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這一成語源自於戰國時期呂不韋等人所編纂的《呂氏春秋·自知》一書。這個典故講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有個人想要偷走鄰居家掛在門上那清脆悅耳的銅鈴,但他又擔心在偷竊時被人發現。於是乎,此人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天衣無縫的妙計——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再去摘鈴!這樣一來,他就聽不見鈴聲響起,自然也不會引起他人注意啦。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當他伸手摘取鈴鐺的瞬間,鈴聲依舊響徹四周,最終還是引來了旁人將其當場抓獲。
從字麵上理解,“掩耳盜鈴”原本的意思就是捂著自己的耳朵去偷盜別人家門上的鈴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傳承發展,如今它已演變成一種形象生動的比喻,用來形容那些自我蒙蔽、自欺欺人的行為或心態。也就是說,有些人明明知道某些事情根本無法掩蓋或者逃避現實,但偏偏還要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去遮掩,結果往往隻能是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這種行為模式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有些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臨近考試才臨時抱佛腳,甚至還妄圖通過作弊來獲取高分;又如一些商家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弄虛作假、以次充好,以為能夠瞞天過海,殊不知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真相敗露,不僅會失去信譽,更可能麵臨法律製裁。
“掩耳盜鈴”作為一個連動式成語,在句子中的運用較為靈活多樣。它既可以充當謂語成分,如“他總是喜歡掩耳盜鈴,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也能用作定語,像“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實在可笑至極”;此外,還常常作為狀語出現,例如“別再掩耳盜鈴了,勇敢麵對困難才能解決問題”等等。
總而言之,“掩耳盜鈴”這則成語雖然簡短,但其蘊含的道理卻十分深刻且發人深省。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做人做事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切勿心存僥幸、自欺欺人,否則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1
中文名
掩耳盜鈴
拚音
yǎn ěr dào ling
近義詞
自欺欺人
反義詞
開誠布公
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自知》)1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掩耳盜鈴”。1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願勞動,見到別人的財物,總要想辦法弄到才心安。
2
掩耳盜鈴
一日,他聽聞晉國世家趙氏將範氏剿滅,便心急火燎地趕往範氏府邸,妄圖趁火打劫,撈取些許好處。豈料範氏家中所有值錢之物皆已被掠奪一空,他懊惱至極,悔恨自己白跑一趟。
驀然,他瞥見院中柴堆中閃爍著一抹亮光,遂快步上前,撥開橫七豎八的柴火定睛一瞧,竟是一口大鍾。他端詳再三,斷言此鍾乃是由上等黃銅鑄就而成,不禁喜上眉梢,眼睛笑成了一條縫。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急切地想要背起這口大鍾,怎奈那鍾又大又高,沉重無比,莫說背起,即便是挪動分毫亦是絕無可能。
眼見唾手可得之物無法據為己有,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正在此時,他於院牆腳下瞥見一把碩大的鐵錘,心中登時靈光一閃,喜不自禁地喃喃自語道:“此乃天助我也。”他手忙腳亂地掄起鐵錘,使出渾身解數,狠狠地朝著大鍾砸去,妄圖將大鍾砸成碎塊,繼而用麻袋背回家中。。然而,大鍾發出的震耳欲聾的巨響猶如晴天霹靂,把他嚇得魂飛魄散,那“嗡嗡嗡”的餘音仿佛一群蜜蜂在院子上空盤旋,久久不散,似乎要將他的耳朵震破。他惶恐不安,生怕別人聽到鍾聲會如餓虎撲食般跑來搶奪他的鍾,便匆忙用雙手死死捂住自己的耳朵。於是,他的世界變得萬籟俱寂。
他天真地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定然聽不見,便肆無忌憚地砸起鍾來。每砸一下,都要如驚弓之鳥般用雙手捂住耳朵,待鍾聲消散後,才如釋重負地鬆開手繼續砸。如此這般,一下又一下,鍾聲如洪鍾大呂般響亮地傳到了遠方。人們聞風而動,如潮水般湧來,將小偷捉拿歸案。
成語寓意:“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那些試圖自欺欺人、對客觀存在的東西視而不見的人。它就像那鍾聲,無論人們如何掩耳,都無法改變其存在和發聲的事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對客觀現實采取鴕鳥政策,閉目塞聽,以為這樣就能讓問題消失,殊不知這與掩耳盜鈴無異,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倘若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而采取這種掩耳盜鈴的態度,最終隻能自食惡果,吞下自己釀造的苦酒。
3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掩耳盜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是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多用以諷刺那些做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卻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1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一幅畫麵——那貪婪之人正舉著錘子一下下砸向大鍾,眼神中滿是瘋狂與愚昧。周圍圍過來的眾人指指點點,有的在嘲笑,有的在歎息。我看到他被眾人圍住時驚恐的表情,他似乎還沒明白為何自己聽不到聲音,大家卻能聽到。這時,我的視線轉到旁邊一位老者身上,他對著身旁的小孩說道:“孩子,看到了嗎?這人妄圖用捂住自己耳朵的方式來偷鍾,真是愚蠢至極,這世上許多事是藏不住的,切不可學他這般自欺欺人呐。”小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畫麵漸漸模糊,我的思緒又回到課堂。老師仍在滔滔不絕地說著:“同學們,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要誠實麵對一切,不要心存僥幸。就如同你們現在學習,如果知識沒掌握,考試時靠抄襲得來的成績終究不是自己的,總有一天會露餡,那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我默默地點頭,心想以後定要腳踏實地,絕不能做掩耳盜鈴之事。
課後,我獨自走在校園的小徑上,回想著語文課上學到的“掩耳盜鈴”的故事。突然,我看到操場角落有個同學鬼鬼祟祟的。走近一看,原來是小明,他正偷偷把別人丟失的羽毛球拍藏進自己書包。
我想起剛剛課上講的成語,忍不住走上前去說:“小明,你這樣做不對,這就像掩耳盜鈴一樣。”小明臉漲得通紅,爭辯道:“沒人看見,怎麽不行?”我指了指一旁的監控攝像頭,說:“你以為沒人知道,其實早就被記錄下來了,就像那個掩耳盜鈴的人以為自己聽不到鈴聲別人也聽不到一樣。”
小明愣住了,隨後羞愧地低下了頭。他慢慢拿出球拍,說:“謝謝你提醒我,我差一點就做錯事了。”我笑了笑說:“是啊,我們都要記住這個成語的教訓,不能自欺欺人。”看著小明走向教務處歸還球拍,我更加堅定了要秉持誠實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每件事的決心。
這件事之後,我在學校裏逢人便講這個故事。大家聽了都若有所思,仿佛都從這件小事裏得到了警醒。
不久後的一次考試來臨,考場裏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我認真作答,偶爾抬頭看一眼周圍的同學。突然,我發現鄰座的小李眼神遊離,手中的筆停在空中許久不動,然後悄悄把手伸進了書桌抽屜。我心裏一驚,這難道是想作弊?
就在小李即將掏出小抄的時候,我故意咳嗽了一聲。他嚇了一跳,手縮了回去,轉頭看向我,滿臉通紅。我輕輕搖了搖頭,用隻有我們倆能聽見的聲音說:“別掩耳盜鈴呀,這可是考試,誠信最重要。”小李咬了咬牙,最終放棄了作弊的念頭,重新專注於試卷。
這次經曆讓我深知,“掩耳盜鈴”這個古老的成語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它時刻告誡著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光明磊落,直麵真實,絕不能抱有僥幸心理,因為真相永遠無法被真正掩蓋。
運用示例
明·趙弼《鍾離叟嫗傳》:“今若宿驛,正猶掩耳盜鈴也。”1
清·曹雪芹《程乙本紅樓夢》第九回:“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哄人而已。”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他雖用綾遮蓋,以掩眾人耳目,那知卻是掩耳盜鈴。”1
現代·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硬把漢奸合法化了,隻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1
參考資料
[1] 掩耳盜鈴的解釋|掩耳盜鈴的意思 · 漢典網 [引用日期2019-11-15]
[2] 崔鍾雷主編 · 成語典故大全 ·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 2018:322-323
[3] 讓“掩耳盜鈴”者無處遁形 · 贛州紀檢監察網 · 1970-01-01 [引用日期2021-09-13]
從字麵上理解,“掩耳盜鈴”原本的意思就是捂著自己的耳朵去偷盜別人家門上的鈴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傳承發展,如今它已演變成一種形象生動的比喻,用來形容那些自我蒙蔽、自欺欺人的行為或心態。也就是說,有些人明明知道某些事情根本無法掩蓋或者逃避現實,但偏偏還要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去遮掩,結果往往隻能是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這種行為模式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有些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臨近考試才臨時抱佛腳,甚至還妄圖通過作弊來獲取高分;又如一些商家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弄虛作假、以次充好,以為能夠瞞天過海,殊不知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真相敗露,不僅會失去信譽,更可能麵臨法律製裁。
“掩耳盜鈴”作為一個連動式成語,在句子中的運用較為靈活多樣。它既可以充當謂語成分,如“他總是喜歡掩耳盜鈴,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也能用作定語,像“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實在可笑至極”;此外,還常常作為狀語出現,例如“別再掩耳盜鈴了,勇敢麵對困難才能解決問題”等等。
總而言之,“掩耳盜鈴”這則成語雖然簡短,但其蘊含的道理卻十分深刻且發人深省。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做人做事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切勿心存僥幸、自欺欺人,否則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1
中文名
掩耳盜鈴
拚音
yǎn ěr dào ling
近義詞
自欺欺人
反義詞
開誠布公
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自知》)1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掩耳盜鈴”。1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願勞動,見到別人的財物,總要想辦法弄到才心安。
2
掩耳盜鈴
一日,他聽聞晉國世家趙氏將範氏剿滅,便心急火燎地趕往範氏府邸,妄圖趁火打劫,撈取些許好處。豈料範氏家中所有值錢之物皆已被掠奪一空,他懊惱至極,悔恨自己白跑一趟。
驀然,他瞥見院中柴堆中閃爍著一抹亮光,遂快步上前,撥開橫七豎八的柴火定睛一瞧,竟是一口大鍾。他端詳再三,斷言此鍾乃是由上等黃銅鑄就而成,不禁喜上眉梢,眼睛笑成了一條縫。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急切地想要背起這口大鍾,怎奈那鍾又大又高,沉重無比,莫說背起,即便是挪動分毫亦是絕無可能。
眼見唾手可得之物無法據為己有,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正在此時,他於院牆腳下瞥見一把碩大的鐵錘,心中登時靈光一閃,喜不自禁地喃喃自語道:“此乃天助我也。”他手忙腳亂地掄起鐵錘,使出渾身解數,狠狠地朝著大鍾砸去,妄圖將大鍾砸成碎塊,繼而用麻袋背回家中。。然而,大鍾發出的震耳欲聾的巨響猶如晴天霹靂,把他嚇得魂飛魄散,那“嗡嗡嗡”的餘音仿佛一群蜜蜂在院子上空盤旋,久久不散,似乎要將他的耳朵震破。他惶恐不安,生怕別人聽到鍾聲會如餓虎撲食般跑來搶奪他的鍾,便匆忙用雙手死死捂住自己的耳朵。於是,他的世界變得萬籟俱寂。
他天真地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定然聽不見,便肆無忌憚地砸起鍾來。每砸一下,都要如驚弓之鳥般用雙手捂住耳朵,待鍾聲消散後,才如釋重負地鬆開手繼續砸。如此這般,一下又一下,鍾聲如洪鍾大呂般響亮地傳到了遠方。人們聞風而動,如潮水般湧來,將小偷捉拿歸案。
成語寓意:“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那些試圖自欺欺人、對客觀存在的東西視而不見的人。它就像那鍾聲,無論人們如何掩耳,都無法改變其存在和發聲的事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對客觀現實采取鴕鳥政策,閉目塞聽,以為這樣就能讓問題消失,殊不知這與掩耳盜鈴無異,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倘若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而采取這種掩耳盜鈴的態度,最終隻能自食惡果,吞下自己釀造的苦酒。
3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掩耳盜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是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多用以諷刺那些做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卻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1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一幅畫麵——那貪婪之人正舉著錘子一下下砸向大鍾,眼神中滿是瘋狂與愚昧。周圍圍過來的眾人指指點點,有的在嘲笑,有的在歎息。我看到他被眾人圍住時驚恐的表情,他似乎還沒明白為何自己聽不到聲音,大家卻能聽到。這時,我的視線轉到旁邊一位老者身上,他對著身旁的小孩說道:“孩子,看到了嗎?這人妄圖用捂住自己耳朵的方式來偷鍾,真是愚蠢至極,這世上許多事是藏不住的,切不可學他這般自欺欺人呐。”小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畫麵漸漸模糊,我的思緒又回到課堂。老師仍在滔滔不絕地說著:“同學們,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要誠實麵對一切,不要心存僥幸。就如同你們現在學習,如果知識沒掌握,考試時靠抄襲得來的成績終究不是自己的,總有一天會露餡,那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我默默地點頭,心想以後定要腳踏實地,絕不能做掩耳盜鈴之事。
課後,我獨自走在校園的小徑上,回想著語文課上學到的“掩耳盜鈴”的故事。突然,我看到操場角落有個同學鬼鬼祟祟的。走近一看,原來是小明,他正偷偷把別人丟失的羽毛球拍藏進自己書包。
我想起剛剛課上講的成語,忍不住走上前去說:“小明,你這樣做不對,這就像掩耳盜鈴一樣。”小明臉漲得通紅,爭辯道:“沒人看見,怎麽不行?”我指了指一旁的監控攝像頭,說:“你以為沒人知道,其實早就被記錄下來了,就像那個掩耳盜鈴的人以為自己聽不到鈴聲別人也聽不到一樣。”
小明愣住了,隨後羞愧地低下了頭。他慢慢拿出球拍,說:“謝謝你提醒我,我差一點就做錯事了。”我笑了笑說:“是啊,我們都要記住這個成語的教訓,不能自欺欺人。”看著小明走向教務處歸還球拍,我更加堅定了要秉持誠實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每件事的決心。
這件事之後,我在學校裏逢人便講這個故事。大家聽了都若有所思,仿佛都從這件小事裏得到了警醒。
不久後的一次考試來臨,考場裏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我認真作答,偶爾抬頭看一眼周圍的同學。突然,我發現鄰座的小李眼神遊離,手中的筆停在空中許久不動,然後悄悄把手伸進了書桌抽屜。我心裏一驚,這難道是想作弊?
就在小李即將掏出小抄的時候,我故意咳嗽了一聲。他嚇了一跳,手縮了回去,轉頭看向我,滿臉通紅。我輕輕搖了搖頭,用隻有我們倆能聽見的聲音說:“別掩耳盜鈴呀,這可是考試,誠信最重要。”小李咬了咬牙,最終放棄了作弊的念頭,重新專注於試卷。
這次經曆讓我深知,“掩耳盜鈴”這個古老的成語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它時刻告誡著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光明磊落,直麵真實,絕不能抱有僥幸心理,因為真相永遠無法被真正掩蓋。
運用示例
明·趙弼《鍾離叟嫗傳》:“今若宿驛,正猶掩耳盜鈴也。”1
清·曹雪芹《程乙本紅樓夢》第九回:“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哄人而已。”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他雖用綾遮蓋,以掩眾人耳目,那知卻是掩耳盜鈴。”1
現代·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硬把漢奸合法化了,隻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1
參考資料
[1] 掩耳盜鈴的解釋|掩耳盜鈴的意思 · 漢典網 [引用日期2019-11-15]
[2] 崔鍾雷主編 · 成語典故大全 ·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 2018:322-323
[3] 讓“掩耳盜鈴”者無處遁形 · 贛州紀檢監察網 · 1970-01-01 [引用日期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