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屬於詠物詩。?這首詩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的自然現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12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甜釀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首詩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敘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敘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輔以言深。
?此外,在現代《蜂》還被改編成了一首古風歌曲,由劉尊作曲,新繹絲路童聲合唱團演唱,並於2021年3月11日發行。?這首歌收錄於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新唱》專輯中,進一步傳播了這首古典詩詞的魅力。
羅隱(833-909),字昭諫,唐代詩人。此詩是一首詠物詩,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語言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翻譯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嚐香甜。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仿佛看見了——
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有個叫阿福的年輕後生。他每日辛勤勞作,耕種著家中幾畝薄田,就像那忙碌的蜜蜂一般。
阿福種出的糧食粒粒飽滿,可每當收獲季節,大部分都要交租給地主。望著所剩無幾的糧食,阿福心中滿是無奈與憤懣。
一日,村裏來了位教書先生。阿福好奇地湊上去聽他講學,正好聽到先生講到《蜂》這首詩。阿福似懂非懂,但心中那種模糊的情緒仿佛被點燃。
夜裏,阿福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他想著自己的辛苦如同蜜蜂,卻隻能任人剝奪果實。終於,他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
於是,阿福開始聯合村裏其他同樣受壓迫的村民。大家齊心協力,向地主提出合理的收租訴求。一開始地主並不答應,但看到團結起來的村民們堅定的眼神,最終做出了讓步。阿福和村民們也明白了,隻有團結抗爭,才能守護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至於如詩中的蜜蜂那般辛勞卻無所獲。
作品名稱
蜂
作者
羅隱
創作年代
唐代
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蜂》唐.羅隱
《蜂》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詠物詩,前兩句寫蜜蜂飛到平地山尖,經曆了無限美麗的風光,不辭勞苦,不畏艱險。後兩句寫蜜蜂采集百花,釀成蜂蜜,供人享受,為人辛苦,給人甜蜜。這首詩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首詩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敘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敘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輔以言深。
《蜂》乃是唐代羅隱的七言絕句之佳作。此詩乃詠物之精品,前兩句將蜜蜂比作勇敢的探險家,飛至平地山尖,遍覽那如詩如畫的無限風光,不辭辛勞,無畏艱險。後兩句則把蜜蜂比作勤勞的工匠,采集百花之精華,釀成那如蜜般甜蜜的蜂蜜,供人品嚐,為人奉獻,予人甜蜜。此詩借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象,猶如一把利劍,直刺封建統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勞動成果的無情剝削這一現實,彰顯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此詩狀物之精妙,猶如鬼斧神工;意旨之深遠,恰似海納百川。夾敘夾議之手法,如行雲流水,相輔相成;語言表述之平實,恰似清水芙蓉,韻味十足,清新雅致,令人陶醉。
作品原文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1,無限風光盡被占2。
采得百花成蜜後3,為誰辛苦為誰甜?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山尖:山峰。
2無限風光:極其美好的風景。占:占有,占據。
3采:采取,這裏指采取花蜜。
1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無論在平原還是在山尖,美麗的春光盡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釀成了蜜以後,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甜?3
創作背景
大中十三年(859)底,羅隱至京師考進士,考了許多年,都沒中第,史稱“十上不第”。詩人對當時的考試製度、朝廷很失望,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憤懣。這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4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無論是在平原還是在山野,到處都可以見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越是春光明媚、鮮花盛開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這兩句語氣十分肯定,盛讚蜜蜂盡占美好的春光,表現了詩人對蜜蜂的羨慕與讚美之情。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兩句急轉直下,由前麵盛讚蜜蜂“占盡風光”轉而詠歎它終生徒勞,所獲甚少。采花、釀蜜本是蜜蜂的天職。它辛苦釀成的蜜主要是用來供養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享用的卻很少,而這完全是出於它的本能,根本不會意識到這有什麽不公平。可是詩人卻從這裏發現了問題,並替蜜蜂發出了“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不平之鳴。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貢獻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歎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域。這裏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隻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
二、敘述反詰,唱歎有情。此詩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並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敘,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於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複之意而無重複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隻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複而不重複。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複詠歎,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憐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淺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歎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嘲。兩種解會似相齟齬,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著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麽膚淺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隻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同意義的辛苦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征,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於後一種解釋了。
3
名家點評
宋·永亨《搜采異聞錄》:上人於棋酒間好稱引戲語以助談笑,大抵皆唐人詩。後生多不知所從出,漫識所記憶者於此……“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自憐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明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羅隱詩也。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詩意似有所悟,實乃歎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6
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唐末文學家。字昭諫,餘杭(今屬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廬)人。本名橫,以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啟中,入鎮海節度使錢鏐幕,後遷節度判官、給事中等職。其詩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清人輯有《羅昭諫集》。7
村裏的老學究拿著一本破舊的《甲乙集》,正對著一群孩子講羅隱的詩。孩子們眼睛亮晶晶的,雖然似懂非懂卻聽得極為認真。
其中一個叫石頭的男孩,家裏窮,每天跟著爹娘早出晚歸幹活,但總是吃不飽飯。他聽著老學究念“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心中滿是疑惑。夜裏,他躺在床上望著屋頂的破洞想,難道窮人就隻能像蜜蜂一樣忙碌卻得不到回報嗎?
第二天,石頭跟著爹去鎮上賣柴,看到街頭有人在招工,說是去城裏做工工錢不少。石頭心動了,不顧爹的反對報了名。幾年後,石頭帶著錢回鄉,他用掙的錢買了田產,還開了學堂教村裏娃讀書識字。大家都說石頭變了,石頭卻說:“咱不能隻像蜜蜂那般辛苦,要想法子讓辛苦變得值得。”從此,村子慢慢富裕起來,羅隱的詩也在村裏有了新的含義。
隨著村子越來越富裕,更多的孩子可以安心念書。這年,縣裏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各村鎮展示特色文化。
村長找到石頭,希望他能代表村子講講羅隱的詩以及村子發展背後的故事。石頭欣然答應。
交流會上,石頭站在台上,望著台下眾人說道:“俺們村以前很窮,大家雖如蜜蜂般辛勤卻不得溫飽。但羅隱的詩讓俺明白,不能白辛苦。俺進城掙錢改變了命運,也想用羅隱的詩激勵更多娃努力。現在咱們村富了,娃們能讀書識字,這就是辛苦後的甜。”
台下響起熱烈掌聲。之後,周圍村鎮紛紛效仿石頭的做法,鼓勵村民外出學習技能再回鄉建設。而羅隱的這首詩在這片土地上更加廣為傳頌,不僅成為人們勞作之餘討論的智慧結晶,更化為一種精神力量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美好的生活拚搏奮鬥。
多年以後,石頭成了當地有名望的人。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致富之道和人生經驗。
一天,有個年輕人滿臉困惑地問石頭:“叔,俺們都照著您的法子做,可為啥有的村還是沒發展起來呢?”石頭沉思片刻後回答:“娃兒啊,光有法子還不夠,得有心。當初俺是想著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才拚命幹的。”
這個年輕人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石頭接著說:“而且如今時代發展快咧,不能光守著老一套。就像羅隱那首詩,每個時代都能解讀出不同意義。咱得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創新。”
後來,這個年輕人回去將石頭的話帶給自己的村莊。村民們受到啟發,結合現代技術發展起了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不久之後,這個村莊也逐漸走向繁榮。石頭聽聞此事後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羅隱的詩所蘊含的精神將會永遠傳承下去,激勵更多的人創造美好生活。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莊走向繁榮,大家決定共同建造一座羅隱詩文化紀念館。石頭被推舉為總策劃人。
石頭忙前忙後,收集各種關於羅隱詩歌傳播以及村莊發展曆程中的資料和物件。在紀念館建成那天,周邊村子的人都趕來參加開館儀式。
走進紀念館,牆上掛滿了羅隱詩句的書法作品,展櫃裏擺放著過去老舊的農具,還有記錄各個村莊變遷的照片和文字。石頭站在館中央激動地說:“這座館子,見證了咱們從苦日子走到今天的不容易,羅隱的詩就是咱們的根,不管未來咋變,這股子精氣神兒不能丟。”
年輕人們圍在老人身邊,眼神堅定。他們深知要繼續發揚這種傳統,並帶著先輩的智慧邁向更遠的未來。此時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眾人身上,仿佛預示著充滿希望的明天。
無論是一馬平川的平原,還是高聳入雲的山峰之巔;不論是坦途大道,亦或是羊腸小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堅定而執著地行走在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或許終其一生,我們也難以企及那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心去經營生活、奮力拚搏。因為隻要付出了努力,即便成果微末,也能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們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勇敢麵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當遭遇挫折時,不氣餒、不放棄,而是將其視為磨礪意誌的砥礪石,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同時,我們還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注社會的發展需求,並盡己所能為之貢獻一份微薄之力。也許隻是一次小小的善舉,一句溫暖的問候,或者是一項微不足道的誌願活動,但這些點點滴滴匯聚起來,便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在那明亮而又寧靜的教室裏,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了課桌上,語文老師正站在講台上,她的聲音宛如潺潺流水般溫柔動聽。隨著她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的講解,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仿佛一下子活靈活現起來,如同一個個小精靈在我的眼前跳躍舞動。
我沉浸其中,思緒也被這精彩的講解所牽引著,漸漸地進入到一個美妙的知識世界裏。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文學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
就在這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湧上心頭——我突然意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那麽簡單,更是一次自我成長和提升的旅程。而這位溫柔且富有智慧的語文老師,則成為了我在這條道路上最可靠的引路人。
從那一刻起,我心中暗暗下定決心:在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我都會像此刻一樣,堅定不移地去麵對它們,毫不退縮。因為我知道,隻要有勇氣和毅力,就沒有什麽困難能夠阻擋我前進的步伐;隻要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追求,就一定能戰勝一切挫折,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絢麗多彩的光芒!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甜釀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首詩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敘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敘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輔以言深。
?此外,在現代《蜂》還被改編成了一首古風歌曲,由劉尊作曲,新繹絲路童聲合唱團演唱,並於2021年3月11日發行。?這首歌收錄於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新唱》專輯中,進一步傳播了這首古典詩詞的魅力。
羅隱(833-909),字昭諫,唐代詩人。此詩是一首詠物詩,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語言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翻譯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嚐香甜。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仿佛看見了——
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有個叫阿福的年輕後生。他每日辛勤勞作,耕種著家中幾畝薄田,就像那忙碌的蜜蜂一般。
阿福種出的糧食粒粒飽滿,可每當收獲季節,大部分都要交租給地主。望著所剩無幾的糧食,阿福心中滿是無奈與憤懣。
一日,村裏來了位教書先生。阿福好奇地湊上去聽他講學,正好聽到先生講到《蜂》這首詩。阿福似懂非懂,但心中那種模糊的情緒仿佛被點燃。
夜裏,阿福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他想著自己的辛苦如同蜜蜂,卻隻能任人剝奪果實。終於,他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
於是,阿福開始聯合村裏其他同樣受壓迫的村民。大家齊心協力,向地主提出合理的收租訴求。一開始地主並不答應,但看到團結起來的村民們堅定的眼神,最終做出了讓步。阿福和村民們也明白了,隻有團結抗爭,才能守護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至於如詩中的蜜蜂那般辛勞卻無所獲。
作品名稱
蜂
作者
羅隱
創作年代
唐代
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蜂》唐.羅隱
《蜂》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詠物詩,前兩句寫蜜蜂飛到平地山尖,經曆了無限美麗的風光,不辭勞苦,不畏艱險。後兩句寫蜜蜂采集百花,釀成蜂蜜,供人享受,為人辛苦,給人甜蜜。這首詩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首詩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敘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敘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輔以言深。
《蜂》乃是唐代羅隱的七言絕句之佳作。此詩乃詠物之精品,前兩句將蜜蜂比作勇敢的探險家,飛至平地山尖,遍覽那如詩如畫的無限風光,不辭辛勞,無畏艱險。後兩句則把蜜蜂比作勤勞的工匠,采集百花之精華,釀成那如蜜般甜蜜的蜂蜜,供人品嚐,為人奉獻,予人甜蜜。此詩借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象,猶如一把利劍,直刺封建統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勞動成果的無情剝削這一現實,彰顯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此詩狀物之精妙,猶如鬼斧神工;意旨之深遠,恰似海納百川。夾敘夾議之手法,如行雲流水,相輔相成;語言表述之平實,恰似清水芙蓉,韻味十足,清新雅致,令人陶醉。
作品原文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1,無限風光盡被占2。
采得百花成蜜後3,為誰辛苦為誰甜?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山尖:山峰。
2無限風光:極其美好的風景。占:占有,占據。
3采:采取,這裏指采取花蜜。
1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無論在平原還是在山尖,美麗的春光盡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釀成了蜜以後,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甜?3
創作背景
大中十三年(859)底,羅隱至京師考進士,考了許多年,都沒中第,史稱“十上不第”。詩人對當時的考試製度、朝廷很失望,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憤懣。這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4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無論是在平原還是在山野,到處都可以見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越是春光明媚、鮮花盛開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這兩句語氣十分肯定,盛讚蜜蜂盡占美好的春光,表現了詩人對蜜蜂的羨慕與讚美之情。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兩句急轉直下,由前麵盛讚蜜蜂“占盡風光”轉而詠歎它終生徒勞,所獲甚少。采花、釀蜜本是蜜蜂的天職。它辛苦釀成的蜜主要是用來供養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享用的卻很少,而這完全是出於它的本能,根本不會意識到這有什麽不公平。可是詩人卻從這裏發現了問題,並替蜜蜂發出了“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不平之鳴。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貢獻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歎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域。這裏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隻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
二、敘述反詰,唱歎有情。此詩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並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敘,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於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複之意而無重複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隻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複而不重複。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複詠歎,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憐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淺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歎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嘲。兩種解會似相齟齬,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著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麽膚淺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隻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同意義的辛苦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征,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於後一種解釋了。
3
名家點評
宋·永亨《搜采異聞錄》:上人於棋酒間好稱引戲語以助談笑,大抵皆唐人詩。後生多不知所從出,漫識所記憶者於此……“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自憐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明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羅隱詩也。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詩意似有所悟,實乃歎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6
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唐末文學家。字昭諫,餘杭(今屬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廬)人。本名橫,以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啟中,入鎮海節度使錢鏐幕,後遷節度判官、給事中等職。其詩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清人輯有《羅昭諫集》。7
村裏的老學究拿著一本破舊的《甲乙集》,正對著一群孩子講羅隱的詩。孩子們眼睛亮晶晶的,雖然似懂非懂卻聽得極為認真。
其中一個叫石頭的男孩,家裏窮,每天跟著爹娘早出晚歸幹活,但總是吃不飽飯。他聽著老學究念“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心中滿是疑惑。夜裏,他躺在床上望著屋頂的破洞想,難道窮人就隻能像蜜蜂一樣忙碌卻得不到回報嗎?
第二天,石頭跟著爹去鎮上賣柴,看到街頭有人在招工,說是去城裏做工工錢不少。石頭心動了,不顧爹的反對報了名。幾年後,石頭帶著錢回鄉,他用掙的錢買了田產,還開了學堂教村裏娃讀書識字。大家都說石頭變了,石頭卻說:“咱不能隻像蜜蜂那般辛苦,要想法子讓辛苦變得值得。”從此,村子慢慢富裕起來,羅隱的詩也在村裏有了新的含義。
隨著村子越來越富裕,更多的孩子可以安心念書。這年,縣裏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各村鎮展示特色文化。
村長找到石頭,希望他能代表村子講講羅隱的詩以及村子發展背後的故事。石頭欣然答應。
交流會上,石頭站在台上,望著台下眾人說道:“俺們村以前很窮,大家雖如蜜蜂般辛勤卻不得溫飽。但羅隱的詩讓俺明白,不能白辛苦。俺進城掙錢改變了命運,也想用羅隱的詩激勵更多娃努力。現在咱們村富了,娃們能讀書識字,這就是辛苦後的甜。”
台下響起熱烈掌聲。之後,周圍村鎮紛紛效仿石頭的做法,鼓勵村民外出學習技能再回鄉建設。而羅隱的這首詩在這片土地上更加廣為傳頌,不僅成為人們勞作之餘討論的智慧結晶,更化為一種精神力量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美好的生活拚搏奮鬥。
多年以後,石頭成了當地有名望的人。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致富之道和人生經驗。
一天,有個年輕人滿臉困惑地問石頭:“叔,俺們都照著您的法子做,可為啥有的村還是沒發展起來呢?”石頭沉思片刻後回答:“娃兒啊,光有法子還不夠,得有心。當初俺是想著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才拚命幹的。”
這個年輕人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石頭接著說:“而且如今時代發展快咧,不能光守著老一套。就像羅隱那首詩,每個時代都能解讀出不同意義。咱得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創新。”
後來,這個年輕人回去將石頭的話帶給自己的村莊。村民們受到啟發,結合現代技術發展起了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不久之後,這個村莊也逐漸走向繁榮。石頭聽聞此事後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羅隱的詩所蘊含的精神將會永遠傳承下去,激勵更多的人創造美好生活。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莊走向繁榮,大家決定共同建造一座羅隱詩文化紀念館。石頭被推舉為總策劃人。
石頭忙前忙後,收集各種關於羅隱詩歌傳播以及村莊發展曆程中的資料和物件。在紀念館建成那天,周邊村子的人都趕來參加開館儀式。
走進紀念館,牆上掛滿了羅隱詩句的書法作品,展櫃裏擺放著過去老舊的農具,還有記錄各個村莊變遷的照片和文字。石頭站在館中央激動地說:“這座館子,見證了咱們從苦日子走到今天的不容易,羅隱的詩就是咱們的根,不管未來咋變,這股子精氣神兒不能丟。”
年輕人們圍在老人身邊,眼神堅定。他們深知要繼續發揚這種傳統,並帶著先輩的智慧邁向更遠的未來。此時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眾人身上,仿佛預示著充滿希望的明天。
無論是一馬平川的平原,還是高聳入雲的山峰之巔;不論是坦途大道,亦或是羊腸小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堅定而執著地行走在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或許終其一生,我們也難以企及那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心去經營生活、奮力拚搏。因為隻要付出了努力,即便成果微末,也能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們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勇敢麵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當遭遇挫折時,不氣餒、不放棄,而是將其視為磨礪意誌的砥礪石,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同時,我們還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注社會的發展需求,並盡己所能為之貢獻一份微薄之力。也許隻是一次小小的善舉,一句溫暖的問候,或者是一項微不足道的誌願活動,但這些點點滴滴匯聚起來,便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在那明亮而又寧靜的教室裏,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了課桌上,語文老師正站在講台上,她的聲音宛如潺潺流水般溫柔動聽。隨著她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的講解,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仿佛一下子活靈活現起來,如同一個個小精靈在我的眼前跳躍舞動。
我沉浸其中,思緒也被這精彩的講解所牽引著,漸漸地進入到一個美妙的知識世界裏。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文學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
就在這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湧上心頭——我突然意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那麽簡單,更是一次自我成長和提升的旅程。而這位溫柔且富有智慧的語文老師,則成為了我在這條道路上最可靠的引路人。
從那一刻起,我心中暗暗下定決心:在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我都會像此刻一樣,堅定不移地去麵對它們,毫不退縮。因為我知道,隻要有勇氣和毅力,就沒有什麽困難能夠阻擋我前進的步伐;隻要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追求,就一定能戰勝一切挫折,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絢麗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