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代王安石詩作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語文老師溫柔地說:“在講課前,大家想想:


    《元日》的作者是誰?《元日》是描述什麽時候的場景?《元日》中的新年元日有何特點?《元日》中的“革新政治”具體指的是什麽?《元日》抒發了作者什麽樣的感情?《元日》的詩體是什麽?請描述《元日》中的“萬象更新”是怎樣的景象?《元日》中有哪些表現“歡樂”的元素?《元日》中的“積極向上”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麵?請解釋《元日》中的“動人”景象?”


    作品名稱


    《元日》


    作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臨川先生文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元日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元日,乃一年之初始,萬象更新之時節。而《元日》此詩,則出自北宋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之手。這一首七言絕句,宛如一幅生動鮮活的畫卷,將新年元日那熱鬧非凡、歡樂祥和以及萬物煥發生機的動人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詩中的每一個字都仿佛跳動著喜悅的音符,奏響了新春的旋律。透過文字,我們仿佛能夠看到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身著新衣,笑逐顏開地走親訪友;孩童們手持鞭炮,歡天喜地地奔跑嬉戲;家家戶戶門前張貼著鮮紅的春聯,寓意著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許與祝福。


    然而,這首詩絕非僅僅停留在表麵的熱鬧場景描繪之上。它更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與宏大的抱負。王安石作為一名銳意改革的政治家,借由這新年伊始的喜慶時刻,抒發了自己革新政治的堅定決心與壯誌豪情。他渴望通過一係列的變革舉措,讓國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如同這新春佳節一般,處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整首詩洋溢著歡快的氣氛,同時又透露出一種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感染著當時的讀者,即便跨越千年時光,至今仍能給予我們無盡的鼓舞與激勵。每當我們誦讀起這首《元日》,心中都會湧起一股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追求,激勵著我們勇往直前,不斷開拓創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


    作品原文


    元日1


    爆竹聲中一歲除2,


    春風送暖入屠蘇3。


    千門萬戶曈曈日4,


    總把新桃換舊符5。1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2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3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另一種說法是,屠蘇:亦作“屠酥”,“屠蘇”本來是一種闊葉草,南方民間風俗,有的房屋上畫了屠蘇草作為裝飾,這種房屋就叫做“屠蘇”。9


    4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5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1-3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2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麵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1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麵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七絕每句字數限製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展開了一幅畫麵——在一陣又一陣震耳欲聾、此起彼伏的爆竹轟鳴聲中,那充滿波折與故事的舊歲已然悄然離去,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毫不留情地帶走了往昔的歲月。與此同時,和煦溫暖的春風宛如一位輕盈的使者,帶著新春的氣息輕輕吹拂而來,給人們送來了嶄新的一年。


    在這歡天喜地的時刻裏,家家戶戶都沉浸在喜悅之中,人們興高采烈地開懷暢飲著剛剛釀造好的屠蘇美酒。那濃鬱醇厚的酒香彌漫在空氣當中,令人聞之心醉神迷。


    當清晨第一縷金色的陽光緩緩升起,它如同一隻溫柔的大手,輕輕地撫摸著千千萬萬戶人家的門窗。那明亮耀眼的光芒灑遍每一個角落,照亮了人們心中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盼。


    此時此刻,每家每戶都忙碌不停,大家紛紛動手將那陳舊褪色的桃符小心翼翼地取下來,然後滿心歡喜地換上嶄新的桃符。這些鮮豔奪目的桃符仿佛承載著人們對未來一整年的祝福與希望,它們被鄭重其事地懸掛在門上,成為了迎接新年的獨特象征。


    這首詩乃是作者在初次擔任宰相並開始推行自己的新政策之時所作。公元 1067 年,年輕有為的宋神宗繼承皇位,他慧眼識珠,果斷起用王安石出任江寧知府一職。不久之後,神宗更是下詔任命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當時的宋朝正麵臨著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同時還受到來自遼國和西夏的不斷侵擾。麵對如此艱難複雜的局勢,王安石憂心忡忡。


    於是,在公元 1068 年,神宗特意召見王安石,讓他越過常規次序入宮應對。王安石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毫不猶豫地上書闡述自己關於變法圖強的主張。次年,王安石便被委以重任,擔任參知政事,並全麵負責主持變法事宜。就在同一年的新年期間,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都在熱火朝天地忙著籌備過春節,眼前這番熱鬧繁忙的景象不禁令他思緒萬千。他聯想到自己正在大力推進的變法運動剛剛拉開序幕,整個國家也即將迎來一番全新的氣象,內心感慨萬千之下,欣然提筆創作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然而變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變法舉措的逐步推行,朝堂之上反對之聲漸起。許多保守派官員視王安石的變法為洪水猛獸,他們聯合起來向神宗進讒言。


    一些舊貴族和大地主們也因為利益受損而極力抵製。他們暗中煽動百姓鬧事,散布謠言稱變法會加重百姓負擔。


    王安石聽聞這些消息後,雖心憂但並未動搖。他深知變革必然觸動部分人的利益,但隻要於國於民有利就必須堅持下去。


    他親自下到民間考察,向百姓解釋變法的好處,如青苗法旨在幫助農民度過青黃不接之時。慢慢地,一部分百姓理解了變法的意義,開始支持王安石。


    盡管前方仍困難重重,但望著新春佳節家家門前嶄新的桃符,王安石暗暗發誓,定要排除萬難,讓這變法如同新桃換舊符一般徹底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局麵,使國家走向繁榮昌盛。


    隨著語文老師的話,我漸漸從畫中回到現實的課堂上,勉強壓下心裏的振撼,繼續聽老師講:


    11


    名家評價


    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此詩自況其初拜相時的行君政,陳舊布新,順始行己之政今也。”6


    熊柏畦《宋八大家絕句選》:“這首詩既是句句寫新年,也是句句寫新法。兩者結合得緊密桔切,天衣無縫,把元日的溫暖光明景象,寫得如火如荼,歌頌和肯定了實行新法的勝利和美好前途。”7


    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用一‘換’字,即寫出當時的風俗習慣,更為讀者開辟了新的詩意。揭示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的代替落後的,曆史發展的這個不可抗拒的規律。”7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佑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複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鍾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8


    3


    參考資料


    [1] 張鳴 · 宋詩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7:160


    [2] 李夢生 · 宋詩三百首全解 · 複旦大學出版社 · 2007:65


    [3] 黃瑞雲 · 宋詩三百首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1997:59


    課後,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腦海中的思緒如潮水般翻湧,關於人生、夢想以及責任等一係列問題不斷地浮現出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我的內心逐漸清晰起來。我深深地認識到,人生就如同一場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旅程,我們終究需要去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事情或許並不一定驚天動地,但它們卻是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實現的目標和理想。


    而且,我們還應該緊緊地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朝著心中所向往的方向堅定地前行。無論前方道路如何崎嶇坎坷,都不能輕易放棄那份執著與追求。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現出最真實、最精彩的自我。


    同時,我們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優勢,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今社會正處於快速變革的時期,各種新機遇、新技術層出不窮。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積極參與到社會的建設與進步當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其添磚加瓦。


    最後,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曾經為這個社會的發展付出過辛勤的汗水,並做出了相應的貢獻。這種成就感將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激勵著我們繼續勇往直前,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桔子一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桔子一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