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起源於三國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提到的類似食品。?在南北朝時期,這種食品被稱為“餛飩”,形狀如偃月,通常與湯一起食用。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和現在的餃子已經非常相似,通常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宋代時,餃子被稱為“角兒”,這一稱呼在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元朝時,餃子被稱為“扁食”,這一名稱可能源自蒙古語。清朝時,餃子的稱謂增多,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12


    ?餃子的文化意義?在於它不僅是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佳肴,寓意著辭舊迎新和吉祥如意。民間傳說中,吃餃子與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等故事有關,賦予了餃子更多的文化內涵。此外,餃子的形狀也象征著團圓和完整,反映了中國人對家庭和睦的向往。


    相傳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建安初年,張仲景辭官還鄉,時值冬至時節,他在路上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因為天氣寒冷,耳朵都凍爛了,心中非常難過,於是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施藥為窮人治凍傷。


    一天午後,年幼的張仲景讀到扁鵲與齊桓公的故事:扁鵲來到齊國,看到齊桓公皮膚上的紋理出現了問題,便提醒他要注意身體。齊桓公卻認為扁鵲是炫耀才學,不予理睬。


    冬至吃餃子,竟是古代治病救人的良方,你們知道是誰發明了餃子嗎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建安初年,張仲景辭官還鄉,時值冬至時節,他在路上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因為天氣寒冷,耳朵都凍爛了,心中非常難過,於是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施藥為窮人治凍傷。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分別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時珍、葛洪。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前三位,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著成《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


    張仲景出生在瘟疫盛行的戰亂時代,漢朝末年各地起義軍凸起,導致各地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民不聊生、瘟疫肆虐,各處呈現出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的局麵。


    他的父親在漢室為官。但在那個“強盜思維”的時代,他父親這樣的讀書人在朝堂形同虛設,張仲景極其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氛圍,於是一頭把自己紮入浩瀚的書海中,汲取知識,渴望從中找到救世濟民的希望之光。


    一天午後,年幼的張仲景讀到扁鵲與齊桓公的故事:扁鵲來到齊國,看到齊桓公皮膚上的紋理出現了問題,便提醒他要注意身體。齊桓公卻認為扁鵲是炫耀才學,不予理睬。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拜見齊桓公,這一次扁鵲對他說:“您的病已經深入腸胃,不及時醫治,病情會持續加重。”齊桓公聽後還是不予理睬,嘲笑扁鵲小題大做。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被召見,但這一次扁鵲二話沒說,掉頭就跑。


    齊桓公特意差人去詢問何故?扁鵲對來人說:第一次我“望”見公病在肌膚,本可以用湯藥、針灸等方式加以治療,但主公不信。第二次我“聞”到公口氣有異味,這一次可以開湯藥調理,但主公還是不信。這一次再見到主公,發現病已深入骨髓,實在不在我能力範圍內了,能管他的隻有司命神了。說完扁鵲便逃往了秦國。五天後齊桓公果然渾身疼痛,藥石難醫,不久後就病逝了。


    張仲景對這段故事印象頗深,他很敬仰扁鵲的醫術,從此對醫學發生了興趣。公元161年,10歲的張仲景拜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學習期間,張仲景完全沒有紈絝子弟的嬌氣,日日跟隨師傅上山采藥,回來炮製,從來沒喊過苦累。


    張伯祖對這個徒弟非常器重,便把自己畢生的絕學都傳授給了他。忘年交何顒多年後見到他,曾這樣評價:“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隻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


    這段話對張仲景無疑是給予了肯定,更堅定了他研究醫學的信心。


    東漢末年,漢靈帝選拔人才,漢武帝時期,漢代的官員選舉製推行“舉孝廉”,有點類似近代的“頂替製度”,就是父輩為官,那麽這個家族的子嗣必須世襲家族官職。


    不喜為官的張仲景不得已被舉薦,赴任長沙做了一名父母官。上任後的張仲景了解到長沙人民飽受瘟疫之苦,於是他不問政治,先坐堂為民看病。後來中醫的“坐堂”就是他發明的。


    俗話說,“大兵之後,必有災年”。建安年間,瘟疫反複席卷民間,一時間人們病得病死的死,城市仿佛一座空城,人民多死於傷寒症。


    張仲景心急如焚,於是反複研究治療傷寒症的藥方,他不僅研究了《素問》、《黃帝內經》等上古醫學經典,還參照了《湯液經法》等等前經方典籍,並結合臨床經驗,前後用了五年的時間,嘔心瀝血寫下了《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張仲景在長沙一幹就幹到了退休,他臨走那年冬天,長沙街頭雪花紛飛,風寒刺骨,張仲景途經白河一帶,發現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浪之人,他們衣不遮體,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


    醫者仁心的張仲景看後非常心疼,回去後便用幾味驅寒的草藥和羊肉熬湯,熬好後把肉和菜都撈出來剁碎,然後用麵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再下鍋煮開,分給大家吃。


    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餃子的由來,由於這麵食做出來像耳朵,又是專門給耳朵凍爛之人治病發明的,張仲景就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嬌耳湯。


    病人連餃子帶湯一同吃下去後,不一會就覺得渾身發熱,久吃下來,身體抵抗力增強耳朵也好了。


    張仲景晚年得病,他知道自己已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便開始準備後事。長沙的朋友聽說後,便前往南陽來看他,其中有一人會看風水,就對他說:“仲景啊,長沙有一處風水極佳,不如你到那裏選一塊風水寶地。”


    但南陽的人聽了非常不高興,張仲景此時已經是德高望重的名醫,豈能不葬在故鄉?張仲景聽了感慨地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抬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麽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裏好了。”


    張仲景去世那天是冬至,送葬的隊伍抬棺走到當年張仲景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棺繩忽然斷了。於是大家順應天命在此落葬。後來人們還在他的墳上修了一座廟名為“醫聖祠”,以此來紀念他。


    冬至這一天吃餃子的習俗,也就此流傳了下來,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一冬不凍耳,就是從張仲景這裏得來,你們了解了嗎?


    無論如何,千古流傳下來的餃子已經成為了我最喜歡的美食之一,也成為了舌尖上的中國美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桔子一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桔子一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