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得是對的,道路在不斷降雪的影響下愈發地不明顯了,這讓原本隻能靠軌跡辨識方向的文泰找起路來更加費力。遇到林木略微密集的地方就要停下來仔細地分辨方向,確保我們能行進在正確的軌跡之上。


    其實這也怪不得他,這條路可能平時走得人太少了,所以根本就看不到一般山野路徑上很多戶外隊伍懸掛捆綁的路條。又由於降雪覆蓋的原因,地麵上的土路和路邊的界限也不分明了,看上去都是白茫茫地一片沒有差別。


    在戶外路線上最常見的各種垃圾,比如食品包裝紙,喝完的飲料空瓶,人為遺棄的塑料袋,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上都沒有見到。不知道是最近無人路過還是即便有也被白雪掩蓋住了,反正我們今天是完全沒有發現。


    走了不到三百米隊伍就停了下來,淩空似乎到了一個體能的臨界點。我和似水流年趕上去扶著艾米下來,我將背包交給了淩空,伏下身替他背起了艾米。別看隻走了幾百米的距離,淩空應該算是盡力了。


    一般人負重行走的能力都沒有自己想像得那麽強,人體的合理負重有人說是自身體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再重就會嚴重影響到體力、動作靈活度、甚至是自身的健康。不過這些基本上都是胡扯,沒什麽參考價值。我記得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過一位在山城幹挑夫的“棒棒”,專門用扁擔幫人家搬東西挑貨。一條扁擔能挑四百斤的重物,平地不用歇腳,上坡路一公裏,下坡路大約是兩公裏多才需要停下來歇一口氣。一句話,生活塑造了人們。


    平時身不動膀不搖就不愁吃喝的人突然背上多了百十來斤的分量走山路,任誰都會不適應的。這其實就是個適應的問題,習慣了,每天都要如此生活,過一段時間人也就適應了。不過長年負重行走的體力勞動者一般都不怎麽愛得骨質疏鬆,這可能也算是一種補償機製吧,如此看來上天倒也算公允。


    不過道理歸道理,真輪到自己頭上一樣吃力。我背著艾米,跟著文泰在雪地裏緩慢地行走著。不知是我低頭趕路的緣故,還是不斷出汗體力迅速下降的原因,我好像覺得周圍的光線是越走越暗,能見度是越來越差。我不禁有些奇怪地問我背上的艾米道:“艾米,是變天了嗎?我怎麽感覺天光突然暗下來了?”


    還沒等艾米開口回答,我身後的似水流年就說道:“咱們開始進山穀了。”


    我勉強地抬起頭看了看周邊,原來沿著道路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到群山環繞的山穀地帶了。兩側的山體是越靠越近,巨大的山體似乎能遮蔽天日阻擋陽光。不過我記得今天是個雪天,一直都沒有陽光露麵啊,怎麽走到這裏光線還能變得更暗呢,真是有些奇怪。


    正當我有些納悶的時候,小鯉魚在後邊說了一句:“雪停了。”


    嗯,的確,我這時也發現剛才就變成冰渣的小雪現在已經徹底地停歇了。與此同時我感到有一陣陣地冷風在身邊掠過,這就是山穀中的穿堂風嗎?可真夠陰冷的。雖說我是背著人在走路,身上還在不斷地冒著熱汗,但還是被這一陣冷風吹得打了個寒顫。我不得不盡量加快了腳步,想用更加劇烈一些的行走抵擋住這陣風寒。


    剛轉過一個山坳,走在我前麵的文泰就停住了腳步。這裏的光線似乎比剛才更暗,以至於我幾乎沒有注意到他突然停步,險些就撞到了他的背上。我還沒來得及抱怨什麽就聽到身後的似水流年說道:“淩空,來,換一下馬克,他累了。”


    我剛想說不是因為累了想讓淩空替換我所以才停步的,但轉念一想也行,借這個機會正好可以歇口氣喝點水,我也沒必要非逞什麽英雄。剛才這一段路保守估計就算沒有一公裏也有六七百米的距離了,我算是對得起他們幾個人了,我也得保留點體力一會兒再用。今天這擺明了是場持久戰,不是速決戰,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正在我心裏轉念頭準備將艾米放下的時候,忽然聽見文泰在前麵說道:“難道咱們走錯了嗎?這裏怎麽會有堵牆啊?”


    我將艾米小心翼翼地放到了地上,似水流年和淩空扶著她先站在了路旁。我抬頭舉目向前望去,正如文泰所說的,我們麵前的道路上矗立著一堵巨大的石牆。


    我們腳下的這條路本來就是在山穀的底部自然形成的低窪過渡地帶,走得人稍微一多就變成了一條路。可現在在兩側山體之間不知道被什麽人修建起了一堵牆,將穀底徹底地截斷了,我們所走的道路也就此中斷了。


    這時梧桐和小鯉魚也轉過了山坳,看到了這堵石牆都不禁有些驚訝,梧桐脫口問道:“這是什麽?牆把路給堵住了?”


    我向前走了幾步來到了牆下仔細地看了看,這還真是一堵巨大的石頭牆。現在我們所處的這處穀底的兩側山體之間的距離大概能有十幾米,這堵牆死死地封堵住了穀底,說明它的寬度至少有十幾米。


    我抬起手比劃了一下高度,目測這堵牆少說也有五米多高。但最讓我驚奇的是這堵牆不是我們一般常見的磚牆,也不是山村常有的夯土牆或是用碎石壘搭起來的碎石牆,而是由整塊整塊的黃麻石和青條石砌起來的石頭牆。


    這種壘牆的方式很像長城敵樓的修建方式,但一般的長城敵樓隻是在最下部用黃麻石和青條石壘起一米五到三米左右的高度,上麵基本還是以磚頭和夯土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那幾層黃麻石和青條石是用來防範敵人刀斧劈砍掏挖長城地基用的。可我們眼前的這堵牆卻是從下到上整體全部用條石壘砌,這得有多麽地堅固耐用啊。


    我記憶中現在好像很少有建築物會采用這樣的牆體,在深山窮穀之中誰會用這麽不惜工本的方式壘出這麽堅固的一堵牆呢?這也太不合常理了,關鍵是有這個必要嗎?


    文泰他們幾個人似乎也被這堵石頭牆的規模和形製震驚到了,紛紛圍攏過來仔細察看,隻有似水流年在稍遠的地方扶著艾米站立著。


    看了一會兒還是淩空率先開口了,他對文泰說道:“你確定路沒有走錯嗎?咱們是要從這裏通過嗎?”


    文泰已經看了半天的手機軌跡了,可以講自從他擔任我們這幾個人的領隊開始就一直在看手機。他聽淩空這麽問就語氣肯定地答道:“當然沒錯啦,軌跡就是這條路啊,我一直都是看著軌跡走的。在轉過剛才那個山坳之前一直都是很正常的啊,誰知道這裏怎麽會突然有一堵牆擋道啊。”


    我和淩空走到他身邊看了看他的手機軌跡,沒錯,我們還在軌跡上呢。軌跡上那個箭頭顯示的就是手機當前所處的位置,軌跡路線沒有錯,路線顯示的是我們要走的路,線條顯示繼續向前走出幾百米之後才會有轉彎發生,可現在這堵石頭牆卻把我們的去路給擋住了。


    這時似水流年說道:“有沒有可能這裏還有其它的路啊,手機軌跡上顯示不出來,因為兩條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得太近了,所以顯示得不明顯。”


    她說的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因為現在我們常用的這種手機軌跡軟件都是利用衛星定位的方式來描繪路線和軌跡。在山區,尤其是一些地形複雜的山地,山上山下同時存在的兩條道路,從高處的衛星角度來看它們的位置或許是高度重疊的,反映在手機屏幕上就是同一條線。但到了現場才會發現,可能一條路是在山腳下的低處,而另一條路則是在山頂上的高處。這就好比我們是在樓房裏用這種手機軟件記錄行走軌跡,它在屏幕上隻能顯示出一團團亂麻狀的線條,無法直接體現出我們到底是在一樓原地轉圈還是在十樓原地轉圈。


    想到這裏我就抬起頭向兩側的山體上望去,雖說現在還能看清兩側山體的大致形態,但是明顯的道路卻毫無蹤跡。


    “年姐,你是說咱們要走的路不是在穀底,而是在兩側山崖的上邊?”我邊看邊問道,“這兩邊的山崖上邊有可能還存在另外的一條路,隻不過咱們現在還沒有發現而已?”


    “對啊,有沒有這種可能呢?”似水流年說道。


    “不會吧。”文泰想了想說道,“如果真是咱們走錯了,那咱們剛才走路的時候這條路離兩側的山體都還很遠呢。如果那時候咱們就已經走錯了,那軌跡應該會馬上體現出咱們已經偏離正確道路了,怎麽會到現在還顯示咱們一直處於正確的軌跡之上呢?”


    “文泰說得也有道理。”小鯉魚點了點頭說道:“剛才土路寬敞易行的時候,距兩側山崖少說都有上百米的距離,那時候沒顯示咱們偏離軌跡就說明咱們一直是在軌跡上按正確軌跡行走的。就算現在這裏有兩條路,那這兩條路的交匯路口隻能是在這附近,不可能離這裏很遠的。咱們分頭找找看,如果有就一定是在這附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戶外見聞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3396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3396並收藏戶外見聞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