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匆匆而過,今日便是殿試之期。武植為此起了個早,因之前去過皇宮,他對路程較為熟悉。天剛亮,他便與武鬆兩人朝著皇宮方向行去。


    兩人來到皇宮門口,已然看到皇宮門口有專人負責接待此次進宮殿試之人。當看到武植走來,宮門口的太監眼睛一亮,他可是知曉武植此人不僅深得聖上喜愛,而且在此次會試中還摘得了頭名。


    “原來是武解元來了,這邊請。還請武解元的家眷在宮門外等候,武解元隨我這邊請。”


    武植轉頭看向武鬆,微微點頭,起身跟隨宦官進入了宮中。不一會兒,便來到了一處大殿,隻見裏麵已經坐滿了此次參加殿試的舉子。看來自己到來的時間頗遲啊。


    不過武植倒是沒怎麽為此擔憂,畢竟參加殿試的貢士,最後基本都能通過,隻是重新排一下名次罷了。


    因武植是此次會試的頭名,所以他的座位處於最前端。


    剛坐下沒多久,就聽門外傳來一陣高喊:“陛下駕到!”緊接著腳步聲響起,隻見宋徽宗以及五位朝臣從大殿門口大步而入。


    旁邊的小太監一聲高喝:“請貢子參拜陛下。”武植及此次參考的貢子紛紛起身,朝著皇帝跪拜。宋徽宗點了點頭,然後開口說道。


    宋徽宗點了點頭,然後開口道:“眾位學子請起。”“謝陛下!”眾多學子齊聲高呼之後便站起身來。宋徽宗徑直走向大殿上方的座位,其五位大臣則分列在大殿的兩側。


    宋徽宗微微低頭,目光落在下方的武植身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那笑容似有安撫之意。


    緊接著,立於下方的五位大臣有序地行動起來,他們手捧著一遝遝潔白的宣紙,輕步穿梭於考生之間,將書寫所用的宣紙逐一分發給每一位考生。


    宋徽宗見宣紙已分發完畢,朗聲說道:“此次的策論題目名為“強軍治軍”。今日殿試,乃國之重大典禮。爾等能夠嶄露頭角,皆為才華出眾之人。朕期望你們各展所學,暢所欲言,為國家的未來獻出良策。朕將親自選拔賢能之才,勿辜負朕的期望,亦勿辜負天下。今,開考!”語畢,便坐到了上方的座位上,下方的眾大臣也在大殿中開始巡查。


    當“強軍治軍”四字從宋徽宗口中說出時,武植聽聞微微皺眉,陷入沉思。


    宋徽宗趙佶新登皇位不久,定是渴望有所建樹。而對於曆代君主而言,最大的功績無外乎開疆拓土或收複失地。


    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起,曆代君王都對收複燕雲十六州念念不忘,趙匡胤甚至還立下祖訓:不管是誰,隻要能為大宋收複燕雲十六州,便可封王。


    趙佶作為大宋皇位的繼承者,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心願想必就是收複燕雲十六州,所以才把“強軍治軍”四字當作此次策論的主題。


    武植思緒翻湧,知識如潮。今生學識與前世記憶交織,強軍治軍之念匯聚成河。


    他想到南宋嶽飛,這位軍事奇才秉持“仁、信、智、勇、嚴”。愛兵如子是“仁”,士卒有難他親顧;賞罰分明為“信”,言出必行;排兵布陣靈活是“智”;身先士卒為“勇”;軍紀嚴格是“嚴”,嶽家軍因此紀律嚴明,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聞名,守護大宋。


    明朝戚繼光治軍也有妙法。他重視選兵,挑強健樸實之人;訓練注重係統和實戰,演練鴛鴦陣等,促進兵種協同;還改進創新武器,如針對倭寇製狼筅;同時強化思想教育,激發士兵保家衛國鬥誌。


    武植融合二者智慧。他闡述嶽飛培養士兵品德紀律以聚精神力量,引入戚繼光選兵、訓練之法,還提到改進武器裝備的意義。最終將二者融合,提筆便開始在宣紙上寫出了兼具思想引領和實操方法的強軍治軍策文。


    宋徽宗看著下方的學子,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搔耳撓腮。當他看向武植時,發現武植已在宣紙上奮筆疾書。


    徽宗頓感好奇,因為“強軍治軍”這一策論對學子們來說太難了。他們大多是學文的,軍事方麵的知識匱乏,“強軍治軍”涉及軍事戰略、軍隊管理等複雜內容,對他們而言棘手至極。


    但武植這麽快就有了思路且動筆書寫,這讓徽宗滿心好奇,他很想知道武植會在策文中寫出什麽樣獨特的見解。


    約莫半個時辰,武植已然將“強軍治軍”這篇完整的策論依著腦中所思寫就。他緩緩收筆,而後抬頭看向了宋徽宗。


    宋徽宗端坐在上,目光掃視全場,隻見武植已然率先完成了策論。


    再看其餘學子,有的正奮筆疾書,額頭滲出汗珠,仍在筆耕不輟;有的則眉頭緊皺,抓耳撓腮,顯然還在苦思冥想。


    宋徽宗望向這群學子,眼中不禁流露出一絲失望。此次科舉,他滿心希望選拔出一批熟知治軍強軍之法的賢才。


    大宋一直奉行以文製武之策,他本打算將這些學子中的大部分安排到軍隊擔任文職,為北伐大業儲備人才,可眼前這些學子的表現,實在讓他大失所望。


    因為此次殿試僅要求學子撰寫一篇策論,且字數不限,故而時間僅有一個時辰。


    很快,宋徽宗身旁的宦官高聲喊道:“時辰已到,請下方學子停筆,依序走出考場。”


    下方眾多學子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滿臉不甘,有的滿臉歡喜,有的提筆仍想書寫,然而看著兩側緊盯著的大臣,無奈隻得放下手中的筆,緩緩走出了大殿。


    “快將武植的卷子呈於朕!”眾學子離開大殿後,趙佶迫不及待地對身旁宦官下令。


    宦官得令,立刻小跑而去,來到武植考桌旁,他神色謹慎,動作輕柔地拿起卷子,隨後一路小跑著回到趙佶身邊,畢恭畢敬地將武植的策論呈給了趙佶。


    下方數位大臣先是把參考學子們的策論仔細梳理整齊,接著便投入到緊張的閱卷工作中。對於趙佶拿走武植策論這一舉動,大臣們並未多言。


    畢竟無論過程如何,最終所有學子的策論都得呈給趙佶,由他來確定名次。


    趙佶接過呈來的武植策論,一眼便瞧見那一手極為漂亮的瘦金體,不禁微微點頭。


    隨後,他全神貫注地細看起來,這篇《強軍治軍策》著實吸睛。越往下看,趙佶的臉色越發激動。


    “好!”他忍不住大聲喝彩,驚得下方正批閱卷子的幾位大臣頓時被嚇了一跳。


    “哈哈哈哈哈,果然,真不愧是朕看中的人呐。”宋徽宗趙佶神情滿是興奮與喜悅。


    不過看到被嚇了一跳的五位大臣,趙佶也稍顯尷尬,繼而對下方的五位大臣說道:“眾卿快快來欣賞一下這篇策論。”


    旁邊的小太監當即從趙佶手中接過策論,快步走下台階,將策論放置在眾大臣麵前。眾大臣心中已然好奇,究竟是怎樣一篇策論能讓陛下如此興奮。


    其中下方五位大臣當中,以太尉趙頵的年紀最大、身份最高,他是宋神宗趙頊的弟弟,他才華橫溢、品德高尚。


    在朝堂上備受敬重,不僅因為他尊貴的皇室身份,還因他對軍政事務有著深刻見解。此次麵對皇帝推薦的策論,他也充滿好奇與期待。


    趙頵向前走出一步,身體微微湊近,便看向了武植的那篇策論。隻一眼,他便被其中的觀點所吸引。作為幾位大臣當中最懂軍事的人,他的心情甚至比宋徽宗還要激動。


    “夫強兵之道,首重選才,當選體魄健碩、意誌堅韌之人,尤重其品德,必懷報國之誌。己立者,君之根本也。令出即行,禁發則止,賞罰公允分明。訓練之法,需因時而變,依實戰為準。平日操練不輟,精熟陣法......”他不禁一字一句地將武植的《強軍治軍策》緩緩念出。


    片刻,一篇《強軍策》被趙頵緩緩念完。他神色激動,聲音洪亮:“好見解,此乃洞若觀火之卓識,恰似暗夜明燈,為強軍照亮方向。好方略,條條如精巧榫卯,緊密相連,可鑄大宋強軍之壁壘。好才華,字裏行間才情似滔滔江河,不可遏製。恭賀陛下,得此棟梁,其必為大宋之幸,成為我朝良臣。”趙頵滿臉欣喜,朝著宋徽宗拱手。


    其餘幾位大臣在趙頵念完後,趕忙圍聚上前。他們雖不精通治軍強軍之道,可身為朝中重臣,基本的眼光還是有的。武植這篇強軍策顯然出類拔萃,精彩絕倫。聽到趙頵的恭賀之語,他們也連忙向端坐在上首的宋徽宗道賀。


    宋徽宗趙佶聽到大臣們的恭賀,臉上頓時浮現出得意之色,眼中光芒閃爍。


    那武植可是他親手挖掘的明珠,從武植踏入汴京伊始,他便相助武植,這武植是千裏馬,而他趙佶無疑是獨具慧眼的伯樂。


    “既眾卿都認可此策論卓絕,朕意已決,欽點武植為一甲第一名,諸位可有異議?”趙佶高聲問道。五人紛紛點頭讚同。


    之後,大臣們繼續審閱所有學子的策論,完成後呈交宋徽宗。此次科舉一甲共三人,榜首是武植,榜眼是賈安宅,探花是楊渾,其餘二甲三甲進士共約一百五十人。


    “好了,眾卿家辛苦了。”諸事完畢,天色已晚,宋徽宗對禮部尚書下令,“愛卿,明早將榜單張貼出去。”


    禮部尚書躬身回應:“臣遵旨。”言罷,五位大臣行禮告退,他們緩緩走出皇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郎別怕,我有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馬呀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馬呀1並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