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在星期六就像勤勞的小蜜蜂一樣,為家裏準備了充足的飯菜。星期天的清晨,我早早地將自己的校服洗淨,如同展開的彩旗一般晾在晾衣繩上,靜靜地等待著清風將它吹幹。星期六,我已經完成了大部分作業,今天渴望上山去摟些草。
說實在的,我爸爸從來沒有讓我做過這樣的活兒。是我自己躍躍欲試,想要看看自己能夠摟回多少草。沒有人陪伴我,我獨自一人帶著一個裝草的小噶啦——那是用草繩編織而成的大網,網格稀疏,每一格大約有 10 公分*10 公分,就像一張巨大的蜘蛛網,這是我爸爸親手編織的。我還拿著一個摟草的抓子。說實話,那個噶啦提起來都到我的腰部了,而抓子豎著比我還要高出三分之一還多。拿著它真是費勁啊,我就像背著一座小山一樣,把噶啦反手背在背上,再把抓子扛在肩膀上,艱難地向山腳下走去。走了一會兒,我就累得像泄氣的皮球一樣,不得不頻繁地更換肩膀,連著換了四五回,才好不容易磨蹭到山腳下。
不知道為什麽,山腳下的草就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樣,躲得無影無蹤。我隻好又往山上走了走,感覺這裏除了石頭和小樹,就像一個荒蕪的沙漠,沒有多少草可以摟。走了好久,我才在山溝裏看到那薄薄的一層草,這可真是讓我喜出望外,沒有白跑一趟。我先把噶啦輕輕地放下,就像放下一個珍貴的寶物,然後拿起抓子,小心翼翼地把落在地上的鬆針一點一點地收集成一小堆,仿佛在收集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珍珠。等到把這一片的鬆針全都收集夠,形成一個稍大的一堆時,我放下抓子,再從不遠處把噶啦拿過來,先把噶啦的大口盡量張到最大,就像一個張開的大嘴巴,然後用雙手把鬆針一捧一捧地捧到噶啦裏,就像在給大嘴巴喂食一樣。等到噶啦裏能夠撐得起來的時候,我再把噶啦放倒,開始一手拿著噶啦邊往高處抬,一手把堆好的鬆針堆往噶啦裏裝。這樣持續了幾下,大部分的鬆針就像聽話的孩子一樣,乖乖地鑽進了噶啦裏。。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我又拿起抓子輕輕地摟了幾下,仿佛在撫摸著一件珍貴的寶物,形成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小草堆。此時噶啦裏麵因為有草了,宛如一位堅強的戰士,可以自己撐著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噶啦的口撐到最大,再像嗬護孩子般把噶啦拖到小草堆邊上,然後雙手如捧著稀世珍寶一樣把鬆針們給捧到噶啦裏,來來回回幾次,鬆針就像聽話的孩子一樣乖乖地躺在噶啦裏了,隻留下這最後的石子或是小碎渣。
我環顧四周,發現有不少低矮的小鬆樹,它們宛如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角落裏。小鬆樹上有些鬆果簍,我滿心歡喜地開始摘鬆果簍了,一棵樹上也就三五個鬆果簍,有的有鬆子,宛如一顆顆璀璨的寶石;有的沒有鬆子,就像一個個失落的孩子。大多是沒有鬆子的,我也不管不顧,像個貪心的孩子一樣全摘到噶啦裏,用鬆針給圍住。
走在山裏,我要像個警惕的戰士,時刻注意別讓小樹勾到頭發或是劃到臉。我一隻手提著噶啦,宛如提著一籃珍貴的禮物;一隻手拿著抓子,偶爾用抓子杆像盾牌一樣擋著樹枝們,生怕它們會傷害到我。
就這樣幹了一會後,我抬頭望向天空,晴朗的天空上萬裏無雲,宛如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山中偶爾傳來幾聲小鳥歡快的鳴叫,宛如天籟之音。我看著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便知道該回家做午飯了。山上的草實在是少得可憐,我這才摟了半噶啦,就得下山了。經過這麽一試驗,我發現自己就像一個笨拙的舞者,實在不適合幹這個活。要是指著幹這個活過日子,那我可真是養不活自己啊!
就這樣,我帶著深深的遺憾,如一隻受傷的小鳥,一路下山。下山的路雖然比上山的路好走些,但我背著半噶啦的鬆針,還拿著抓子,就像背負著一座沉重的山,下山路也快不了多少。一路上盡是石頭,它們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不時地出現在我的腳下。稀疏的小鬆樹,偶爾幾棵特別高的粟子樹,粟子樹上的粟子大多已經被收走了,隻留下了刺人的粟子殼,這粟子殼就像一根根鋒利的針,太紮人了,我就沒怎麽收集。其實我喜歡粟子樹葉,它們宛如一片片綠色的雲朵,可惜粟子樹下很少有落葉,我那時候天真地以為粟子樹沒有落葉呢!後來想想:不知道是不是被別人像收集寶貝一樣摟走了粟子樹下的落葉。
我循著上山時的記憶,聆聽著山中那空靈澄澈的聲音,趁著天氣尚且溫暖,急忙帶著自己這半天摟的半噶啦鬆針草,如履薄冰地順著山石路往家裏走去。好不容易到家了,放下噶啦定睛一看,原本半噶啦的鬆針,經過這一路的顛簸,竟然變得如蠅頭小楷般渺小,成了更小的小半噶啦草了。我真是欲哭無淚,這半天摟的草甚至都不夠我做一頓飯燒的呢!頂多隻能當作燒火的引草,勉強可以引上幾天的火罷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深刻地領悟到:我著實不適合從事這項工作,日後更不能以此為生。
時至今日,許多人熱衷於前往名山大川旅遊觀光,而我卻認為在網上看看就足矣。我自幼便上山摟草,所登之山比那些旅遊之人去過的也不少。又有誰能像我一樣,在如此年幼之時便孤身一人深入山中摟草呢?若真要論及看風景,說實話,雖然我家後山並未聲名遠揚,但也足以讓我培養出豁達開闊的胸襟。開闊眼界的關鍵並不在於去過多少地方,而在於每到一處都能學到一些知識。這種獨特的體驗式學習,是其他人無法與之媲美的。
身處塵世,必以塵世為基石,以紅塵煉心為要。然而,話雖如此,有時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懷念起小時候在山上的那些日子。那時,盡管物質匱乏,但內心卻充盈無比。有一天,村裏來了幾個城裏人,說是來考察我們這兒是否具有開發旅遊的潛力。他們身著光鮮亮麗的衣服,背著碩大無比的背包,手持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儀器。我滿懷好奇地湊上前去觀看,他們當中有個人麵帶微笑地對我說:“小朋友,你們這兒的山山水水可都是無價之寶啊。”我心中暗自思忖,這滿山的草木在我眼中不過是做飯取暖的尋常材料,怎會成為無價之寶呢?隨著時間推移,村子慢慢有了些變化,通了公路,後山也漸漸消失變成了風景區,也不讓村民們去風景區摟草了,有人開起了農家樂。而我也長大了,並沒有留在村裏依靠旅遊業賺錢。但每次回鄉,看到曾經熟悉的後山變得熱鬧起來,心中總是感慨萬千。那些關於童年上山摟草的記憶愈發珍貴,它成為了我心中獨一無二的寶藏,時刻提醒著我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以及這片土地給予我的一切。一次回鄉途中,我遇到了當年那幾個城裏人中的一位。他頭發已花白,臉上爬滿了皺紋,但眼神依然透著精明。他竟還記得我,笑著跟我打招呼。
我們聊起了後山,他感慨萬分。他說開發後山確實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原來他這些年一直關注這裏,內心充滿愧疚。
他告訴我,當初單純想著發展經濟,沒考慮太多生態保護,現在後山部分植被遭到破壞,一些小動物也不見了蹤跡。
聽著他的話,我心中五味雜陳。望著遠處熙熙攘攘的風景區,我想起了兒時在後山無憂無慮的時光。那時候雖貧窮,卻有著最純粹的快樂和自然的寧靜。
後來,我決定留下來一段時間,幫忙宣傳環保理念,希望能讓後山恢複些許往日的模樣。哪怕隻是一點點,也好讓後代還能感受到我記憶中的那份美好,讓這片土地繼續孕育出美好的回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村老會計,我叫他鬆德爺,他的理念和我的差不多。有一次我返城等公交車時,鬆德爺說:我覺得現在這樣剛剛好,不用再宣傳旅遊,山上的廁所正好建在村裏的水源河邊上,人多了到時候麻煩。我說排水不是應該排到汙水管裏嗎?鬆德爺搖搖頭,不再說話。回到村子後,我找了些誌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宣傳環保理念。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人提議製作宣傳海報貼在村子各處,還有人說可以舉辦環保知識講座。
然而實施起來並不順利。村民們大多忙於自家事務,對於這些活動興趣缺缺。而且有些人覺得,既然開發後山已經帶來了收益,就沒必要再折騰。
正當我感到沮喪時,鬆德爺站了出來。他召集了全村大會,在會上,鬆德爺講述了以前後山的美景,還有那些如今消失不見的動植物。他提到,如果繼續忽視環保,以後子孫後代將再也看不到曾經的後山。
村民們漸漸被打動,開始配合我們的行動。孩子們也積極參與進來,幫忙繪製環保標語。隨著時間推移,遊客們發現後山有了變化,變得更幹淨整潔,小動物也逐漸回歸。看到這些改變,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這份關於後山的美好終於有機會延續下去。
說實在的,我爸爸從來沒有讓我做過這樣的活兒。是我自己躍躍欲試,想要看看自己能夠摟回多少草。沒有人陪伴我,我獨自一人帶著一個裝草的小噶啦——那是用草繩編織而成的大網,網格稀疏,每一格大約有 10 公分*10 公分,就像一張巨大的蜘蛛網,這是我爸爸親手編織的。我還拿著一個摟草的抓子。說實話,那個噶啦提起來都到我的腰部了,而抓子豎著比我還要高出三分之一還多。拿著它真是費勁啊,我就像背著一座小山一樣,把噶啦反手背在背上,再把抓子扛在肩膀上,艱難地向山腳下走去。走了一會兒,我就累得像泄氣的皮球一樣,不得不頻繁地更換肩膀,連著換了四五回,才好不容易磨蹭到山腳下。
不知道為什麽,山腳下的草就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樣,躲得無影無蹤。我隻好又往山上走了走,感覺這裏除了石頭和小樹,就像一個荒蕪的沙漠,沒有多少草可以摟。走了好久,我才在山溝裏看到那薄薄的一層草,這可真是讓我喜出望外,沒有白跑一趟。我先把噶啦輕輕地放下,就像放下一個珍貴的寶物,然後拿起抓子,小心翼翼地把落在地上的鬆針一點一點地收集成一小堆,仿佛在收集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珍珠。等到把這一片的鬆針全都收集夠,形成一個稍大的一堆時,我放下抓子,再從不遠處把噶啦拿過來,先把噶啦的大口盡量張到最大,就像一個張開的大嘴巴,然後用雙手把鬆針一捧一捧地捧到噶啦裏,就像在給大嘴巴喂食一樣。等到噶啦裏能夠撐得起來的時候,我再把噶啦放倒,開始一手拿著噶啦邊往高處抬,一手把堆好的鬆針堆往噶啦裏裝。這樣持續了幾下,大部分的鬆針就像聽話的孩子一樣,乖乖地鑽進了噶啦裏。。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我又拿起抓子輕輕地摟了幾下,仿佛在撫摸著一件珍貴的寶物,形成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小草堆。此時噶啦裏麵因為有草了,宛如一位堅強的戰士,可以自己撐著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噶啦的口撐到最大,再像嗬護孩子般把噶啦拖到小草堆邊上,然後雙手如捧著稀世珍寶一樣把鬆針們給捧到噶啦裏,來來回回幾次,鬆針就像聽話的孩子一樣乖乖地躺在噶啦裏了,隻留下這最後的石子或是小碎渣。
我環顧四周,發現有不少低矮的小鬆樹,它們宛如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角落裏。小鬆樹上有些鬆果簍,我滿心歡喜地開始摘鬆果簍了,一棵樹上也就三五個鬆果簍,有的有鬆子,宛如一顆顆璀璨的寶石;有的沒有鬆子,就像一個個失落的孩子。大多是沒有鬆子的,我也不管不顧,像個貪心的孩子一樣全摘到噶啦裏,用鬆針給圍住。
走在山裏,我要像個警惕的戰士,時刻注意別讓小樹勾到頭發或是劃到臉。我一隻手提著噶啦,宛如提著一籃珍貴的禮物;一隻手拿著抓子,偶爾用抓子杆像盾牌一樣擋著樹枝們,生怕它們會傷害到我。
就這樣幹了一會後,我抬頭望向天空,晴朗的天空上萬裏無雲,宛如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山中偶爾傳來幾聲小鳥歡快的鳴叫,宛如天籟之音。我看著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便知道該回家做午飯了。山上的草實在是少得可憐,我這才摟了半噶啦,就得下山了。經過這麽一試驗,我發現自己就像一個笨拙的舞者,實在不適合幹這個活。要是指著幹這個活過日子,那我可真是養不活自己啊!
就這樣,我帶著深深的遺憾,如一隻受傷的小鳥,一路下山。下山的路雖然比上山的路好走些,但我背著半噶啦的鬆針,還拿著抓子,就像背負著一座沉重的山,下山路也快不了多少。一路上盡是石頭,它們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不時地出現在我的腳下。稀疏的小鬆樹,偶爾幾棵特別高的粟子樹,粟子樹上的粟子大多已經被收走了,隻留下了刺人的粟子殼,這粟子殼就像一根根鋒利的針,太紮人了,我就沒怎麽收集。其實我喜歡粟子樹葉,它們宛如一片片綠色的雲朵,可惜粟子樹下很少有落葉,我那時候天真地以為粟子樹沒有落葉呢!後來想想:不知道是不是被別人像收集寶貝一樣摟走了粟子樹下的落葉。
我循著上山時的記憶,聆聽著山中那空靈澄澈的聲音,趁著天氣尚且溫暖,急忙帶著自己這半天摟的半噶啦鬆針草,如履薄冰地順著山石路往家裏走去。好不容易到家了,放下噶啦定睛一看,原本半噶啦的鬆針,經過這一路的顛簸,竟然變得如蠅頭小楷般渺小,成了更小的小半噶啦草了。我真是欲哭無淚,這半天摟的草甚至都不夠我做一頓飯燒的呢!頂多隻能當作燒火的引草,勉強可以引上幾天的火罷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深刻地領悟到:我著實不適合從事這項工作,日後更不能以此為生。
時至今日,許多人熱衷於前往名山大川旅遊觀光,而我卻認為在網上看看就足矣。我自幼便上山摟草,所登之山比那些旅遊之人去過的也不少。又有誰能像我一樣,在如此年幼之時便孤身一人深入山中摟草呢?若真要論及看風景,說實話,雖然我家後山並未聲名遠揚,但也足以讓我培養出豁達開闊的胸襟。開闊眼界的關鍵並不在於去過多少地方,而在於每到一處都能學到一些知識。這種獨特的體驗式學習,是其他人無法與之媲美的。
身處塵世,必以塵世為基石,以紅塵煉心為要。然而,話雖如此,有時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懷念起小時候在山上的那些日子。那時,盡管物質匱乏,但內心卻充盈無比。有一天,村裏來了幾個城裏人,說是來考察我們這兒是否具有開發旅遊的潛力。他們身著光鮮亮麗的衣服,背著碩大無比的背包,手持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儀器。我滿懷好奇地湊上前去觀看,他們當中有個人麵帶微笑地對我說:“小朋友,你們這兒的山山水水可都是無價之寶啊。”我心中暗自思忖,這滿山的草木在我眼中不過是做飯取暖的尋常材料,怎會成為無價之寶呢?隨著時間推移,村子慢慢有了些變化,通了公路,後山也漸漸消失變成了風景區,也不讓村民們去風景區摟草了,有人開起了農家樂。而我也長大了,並沒有留在村裏依靠旅遊業賺錢。但每次回鄉,看到曾經熟悉的後山變得熱鬧起來,心中總是感慨萬千。那些關於童年上山摟草的記憶愈發珍貴,它成為了我心中獨一無二的寶藏,時刻提醒著我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以及這片土地給予我的一切。一次回鄉途中,我遇到了當年那幾個城裏人中的一位。他頭發已花白,臉上爬滿了皺紋,但眼神依然透著精明。他竟還記得我,笑著跟我打招呼。
我們聊起了後山,他感慨萬分。他說開發後山確實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原來他這些年一直關注這裏,內心充滿愧疚。
他告訴我,當初單純想著發展經濟,沒考慮太多生態保護,現在後山部分植被遭到破壞,一些小動物也不見了蹤跡。
聽著他的話,我心中五味雜陳。望著遠處熙熙攘攘的風景區,我想起了兒時在後山無憂無慮的時光。那時候雖貧窮,卻有著最純粹的快樂和自然的寧靜。
後來,我決定留下來一段時間,幫忙宣傳環保理念,希望能讓後山恢複些許往日的模樣。哪怕隻是一點點,也好讓後代還能感受到我記憶中的那份美好,讓這片土地繼續孕育出美好的回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村老會計,我叫他鬆德爺,他的理念和我的差不多。有一次我返城等公交車時,鬆德爺說:我覺得現在這樣剛剛好,不用再宣傳旅遊,山上的廁所正好建在村裏的水源河邊上,人多了到時候麻煩。我說排水不是應該排到汙水管裏嗎?鬆德爺搖搖頭,不再說話。回到村子後,我找了些誌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宣傳環保理念。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人提議製作宣傳海報貼在村子各處,還有人說可以舉辦環保知識講座。
然而實施起來並不順利。村民們大多忙於自家事務,對於這些活動興趣缺缺。而且有些人覺得,既然開發後山已經帶來了收益,就沒必要再折騰。
正當我感到沮喪時,鬆德爺站了出來。他召集了全村大會,在會上,鬆德爺講述了以前後山的美景,還有那些如今消失不見的動植物。他提到,如果繼續忽視環保,以後子孫後代將再也看不到曾經的後山。
村民們漸漸被打動,開始配合我們的行動。孩子們也積極參與進來,幫忙繪製環保標語。隨著時間推移,遊客們發現後山有了變化,變得更幹淨整潔,小動物也逐漸回歸。看到這些改變,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這份關於後山的美好終於有機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