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唐 張繼
夜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不僅中國曆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此詩,連亞洲其他一些國家的教科書也收錄此詩。
隨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又一次看到了——就在這寒山寺的鍾聲裏,張繼望著遠處若隱若現的燈火,心中滿是惆悵。他想起曾經盛世大唐的繁華,如今卻飽受戰亂之苦。自己一介書生,無力改變這天下大勢,隻能在這漂泊途中抒發滿腔愁緒。
突然,岸邊傳來一陣輕微的響動。張繼警惕起來,隻見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緩緩走來。老者目光炯炯,似有一種不凡氣度。他靠近張繼的客船,輕聲說道:“公子滿腹才華,何必在此獨自哀愁?”張繼詫異於老者的話,便邀他上船一敘。
老者坐定後,竟談起當今天下局勢,言語間條理分明,見解獨到。他告訴張繼,雖身處亂世,但文人亦可為國效力,用文字喚起民眾的力量。張繼聽後猶如醍醐灌頂,原來自己手中的筆,不僅僅可以書寫個人愁緒,還能成為鼓舞人心的利器。此時,那鍾聲再次響起,不過張繼心中已多了一份希望與堅定。
楓橋夜泊1
月落烏啼霜滿天2,江楓漁火對愁眠3。
姑蘇城外寒山寺4,夜半鍾聲到客船5。
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有人說“楓江古為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人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吳郡圖經續記》);還有人說,“本為封江、封橋,王珪改封為楓,人們震懾權勢,隻得趨附”。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2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霜滿天:空氣極冷的形象語。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
3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於農曆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漁火:通常解釋作“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解釋作一同打漁的夥伴。《全唐詩》“漁火”作“漁父”。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麽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麵的山名。
4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鍾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5夜半鍾聲:當今的佛寺除夕才半夜敲鍾,但當時有平時半夜敲鍾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鍾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鍾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鍾的風俗。2-4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2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唐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下卷收錄張繼此詩,題名為《夜泊鬆江》。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此詩,詩題作《楓橋夜泊》。
3
如果不是一千年前的一次失眠,我們將失去這首絕妙好詩
楓橋故事:大唐詩人璨若繁星,而謎一樣的,隻有這一詩一寺一鍾聲
《楓橋夜泊》中寒山寺名傳千古,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
寒山寺位列中國十大名寺,這首流傳至日本的唐詩功不可沒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隻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麵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隻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麵,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裏,才正麵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裏確有孤孑的旅人麵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隻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麵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鍾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鍾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裏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裏,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刹,便帶上了曆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曆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鍾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鍾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鍾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裏,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5
就在眾人沉浸於張繼筆下“楓橋夜泊”那絕妙的意境之時,人群中有一位老者緩緩開口。他自稱是寒山寺多年前的守寺之人,曾經無數次在夜半聽到那悠揚的鍾聲。他回憶起往昔歲月,那時寺廟香火鼎盛,前來聆聽鍾聲感受詩境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
老者講述著寒山寺曆經風雨的故事,戰火紛飛時它幾近被毀,幸得數位高僧堅守,方才保存下來。每一次鍾聲響起,都像是在訴說著這座古寺的堅韌與不屈。說到動情處,老者眼中閃爍著淚花。周圍的人們靜靜地聽著,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寒山寺背後那厚重的曆史畫卷。隨著老者聲音落下,大家久久未能回過神來,心中對於“楓橋夜泊”以及寒山寺的敬意又增添了幾分。
名家點評
宋·陳岩肖: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鍾時。”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鍾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雲:“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鍾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複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庚溪詩話》)6
明·桂天祥:詩佳,效之恐傷氣。(《批點唐詩正聲》)6
明·胡應麟:張繼“夜半鍾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鍾聲聞否,未可知也。(《詩藪》)6
明·沈子來: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唐詩三集合編》)6
明·周敬:目未交睫而齋鍾聲遽至,則客夜恨懷,何假名言?周珽:看似口頭機鋒,卻作口頭機鋒看不得。(《唐詩選脈會通評林》)6
明末清初·黃生:三句承上啟下,深而有力,從夜半無眠至曉,故怨鍾聲太早,攪人魂夢耳。語脈深深,隻“對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鍾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鍾雲外濕”“鍾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唐詩摘鈔》)6
我在想,這世間何為愁,又是何種愁滋味能讓人夜不能寐?畢竟年少,生活中哪怕風風雨雨,也有爸爸媽媽擋在身前,護我這小小身軀安穩。可是後來,媽媽不在了。那一場意外像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將我的庇護傘無情地打碎。我才真正嚐到了愁的滋味。
起初,每一個夜晚我都會想起媽媽溫暖的大手和寬厚的背影,淚水浸濕枕頭。夜裏稍有動靜,就會驚覺是不是媽媽回來了,然而回應我的隻有無盡的寂靜。曾經那些習以為常的安全感消失得無影無蹤。
隨著時間推移,我知道愁不僅僅是思念,更是麵對生活壓力的無助。家裏的生計、媽媽日益增多的白發,都成了壓在心頭的巨石。我開始明白,曾經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卻識盡愁滋味。這愁如繩索,緊緊捆綁著我,讓我輾轉難眠,就如同古人在詩句中的愁緒一般,真切而沉重。但我知道,我必須堅強起來,成為家人新的依靠。
於是,我學著爸爸的樣子,早起去集市賣菜。天還沒亮,我就得挑著重重的擔子出發。剛開始,肩膀被扁擔磨得生疼,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我咬著牙堅持。每次看到顧客因為價格跟我爭執,心中既委屈又無奈,可還是努力陪著笑臉。
白天忙碌完後,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照顧弟弟妹妹。有時候累極了,坐在床邊望著窗外的月光,思緒又飄向了媽媽。但我告訴自己不能哭,我現在是家裏的頂梁柱之一。
慢慢地,我學會了跟菜販討價還價進更便宜的貨,也懂得如何把菜擺放得更吸引人。家裏的收入漸漸穩定下來,弟弟也很懂事,學習成績雖差但他也會力所能及地幹一些活。雖然日子依然辛苦,但那種被愁緒淹沒的感覺淡了許多。我知道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我,但隻要想到家人依賴信任的眼神,我就充滿力量,我相信終有一天能夠帶著家人走出陰霾,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實現。加油!我們沒有時間悲傷,沒有時間發愁,也沒有機會去失去,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持續不停地努力再努力,重複再重複。當我們努力到極致的時候,剩下的交給老天吧!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相信終有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唐 張繼
夜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不僅中國曆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此詩,連亞洲其他一些國家的教科書也收錄此詩。
隨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又一次看到了——就在這寒山寺的鍾聲裏,張繼望著遠處若隱若現的燈火,心中滿是惆悵。他想起曾經盛世大唐的繁華,如今卻飽受戰亂之苦。自己一介書生,無力改變這天下大勢,隻能在這漂泊途中抒發滿腔愁緒。
突然,岸邊傳來一陣輕微的響動。張繼警惕起來,隻見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緩緩走來。老者目光炯炯,似有一種不凡氣度。他靠近張繼的客船,輕聲說道:“公子滿腹才華,何必在此獨自哀愁?”張繼詫異於老者的話,便邀他上船一敘。
老者坐定後,竟談起當今天下局勢,言語間條理分明,見解獨到。他告訴張繼,雖身處亂世,但文人亦可為國效力,用文字喚起民眾的力量。張繼聽後猶如醍醐灌頂,原來自己手中的筆,不僅僅可以書寫個人愁緒,還能成為鼓舞人心的利器。此時,那鍾聲再次響起,不過張繼心中已多了一份希望與堅定。
楓橋夜泊1
月落烏啼霜滿天2,江楓漁火對愁眠3。
姑蘇城外寒山寺4,夜半鍾聲到客船5。
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有人說“楓江古為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人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吳郡圖經續記》);還有人說,“本為封江、封橋,王珪改封為楓,人們震懾權勢,隻得趨附”。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2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霜滿天:空氣極冷的形象語。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
3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於農曆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漁火:通常解釋作“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解釋作一同打漁的夥伴。《全唐詩》“漁火”作“漁父”。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麽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麵的山名。
4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鍾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5夜半鍾聲:當今的佛寺除夕才半夜敲鍾,但當時有平時半夜敲鍾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鍾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鍾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鍾的風俗。2-4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2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唐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下卷收錄張繼此詩,題名為《夜泊鬆江》。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此詩,詩題作《楓橋夜泊》。
3
如果不是一千年前的一次失眠,我們將失去這首絕妙好詩
楓橋故事:大唐詩人璨若繁星,而謎一樣的,隻有這一詩一寺一鍾聲
《楓橋夜泊》中寒山寺名傳千古,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
寒山寺位列中國十大名寺,這首流傳至日本的唐詩功不可沒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隻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麵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隻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麵,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裏,才正麵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裏確有孤孑的旅人麵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隻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麵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鍾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鍾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裏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裏,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刹,便帶上了曆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曆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鍾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鍾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鍾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裏,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5
就在眾人沉浸於張繼筆下“楓橋夜泊”那絕妙的意境之時,人群中有一位老者緩緩開口。他自稱是寒山寺多年前的守寺之人,曾經無數次在夜半聽到那悠揚的鍾聲。他回憶起往昔歲月,那時寺廟香火鼎盛,前來聆聽鍾聲感受詩境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
老者講述著寒山寺曆經風雨的故事,戰火紛飛時它幾近被毀,幸得數位高僧堅守,方才保存下來。每一次鍾聲響起,都像是在訴說著這座古寺的堅韌與不屈。說到動情處,老者眼中閃爍著淚花。周圍的人們靜靜地聽著,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寒山寺背後那厚重的曆史畫卷。隨著老者聲音落下,大家久久未能回過神來,心中對於“楓橋夜泊”以及寒山寺的敬意又增添了幾分。
名家點評
宋·陳岩肖: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鍾時。”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鍾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雲:“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鍾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複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庚溪詩話》)6
明·桂天祥:詩佳,效之恐傷氣。(《批點唐詩正聲》)6
明·胡應麟:張繼“夜半鍾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鍾聲聞否,未可知也。(《詩藪》)6
明·沈子來: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唐詩三集合編》)6
明·周敬:目未交睫而齋鍾聲遽至,則客夜恨懷,何假名言?周珽:看似口頭機鋒,卻作口頭機鋒看不得。(《唐詩選脈會通評林》)6
明末清初·黃生:三句承上啟下,深而有力,從夜半無眠至曉,故怨鍾聲太早,攪人魂夢耳。語脈深深,隻“對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鍾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鍾雲外濕”“鍾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唐詩摘鈔》)6
我在想,這世間何為愁,又是何種愁滋味能讓人夜不能寐?畢竟年少,生活中哪怕風風雨雨,也有爸爸媽媽擋在身前,護我這小小身軀安穩。可是後來,媽媽不在了。那一場意外像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將我的庇護傘無情地打碎。我才真正嚐到了愁的滋味。
起初,每一個夜晚我都會想起媽媽溫暖的大手和寬厚的背影,淚水浸濕枕頭。夜裏稍有動靜,就會驚覺是不是媽媽回來了,然而回應我的隻有無盡的寂靜。曾經那些習以為常的安全感消失得無影無蹤。
隨著時間推移,我知道愁不僅僅是思念,更是麵對生活壓力的無助。家裏的生計、媽媽日益增多的白發,都成了壓在心頭的巨石。我開始明白,曾經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卻識盡愁滋味。這愁如繩索,緊緊捆綁著我,讓我輾轉難眠,就如同古人在詩句中的愁緒一般,真切而沉重。但我知道,我必須堅強起來,成為家人新的依靠。
於是,我學著爸爸的樣子,早起去集市賣菜。天還沒亮,我就得挑著重重的擔子出發。剛開始,肩膀被扁擔磨得生疼,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我咬著牙堅持。每次看到顧客因為價格跟我爭執,心中既委屈又無奈,可還是努力陪著笑臉。
白天忙碌完後,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照顧弟弟妹妹。有時候累極了,坐在床邊望著窗外的月光,思緒又飄向了媽媽。但我告訴自己不能哭,我現在是家裏的頂梁柱之一。
慢慢地,我學會了跟菜販討價還價進更便宜的貨,也懂得如何把菜擺放得更吸引人。家裏的收入漸漸穩定下來,弟弟也很懂事,學習成績雖差但他也會力所能及地幹一些活。雖然日子依然辛苦,但那種被愁緒淹沒的感覺淡了許多。我知道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我,但隻要想到家人依賴信任的眼神,我就充滿力量,我相信終有一天能夠帶著家人走出陰霾,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實現。加油!我們沒有時間悲傷,沒有時間發愁,也沒有機會去失去,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持續不停地努力再努力,重複再重複。當我們努力到極致的時候,剩下的交給老天吧!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相信終有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