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投資藝術品?
四合院:開局激活簽到係統 作者:永泰3827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哦……好!我理解!”
楊建設點點頭,明白過分緊迫會適得其反,讓賣主覺得自己非此不可反而會讓價錢抬高。
“大媽,那麽您家的男主人何時回來呢?”
楊建設進一步詢問。
“我家那位在礦上工作,要晚上才回家。”
“哦。”
思考片刻,楊建設繼續說到:“等您老伴回來,請轉告他,這件東西我至少給五塊錢,如果他還覺得不合適,我們可以再商量加價的事。”
“真的五塊錢?你、你說的可是真的!”
大媽異常歡喜,
五塊錢足夠她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了,這樣的價格超出她的想象,讓她大為驚喜。
“自然不會騙您,大媽,我先告辭了!”
“可一定要來啊!”
看著楊建設離去的背影,大媽不禁心生懊惱:萬一這小夥兒不來了怎麽辦?
“賣舊貨喲!”
“誰賣舊貨呀?”
“有需要處理舊貨的嗎?高價收貨!”
楊建設告別了那戶人後,又開始了他的收集工作。
實踐證明,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遇到真正的寶貝。
這一天的早上,他收到了許多廢舊物品,卻連一件古董的影子都沒見到。
中午回家吃了一頓便飯,稍事休息後再次出發。
他對那件鹽罐子並沒有特別擔憂被別人先取走,在這個年代裏,幾乎沒人懂得收藏古代文物的價值,即使家人知道了將軍罐的曆史背景,他相信以更高的價格也能將它買回來。
在這年頭,古代的文物既不值錢也沒地方賣。
作為這行中獨樹一幟的人物,他不必過於擔心其他競爭者搶奪自己的生意。
下午的大部分時間過去了,直至大約四點鍾,楊建設依然未能找到值得收藏的珍貴物品。
盡管遇見了不少銅幣,但由於銅幣的收藏價值較低,即便在現代最值錢的銅幣也不超過幾百元一枚,因此吸引力不大。
“賣舊貨了…”
“同誌,您好!”
一位女士攔下了騎車的楊建設:“廢紙箱,多少錢一斤?”
“一厘錢一斤。”
“稍等!”
這位女士迅速返回家中,很快抱來一堆廢紙箱。
楊建設過稱顯示總共重達五斤。
“同誌您好,共計五斤,總計五厘錢。”
“好、好、好!”
這位女士接過錢時顯得很開心:“同誌,你的收購價格和廢品站的一樣,甚至比他們還公平。
今後如果有廢品我會直接來找你。
不過,價格方麵可別給我打折。”
“明白!”
楊建設點頭表示:“放心好了,隻要廢品站開價多少,我就付您多少。”
“對了大嫂,您家是否還有些老舊物品?我這兒不僅收廢品,也接受老物件。”
女士帶著幾分疑問問:“什麽是老物件呢?”
楊建設說明道:\"民國之前的古物,尤其是清朝時期的物品最為適宜。
我是願意以高價收購,年代愈早,價格便愈發豐厚。
\"
\"是所有的古物嗎?\"婦人好奇地詢問。
\"沒錯。
\" 楊建設確認地說道。
婦女輕點著頭,說:\"我想起來,我家存有一個鹽罐,據說是從祖輩流傳下來的老古董。
\"
聽到這話,楊建設的眼中閃過一絲興趣:\"方便讓我看一下嗎?\"
\"沒問題,請您隨我來!\"婦女熱情地帶領著楊建設前往廚房。
她從櫥櫃的架子上取出一隻潔白無瑕、繪有二龍嬉戲圖樣的瓷器瓶,遞到楊建設手中。
這隻瓷罐保存完好,花紋精細清晰。
楊建設稍一打量,臉上露出一抹會心的微笑——這顯然不是一隻簡單的鹽罐,而是一個珍貴的筆架。
單看色澤,即可斷定它應為乾隆朝後期的青花製品。
作為書房中的用品,婦人家的前輩可能不了解其價值所在,竟將其當作鹽器使用。
\"這確實是年代久遠的寶貝嗎?\"婦人好奇地提問。
\"確然如此!\" 楊建設重重點頭,隨即默默啟動了他的專業技能,仔細檢查這件物品。
此物未見底部署名,這讓鑒別具體時期增添了幾分困難。
大多數清朝瓷器上都帶有製作者或作坊的信息印記,不過也有不少例外。
有時買家不喜歡簽名,認為這會影響作品的美感;甚至於宮內也有一些藏品未曾留下生產者信息。
簽名雖非必要條件,但它確實能夠增強藏品的收藏與研究價值。
因此,斷言未經落款的文物不具備價值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對於此類沒有明確年代標誌的古玩而言,專家們往往依賴對其風格、工藝等特征的研究來進行準確判斷。
經過細致檢驗後,楊建設發現這應該是一件出自清代嘉慶初期官窯製造的雙龍戲珠紋飾青花文房用具。
按照當前市場行情,這件筆筒估值約為35萬元人民幣。
嘉慶年間即1796年開始,那時的皇帝實際上是已經禪位的前帝乾隆及其繼任者嘉慶共同管理國家大事。
這種圖案設計巧妙地寓意了當時的雙主格局。
雖然在製瓷工藝水平上嘉慶時期不及鼎盛時期的乾隆時代,但它仍然保持著很高的藝術造詣。
直到19世紀道光年間,因社會動蕩及經濟衰退,中國瓷器的生產工藝水平才開始逐步衰減。
鑒於上述原因,給出這樣的估值也屬合理範圍內。
“你打算出多少?”
婦人滿懷期待地問。
經過短暫考慮,楊建設開口答道:“我可以付給你3塊錢。”
\"真的嗎?隻有3塊?\" 婦人大吃一驚,一時有些無法接受。
一個鹽罐居然也能賣出三塊錢,她感到不可思議,“這……這可是老古董啊!”
“不錯,我已經說過老物件非常珍貴,您打算出售嗎?”
楊建設補充說。
婦人急忙將罐中的調料倒出,小心翼翼地呈上:“好吧,成交!”
楊建設繼續說道:“一個破爛箱子可以賣到5分錢,總共是3塊0毛5分,為了便於結算,我們就按3塊1毛計價吧。”
說完便從兜裏掏出3元1角,雙手遞給了激動不已的婦女。
正當交易完成之際,周圍突然響起了鄰居們的驚歎聲——“哎呀,翠花阿姨,您這賣了個什麽,竟能得那麽多的錢呢?”
“是這樣的,這位同誌收購舊物什,年代愈遠價值越大,咱們家這隻鹽罐賣了整整三塊錢!”
翠花滿臉驕傲地說出原委。
眾人聞訊皆表示羨慕,“什麽?!”
“三塊,真的是三塊!”
“翠花阿姨你這可真是撞了大運啊。”
其中一人興奮地說:“我也家有個寶貝… …”
旁邊的老爺爺則搶道:“同誌,聽說你收這些?那可得看看我家傳下來的珍品!”
說完還特意強調了一下。
聽到這些話,楊建設更加躍躍欲試:“好,那就說說您家裏有什麽?我很感興趣!”
\"稍安勿躁……\"
那年長者匆忙地奔回家中,很快手捧著一個閃耀的金色小蛙回到門前。
“您瞧,這個家傳至我是第七代了。
全是金的,多少買家求購都被我謝絕。”
年長者自豪地解釋。
“給我看看!”
楊建設接過了這枚僅有大拇指指節般大小、重約三十克的金色小蛙。
材質確鑿無疑地表明它是真金打造。
翻麵細察,依稀可見“大唐國庫”
四字。
果然好物。
這一刻,楊建設目光灼灼生輝。
在此時期,盡管黃金價值 ,大約每克僅值三兩塊人民幣,但這金質青蛙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文物,不應僅以其金值衡量。
他所知,曆史上李世民為備文成公主陪嫁特製一批金飾時曾鑄此金色小蛙於其中。
假設這確實是原版而非後仿製,其未來市價可能不低於數百萬。
對於這一點是否正確,楊建設也無法確定,必須通過專家鑒定才能知曉。
“開始鑒別!”
暗中使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後,眼前浮現出信息。
名稱:唐代金蟾蜍
製作年代:貞觀年間禦製
預計拍賣價:1200萬元
哇哦。
果真是寶物。
麵對眼前的情景,楊建設感慨萬分——原來民間竟藏有如此珍奇。
“先生,你看,這個可以值多少錢?其實曾有人願意出150元來買,我都沒有出售。”
老人家誠懇地問道,眼中充滿期盼又帶有幾分猶豫。
\"隻給150!\" 楊建設掃了一眼鏡架下年邁者的臉龐——顯然他在撒謊,畢竟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誰能會花這麽多錢去買一塊沒實際用途的小黃金?
更何況那時一輛新的自行車也隻需要幾十塊而已。
楊建設掂了掂手中輕盈的金蟾,說道:“叔叔啊,即便是真金製品,頂多也不超過三十克,若每斤算三元,你這物件最多也隻能換回95元左右吧。”
“啊……”
年長者一時語塞。
實際上,曾有一位買家出價85元,但由於個人原因未能達成交易。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年長者一直懊悔自己的失誤決定。
的確,雖然人們常說在穩定時期黃金價值凸顯,戰亂年代則更多看重古董,但這首先要建立在購買力的基礎上。
溫飽都不能滿足的情況下,誰還能剩下閑錢來投資藝術品?
“那你給個實在價?”
老人急切追問。
楊建設回答:“我給120元。
按市場金價95元加上其曆史價值25元計算,算是公允的報價了。”
楊建設點點頭,明白過分緊迫會適得其反,讓賣主覺得自己非此不可反而會讓價錢抬高。
“大媽,那麽您家的男主人何時回來呢?”
楊建設進一步詢問。
“我家那位在礦上工作,要晚上才回家。”
“哦。”
思考片刻,楊建設繼續說到:“等您老伴回來,請轉告他,這件東西我至少給五塊錢,如果他還覺得不合適,我們可以再商量加價的事。”
“真的五塊錢?你、你說的可是真的!”
大媽異常歡喜,
五塊錢足夠她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了,這樣的價格超出她的想象,讓她大為驚喜。
“自然不會騙您,大媽,我先告辭了!”
“可一定要來啊!”
看著楊建設離去的背影,大媽不禁心生懊惱:萬一這小夥兒不來了怎麽辦?
“賣舊貨喲!”
“誰賣舊貨呀?”
“有需要處理舊貨的嗎?高價收貨!”
楊建設告別了那戶人後,又開始了他的收集工作。
實踐證明,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遇到真正的寶貝。
這一天的早上,他收到了許多廢舊物品,卻連一件古董的影子都沒見到。
中午回家吃了一頓便飯,稍事休息後再次出發。
他對那件鹽罐子並沒有特別擔憂被別人先取走,在這個年代裏,幾乎沒人懂得收藏古代文物的價值,即使家人知道了將軍罐的曆史背景,他相信以更高的價格也能將它買回來。
在這年頭,古代的文物既不值錢也沒地方賣。
作為這行中獨樹一幟的人物,他不必過於擔心其他競爭者搶奪自己的生意。
下午的大部分時間過去了,直至大約四點鍾,楊建設依然未能找到值得收藏的珍貴物品。
盡管遇見了不少銅幣,但由於銅幣的收藏價值較低,即便在現代最值錢的銅幣也不超過幾百元一枚,因此吸引力不大。
“賣舊貨了…”
“同誌,您好!”
一位女士攔下了騎車的楊建設:“廢紙箱,多少錢一斤?”
“一厘錢一斤。”
“稍等!”
這位女士迅速返回家中,很快抱來一堆廢紙箱。
楊建設過稱顯示總共重達五斤。
“同誌您好,共計五斤,總計五厘錢。”
“好、好、好!”
這位女士接過錢時顯得很開心:“同誌,你的收購價格和廢品站的一樣,甚至比他們還公平。
今後如果有廢品我會直接來找你。
不過,價格方麵可別給我打折。”
“明白!”
楊建設點頭表示:“放心好了,隻要廢品站開價多少,我就付您多少。”
“對了大嫂,您家是否還有些老舊物品?我這兒不僅收廢品,也接受老物件。”
女士帶著幾分疑問問:“什麽是老物件呢?”
楊建設說明道:\"民國之前的古物,尤其是清朝時期的物品最為適宜。
我是願意以高價收購,年代愈早,價格便愈發豐厚。
\"
\"是所有的古物嗎?\"婦人好奇地詢問。
\"沒錯。
\" 楊建設確認地說道。
婦女輕點著頭,說:\"我想起來,我家存有一個鹽罐,據說是從祖輩流傳下來的老古董。
\"
聽到這話,楊建設的眼中閃過一絲興趣:\"方便讓我看一下嗎?\"
\"沒問題,請您隨我來!\"婦女熱情地帶領著楊建設前往廚房。
她從櫥櫃的架子上取出一隻潔白無瑕、繪有二龍嬉戲圖樣的瓷器瓶,遞到楊建設手中。
這隻瓷罐保存完好,花紋精細清晰。
楊建設稍一打量,臉上露出一抹會心的微笑——這顯然不是一隻簡單的鹽罐,而是一個珍貴的筆架。
單看色澤,即可斷定它應為乾隆朝後期的青花製品。
作為書房中的用品,婦人家的前輩可能不了解其價值所在,竟將其當作鹽器使用。
\"這確實是年代久遠的寶貝嗎?\"婦人好奇地提問。
\"確然如此!\" 楊建設重重點頭,隨即默默啟動了他的專業技能,仔細檢查這件物品。
此物未見底部署名,這讓鑒別具體時期增添了幾分困難。
大多數清朝瓷器上都帶有製作者或作坊的信息印記,不過也有不少例外。
有時買家不喜歡簽名,認為這會影響作品的美感;甚至於宮內也有一些藏品未曾留下生產者信息。
簽名雖非必要條件,但它確實能夠增強藏品的收藏與研究價值。
因此,斷言未經落款的文物不具備價值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對於此類沒有明確年代標誌的古玩而言,專家們往往依賴對其風格、工藝等特征的研究來進行準確判斷。
經過細致檢驗後,楊建設發現這應該是一件出自清代嘉慶初期官窯製造的雙龍戲珠紋飾青花文房用具。
按照當前市場行情,這件筆筒估值約為35萬元人民幣。
嘉慶年間即1796年開始,那時的皇帝實際上是已經禪位的前帝乾隆及其繼任者嘉慶共同管理國家大事。
這種圖案設計巧妙地寓意了當時的雙主格局。
雖然在製瓷工藝水平上嘉慶時期不及鼎盛時期的乾隆時代,但它仍然保持著很高的藝術造詣。
直到19世紀道光年間,因社會動蕩及經濟衰退,中國瓷器的生產工藝水平才開始逐步衰減。
鑒於上述原因,給出這樣的估值也屬合理範圍內。
“你打算出多少?”
婦人滿懷期待地問。
經過短暫考慮,楊建設開口答道:“我可以付給你3塊錢。”
\"真的嗎?隻有3塊?\" 婦人大吃一驚,一時有些無法接受。
一個鹽罐居然也能賣出三塊錢,她感到不可思議,“這……這可是老古董啊!”
“不錯,我已經說過老物件非常珍貴,您打算出售嗎?”
楊建設補充說。
婦人急忙將罐中的調料倒出,小心翼翼地呈上:“好吧,成交!”
楊建設繼續說道:“一個破爛箱子可以賣到5分錢,總共是3塊0毛5分,為了便於結算,我們就按3塊1毛計價吧。”
說完便從兜裏掏出3元1角,雙手遞給了激動不已的婦女。
正當交易完成之際,周圍突然響起了鄰居們的驚歎聲——“哎呀,翠花阿姨,您這賣了個什麽,竟能得那麽多的錢呢?”
“是這樣的,這位同誌收購舊物什,年代愈遠價值越大,咱們家這隻鹽罐賣了整整三塊錢!”
翠花滿臉驕傲地說出原委。
眾人聞訊皆表示羨慕,“什麽?!”
“三塊,真的是三塊!”
“翠花阿姨你這可真是撞了大運啊。”
其中一人興奮地說:“我也家有個寶貝… …”
旁邊的老爺爺則搶道:“同誌,聽說你收這些?那可得看看我家傳下來的珍品!”
說完還特意強調了一下。
聽到這些話,楊建設更加躍躍欲試:“好,那就說說您家裏有什麽?我很感興趣!”
\"稍安勿躁……\"
那年長者匆忙地奔回家中,很快手捧著一個閃耀的金色小蛙回到門前。
“您瞧,這個家傳至我是第七代了。
全是金的,多少買家求購都被我謝絕。”
年長者自豪地解釋。
“給我看看!”
楊建設接過了這枚僅有大拇指指節般大小、重約三十克的金色小蛙。
材質確鑿無疑地表明它是真金打造。
翻麵細察,依稀可見“大唐國庫”
四字。
果然好物。
這一刻,楊建設目光灼灼生輝。
在此時期,盡管黃金價值 ,大約每克僅值三兩塊人民幣,但這金質青蛙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文物,不應僅以其金值衡量。
他所知,曆史上李世民為備文成公主陪嫁特製一批金飾時曾鑄此金色小蛙於其中。
假設這確實是原版而非後仿製,其未來市價可能不低於數百萬。
對於這一點是否正確,楊建設也無法確定,必須通過專家鑒定才能知曉。
“開始鑒別!”
暗中使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後,眼前浮現出信息。
名稱:唐代金蟾蜍
製作年代:貞觀年間禦製
預計拍賣價:1200萬元
哇哦。
果真是寶物。
麵對眼前的情景,楊建設感慨萬分——原來民間竟藏有如此珍奇。
“先生,你看,這個可以值多少錢?其實曾有人願意出150元來買,我都沒有出售。”
老人家誠懇地問道,眼中充滿期盼又帶有幾分猶豫。
\"隻給150!\" 楊建設掃了一眼鏡架下年邁者的臉龐——顯然他在撒謊,畢竟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誰能會花這麽多錢去買一塊沒實際用途的小黃金?
更何況那時一輛新的自行車也隻需要幾十塊而已。
楊建設掂了掂手中輕盈的金蟾,說道:“叔叔啊,即便是真金製品,頂多也不超過三十克,若每斤算三元,你這物件最多也隻能換回95元左右吧。”
“啊……”
年長者一時語塞。
實際上,曾有一位買家出價85元,但由於個人原因未能達成交易。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年長者一直懊悔自己的失誤決定。
的確,雖然人們常說在穩定時期黃金價值凸顯,戰亂年代則更多看重古董,但這首先要建立在購買力的基礎上。
溫飽都不能滿足的情況下,誰還能剩下閑錢來投資藝術品?
“那你給個實在價?”
老人急切追問。
楊建設回答:“我給120元。
按市場金價95元加上其曆史價值25元計算,算是公允的報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