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首相居然在朝會上要告老還鄉,這一下子文武百官紛紛議論起來。
大順帝此時開口說:“王先生多慮了,湯正信之事怎麽能怪你?
今日隻談蘇北之事如何善後,還有對蘇北左參政曾光達,和揚州知府湯正信如何處理。“
大順帝話音一落,新晉閣老,吏部左侍郎馬民開口了:“北左參政曾光達,謀事不周,現在又身受重傷不能任職,應該先將其免職,調回翰林院再仔細調查他的功過。
至於蘇北右參政兼揚州知府湯正信先有失城之過,今又有縱貪之罪,應將其交於督察院查處論罪。”
吏部左侍郎馬民是今年才替代吏部尚書王楠進入內閣的。
這也是在恢複大夏朝吏部尚書不入閣的傳統做法。
太子聞言看了一下自己的老師,內閣成員禮部尚書代如海。
這曾光達是代如海的人,但見代如海本人都沒出麵保曾光達的意思,太子更不可能出麵來做這個事。
大順帝見馬林的話沒人反對,於是開口說:“對這兩人的處理就依馬卿,他二人的職位由誰來代替呢?”
馬民:“臣以為蘇北左參政之職應由現任右參政何林來接替。”
馬民的話還沒說完,內閣閣老,督察院左都禦史呂師賢開口說:“陛下,蘇北行省正值大變,需要年富力強之人才能勝任左參政的重任,何林此人過於老成,不宜升任左參政。”
內閣副相,張偉的恩師劉勝武馬上出列表示讚同。
此時另一位內閣副相趙進站出來說:“劉閣老不讚同何林,莫不是想推自己的弟子張偉上位?你這也太任人唯私了。”
劉勝武:“陛下,老臣可從來沒說過要讓張偉來做這個左參政,趙副相此言是在汙蔑老臣。”
按一般人的想法,如果何林不能擔任左參政,那自然輪到兼任右參政的張偉了。
大順帝:“趙卿,劉先生乃朝廷重臣,豈可僅靠推論就給劉先生定罪。“
說完大順帝看了一眼太子,意思是你推薦的都是什麽人啊。
太子也挺無語的,趙進已經是他手上最拿的出手的人物了。
哪裏知道當工部尚書時當的好好的,成了內閣副相之後就把他政治城府不夠的弱點暴露出來了。
那像這次劉勝武出手阻擋何林上位,明眼人都知道是為了推張偉上位。
但劉勝武自己沒推薦過張偉,你就不能說他是為了張偉,更不能說他任人唯私。
趙進也知道自己這話說過了,隻得向大順帝和劉勝武告罪。
大順帝開口詢問新任工部尚書穀少海:“穀愛卿,你久在蘇北,與張偉及何林兩人都共事過,你認為現在誰適合擔任這個蘇北左參政。“
穀少海糾結了一會,他自己肯定是更看好張偉的。
特別是今年的聯手剿倭,更讓他見識到了張偉的能力和果絕的性格。
但何林跟自己的恩師首相王偉傑關係不錯。
穀少海腦中經過一番鬥爭,最後還是說:“如果是蘇北太平無事時,臣推薦老成的何林。
如果蘇北需要幹臣能吏,臣推薦更有進取心的張偉。“
說完,穀少海不敢去看自己的恩師王偉傑。
吏部左侍郎馬民又說:“陛下,臣認為這張偉固然出色,但現年不過三十剛出頭,實在太過年輕,是不是再等一等。“
太子聽到這話,又有點按耐不住了。
由於之前的經曆,這位太子爺最聽不的別人拿年紀太小不能擔當重任說事。
於是他又開口說:“父皇,兒臣認為,此時不是考慮資曆的時候。
蘇北一下連失兩位參政,揚州鹽亂又還沒完全平息。
那蘇北布政使左定宇也在通報上說數千鬧事的鹽工固然被官軍衝散。
但三個鹽工首領隻抓住一個,剩下的兩個鹽工首領隨時能把蘇北其他地方的數萬鹽工再挑唆起來鬧事。
這種危機關頭,應當以誰能平定鹽亂為第一位的升遷標準。
張偉這三年治理淮安的政績,大家有目共睹。
兒臣認為以此觀之,張偉才是能幫左定宇快速平定蘇北鹽亂的最佳人選。“
太子這話一出,有理有據,讓很多想發言的人最閉上了嘴巴。
隻有劉勝武在心裏嘀咕,沒聽說卓然什麽搭上了太子這條線啊,不行,回去得寫信問問張偉。
太子的心思,隻有大順帝能猜到一二,不過他不會揭破兒子的小心思。
相反的,對於兒子的建議,大順帝也決定支持。
他開口道:“太子言之有理,左寧宇身為蘇北行省的布政使不可能久居揚州,得給他找個可靠的幫手。
如此,朕決定以張偉為蘇北左參政,命張偉接旨後即刻趕赴揚州,全權處置蘇北鹽業問題,特許他調動蘇北境內全部的衛軍。
還有,這揚州知府一職暫時也由張偉兼任,直到此次揚州鹽亂完全平息為止。
張偉的淮安知府一職,暫由淮安通判接任,稍後再由吏部選賢能擔任。“
當天的朝會之後,當了近十年財相的李柏找到首想王偉傑說:“王相,今天那揚州知府湯正信的事,你怎麽看?”
王偉傑:“陛下嫌我們老了,是時候把位置讓給新人了。”
李柏:“我們當年可是給陛下立過大功的。現在我們也幹的好好的。”
王偉傑:“當年劉老太傅走的時候未必就幹不動了,要論功勞,咱們誰也比不過劉太傅的功勞吧。”
“咱們這批人也幹了十年了,是時候換新人了。
不然你讓下麵的人怎麽上來,再說了我們幹太久了,陛下也不放心呀。“
李柏聞言驚了一下,緩了一會才道:“唉,這麽快就十年了呀,這麽說我們能像老太傅一樣安穩的退下去也不錯了。”
王偉傑:“其實陛下在立太子時就決定要給太子培養一批新的輔政大臣了。
老夫在去年時也察覺出陛下的意圖了,可老夫一下子也舍不得這內閣首相之位。
總是幻想著陛下隻是一時嫌棄自己不中用,可惜這終究都是一廂情願罷了。
老夫也是現在才知道,當年老太傅的急流敢退,是多麽的有勇氣和智慧。”
大順帝此時開口說:“王先生多慮了,湯正信之事怎麽能怪你?
今日隻談蘇北之事如何善後,還有對蘇北左參政曾光達,和揚州知府湯正信如何處理。“
大順帝話音一落,新晉閣老,吏部左侍郎馬民開口了:“北左參政曾光達,謀事不周,現在又身受重傷不能任職,應該先將其免職,調回翰林院再仔細調查他的功過。
至於蘇北右參政兼揚州知府湯正信先有失城之過,今又有縱貪之罪,應將其交於督察院查處論罪。”
吏部左侍郎馬民是今年才替代吏部尚書王楠進入內閣的。
這也是在恢複大夏朝吏部尚書不入閣的傳統做法。
太子聞言看了一下自己的老師,內閣成員禮部尚書代如海。
這曾光達是代如海的人,但見代如海本人都沒出麵保曾光達的意思,太子更不可能出麵來做這個事。
大順帝見馬林的話沒人反對,於是開口說:“對這兩人的處理就依馬卿,他二人的職位由誰來代替呢?”
馬民:“臣以為蘇北左參政之職應由現任右參政何林來接替。”
馬民的話還沒說完,內閣閣老,督察院左都禦史呂師賢開口說:“陛下,蘇北行省正值大變,需要年富力強之人才能勝任左參政的重任,何林此人過於老成,不宜升任左參政。”
內閣副相,張偉的恩師劉勝武馬上出列表示讚同。
此時另一位內閣副相趙進站出來說:“劉閣老不讚同何林,莫不是想推自己的弟子張偉上位?你這也太任人唯私了。”
劉勝武:“陛下,老臣可從來沒說過要讓張偉來做這個左參政,趙副相此言是在汙蔑老臣。”
按一般人的想法,如果何林不能擔任左參政,那自然輪到兼任右參政的張偉了。
大順帝:“趙卿,劉先生乃朝廷重臣,豈可僅靠推論就給劉先生定罪。“
說完大順帝看了一眼太子,意思是你推薦的都是什麽人啊。
太子也挺無語的,趙進已經是他手上最拿的出手的人物了。
哪裏知道當工部尚書時當的好好的,成了內閣副相之後就把他政治城府不夠的弱點暴露出來了。
那像這次劉勝武出手阻擋何林上位,明眼人都知道是為了推張偉上位。
但劉勝武自己沒推薦過張偉,你就不能說他是為了張偉,更不能說他任人唯私。
趙進也知道自己這話說過了,隻得向大順帝和劉勝武告罪。
大順帝開口詢問新任工部尚書穀少海:“穀愛卿,你久在蘇北,與張偉及何林兩人都共事過,你認為現在誰適合擔任這個蘇北左參政。“
穀少海糾結了一會,他自己肯定是更看好張偉的。
特別是今年的聯手剿倭,更讓他見識到了張偉的能力和果絕的性格。
但何林跟自己的恩師首相王偉傑關係不錯。
穀少海腦中經過一番鬥爭,最後還是說:“如果是蘇北太平無事時,臣推薦老成的何林。
如果蘇北需要幹臣能吏,臣推薦更有進取心的張偉。“
說完,穀少海不敢去看自己的恩師王偉傑。
吏部左侍郎馬民又說:“陛下,臣認為這張偉固然出色,但現年不過三十剛出頭,實在太過年輕,是不是再等一等。“
太子聽到這話,又有點按耐不住了。
由於之前的經曆,這位太子爺最聽不的別人拿年紀太小不能擔當重任說事。
於是他又開口說:“父皇,兒臣認為,此時不是考慮資曆的時候。
蘇北一下連失兩位參政,揚州鹽亂又還沒完全平息。
那蘇北布政使左定宇也在通報上說數千鬧事的鹽工固然被官軍衝散。
但三個鹽工首領隻抓住一個,剩下的兩個鹽工首領隨時能把蘇北其他地方的數萬鹽工再挑唆起來鬧事。
這種危機關頭,應當以誰能平定鹽亂為第一位的升遷標準。
張偉這三年治理淮安的政績,大家有目共睹。
兒臣認為以此觀之,張偉才是能幫左定宇快速平定蘇北鹽亂的最佳人選。“
太子這話一出,有理有據,讓很多想發言的人最閉上了嘴巴。
隻有劉勝武在心裏嘀咕,沒聽說卓然什麽搭上了太子這條線啊,不行,回去得寫信問問張偉。
太子的心思,隻有大順帝能猜到一二,不過他不會揭破兒子的小心思。
相反的,對於兒子的建議,大順帝也決定支持。
他開口道:“太子言之有理,左寧宇身為蘇北行省的布政使不可能久居揚州,得給他找個可靠的幫手。
如此,朕決定以張偉為蘇北左參政,命張偉接旨後即刻趕赴揚州,全權處置蘇北鹽業問題,特許他調動蘇北境內全部的衛軍。
還有,這揚州知府一職暫時也由張偉兼任,直到此次揚州鹽亂完全平息為止。
張偉的淮安知府一職,暫由淮安通判接任,稍後再由吏部選賢能擔任。“
當天的朝會之後,當了近十年財相的李柏找到首想王偉傑說:“王相,今天那揚州知府湯正信的事,你怎麽看?”
王偉傑:“陛下嫌我們老了,是時候把位置讓給新人了。”
李柏:“我們當年可是給陛下立過大功的。現在我們也幹的好好的。”
王偉傑:“當年劉老太傅走的時候未必就幹不動了,要論功勞,咱們誰也比不過劉太傅的功勞吧。”
“咱們這批人也幹了十年了,是時候換新人了。
不然你讓下麵的人怎麽上來,再說了我們幹太久了,陛下也不放心呀。“
李柏聞言驚了一下,緩了一會才道:“唉,這麽快就十年了呀,這麽說我們能像老太傅一樣安穩的退下去也不錯了。”
王偉傑:“其實陛下在立太子時就決定要給太子培養一批新的輔政大臣了。
老夫在去年時也察覺出陛下的意圖了,可老夫一下子也舍不得這內閣首相之位。
總是幻想著陛下隻是一時嫌棄自己不中用,可惜這終究都是一廂情願罷了。
老夫也是現在才知道,當年老太傅的急流敢退,是多麽的有勇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