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這魚不是肉比較鬆嗎?怎麽還能整條的夾起來?”


    看著敖海源把整條梭魚夾起來還不散,經常做魚的劉老板露出了驚奇的神色。


    “魚還是原來生魚的樣子,看外表沒有什麽特殊的變化,最多就是熟了而已,但是熟魚夾起不散,確實有點兒意思!”


    “就是不知道味道怎麽樣?”


    說著,劉老板拿起一副筷子,夾了一筷子魚背上的肉放進嘴裏。


    放進嘴裏嚼了幾下咂吧了滋味。


    “怎麽說呢?”劉老板一邊兒嚼,不時的擰著眉頭而後又舒展眉頭。


    “第一,你用了我家多少鹽啊?夠鹹的啊!”


    “但是這個魚肉,倒是入口即化,酥爛非常。就這麽酥爛的魚肉還能整條夾起來,難得。”


    “鹹是鹹了點兒,但是嚼著還挺有後勁兒,我再來一條嚐嚐。”


    “等會兒!”


    看出不對的徐長清,一把攔住了老劉拿筷子伸向魚的手。


    “鹹你還要吃一整條?一條快2斤了,吃完你想長翅膀飛啊!”


    “再說了,這一盤子一共2條魚,你吃一條我們怎麽分一條?”


    說完,他也用筷子夾了一塊魚肉放進嘴裏。


    剛放進嘴裏,徐長清的表情一怔,隨即眉頭擰緊,一副想吐又不好意思吐的樣子。


    但是強忍著嚼了幾下,眉頭也和老劉一樣,慢慢的舒展開來。


    “嘿,別說,沒想到這種魚還有這種滋味兒,你說它鹹吧,那個齁兒勁兒過去之後,越嚼越有味兒。你說它肉緊吧,入口即化,綿軟的甚至不用牙,嘴唇一抿就得。”


    聽他說完,其餘的人開始紛紛下筷子。


    “我去,飽漢子,這菜還真這麽鹹。”


    “嗯,還是那個味兒啊!”


    “好吃,有我奶奶做的那個味兒!”


    “老公,你這菜拾掇的不利搜啊,腸子沒掏!”


    大家嚐完,紛紛開始評價。


    敖海源四口自然是吃過這道菜的,就是平時做的少,而敖海源做的時候也會把魚收拾的非常幹淨,什麽魚鰭魚鱗魚腸子……都會收拾的很幹淨。


    至於今天的菜,李建穎不明白為什麽老公沒有像以前一樣收拾的很幹淨。


    “其實正宗的北塘梭魚醬是不刮鱗不掏內髒的,但我不喜歡偶爾碰到苦膽的味道,也不喜歡唇間沾著魚鱗。所以我家的做法都是清了內髒再煮。雖然不是正宗的北塘做法,卻是我家最愛。”


    敖海源自己也夾了一筷子梭魚肉。


    “今天的這批魚應該都是外海遊過來的,魚腸子非常幹淨,就連內膜都是銀白色而不是黑的。所以我就把腸子留了下來,要知道魚腸的味道也不錯。”


    “對了,劉哥,讓後廚看著點兒,那個餅子可別糊了啊!”


    老劉扭頭跟服務員說了一聲,回頭又對敖海源說道:“這樣啊,那為什麽你做的這個魚不腥呢?要知道咱們這邊兒很少有人吃這種魚的,即便是吃也都是開春的時候吃開淩梭。那會兒的魚可不比現在的季節。”


    敖海源笑了笑,用筷子一指魚鰓的部位。


    “所有的魚肉是不腥的,腥味兒的主要來源其實是血。如果一條魚死去之後血沒有排幹淨,肉質就會發酸發腥。”


    “比如說釣金槍魚的時候,上來之後不都是放血排酸嘛。其實所有的魚,如果不是鮮活的帶回岸上處理,最後的方法就是釣上來第一時間把血放掉。”


    “就像今天釣的梭魚,我是不是要求你們所有的魚釣上來之後摳一下魚鰓?”


    敖海源一指在場的幾個學生。


    “是,我還說呢,這麽麻煩,不知道魚血弄得哪都是很髒的嗎?”


    “就是,這魚上岸後力氣還不小,那血甩的哪兒哪兒都是,最後臨走的時候還是打了好幾次海水刷的釣箱,要不都沒法往車上放。”


    聽到這裏,劉老板也明白了。


    “我說呢,一開釣箱我還以為命案現場咧!”


    “說到這裏,你給講講怎麽做唄,我覺得可以推一道這個菜。”


    “行,那就給你們說說。”


    “你等會兒,我給你錄個視頻,省的回頭忘了。”一聽要講做魚的方法,包括徐長清都拿出了手機準備錄像。


    “切,那你還不如上網自己去找呢!”老劉一聽還要錄像,不客氣的懟了他一句。


    “你懂個屁,海源說的肯定和市麵上的不一樣。對吧,兄弟?”


    敖海源聽完一笑,“確實和其他的做法不太一樣。”


    想了一下流程,敖海源開口說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們家那頭兒對於河海鮮的烹調可謂有著獨特的方式。梭魚醬便是特色之一,可以說是道名不見經傳的漁民自家美味。”


    “這道菜即是魚肉葷菜,又因為滋味濃鬱,所以也是道好吃的下飯菜,待會兒等貼餑餑上來,搭配著吃味道更好。”


    “主要的調料一般我會放粗鹽、花椒、蔥、薑、蒜、白酒、大料、蝦油。”


    “蝦油?”陳傑豪一聽就愣了,“就是那個沒有鹵蝦油不給錢的蝦油?”


    “對,就是那個!別打岔!”老劉在一邊輕輕地拍了一下陳傑豪的後腦勺。


    “傳統做法不去鱗,不刮腸。我個人建議自己做可以去鱗刮腸,可以先不保持完整性,重點是所有人都可以吃,不會有太多的忌口。”


    “先把鍋中燒熱,加入粗鹽、花椒、大料、蔥段、薑片、蒜片,一同翻炒,稍微炒出香後就倒入清水”


    “把水用大火燒開。水要一次放夠,略多點兒也無妨---水多魚凍就多,魚凍也好吃。”


    “魚凍?這菜還有魚凍?”陳傑豪沒出聲,董博君倒接了個下茬。


    “對,魚凍還很有營養,一會兒再說。”


    “然後把洗淨控好水的梭魚頭尾相錯地擺入鍋內,蓋上鍋蓋,以大火煮開約10分鍾,這個時候魚本身帶有的油脂已經被煮了出來,當看到鍋裏的湯上層開始泛油花,再改中小火。”


    “點少許白酒,可以去除一部分腥味兒。點少許蝦油,上蓋繼續燉煮。”


    “煮到20分鍾時,熟魚的味道這會兒就已經出來了,這時候其實已經可以吃了,但是魚肉並不緊實,味道也不很厚。”


    “魚醬的口感,應該是略q略帶著點兒嚼頭。所以,得再繼續煮會兒……”


    “還有就是,做這道菜的時候,千萬不要沒事兒用筷子啊鏟子啥的去翻去碰,不會糊鍋底的,這樣才能保持魚身不斷魚肉不碎。”


    “煮到第35分鍾時湯汁已經收得差不多了,愛吃魚凍的這時可以關火,將鍋移至通風處自然晾涼後,隔一夜再吃口感最佳。”


    “要是喜歡吃熱乎乎的魚,那就關火後直接盛出來吃吧,但可能會有點腥~~~”


    “不愛吃魚凍的就打開鍋蓋,大火收收湯即可。”


    說完,敖海源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啤酒。


    “這就完了?”徐長清放下手機問道。


    “可不,還要怎麽樣?”


    “那今天就這一道菜?”徐長清又問道。


    “還有一道鯔魚排骨燉粉條兒,和一道香煎烏魚籽。”


    在天津,很多釣魚人眼中,鯔魚就是個粗鄙莽撞的農夫。勁兒大,上鉤後難以控製,攪窩子。


    很多沿海的居民對鯔魚並不待見,隻喊它白眼兒,連“魚”字都懶得叫了。很多人甚至把白眼兒錯喊成白燕兒,無論你怎麽糾正,人家就是不改,就好像酒席上,你對貴賓們介紹一個端盤子上菜的老大娘的名字,人家貴賓哪兒記得住啊。


    鯔魚的俗名太多了,有烏支、白眼、九棍、葵龍、田魚、烏頭、烏鯔、脂魚、丁魚、黑耳鯔等等,可見其分布之廣。


    鯔魚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我國沿海均有出產,尤以南方沿海較多。它們還廣泛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很多人分不清鯔魚和梭魚,因為它們倆長相確實極其近似。


    敖海源上初中時,每天都要路過一個菜市場,有天有個老大爺在菜市場賣幾條兒子釣來的大白眼兒,旁邊一個賣蘿卜青菜的大娘湊過來讚歎,呀!這大梭魚,真肥啊。


    大爺很不屑地糾正說,這是大白眼兒。


    這情景就像人們在街上閑逛,發現一個與好友容貌接近的陌生人迎麵而來,錯喊了對方。


    其實仔細分辨,鯔魚還是有很多與梭魚不同之處,比如,鯔魚的脊楞背呈青灰色,腹部白色,外型肥短,大眼圈,大黑眼珠。鯔魚燉熟了,它的兩個老年人眼袋一樣的大白眼圈就更明顯了。


    梭魚體態修長窈窕,紅眼圈包圍的烏溜溜的眼睛與眼神呆滯的白眼兒比,簡直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鯔魚屬於渤海的洄遊性魚類,據說體長可長一米多。


    但是 別說敖海源沒見過這麽大的鯔魚,就是二哥敖武和他的那些老的少的釣友們,也沒見過那麽大的。


    一般來說鯔魚達到五六斤左右,四十多公分長,感覺已經很大了。


    鯔魚喜棲息在入海口。幼魚常溯河入淡水河川。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遭汙染的港灣、河川皆能生存。它們喜歡身居海水清濁之間,在海中蛇行回遊環繞,好動刁鑽,圍入網中遇驚嚇會奮不顧身往上跳躍,至死不屈。


    鯔魚喜歡成群結隊出遊,行為莽撞,渤海漁民在海上作業時,都有白眼兒跳上漁船自投羅網的驚喜經曆。


    敖武就曾經發過來一段視頻,那次他坐快艇出海釣魚,回來的時候沒關運動相機,船在航道中快速行駛的時候,驚起了一群白眼兒,好巧不巧的就有一條蹦到了船艙裏,敖武一腳就給踩住了,平白添了一條漁獲。


    每年初夏,第一批鯔魚從南方長途奔襲,來到了溫暖舒適的渤海,此時的它們旅途勞頓,疲憊不堪,體型相對消瘦,肉質很囊軟,像冰箱裏冷凍一年以上的梭魚一樣肉質稀軟,口感最差。


    但是隻要給它們一些時間,它們就會在微生物豐富的渤海大快朵頤,很快就能變得體態粗壯,肉質緊實。與和它撞臉的梭魚比,鯔魚就是那種喜歡舉鐵的肌肉男;而梭魚,頂多算練練瑜伽的骨感美人。


    天津沿海的釣魚人,基本不會把鯔魚當作目標魚,大家的目標魚首選鱸魚,其次是梭魚,隻有沒啥可釣的時候,才會眷顧鯔魚。


    因為這貨實在是太莽撞了,在水裏猶如劫匪一般,給釣手們突然襲擊。


    很多沒釣過鯔魚的釣手,往往因為措手不及,手忙腳亂,被咬鉤的鯔魚拽得搖搖晃晃,魚竿彎弓射月一般,有的魚竿幹脆就被大鯔魚三下兩下就拽折了。


    鯔魚力氣很大,但是隻要釣手穩住心神,先隨著它的魯莽,任由其折騰,待它使完了三板斧,用力把鯔魚拽出水麵,讓它吸幾口空氣,它馬上就會繳械投降,此時,四五斤的鯔魚可以不用抄網,就能妥妥地拽上來了。


    內行裏手都知道,鯔魚腥氣很重,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抓住它以後,立刻給它放血,把血放幹淨,吃起來才不會腥氣過重。


    在天津沿海,鯔魚價格很低,因為大家覺得它肉質緊實有餘,鮮美不足。


    其實,鯔魚的命運,可以借東坡先生《豬肉頌》中的“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來概括一番。


    究其原因,大概是都愛吃梭魚,因為梭魚可以一年四季在渤海生活,人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鯔魚則像每年來百裏灘串門的窮親戚,可有可無。如果說梭魚在天津餐桌上屬於主角,鯔魚則算是主角替身,永遠坐冷板凳。


    天津流傳一句話,叫“梭魚頭是香油罐”,誇梭魚頭味道香,而鯔魚到了四五斤以上,魚頭也一樣香噴噴的。


    假如鯔魚到了深秋還眷戀著渤海,它們就變得十分肥美了,不僅肚子裏有了油脂,有的鯔魚甚至會長出飽滿的魚子。


    近些年來,天津沿海的少數人也剛剛弄明白,原來他們口中的白眼兒是台灣最為重要的經濟性消費魚類,雌魚的卵巢稱“烏魚子”,是台灣的名貴食品;精巢即名菜烏魚鰾。


    台灣把烏魚子生醃後軋幹水分,晾曬成幹品,烏魚子由金黃色逐漸變為鹹鴨蛋黃的顏色,這種食材,在日本被稱為“唐墨”,是日本人認為的“世界三大美食”之一。


    敖武說過一個笑話,有個鄰居去台灣旅遊回來,花大價錢品嚐了烏魚子,回家後把美食體驗跟大夥兒一說,敖武當時就笑了,那不就是白眼兒的魚子嘛。


    據史誌記載,“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征稅,給烏魚旗,始許采捕。”


    其實,很多天津的居民不識鯔魚的廬山真麵目也是很正常的,因為鯔魚肚子裏有魚子後,往往就開始向南洄遊了,所以,很多沿海老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見過白眼魚的魚子。


    閨女養大了,心野了,不著家了,到了年齡,急急忙忙遠嫁,頭也不回,來年生了孩子,又把孩子往娘家一扔,啥事也不管。


    鯔魚在渤海長肥了,卻懷揣一肚子金貴的魚子魚白跑到南方海洋去生兒育女,來年讓兒女們回渤海胡吃海塞一通,奶粉錢都得渤海出。


    這種怎麽也養不熟,留不住的為人處事風格,很適合用天津土語中的一個詞形容,那就是:白眼狼。


    很快,一道鯔魚燉排骨粉條被端了上來。


    “這道菜鹹不鹹?”


    估計是被剛才敖海源的梭魚醬弄出陰影了,老劉上來就問服務員。


    服務員上下打量了一下,給了自家老板一個疑問的表情。


    老板,你是咱家的老板,你問咱家的菜鹹不鹹?砸場子呢?還是砸自己家的場子,鬧呢?


    或許也是感覺到了不妥,老劉幹脆夾了一筷子魚肉。


    “嗯?這個味道不錯啊!不鹹!有魚的鮮,還有肉的香。你們快嚐嚐!”


    吃到嘴裏,老劉眼睛一亮,立刻向眾人推薦到。


    “真的?我試試!”


    “嗯,不錯,跟剛才齁鹹那個不一樣,粉條子也很爛乎,好吃!”


    看到眾人都在嚐魚,敖海源一推剛端上來的貼餑餑。


    “你們配著餑餑吃,味道更好。”


    貼餑餑是極具天津地方特色的大眾化風味小吃。以玉米粉加水和麵,用手拍成一個個長圓形厚餅,貼在灶火鐵鍋的周圍烤製而成。用這種方法製做的餑餑呈金黃色,味美適口,特別是餑餑下麵的焦麵,又香又脆。


    再配上去掉內髒洗淨的小鯽魚兒,沾上麵粉或雞蛋清放進油勺內炸至金黃色,然後將一條條小魚碼放在鍋內,撒上蔥、薑、蒜、大料,倒入用料酒、醋、醬油、糖、麵醬、味精和適量水調成的湯汁,微火燉焅至魚鬆軟,淋上少許芝麻油取出。將熱氣騰騰的貼餑餑和熬小魚一起食用,鮮香無比,味道極佳。


    天津衛都知道“貼餑餑熬小魚”是一道美食佳肴,但是人們卻很少知道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稱叫“佛手糕千眼魚”。


    傳說,乾隆年間,太平盛世。天津南運河畔小稍口一帶,有李姓父女二人以賣茶、賣菜維持生活,為人忠誠厚道,來往於京津的人們都喜歡在這裏歇腳喝茶聊天。


    有一天,茶攤上來了位氣派不凡的大商人,坐在茶攤上喝茶水,一邊稱讚禦河水的清澈甘甜,一邊和李老漢聊天讚美沿途的景色,越說越有興致,不覺到了晌午吃飯時間。這時從屋裏走出一位十七八歲的姑娘,粗衣素裝,俊俏伶俐,頗惹人喜歡,端著盛有金黃色餑餑的盤子,餑餑上麵還留有姑娘纖細的手印,碟子裏盛有無數條二寸來長的頭尾交錯的熬小魚。商人拿起一個餑餑咬上一口,又脆又香,甜滋滋的,好吃極了,然後他又夾起一條小魚放到嘴裏,鹹淡可口,魚鮮味美,吃得津津有味,便問道:“此飯何名?”李老漢答道:“便飯、便飯。”商人看了看像雙手合掌的餑餑,又看了看碟子裏無數條橫七豎八像麥穗一樣大小的魚,便說:“叫它‘佛手糕千眼魚’吧!”


    後來,人們知道在李老漢家吃貼餑餑熬小魚、又賜名“佛手糕千眼魚”的商人就是乾隆皇帝。


    於是,沿河兩岸紛紛仿效,在屋前房後用土磚坯壘起灶,再放上一口鐵鍋。人們用玉米麵與豆麵和好後,一個個拍成手掌大小的餅貼在燒開水的鍋裏,然後再把從河裏撈上來的新鮮小魚放到開水鍋裏,撒上點鹽,待到餑餑熟了的時候,鍋裏的小魚也熬熟了。人們吃著餑餑,嚼著新鮮的小魚連刺都不用吐。


    “好吃!”小吃貨董博君這會兒都塞滿了嘴,用棒子麵餑餑蘸一下魚湯,一口咬下,玉米的香甜和魚、排骨的肉香充滿唇齒之間。


    “哎呀,這個鯔魚排骨粉條又有啥秘訣啊?”吃掉了一整個棒子麵餑餑,徐長清拿起手機又要問敖海源要秘訣。


    “這兩個菜剛才我做的時候周老哥就在旁邊,他都學了一遍了,回頭我覺得可以讓周老哥去給你那裏的大師傅傳授一下經驗。”


    “我覺得我說和周老哥親自做一遍,現場實操的感觀會更好一些,大夥兒也能更容易理解,而且也能融入更多新的元素在裏麵。”


    徐長清聽完一拍大腿,“就這麽定了!老劉你可不許跟我推辭,到時候我給周老哥開加班費!”


    “切,用你,說的我好像很摳兒一樣!”劉老板鄙夷的懟了一句徐長清,然後就笑了起來,“海源,還一道香煎烏魚籽是吧?”


    “對,今天的運氣實在好,大白眼兒裏有三條帶籽的,都給掏出來足有二斤多。”


    “但是烏魚籽好像是要經過醃製晾曬之後才能吃的吧,咱們這個純新鮮的也能這麽做?”徐長清聽敖海源說完就提出了質疑。


    “所以我沒敢做太多,就用了半付魚籽。”


    “那還有兩副半呢?”徐長清一聽就急切的問到。


    “洗幹淨用鹽先醃上了,就在後廚。”


    “老劉啊,打個商量唄,這兩副半魚籽你勻給我,我送人。”


    “行!好說!回頭商量。”


    很快,香煎魚籽也端了上來。


    不過這道菜的反響就沒那麽好了。


    “我覺得……一般,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看來這種魚籽不經過處理的確是不好吃的。”


    “嗯……怎麽說呢?有點腥氣,海源,這個,失敗了啊!”


    敖海源親自嚐了一口也放下了筷子。


    唉!翻車了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漁歌海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漁歌海韻並收藏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