鄉村;無論是王公貴族的宮殿,還是平民百姓的茅舍,人們都在談論著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佛陀之名,如同春風吹過大地,喚醒了無數沉睡的心靈;又似璀璨星辰,照亮了人們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
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佛陀成為了希望的象征,慈悲的化身,引導著他們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月上中天,繁星點點,祗園精舍在月色的籠罩下顯得格外寧靜。
佛陀屏退左右,獨自一人於室內跏趺而坐。他輕輕揮動衣袖,瞬間布置下一層神秘的結界,任誰也無法窺探其中奧秘。
突然,佛陀眉心一亮,發出點點微光。
緊接著,自其眉心中緩緩飛出數件物品。
這些物品起初極小,仿若微塵,在光芒的環繞中徐徐飄動。然而,隨著它們不斷向前,竟逐漸變大,待得落地之時,已恢複正常大小。
這赫然正是其前世多寶道人的物品:業火紅蓮、血火無形劍、暗影披風、金剛破魂臂甲、青淩劍……
其中一物,晶瑩剔透,光芒閃耀,這正是其前世多寶道人的三魂七魄。
人有三魂:天、地、人;
魄分七種:喜、怒、哀、懼、愛、惡、欲;
三魂在於精神,七魄在於物質。
淡紫色的天魂宛如一道純淨而璀璨的光芒,筆直地向上伸展,仿佛要衝破雲霄,與蒼穹相連。
地魂則如同厚實的土壤,沉穩而凝重,呈現出深褐色,似乎承載著生命的根基與厚重的曆史。
人魂好似一團柔和的光暈,溫暖的淡黃色,形態變化自如,如流水般靈動,體現著人性的複雜與多樣。
至於七魄,喜魄形如一顆閃爍著金色光芒的星星,璀璨而歡快;怒魄仿若熊熊燃燒的火焰,鮮紅而熾熱;哀魄如同低垂的烏雲,灰暗而沉重;懼魄恰似蜷縮的刺蝟,深黑色中透著警惕;愛魄宛如綻放的玫瑰,粉色的花瓣嬌豔動人;惡魄猶如尖銳的荊棘,墨綠色帶著猙獰;欲魄仿佛不斷膨脹的氣球,五顏六色,充滿著無盡的誘惑。
這三魂七魄,以各自獨特的形狀和色彩,展現著精神與物質的交織,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而神秘的生命圖譜。
這才是真正地控製著佛陀一舉一動的魂魄!
這麽多年來,因為怕梵天察覺,一直把它牢牢封在眉心深處,不敢稍有泄漏。
此刻,他自信以自己的實力,已經確保能夠隔絕梵天的察探,這才將其取出來。
看著這熟悉的一切,縱使此刻已經成為佛陀,也不禁讓他思緒萬千。
算起來,從盤古世界來天竺世界,已經經曆了五百次轉世,計兩萬餘年。
來的時候,他進退無著,苦尋成聖之路,且又不知從何尋起;
此時此刻,他卻已經是這方天地間最頂尖的存在,呼風喚雨,揮手即可退百萬魔軍,手下弟子數千,信眾數萬。
但是,“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鄉”,在這片天地雖然已是頂尖存在,但是他的師尊、同門,還有那熟悉的盤古世界,甚至連燃燈,都始終在他的心中魂牽夢繞。
確實,已經出來得太久了啊……
這麽多年過去,也不知道師尊麵壁結束了沒有?也不知道燃燈有沒有迫害門中師弟師妹?金蓮聖母有了誅仙劍,也不知證道成聖了嗎?她若成聖,以她的性格,肯定第一時間要去找燃燈報仇,不過,多半會被無當聖母攔住。
想到此處,佛陀嘴角不由露出笑意,可是這個回歸的念頭一起,佛陀內心便再難放下,索性開始在內心推演回歸盤古世界的安排。
首先是眼前的三魂七魄。
雖然多寶道人的三魂七魄一直就在自己的眉心,可以暗中影響到佛陀的想法,任誰也無法察覺。但佛陀身體內本身也有三魂七魄,並且,隨著佛陀的覺悟,這個三魂七魄也已經相當強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不能保證這兩套魂魄不會出現衝突,而一旦衝突出現,那就是走火入魔,神經分裂。以他現在的能力,那結果將是毀滅性的、難以想像的。
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將這兩套魂魄融合起來才行。
但是,這又談何容易!特別是對於兩套如此強大的魂魄來說!
道家有奪舍一說,但這是以一方的魂魄徹底消失為代價的。
金蓮聖母之前就是奪的蚊子的舍,但之前的那隻蚊子的魂魄早已經在金蓮聖母的魂魄入駐的同時,被抹殺得幹幹淨淨了。
但對於現在的佛陀來說,這兩套魂魄都是不容舍棄的,因此就別無選擇,隻有憑自己來參透這其中的奧秘,讓兩套魂魄在不受損傷的情況下實現徹底的融合。
相信以自己此刻的實力和地位,梵天不會再來隨意探測自己體內是否還有多寶道人的魂魄了吧。
這是當前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大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大問題,是關於佛陀的神通。
悉達多太子是在天竺世界覺悟,他的種種神通,統稱“六通”,也是在覺悟的時候,由這方天地賦予他的,但不知道,如果換一個世界,到盤古世界去的話,這些神通是否還會依舊跟隨著他?
這個問題同樣相當重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麽即使魂魄融合成功了,兩萬多年後的多寶道人,與兩萬多年前的他,在能力上不會有任何區別,回到盤古世界,他依然是一個準聖,依然拿燃燈沒有任何辦法。
而這一點,就隻有回到盤古世界去親自檢驗一番才能確認了。
第三個問題:離開的方式。
假設前麵兩個問題都順利解決,可以回歸盤古世界,那麽又以什麽方式離開呢?
直接說走就走?
那肯定不行,梵天雖然無法阻擋,但自己多寶道人的身份也就暴露了,日後自己再想要回到天竺世界,可就難了。
除非直接跟梵天撕破臉皮,徹底戰勝梵天,這樣梵天拿自己沒有辦法。
但自己在這裏苦心經營的佛教、在這邊的弟子信眾,恐怕又通通得放棄了。
何況自己也沒有戰勝梵天的把握,自己的一切能力,都是這方天地給的,而這方天地,卻又是梵天所創造的!
雖然說天道無私,梵天犯了錯,照樣被自己所生的濕婆神砍掉一個頭。
但自己若是因為此事跟梵天打起來,自己還能不能動用這方天地的力量,還尚未得知。
畢竟自己體內另外藏著一套多寶道人的魂魄,這可是瞞過了這片天地所有生靈的。也正因為這一套多出來的魂魄,他才能在那麽多次的轉世輪回中,依然保留著前世的記憶,這才累世行善積德,最終得以大功德加身,成就正果。
所以,這也是一個需要仔細應對的問題。
盤算良久,仔細列出這三個問題,雖然每一件事情都比較麻煩,但如今既然已經找出其中關鍵,慢慢來想辦法,總還是能夠解決的。
想清楚這些,佛陀總算輕鬆了不少,又拿出昔日的武器法寶,摩挲把玩良久,方才又重新將其收起。
但現在,除了魂魄依舊是收入眉心外,其餘的兵器法寶,都納入隨身的芥子袋中。
大腦雖小,能裝萬物;芥子雖小,能納須彌。所謂芥子納須彌即由此而來。
佛陀自己煉製了數個芥子袋,用以裝隨身物品,袋口有封印,水火不侵,任何人均無法探測。
這天,佛陀喚過目犍連議事。
這目犍連乃佛陀門下十大弟子之一,飛天遁地,無所不能,跟隨佛陀多年,習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在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
佛陀交給目犍連一個密封好了的芥子袋,授以解封之法,隨即叮囑道:“爾可持此袋,一路往北而行,穿越結界,過南海,有大陸名之曰盤古大陸。”
“到彼大陸,爾可覓一荒野之地,依我之法將此袋打開,屆時自見分曉。”
目犍連跟隨佛陀多年,卻還是頭一次接到如此奇怪的任務。並且還是要離開天竺世界、跨越西海、去到遙遠的盤古世界。
但多年的追隨,他已經養成了對師尊的話言聽計從的習慣,當即點頭答應,運起神通,就往北而去。
不多時就已經跨越結界。
天竺世界內平素也偶有天神、精怪往來結界內外,梵天常駐雪山之巔,離結界甚近,通過結界往來的生靈,他都能有所感應,是以昔日多寶道人剛一進入天竺世界,即被他發覺,並攔截擊殺。
目犍連此番步出結界,梵天自然也有所感應。但一來其本屬天竺人氏,二來其實力有限,能量波動不強,所以梵天也沒有太當一回事。
目犍連雖未修成神境通,但其飛行速度也自不慢,似一道流光在天空劃過,瞬間即至數千裏之外。
如此一路飛行,過數日而至南海,但見碧波萬頃,無邊無涯。
目犍連身負師命,無睱欣賞美景,不敢耽擱,又是一路疾馳,也不知過了多少時日,方才遠遠望見一片陸地,內心尋思,這應該就是師尊口中所說的盤古大陸了。
平素師尊外出,自己都侍候在旁,未曾遠離片刻,也未曾見師尊離開過天竺世界。但此番一路走來所觀的景象,卻都如師尊所言,不由內心對師尊又敬重了幾分。
內心正思慮間,突覺一股強大的力量掃過全身,似乎將自身照得無所遁形,想來這就是盤古世界的結界守護之力了。
他自小遊曆十方,見多識廣,也曾聽人說起過昔日梵天來盤古世界尋找守護神珠的故事,因為這方世界的守護之力不允許聖人進入,是以梵天才不慎遺失神珠。
目犍連此刻已習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其功力若要拿盤古世界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應該是在準聖水平,雖然已經堪稱一方強者,但好在盤古世界並未排斥其進入。
再往前,就是一望無際的陸地了。
目犍連遵照師囑,仔細尋到一處周圍數千裏荒無人煙之地,這才降落下來。
仔細自懷中掏出芥子袋,所幸一路行來,雖有風塵之苦,卻未曾遭遇任何意外,這芥子袋也是絲毫無損。
目犍連按師尊所授,解除袋口封印,卻見師尊自袋中飄然而出,不禁目瞪口呆!
師尊要自己不遠數萬裏帶過來的東西,原來竟是師尊本人!這確實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原來,這正是佛陀那夜想出來的計策。
要想回歸盤古世界,有三件事情需要解決,而第二件,就是需要檢驗自己在天竺世界中能用的神通,在盤古世界是否也能使用。
而要想檢驗,就別無他法,隻能自己到盤古世界來試驗一番才行。
但是自己本尊若是光明正大地過來的話,動靜又實在太大,那邊的梵天、這邊的燃燈都能即刻發覺。
所以,這才想出了這個辦法:
佛陀凝聚出一具分身,裝入芥子袋中,但分身不能持續太久,佛陀又在袋中注入靈氣滋養分身。
然後使一個瞞天過海之計,由目犍連帶到盤古世界中來。
佛陀不知盤古世界是否會排斥此刻的自己,但想來,佛陀魂魄中帶有多寶道人的氣息,盤古世界應該不會排斥。此次也是以分身來作個測試。
而此刻目犍連所見,隻是佛陀一具分身,佛陀真身,此刻依舊在祗園精舍之中。
佛陀分身暗喜,看來,這第一項是沒問題了,正如所料,日後回歸盤古世界,就算是以佛陀如今的境界,回歸也不會遇到盤古世界守護之力的阻撓。
接下來就需要檢驗自己的各項神通,在這方天地是否依然有效了。
此處在西牛賀洲偏南的位置,且是偏僻之地;而燃燈佛祖的靈山勝境位於西牛賀洲東北方位。
雖說整個西牛賀洲盡在燃燈佛祖神識範圍之內,但其主要探察範圍還是集中在靈山附近,畢竟距離越遠,所耗精力也越大,平時沒事也不會往這個方向探察。
當下佛陀一一試練“六通”神通。
頓時,他的目光穿越層層迷霧,清晰地看到一隻色彩斑斕的山雀停歇在枝頭。
這隻山雀撲棱著翅膀,嘴裏發出清脆而急促的叫聲,仿佛在訴說:“這林間的果實愈發稀少,我要如何才能為我的幼崽們覓得足夠的食物?”
它的小眼睛裏充滿了焦慮與擔憂,心裏想著:“那幾個小家夥還在家裏嗷嗷待哺,我必須盡快找到充足的食物帶回去,可不能讓它們餓著。”
佛陀又看到一隻矯健的野兔,豎著耳朵,警惕地觀察著四周。
它的心中暗自思忖:“這片草地看似平靜,卻不知是否隱藏著危險,我得小心那些潛伏的獵手。”
它的嘴裏發出短促的“吱吱”聲,像是在給自己加油打氣,又像是在向同伴傳遞著小心的信號。
還有一隻機靈的鬆鼠,在樹枝間跳躍穿梭,嘴裏“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似乎在歡呼:“這棵樹上的堅果真是豐碩,足夠我儲備過冬的糧食啦!”
它的心裏滿是喜悅和滿足,盤算著如何把這些珍貴的食物妥善地藏起來……
如此種種,數千裏範圍內的動物、植物,其一呼一吸,所思所想皆清晰可辨,這正是熟悉的感覺,這下佛陀放下一大半心了,天眼、天耳、他心看來是沒有問題的。
為了保險起見,佛陀令目犍連也依法施為,試驗此三項。
少頃,目犍連也是麵露微笑點頭示意,看來也是頗有所得。
佛陀又將探察範圍向前延伸到了數千裏外一條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張開慧眼,以宿命通望去,目光所及,皆是眾生的前世今生。
他看到一位衣著襤褸的乞丐,便已知曉此人前世曾是一位富貴人家的紈絝子弟,揮霍無度,不知珍惜福報,以致今生淪落至此,飽嚐貧困之苦。
一位麵容愁苦的婦人匆匆走過,佛陀看穿她的前世是一位自私自利的村婦,經常與人爭執,積累了諸多惡業,今生便要承受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的磨難。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佛陀看到他的前世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善人,經常幫助鄰裏,廣積善緣,所以今生得以安享晚年,子女孝順,生活無憂。
還有一位年輕的商人,忙碌中帶著焦慮,佛陀知曉他前世是一位勤奮但過於貪心的小販,因一時的貪念而失去誠信,今生雖有經商之才,但事業總是波折不斷,需經曆諸多考驗方能領悟得失之道……
宿命通既已無礙,漏盡通無需證明,最後再嚐試一下神境通吧。
有聖人坐鎮的地方,為了怕驚動他們,佛陀暫時避開。隻要不是有聖人在的地方,佛陀有自信不會被任何人察覺。
心念一動,來到魂牽夢縈的紫芝崖外,但見門外禁製依舊,看來師尊依舊未歸,不由內心一歎。有心想要進去看看究竟,又怕驚動了暗中窺探此處的有心人,好在如今歸來有期,也不急在這一時了。
佛陀不敢多呆,又心念一動,返回目犍連身側。
此時諸多神通已經試演無誤,回歸需要解決的第二件事情是無需擔心了。
佛陀心滿意足,飄身隱入芥子袋中,依舊叫目犍連封好袋子,自行加好封印,再往天竺世界而去。
佛陀釋迦牟尼端坐在精舍中央的高台之上,他的麵容寧靜而慈悲,周身仿佛散發著柔和而神聖的光芒。
佛陀的十大弟子恭敬地隨侍在側,阿難尊者目光專注,用心聆聽著佛陀的每一句教誨;舍利弗尊者神情莊重,若有所思;目犍連尊者身姿挺拔,展現出堅定的信念。
台下,眾多的聽眾虔誠地圍坐。他們來自不同的階層,有的是貴族,身著華麗的服飾;有的是平民,衣著樸素但眼神中充滿了渴望。眾人皆屏氣凝神,生怕錯過佛陀的每一個字。
佛陀的聲音如同清澈的溪流,緩緩流淌,潤澤著每一個人的心靈。他以智慧和慈悲闡釋著佛法的真諦,講述著解脫煩惱、走向涅盤的道路。聽眾們時而點頭,時而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心中的疑惑在佛陀的教導下漸漸消散。
微風輕拂,樹葉沙沙作響,仿佛也在聆聽這神聖的教誨。祗園精舍中,彌漫著寧靜與祥和,佛法的智慧在這裏傳遞,照亮了每一個人迷茫的心靈之路。
突然天空中異香撲鼻,眾人紛紛抬頭望去,隻見天空中祥雲朵朵,光芒稍斂。
但見天帝帝釋天身著素雅的長袍,頭戴簡單的發飾,帶著幾位隨從,從雲端徐徐而降。
帝釋天的裝扮雖樸素,卻難掩其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他步伐沉穩,神色恭謹,眼中透著堅定與虔誠。其隨從們也衣著簡約,舉止謙遜。
本來在潛心聽講的信眾們,見得天帝親臨,連忙靜靜地在旁俯身禮拜,隨後默默退下。
來到佛陀麵前,帝釋天深深地合十行禮,說道:“前者多承佛陀相助,得退阿修羅族大軍,使天界重歸安定。今特來登門道謝。”
佛陀微笑著回應:“此乃因緣所致,不必掛懷。”
帝釋天緊接著說道:“佛陀,經曆此番戰事,吾深感世間無常,欲望紛爭無盡。吾願拋卻天帝之位,追隨您左右,一心學法,求那解脫之道。”
佛陀微微搖頭,慈悲地說道:“帝釋天,汝之位乃天命所賦,責任重大。若心懷慈悲,身處其位更能廣施善緣。心若向佛,何處不可修行?佛法無邊,非拘於形式與所在。”
帝釋天麵露疑惑:“佛陀,吾在天界,瑣事繁多,常為權欲所擾,恐難守真心。”
佛陀緩緩說道:“心迷則法華轉,心悟則轉法華。若能於諸境不生貪嗔癡,以平等心對待眾生,縱在天界,亦能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帝釋天若有所思,再次行禮:“佛陀教誨,吾當銘記於心。但吾真心向佛,還望佛陀指引。”
佛陀言道:“帝釋天,汝當以慈悲為懷,以智慧治世,以善念感化眾生。如此,即是踐行佛法,亦是修行之路。”
帝釋天恍然大悟,恭敬道:“多謝佛陀開示,吾定當依此而行,不負佛陀期望。”
言罷,帝釋天再次深深合十行禮,堅定地說道:“佛陀,吾既已明了,身為佛教名義上的護法,願世代護佑佛教,使佛法廣傳,澤被眾生。”
佛陀微笑頷首:“善哉善哉,帝釋天,汝之願力宏大,必能成就無量功德。佛法之弘揚,需眾緣和合,汝之護佑,乃眾生之福。”
帝釋天聞此,眼中光芒閃耀,帶著無比的決心與信念,率領隨從緩緩升空,祥雲環繞,漸漸消失在天際。
天帝前來參拜佛陀、並自請為佛門護法的消息,經信眾們四處傳播,導致佛陀之名迅速傳遍整個天竺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偏遠的鄉村;無論是王公貴族的宮殿,還是平民百姓的茅舍,人們都在談論著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佛陀之名,如同春風吹過大地,喚醒了無數沉睡的心靈;又似璀璨星辰,照亮了人們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
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佛陀成為了希望的象征,慈悲的化身,引導著他們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月上中天,繁星點點,祗園精舍在月色的籠罩下顯得格外寧靜。
佛陀屏退左右,獨自一人於室內跏趺而坐。他輕輕揮動衣袖,瞬間布置下一層神秘的結界,任誰也無法窺探其中奧秘。
突然,佛陀眉心一亮,發出點點微光。
緊接著,自其眉心中緩緩飛出數件物品。
這些物品起初極小,仿若微塵,在光芒的環繞中徐徐飄動。然而,隨著它們不斷向前,竟逐漸變大,待得落地之時,已恢複正常大小。
這赫然正是其前世多寶道人的物品:業火紅蓮、血火無形劍、暗影披風、金剛破魂臂甲、青淩劍……
其中一物,晶瑩剔透,光芒閃耀,這正是其前世多寶道人的三魂七魄。
人有三魂:天、地、人;
魄分七種:喜、怒、哀、懼、愛、惡、欲;
三魂在於精神,七魄在於物質。
淡紫色的天魂宛如一道純淨而璀璨的光芒,筆直地向上伸展,仿佛要衝破雲霄,與蒼穹相連。
地魂則如同厚實的土壤,沉穩而凝重,呈現出深褐色,似乎承載著生命的根基與厚重的曆史。
人魂好似一團柔和的光暈,溫暖的淡黃色,形態變化自如,如流水般靈動,體現著人性的複雜與多樣。
至於七魄,喜魄形如一顆閃爍著金色光芒的星星,璀璨而歡快;怒魄仿若熊熊燃燒的火焰,鮮紅而熾熱;哀魄如同低垂的烏雲,灰暗而沉重;懼魄恰似蜷縮的刺蝟,深黑色中透著警惕;愛魄宛如綻放的玫瑰,粉色的花瓣嬌豔動人;惡魄猶如尖銳的荊棘,墨綠色帶著猙獰;欲魄仿佛不斷膨脹的氣球,五顏六色,充滿著無盡的誘惑。
這三魂七魄,以各自獨特的形狀和色彩,展現著精神與物質的交織,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而神秘的生命圖譜。
這才是真正地控製著佛陀一舉一動的魂魄!
這麽多年來,因為怕梵天察覺,一直把它牢牢封在眉心深處,不敢稍有泄漏。
此刻,他自信以自己的實力,已經確保能夠隔絕梵天的察探,這才將其取出來。
看著這熟悉的一切,縱使此刻已經成為佛陀,也不禁讓他思緒萬千。
算起來,從盤古世界來天竺世界,已經經曆了五百次轉世,計兩萬餘年。
來的時候,他進退無著,苦尋成聖之路,且又不知從何尋起;
此時此刻,他卻已經是這方天地間最頂尖的存在,呼風喚雨,揮手即可退百萬魔軍,手下弟子數千,信眾數萬。
但是,“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鄉”,在這片天地雖然已是頂尖存在,但是他的師尊、同門,還有那熟悉的盤古世界,甚至連燃燈,都始終在他的心中魂牽夢繞。
確實,已經出來得太久了啊……
這麽多年過去,也不知道師尊麵壁結束了沒有?也不知道燃燈有沒有迫害門中師弟師妹?金蓮聖母有了誅仙劍,也不知證道成聖了嗎?她若成聖,以她的性格,肯定第一時間要去找燃燈報仇,不過,多半會被無當聖母攔住。
想到此處,佛陀嘴角不由露出笑意,可是這個回歸的念頭一起,佛陀內心便再難放下,索性開始在內心推演回歸盤古世界的安排。
首先是眼前的三魂七魄。
雖然多寶道人的三魂七魄一直就在自己的眉心,可以暗中影響到佛陀的想法,任誰也無法察覺。但佛陀身體內本身也有三魂七魄,並且,隨著佛陀的覺悟,這個三魂七魄也已經相當強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不能保證這兩套魂魄不會出現衝突,而一旦衝突出現,那就是走火入魔,神經分裂。以他現在的能力,那結果將是毀滅性的、難以想像的。
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將這兩套魂魄融合起來才行。
但是,這又談何容易!特別是對於兩套如此強大的魂魄來說!
道家有奪舍一說,但這是以一方的魂魄徹底消失為代價的。
金蓮聖母之前就是奪的蚊子的舍,但之前的那隻蚊子的魂魄早已經在金蓮聖母的魂魄入駐的同時,被抹殺得幹幹淨淨了。
但對於現在的佛陀來說,這兩套魂魄都是不容舍棄的,因此就別無選擇,隻有憑自己來參透這其中的奧秘,讓兩套魂魄在不受損傷的情況下實現徹底的融合。
相信以自己此刻的實力和地位,梵天不會再來隨意探測自己體內是否還有多寶道人的魂魄了吧。
這是當前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大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大問題,是關於佛陀的神通。
悉達多太子是在天竺世界覺悟,他的種種神通,統稱“六通”,也是在覺悟的時候,由這方天地賦予他的,但不知道,如果換一個世界,到盤古世界去的話,這些神通是否還會依舊跟隨著他?
這個問題同樣相當重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麽即使魂魄融合成功了,兩萬多年後的多寶道人,與兩萬多年前的他,在能力上不會有任何區別,回到盤古世界,他依然是一個準聖,依然拿燃燈沒有任何辦法。
而這一點,就隻有回到盤古世界去親自檢驗一番才能確認了。
第三個問題:離開的方式。
假設前麵兩個問題都順利解決,可以回歸盤古世界,那麽又以什麽方式離開呢?
直接說走就走?
那肯定不行,梵天雖然無法阻擋,但自己多寶道人的身份也就暴露了,日後自己再想要回到天竺世界,可就難了。
除非直接跟梵天撕破臉皮,徹底戰勝梵天,這樣梵天拿自己沒有辦法。
但自己在這裏苦心經營的佛教、在這邊的弟子信眾,恐怕又通通得放棄了。
何況自己也沒有戰勝梵天的把握,自己的一切能力,都是這方天地給的,而這方天地,卻又是梵天所創造的!
雖然說天道無私,梵天犯了錯,照樣被自己所生的濕婆神砍掉一個頭。
但自己若是因為此事跟梵天打起來,自己還能不能動用這方天地的力量,還尚未得知。
畢竟自己體內另外藏著一套多寶道人的魂魄,這可是瞞過了這片天地所有生靈的。也正因為這一套多出來的魂魄,他才能在那麽多次的轉世輪回中,依然保留著前世的記憶,這才累世行善積德,最終得以大功德加身,成就正果。
所以,這也是一個需要仔細應對的問題。
盤算良久,仔細列出這三個問題,雖然每一件事情都比較麻煩,但如今既然已經找出其中關鍵,慢慢來想辦法,總還是能夠解決的。
想清楚這些,佛陀總算輕鬆了不少,又拿出昔日的武器法寶,摩挲把玩良久,方才又重新將其收起。
但現在,除了魂魄依舊是收入眉心外,其餘的兵器法寶,都納入隨身的芥子袋中。
大腦雖小,能裝萬物;芥子雖小,能納須彌。所謂芥子納須彌即由此而來。
佛陀自己煉製了數個芥子袋,用以裝隨身物品,袋口有封印,水火不侵,任何人均無法探測。
這天,佛陀喚過目犍連議事。
這目犍連乃佛陀門下十大弟子之一,飛天遁地,無所不能,跟隨佛陀多年,習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在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
佛陀交給目犍連一個密封好了的芥子袋,授以解封之法,隨即叮囑道:“爾可持此袋,一路往北而行,穿越結界,過南海,有大陸名之曰盤古大陸。”
“到彼大陸,爾可覓一荒野之地,依我之法將此袋打開,屆時自見分曉。”
目犍連跟隨佛陀多年,卻還是頭一次接到如此奇怪的任務。並且還是要離開天竺世界、跨越西海、去到遙遠的盤古世界。
但多年的追隨,他已經養成了對師尊的話言聽計從的習慣,當即點頭答應,運起神通,就往北而去。
不多時就已經跨越結界。
天竺世界內平素也偶有天神、精怪往來結界內外,梵天常駐雪山之巔,離結界甚近,通過結界往來的生靈,他都能有所感應,是以昔日多寶道人剛一進入天竺世界,即被他發覺,並攔截擊殺。
目犍連此番步出結界,梵天自然也有所感應。但一來其本屬天竺人氏,二來其實力有限,能量波動不強,所以梵天也沒有太當一回事。
目犍連雖未修成神境通,但其飛行速度也自不慢,似一道流光在天空劃過,瞬間即至數千裏之外。
如此一路飛行,過數日而至南海,但見碧波萬頃,無邊無涯。
目犍連身負師命,無睱欣賞美景,不敢耽擱,又是一路疾馳,也不知過了多少時日,方才遠遠望見一片陸地,內心尋思,這應該就是師尊口中所說的盤古大陸了。
平素師尊外出,自己都侍候在旁,未曾遠離片刻,也未曾見師尊離開過天竺世界。但此番一路走來所觀的景象,卻都如師尊所言,不由內心對師尊又敬重了幾分。
內心正思慮間,突覺一股強大的力量掃過全身,似乎將自身照得無所遁形,想來這就是盤古世界的結界守護之力了。
他自小遊曆十方,見多識廣,也曾聽人說起過昔日梵天來盤古世界尋找守護神珠的故事,因為這方世界的守護之力不允許聖人進入,是以梵天才不慎遺失神珠。
目犍連此刻已習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其功力若要拿盤古世界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應該是在準聖水平,雖然已經堪稱一方強者,但好在盤古世界並未排斥其進入。
再往前,就是一望無際的陸地了。
目犍連遵照師囑,仔細尋到一處周圍數千裏荒無人煙之地,這才降落下來。
仔細自懷中掏出芥子袋,所幸一路行來,雖有風塵之苦,卻未曾遭遇任何意外,這芥子袋也是絲毫無損。
目犍連按師尊所授,解除袋口封印,卻見師尊自袋中飄然而出,不禁目瞪口呆!
師尊要自己不遠數萬裏帶過來的東西,原來竟是師尊本人!這確實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原來,這正是佛陀那夜想出來的計策。
要想回歸盤古世界,有三件事情需要解決,而第二件,就是需要檢驗自己在天竺世界中能用的神通,在盤古世界是否也能使用。
而要想檢驗,就別無他法,隻能自己到盤古世界來試驗一番才行。
但是自己本尊若是光明正大地過來的話,動靜又實在太大,那邊的梵天、這邊的燃燈都能即刻發覺。
所以,這才想出了這個辦法:
佛陀凝聚出一具分身,裝入芥子袋中,但分身不能持續太久,佛陀又在袋中注入靈氣滋養分身。
然後使一個瞞天過海之計,由目犍連帶到盤古世界中來。
佛陀不知盤古世界是否會排斥此刻的自己,但想來,佛陀魂魄中帶有多寶道人的氣息,盤古世界應該不會排斥。此次也是以分身來作個測試。
而此刻目犍連所見,隻是佛陀一具分身,佛陀真身,此刻依舊在祗園精舍之中。
佛陀分身暗喜,看來,這第一項是沒問題了,正如所料,日後回歸盤古世界,就算是以佛陀如今的境界,回歸也不會遇到盤古世界守護之力的阻撓。
接下來就需要檢驗自己的各項神通,在這方天地是否依然有效了。
此處在西牛賀洲偏南的位置,且是偏僻之地;而燃燈佛祖的靈山勝境位於西牛賀洲東北方位。
雖說整個西牛賀洲盡在燃燈佛祖神識範圍之內,但其主要探察範圍還是集中在靈山附近,畢竟距離越遠,所耗精力也越大,平時沒事也不會往這個方向探察。
當下佛陀一一試練“六通”神通。
頓時,他的目光穿越層層迷霧,清晰地看到一隻色彩斑斕的山雀停歇在枝頭。
這隻山雀撲棱著翅膀,嘴裏發出清脆而急促的叫聲,仿佛在訴說:“這林間的果實愈發稀少,我要如何才能為我的幼崽們覓得足夠的食物?”
它的小眼睛裏充滿了焦慮與擔憂,心裏想著:“那幾個小家夥還在家裏嗷嗷待哺,我必須盡快找到充足的食物帶回去,可不能讓它們餓著。”
佛陀又看到一隻矯健的野兔,豎著耳朵,警惕地觀察著四周。
它的心中暗自思忖:“這片草地看似平靜,卻不知是否隱藏著危險,我得小心那些潛伏的獵手。”
它的嘴裏發出短促的“吱吱”聲,像是在給自己加油打氣,又像是在向同伴傳遞著小心的信號。
還有一隻機靈的鬆鼠,在樹枝間跳躍穿梭,嘴裏“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似乎在歡呼:“這棵樹上的堅果真是豐碩,足夠我儲備過冬的糧食啦!”
它的心裏滿是喜悅和滿足,盤算著如何把這些珍貴的食物妥善地藏起來……
如此種種,數千裏範圍內的動物、植物,其一呼一吸,所思所想皆清晰可辨,這正是熟悉的感覺,這下佛陀放下一大半心了,天眼、天耳、他心看來是沒有問題的。
為了保險起見,佛陀令目犍連也依法施為,試驗此三項。
少頃,目犍連也是麵露微笑點頭示意,看來也是頗有所得。
佛陀又將探察範圍向前延伸到了數千裏外一條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張開慧眼,以宿命通望去,目光所及,皆是眾生的前世今生。
他看到一位衣著襤褸的乞丐,便已知曉此人前世曾是一位富貴人家的紈絝子弟,揮霍無度,不知珍惜福報,以致今生淪落至此,飽嚐貧困之苦。
一位麵容愁苦的婦人匆匆走過,佛陀看穿她的前世是一位自私自利的村婦,經常與人爭執,積累了諸多惡業,今生便要承受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的磨難。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佛陀看到他的前世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善人,經常幫助鄰裏,廣積善緣,所以今生得以安享晚年,子女孝順,生活無憂。
還有一位年輕的商人,忙碌中帶著焦慮,佛陀知曉他前世是一位勤奮但過於貪心的小販,因一時的貪念而失去誠信,今生雖有經商之才,但事業總是波折不斷,需經曆諸多考驗方能領悟得失之道……
宿命通既已無礙,漏盡通無需證明,最後再嚐試一下神境通吧。
有聖人坐鎮的地方,為了怕驚動他們,佛陀暫時避開。隻要不是有聖人在的地方,佛陀有自信不會被任何人察覺。
心念一動,來到魂牽夢縈的紫芝崖外,但見門外禁製依舊,看來師尊依舊未歸,不由內心一歎。有心想要進去看看究竟,又怕驚動了暗中窺探此處的有心人,好在如今歸來有期,也不急在這一時了。
佛陀不敢多呆,又心念一動,返回目犍連身側。
此時諸多神通已經試演無誤,回歸需要解決的第二件事情是無需擔心了。
佛陀心滿意足,飄身隱入芥子袋中,依舊叫目犍連封好袋子,自行加好封印,再往天竺世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