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這幾個從哪兒聽來的消息,居然纏著老敖問周六刀鮁局的安排!


    “不是,你們聽誰說的?”老敖一臉震驚!


    “我老舅告訴我的~”小應在後麵悠悠的說道。


    ……老澤,欺我太甚!


    罷了,就當一次線下教學實踐課吧。


    “願意去的,周六一早5點,在銀海碼頭集合。裝備自帶~”


    “那……敖老師,我們是怎麽釣法呢?”董博君弱弱的問道。


    “這次是船釣,我覺得啊,沒必要遠投,快調竿子就可以了,大克重鐵板加串鉤或者大克重的單獨鐵板,主要對象魚就是刀魚,兼顧著看看有沒有鮁魚和海鱸。”


    “對了,阿豪,海釣社還有多少經費?”回過頭敖海源問向陳傑豪。


    “額……還有200塊錢。”


    ……這麽窮的嗎?


    不過想想也是,對於這種小社團,學院能給個200意思意思就算不錯的了。撐死就是個打發要飯的。


    得了,這次的錢就從自己的小金庫裏出吧。自己加7個學生,這就是1600沒了。


    不行,這次過後怎麽也得讓那四個老家夥放放血。


    想到這裏,老敖咬著後槽牙走出了教室。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 聖地亞哥


    帶著7個學生和四個老木魚兒,老敖直接包了一條15米左右的船自己開,所以浪魚小分隊的人一個都沒帶。


    當下正是釣刀鮁的絕佳時間,刀鮁每年都有固定路線,夏天會往南遊,路過黃海中部,之後會往東向遊。


    而現在正是近海抽刀鮁的好季節,在2-10海裏都有大量的刀鮁魚。在董家口、靈山島、齋堂島、竹岔島等地方,這個季節都會有大量的刀鮁魚遊經,很適合垂釣。


    9月的清晨,空氣中飄著蒙蒙細雨,穿著一次性雨衣倒也沒覺得有多悶多難受。下著雨,倒也不用擔心大太陽曬。


    其實敖海源今天不再打算出釣了,因為這種天氣會影響魚的索餌性和能見度。但架不住全體人員的熱情。


    裝備上船,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駛。


    清風細雨拂麵過,仇誌偉深吸一口充滿水汽的海風。


    “謔!我感覺這一出來我年輕好幾歲!”


    “哎呀,好久沒有這麽輕鬆的感覺了!”


    “就是就是,這是坐辦公室討論論文得不到的體驗。”


    即使幾個學院大佬在船上,海釣社成員們也沒顯得有多拘束,不過沒有平時那麽鬧騰罷了。


    很快,敖海源開船來到了他們經常來的一個釣點,脫島。


    15年的時候,番茄衛視播出過一期雞條,一眾演藝明星在青島的全程錄製讓很多人嗨翻天。節目中,青島貴婦和老狐狸在一座名叫脫島的海島上“荒島求生”,青島貴婦在水下撈上來幾個大個鮑魚的鏡頭讓人著實眼饞。節目播出後短短兩天,這座海島上很快迎來了一個客流小高峰,很多人都是看完節目慕名而來的。


    而作為拍攝地的脫島,它在雞條中曾兩次以航拍的視角打出字幕,一時間這座原始味十足的海島成了不少粉絲向往的旅遊度假之地,很多膠澳人也第一次知道了這座海島的名字。


    其實,這座海島就位於棧橋正南方大約10公裏的海上,在海邊天天可見,隻不過它的名字被旁邊的竹岔島搶盡了風頭,後來隨著這期節目的播出,脫島終於打響了名氣。


    其實竹岔島、脫島、大石島和小石島組成了膠澳近海最明顯的一個島嶼群,其中隻有竹岔島上有人居住。


    竹岔島距離市區隻有不到10公裏,它的東側有一座凸起的小島。資料中這座小島三個名字:一是因為它形如駝背,而稱為駝島;二是傳言該島是從竹岔島上脫離下來的,所以故名脫島;第三個名字用得比較少,叫檳榔島。目前的地圖多采用“脫島”這個名稱。脫島上沒有人居住,也沒有什麽旅遊設施,所以名聲遠不及竹岔島。不過這兩個島嶼有一段是連接在一起的,每逢退潮都可以步行過去。


    雖然脫島的名氣不大,可是在一個人群中那可是一個勝地,這個人群就是海釣愛好者。因為這裏遠離城市海岸,而且礁石甚多,所以魚類資源異常豐富,黑頭、石斑、鰻魚等幾乎下鉤就能有收獲,對於喜歡磯釣的人來說這裏是一個不二的選擇。


    記得瑉哥說過:“2002年當時有一群帝都的朋友來玩,提出來要釣魚,脫島我沒來過,但是很多人推薦,所以我們就過來了,帶著帳篷和三天的糧食來露營,結果沒想到這裏的魚實在太多了,帝都那幫人也是第一次嚐試海釣,結果原本三天的計劃,結果愣是一直玩了一個禮拜才回去,後來沒有吃的了就勞駕竹岔島上的漁民給我們采購。”


    選了一處有流水的地方,敖海源打眼一看發現此處霧氣不少,其中夾雜著快速移動的霧氣。


    吩咐眾人可以下竿了。


    船舷兩邊一字排開,左右各6。


    抽釣刀鮁其實比較費體力。


    要說釣魚的秘訣,老敖覺得光靠玄學不夠,還需要勤和懂。


    要想釣得好,就得勤,就是提高出勤率和作戰頻率。所謂“出勤率”就是出海次數,而“作戰頻率”就是釣魚時的抽杆頻率。


    要不你光有玄學能力,整天躺床上瞎想,你能有好的收獲嗎?就算你出海了,不抽竿不換點,魚能自己蹦船上來嗎?(也有可能,比如受驚了!)


    那麽懂,懂什麽?懂習性!


    帶魚性情凶猛,貪食無厭。主食各種小魚蝦蟲螺肉,饑餓無餌時也殘食弱小的同類。為暖溫性中下層集群洄遊性魚類。


    兩種洄遊分別是,一個是春季生殖洄遊。陽春三月,南國陸濱、淺海水溫升高,帶魚即由南向北,由深海向淺海遊弋,棲息於近海底層,產卵期為4?7月。第二是冬季越冬洄遊,12月初,兩廣近海水溫下降(其他海域為10月末),帶魚便相繼由北向南,由近岸淺海向遠海深處遊徙以安全過冬。洄遊水深為30?40米。帶魚棲遊習性的另一特點是晝夜垂直移動,即白晝棲息於水體中下層的礁叢區,水深20?30米。夜晚和晨昏則遊到水體中上層甚至表層索食。就一晝夜而言,其垂直移動的水層——泳層是不同的。


    這就是說不同時段帶魚的生活水深是不同的,總體而言:白天它們逐漸由淺入深地潛入下、底層;夜晚則相反,逐漸由深而淺地遊弋到上、表層。


    而且是集群全部做上下垂直運動。


    帶魚: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


    了解這一點並準確把握帶魚各時段的生活泳層,對釣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常識,因為它直接關係到能否爆箱的關鍵以及釣帶魚的重要因素:釣棚設定、釣法選用等技術問題。


    帶魚晝潛夜浮的移動與下列因素有關:首先是帶魚自身的畏光性:厭強光、喜弱光。其次是食源的變化,即隨著小魚蝦蟹晝潛夜浮之變化而改換攝食泳層。第三是人為因素:白晝網捕、機艇驚擾等。第四是不解之謎:帶魚幾乎是定時垂直移動,是否與其自身的“生物鍾”所指控的生理需求有關?


    不知道。


    還要說明的是,世界上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帶魚的垂直移動,也必然受到天氣、潮汐、海流、食餌和天敵等影響,也會有或大或小的變化。但總體情況是不變的。


    夜晚及晨昏時段,帶魚常遊弋覓食於水深0?1米左右的近岸水表層,這個時候選用常規阿波釣法最為妥當。


    釣棚深度可以設定在0.3?1.2米,2b阿波自重大而形體小,遠投近拋皆可,適用於中、小潮汐滿潮或穩潮期和大潮汐順風退潮時段。所用阿波主要起懸吊鉤餌墜作用,阿波下接2條0.1毫米細鋼絲3股編成的腦線各長30厘米、80厘米,與主線連接是結在8字小轉環上,腦線端拴牢一枚國產15號長柄寬腰歪尖大白鉤,鉤掛蝦餌或軟蟲束,如果要玩兒近拋也可選擇掛小雜魚,目的是保障不脫餌魚。


    但如果遇到大中潮漲潮中期及後期,因其潮高浪大撲岸而來,為減緩阿波回移或相對定位,則需在腦線中段夾一個g5咬鉛並以2粒大號太空豆把它固定住。如此,才能讓釣組打斜入水,實現腦線的全飄狀態。這也是常規阿波釣法的關鍵所在。


    再有就是船釣了,出海船釣晝、夜皆可。釣位選擇應考慮三個要素:一個是選準魚道,什麽是魚道,就是魚走的路,洄遊的路線。或守或動,都能釣到魚,否則那就是鴨子孵小雞兒—白忙活。


    第二就是一定要選點,礁磯區及周邊水域都是魚暫居的地方。


    最後是依據時間探準魚遊弋覓食的泳層。以便確定正確的釣點、釣棚、釣法。


    這就是垂釣帶魚尤其是船釣的三“準”原則,缺一不可。


    另外船釣根據時間也是分晝釣和夜釣的,白天時候帶魚在不同時段的泳層是上、中、下、底各層,但究竟在哪一層?這是所有釣手需要認真選擇的。


    主要的方法還是“探”,通過試、測、尋,以探而明其魚的泳層和密度。帶魚一般生活在20?30米深水域,其上中下各層是多少米?


    那誰知道,今天在一樓,明天也許就去二樓了。


    舉個栗子:以水深20米計算,其各層平均為6.6米多一點。一個水層6米多,那麽帶魚居於上中下各2米的哪個位置?如果在上2米處,是在上1米還是下1米?誰能說得清?理論上的東西不經過實踐,永遠就隻能停留在紙麵,隻有通過實際的探尋,方能找到正確答案。


    因此探釣一定要反複測試,耐心操練,認真施釣。一旦找準泳層上魚,應馬上確定釣棚,而後依此投釣,釣而必勝。


    還有一個小眾的法子就是夜晚拖釣,這個拖釣不是指那種開著船的拖釣,而是指停船後用浮漂進行的拖釣。


    夜晚帶魚集群在水表層遊弋覓食,正是浮漂拖釣的好時機,既能輕鬆獲魚,又無探測泳層之煩,更無掛底丟鉤跑魚之憂。


    用短的手竿或路亞竿,順流拋出10米到20米左右,如果沒有魚上鉤則緩慢回收線組,近前提竿再投,如此反複直至上魚。有點兒類似路亞。但是形式上又有所不同。


    如果釣魚時候沒有真餌,也可用白布帶或銀白色魚皮纏鉤也能釣得。


    如果是路亞餌,夜光的肯定是首先,適合全天候作戰。


    其實釣魚這種休閑運動,有的側重休閑,有的側重運動。休閑就無所謂,看看海天的景色,呼吸新鮮的海上空氣,心情大好,這也是收獲;有的人側重運動,發揮自己的耐心和韌性,提高中魚率,也是收獲。


    “中魚!”船尾的陳傑豪突然喊道。


    竿子彎曲度不是很大,搖輪時也沒有那麽費力。


    一條銀燦燦的魚很快浮到了海麵。


    “讓一下,我要起魚了!”


    海釣剛出水的活帶魚,顏色銀光閃閃,像把不鏽鋼長刀,就差刀柄了。所以,人們又叫它刀魚。


    帶魚:我活著的時候,請叫我 真·不鏽鋼魚。


    那麽為什麽帶魚在市場上見不到活的呢?帶魚是不是出水就死?這個事兒還真是有一定的說頭。


    還記得口罩期間,某省的高速收費站,一位運送帶魚的司機被工作人員攔下,稱其運輸的帶魚新鮮和不新鮮的夾雜在一起,不屬於國家規定的鮮活農產品,因而要收取過路費。


    這位司機大哥情緒萬分激動,左手提著半條魚,稱“鮮魚你們沒一個人說是新鮮的,領導來也不新鮮,你們看看吧……”後來司機將該視頻發上網,稱中午卸船裝車,下午4點就到來該收費站,卻被說不是新鮮魚,氣得自己吃了半條,才被免費放行。


    半條魚激起千層浪,該視頻迅速發酵,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和點讚,其中最熱的說法就是“帶魚出水基本就死了”,所以不能以死活來論帶魚鮮不鮮活。


    隨便在網上搜一下,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帶魚一出水就會自爆,因為帶魚是生活在深海裏的,在水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到水麵後,由於大氣壓比水壓小得多,因而會發生自爆,內髒破裂而死。還有說法稱,市場上見到的帶魚,經常都是破肚子的,這就是被自爆破的。


    帶魚出水就自爆,這肯定是誇張的說法。出水就自爆?拜托,那不是魚,那是星際裏蟲族製造的自爆小人兒。


    帶魚並不是深海魚,深海魚一般是指生活在水深200米以下的魚類,而帶魚的棲息環境在20米到100米深的近海,繁殖期還會遊到15到20米的表層附近。


    因為生活“壓力”太大,深海魚一旦受人類“邀請”來到海麵附近“壓力”小的地方,體內髒器就可能被擠破或擠出肛門或嘴巴,或體液裏的氣體變成氣泡,就和人的減壓病一樣,導致栓塞或一些小的血管破裂,然後迅速死亡。


    既然真正的深海魚都不會爆炸,變成一堆血肉模糊的碎片,所以說帶魚會自爆,就真的就太誇張了。


    實際上漁民捕撈起來的帶魚確有開腸破肚的,但那不是自爆,很多是在漁網中互相擠壓刮擦導致的(想想踩踏事件,想想擠地鐵擠公交),帶魚的死亡,更多是因為被帶到海麵的速度太快,身體內部髒器、血管無法承受壓力變化而破裂死亡。


    所以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就來了,帶魚並不都是出水就死,事實上網友從淺海釣上來的帶魚不但活蹦亂跳,還非常凶猛,畢竟人家是海洋中的掠食性魚類,所以摘鉤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否則很容易被其傷害。


    而且剛釣上來的帶魚非常漂亮,就像一把銀藍色的劍一樣,像鏡子一樣反光,真的,你可能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靚麗的魚,古代海邊賣帶魚的地方,一條條掛在那兒,遠處看很多人還以為是賣兵器的。


    但帶魚出水麵後確實活不長久,即使你把它放進較大的水箱裏也不行,所以要保鮮,最好的辦法就是出水後放在冰上。帶魚死亡後,靚麗的外表也會消失,慢慢變成我們平常所見的白灰色了。


    但是,凡事都有個但是。如果有活水箱,它還是能活上幾個小時的。


    陳傑豪釣上來的這條刀魚有個兩指半寬,也算得上是一條大魚了。


    摘魚進活水倉,陳傑豪洗淨手上白色的東西繼續開釣。


    說到這個白色的東西,還要叨叨兩句。


    有人說那是帶魚身上的白色鱗,但並不是,那是很有營養的物質。


    帶魚是一種較為凶猛的肉食性魚類,鱗片基本退化,其身上表麵的白色“魚鱗”,並不是鱗,而是一層由特殊的脂肪形成的表皮,稱為“銀脂”。


    這種銀脂是營養價值較高的脂肪,而且無腥味。


    這種脂肪中含有三種對人體極為有益的物質:第一種是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第二種是卵磷脂,可減少細胞的死亡率,對大腦有補益作用,能使大腦延緩衰老;第三種是硫代嘌呤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天然抗癌劑,對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均有防治作用。


    所以說,帶魚的“白鱗”不但不用去掉,還是個寶。


    不過,帶魚“白鱗”怕熱,在75c的水中便會熔化,因此清洗帶魚時水溫不可過高,也不要對魚體表麵進行過度地刮拭。另外,這種“白鱗”在長時間接觸空氣後,容易受到氧化而變成黃色,並帶有一定的“哈喇味”。當遇到這種情況,洗時就該去“鱗”了。


    記住嘍,以後烹魚的時候不要犯錯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漁歌海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漁歌海韻並收藏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