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宮女點到為止,太後卻懂了,她笑著看了眼宮女:“去告訴你家主子,哀家明白了。”
那宮女施施然行了個禮,便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慈寧宮。
第二日,太後驚聞科爾沁求娶恒媞公主,舊病複發,以至於纏綿病榻。
弘曆和趙合德聽聞了消息,急匆匆地趕去了慈寧宮,太後臉色慘白,眉眼間是濃重的哀傷,見了弘曆撐著身子靠在枕頭上,語氣虛弱:“科爾沁既求娶恒媞,便讓恒媞嫁了吧,莫要讓你為難。”
弘曆震驚地抬起頭,福珈適時的哽咽著補充:“皇上不知道,太後一直都掛念著皇上呢,哪怕太後當初與皇上鬥氣,也常常在慈寧宮備著皇上愛吃的糕點。”
太後慈愛地看著弘曆,眼神帶著追憶:“你少時小小的一個,性格卻執拗,總說哀家是對你最好的人,在你身上哀家第一次體會為人母感覺,怎能不替你考慮,哀家當年與你爭,隻是想有權利後能庇護著恒娖,恒媞兩個姑娘。哀家想把恒娖接回來,想替恒媞找個好婆家,卻忽略了你初初登基,根基不穩,是哀家的錯。”
弘曆聽到這兒,已經淚流滿麵,趙合德含著淚勸慰:“皇額娘,您病的重,可莫要傷心了,小心身子。”
太後閉上眼睛,任由淚水流淌:“元壽啊,哀家隻盼著你們這些孩子過得好,哀家哪怕死也無悔。”
弘曆看著太後,仿佛看到了圓明園時一臉心疼地給自己準備糕點的莞貴人,他心中下了決定,給太後磕了兩個頭後道:“皇額娘,和親的人選早就定下了,是大格格,您還是快好起來給恒媞妹妹尋個好夫君吧,恒媞妹妹也大了。”
太後不可置信地睜開眼,一臉詫異地問:“不是說前朝大臣支持恒媞出嫁嗎?”
弘曆想起了前朝提議恒媞長公主出嫁的幾個大臣,高家也就算了,畢竟他們和太後有舊怨,可烏拉那拉氏未免私心太過。
“皇額娘聽差了,是有幾個大臣主張恒媞妹妹出嫁,隻不過朕並未同意。”弘曆笑著對太後道。
太後聞言,淚水不斷,她顫著聲,語氣帶著明顯的喜悅:“皇上,哀家謝謝你能把恒媞留在哀家身邊,隻是若真的留不住,皇上也不必記得今天的話,恒媞能為大清付出,也是樂意的。”
弘曆心中僅存的一點猶豫也沒了,握住太後的手道:“皇額娘,兒臣怎可朝令夕改,定下了是大格格便不會再改了。”
趙合德看著弘曆認真的神情,借著擦拭淚水的動作,掩蓋住了嘴角的笑意。
自古帝王都愛求真心和真情,像弘曆這般生而喪母,備受欺淩上位的帝王,更是個中翹楚。
弘曆盼望著親情,盼望著愛情,卻永遠不在意親人和妻妾有多少難處,隻在意他們肯不肯對他表達出愛意,肯不肯為他妥協退步,自以為是的認為愛他便要將他奉為神明,半點不得忤逆。
故此,他永遠吃軟不吃硬,太後養了他多年,對他的性子極為了解,自然知道說什麽會讓他心軟。
更何況,太後心痛導致纏綿病榻還主張嫁女,哪怕皇上腦抽,真同意了,也會有朝中的清流禦史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畢竟誰也不知道恒媞長公主出嫁後,太後會不會鬱鬱而終。
太後這一出戲,愛國大義的名聲有了,還能踩一腳如懿的自私。
“皇額娘,您好些休息,兒臣和皇後就先退下了。”弘曆又陪著太後說了一會兒話,見太後神情有些疲倦便出言告退。
太後點了點頭,神情輕鬆:“皇上要記得注意身子,哀家老了,幫不了皇上什麽,隻能念念佛經,期盼著皇上長壽安康。”
弘曆笑眯眯的應了,看著太後的眼神孺慕而真摯。
等人都走了,太後疲倦的撐了撐額頭問福珈:“將哀家知曉恒媞遠嫁,氣急攻心病倒的消息傳到前朝,隻有讓那幫大臣彈劾哀家,皇上才會相信哀家在前朝半點沒有插手。”
福珈點了點頭,看著太後臉上的疲態,勸慰道:“太後也該注意身子,何苦為了今兒這出戲,真將自己凍病了!”
太後不甚在意地扯了扯嘴角:“哀家從先帝手中學會的便是對自己狠的人才能走到最後,裝病固然可以,可太容易露出馬腳,嫻貴妃可還巴巴的盯著慈寧宮呢,若是被她發現了蛛絲馬跡導致哀家的恒媞出了什麽差錯,哀家隻怕會嘔出血,倒不如真病來的好,最起碼沒有把柄。”
福珈隻能沉默著替太後揉著太陽穴,企圖讓太後舒服一些,太後也不在意福珈不回話,隻是閉著眼喃喃道:“哀家已經許久不曾這麽算計一個人了,從前哀家覺得隻要哀家鬥到了先帝駕崩,便能過安穩日子,可哪怕哀家貴為太後,依舊需要和不同的人鬥,哀家有時候真的筋疲力盡,隻是為了孩子強撐著罷了。”
福珈心疼地看著太後:“幾個小主子都知道太後的心思,恒媞長公主前段時間還囑咐奴婢盯著太後吃藥呢。”
太後想起了小女兒,臉上露出慈愛的笑容:“她就是這樣的性子,總是惦記著這些瑣事兒。”
福珈又趁機說起了果親王的嫡子如何聰慧,太後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大,兩個人絮絮叨叨著孩子們幼時的趣事兒。
第二日早朝,一些不清楚原由的大臣果不其然彈劾了太後,說她貴為太後應當以大清為重,甚至還有兩個蠢鈍的烏拉那拉氏族人表示太後在裝病。
弘曆發了好大的脾氣,當場以大不敬之罪發落了那兩人,又言明太後雖心痛難耐仍舊開口許恒媞公主和親,隻是他不願意太後傷心,加上太後已然遠嫁了一個女兒,故此還是決定由大格格和親。
朝中聰明的人已經跪地高呼聖上英明,並誇讚了弘曆孝心可嘉。
禦史更是激動地表示大清有這麽識大體的太後,是大清之幸。
一時間,太後從前的汙名仿佛被人忘了個幹淨,所有人都在誇讚太後,至於承擔了和親責任的大格格,仿佛被所有人遺忘。
那宮女施施然行了個禮,便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慈寧宮。
第二日,太後驚聞科爾沁求娶恒媞公主,舊病複發,以至於纏綿病榻。
弘曆和趙合德聽聞了消息,急匆匆地趕去了慈寧宮,太後臉色慘白,眉眼間是濃重的哀傷,見了弘曆撐著身子靠在枕頭上,語氣虛弱:“科爾沁既求娶恒媞,便讓恒媞嫁了吧,莫要讓你為難。”
弘曆震驚地抬起頭,福珈適時的哽咽著補充:“皇上不知道,太後一直都掛念著皇上呢,哪怕太後當初與皇上鬥氣,也常常在慈寧宮備著皇上愛吃的糕點。”
太後慈愛地看著弘曆,眼神帶著追憶:“你少時小小的一個,性格卻執拗,總說哀家是對你最好的人,在你身上哀家第一次體會為人母感覺,怎能不替你考慮,哀家當年與你爭,隻是想有權利後能庇護著恒娖,恒媞兩個姑娘。哀家想把恒娖接回來,想替恒媞找個好婆家,卻忽略了你初初登基,根基不穩,是哀家的錯。”
弘曆聽到這兒,已經淚流滿麵,趙合德含著淚勸慰:“皇額娘,您病的重,可莫要傷心了,小心身子。”
太後閉上眼睛,任由淚水流淌:“元壽啊,哀家隻盼著你們這些孩子過得好,哀家哪怕死也無悔。”
弘曆看著太後,仿佛看到了圓明園時一臉心疼地給自己準備糕點的莞貴人,他心中下了決定,給太後磕了兩個頭後道:“皇額娘,和親的人選早就定下了,是大格格,您還是快好起來給恒媞妹妹尋個好夫君吧,恒媞妹妹也大了。”
太後不可置信地睜開眼,一臉詫異地問:“不是說前朝大臣支持恒媞出嫁嗎?”
弘曆想起了前朝提議恒媞長公主出嫁的幾個大臣,高家也就算了,畢竟他們和太後有舊怨,可烏拉那拉氏未免私心太過。
“皇額娘聽差了,是有幾個大臣主張恒媞妹妹出嫁,隻不過朕並未同意。”弘曆笑著對太後道。
太後聞言,淚水不斷,她顫著聲,語氣帶著明顯的喜悅:“皇上,哀家謝謝你能把恒媞留在哀家身邊,隻是若真的留不住,皇上也不必記得今天的話,恒媞能為大清付出,也是樂意的。”
弘曆心中僅存的一點猶豫也沒了,握住太後的手道:“皇額娘,兒臣怎可朝令夕改,定下了是大格格便不會再改了。”
趙合德看著弘曆認真的神情,借著擦拭淚水的動作,掩蓋住了嘴角的笑意。
自古帝王都愛求真心和真情,像弘曆這般生而喪母,備受欺淩上位的帝王,更是個中翹楚。
弘曆盼望著親情,盼望著愛情,卻永遠不在意親人和妻妾有多少難處,隻在意他們肯不肯對他表達出愛意,肯不肯為他妥協退步,自以為是的認為愛他便要將他奉為神明,半點不得忤逆。
故此,他永遠吃軟不吃硬,太後養了他多年,對他的性子極為了解,自然知道說什麽會讓他心軟。
更何況,太後心痛導致纏綿病榻還主張嫁女,哪怕皇上腦抽,真同意了,也會有朝中的清流禦史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畢竟誰也不知道恒媞長公主出嫁後,太後會不會鬱鬱而終。
太後這一出戲,愛國大義的名聲有了,還能踩一腳如懿的自私。
“皇額娘,您好些休息,兒臣和皇後就先退下了。”弘曆又陪著太後說了一會兒話,見太後神情有些疲倦便出言告退。
太後點了點頭,神情輕鬆:“皇上要記得注意身子,哀家老了,幫不了皇上什麽,隻能念念佛經,期盼著皇上長壽安康。”
弘曆笑眯眯的應了,看著太後的眼神孺慕而真摯。
等人都走了,太後疲倦的撐了撐額頭問福珈:“將哀家知曉恒媞遠嫁,氣急攻心病倒的消息傳到前朝,隻有讓那幫大臣彈劾哀家,皇上才會相信哀家在前朝半點沒有插手。”
福珈點了點頭,看著太後臉上的疲態,勸慰道:“太後也該注意身子,何苦為了今兒這出戲,真將自己凍病了!”
太後不甚在意地扯了扯嘴角:“哀家從先帝手中學會的便是對自己狠的人才能走到最後,裝病固然可以,可太容易露出馬腳,嫻貴妃可還巴巴的盯著慈寧宮呢,若是被她發現了蛛絲馬跡導致哀家的恒媞出了什麽差錯,哀家隻怕會嘔出血,倒不如真病來的好,最起碼沒有把柄。”
福珈隻能沉默著替太後揉著太陽穴,企圖讓太後舒服一些,太後也不在意福珈不回話,隻是閉著眼喃喃道:“哀家已經許久不曾這麽算計一個人了,從前哀家覺得隻要哀家鬥到了先帝駕崩,便能過安穩日子,可哪怕哀家貴為太後,依舊需要和不同的人鬥,哀家有時候真的筋疲力盡,隻是為了孩子強撐著罷了。”
福珈心疼地看著太後:“幾個小主子都知道太後的心思,恒媞長公主前段時間還囑咐奴婢盯著太後吃藥呢。”
太後想起了小女兒,臉上露出慈愛的笑容:“她就是這樣的性子,總是惦記著這些瑣事兒。”
福珈又趁機說起了果親王的嫡子如何聰慧,太後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大,兩個人絮絮叨叨著孩子們幼時的趣事兒。
第二日早朝,一些不清楚原由的大臣果不其然彈劾了太後,說她貴為太後應當以大清為重,甚至還有兩個蠢鈍的烏拉那拉氏族人表示太後在裝病。
弘曆發了好大的脾氣,當場以大不敬之罪發落了那兩人,又言明太後雖心痛難耐仍舊開口許恒媞公主和親,隻是他不願意太後傷心,加上太後已然遠嫁了一個女兒,故此還是決定由大格格和親。
朝中聰明的人已經跪地高呼聖上英明,並誇讚了弘曆孝心可嘉。
禦史更是激動地表示大清有這麽識大體的太後,是大清之幸。
一時間,太後從前的汙名仿佛被人忘了個幹淨,所有人都在誇讚太後,至於承擔了和親責任的大格格,仿佛被所有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