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父張母是在三月中旬才收到張偉過年時寫的信。
兩人簡單商議後,就同意了兒子信中所說的,他們二老於三月底來到省城與親家母鄒四夫人匯合。
四月初張父張母與鄒四夫人鄒老六一道,在專業的鏢局的護送下,花費四十多天時間終於來到了北京城。
骨肉至親一分別就是三年多沒見,無論是做長輩的張父張母與鄒四夫人,還是做子女的張偉,鄒若芙都十分激動。
當然了,長輩更在乎的是孫輩們。
激動的見麵之後,當天晚上,張偉來到父母的房間,母親已經累的早早睡了過去,父親張伯山的精神卻還不錯。
張伯山看到兒子來了,特意跟張偉講了下老家的情況。
首先是自己家,在張偉當官之後,張偉的田產和其他產業年年壯大,
現在家裏蓋了一間近十畝地的大宅院,但隻是老兩口加數個仆人,長工一起住。
另外家裏在清水鎮及其周邊已經有田近千畝,是附近最大的地主之一,其他產業無數。
當然了,張家名下的很多田產是親朋寄在張家名下的,張家隻能收租金,並沒有產權。
張伯山預估了一下,老家的所有產業大概值七八千兩銀子,每年產出五六百兩銀子,這些年老兩口每年都給張偉家寄錢三百銀,就是從這裏麵來的。
其次是張三叔,近幾年在張偉家的大力幫襯下,也成了一個小地主家庭了。
三叔家的長子被安排在武隆縣衙的當一個實權吏員,小兒子也考取了童生,幾個女兒,也都嫁到附近的地主之家。
變化最大的還是張偉大姐家,通過張縣令的特別推薦,張偉的大姐夫成為武隆縣巡檢司的副巡檢。
大姐本人則是在武隆縣縣城開好幾家鋪子,兩口子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武隆縣的頭麵人物。
張偉二姐家就相對差一點,還是在清水鎮上開雜貨鋪,隻不過多開了兩家分店,二姐本人也成了當家的女主人,不再以前那個要看婆婆臉色的小媳婦了。
至於的二姑和小舅家,二姑家的大表哥跟二表哥,合夥開了生鐵鋪子,小舅買了好幾條漁船,生活都改善了很多。
隻有張偉的二叔家,生活還是老樣子,張偉二嬸還在催著張偉的兩個堂弟天天去讀書。
除了這些親人,張伯山還跟張偉講了很多村裏和鎮上的變化。
比如講了李二李行道在老家蓋了大房子,講了私塾的陳夫子被調皮的學生氣到半死,講了方家大公子方大為新納的小妾給他生了一對漂亮的龍鳳胎。
講著講著張伯山也有點睡意上頭,張偉趕緊起身離開,讓父親早點休息。
張偉回到房間不久,鄒若芙也從嶽母鄒四夫人房間回來了,母女倆想必也聊了不少的私房話。
鄒若芙:“夫君,母親說讓你抽空檢查檢查小弟的學業,看看他這幾年有沒有能力通過秀才考試。
母親的意思,如果小弟三四年能考中秀才,就讓他先讀書再成親,如果小弟沒這個能力,馬上開始要給小弟特色媳婦了。”
張偉:“娘子放心,明天為夫就去考查一下小弟的學習情況。
哎,才幾年沒見,沒想到小弟都要成親了。
我記憶中小弟還是一個小屁孩呢,沒想到這次一見麵,都快跟我一樣高了。”
鄒若芙:“我娘又誇你了呢,聽說你又升官了,她一直說是她當年眼光好。”
張偉:“嶽母大人的眼光再好,也比不上我的娘子眼光好。
為夫的任何成就都離不開娘子這個賢內助的助力。”
鄒若芙:“夫君,今兒你這嘴怎麽跟抹了蜜一樣甜,可惜妾身又不是十多歲的小姑娘了。”
張偉:”天見可憐,為夫講的都是真心話。“
鄒若芙:”母親還問了,為什麽從生了智達後,妾身這麽多年一直沒有再生?\"
說完她的臉不由得一紅。
張偉慢慢推到妻子說:“娘子,這都怨為夫,為夫得加倍努力了。”
張偉第二天特地早早回家去考較小舅子的學業。
小舅子的大名叫鄒榿,今年十四歲,在姐夫張偉麵前還有點靦腆。
不過張偉問起學業,鄒榿還是很像模像樣的。
張偉仔細考查了小舅子的各科學業,發現他真的算是一個可造之材,好好培養,考了秀才應該問題不大。
更難得的是,小舅雖然在母親和姐姐的無限寵愛下長大,但沒有養出什麽特別不好的性格。
在學習方麵還算能吃苦,自己定的學習目標也都能按時完成。
這一點從他這一路上還能每天堅持抄寫論語就能看出來。
張偉把自己的考查結果告訴嶽母和妻子,她們聽到後,都感到很欣慰。
鄒四夫人:“賢婿,依你看,榿兒後續的學業應該怎麽辦?”
張偉:“嶽母大人,榿弟的情況,隻需要靜下來安心苦讀個兩三年,考個秀才應該問題不大,再往後小婿就不敢說了。”
鄒四夫人:“以榿兒的身體,隻要能中秀才我就謝天謝地了,舉人什麽的,根本不敢想。”
“說到舉人,他二哥標兒也是可憐,考了這久還是沒考上,人都變得憔悴了好多呀。”
張偉:“二哥確實可惜了。”
鄒四夫人:“要我說,一切都是命,標兒當年比你還要早中秀才,現在你都當官這麽久了,他還是一個秀才。
我來之前特意找了標兒的媳婦龍氏,龍氏說,他們兩口子商量好了,最多再考一次,再不行就不讓你二哥考了,不然人都讀傻了。”
張偉想起每年鄉試,湖南的貢院裏都會當場瘋一兩個,覺得鄒標夫妻的決定才是正確的。
張偉又問:“嶽母大人,榿弟在北京城是不是要找個書院去讀書啊。”
鄒四夫人:“不必了,我們在京城待不了太久,不用特意去找書院上學了。”
張偉:“嶽母,您跟榿弟好不容易來一趟怎麽也得住一兩年再說,我跟娘子都買好新院子了。”
鄒若芙也說:“母親,怎麽這麽著急要回去,昨天不是說想女兒想的不行了嗎?“
鄒四夫人:”最多隻能呆兩三個月,太久了呆不住。
再說了,家裏那麽多產業在長沙,沒人看著能行嗎?“
張偉和鄒若芙見勸不動鄒四夫人,也隻得先這樣了。
反正人還在京城,以後再慢慢想辦法留下他們。
兩人簡單商議後,就同意了兒子信中所說的,他們二老於三月底來到省城與親家母鄒四夫人匯合。
四月初張父張母與鄒四夫人鄒老六一道,在專業的鏢局的護送下,花費四十多天時間終於來到了北京城。
骨肉至親一分別就是三年多沒見,無論是做長輩的張父張母與鄒四夫人,還是做子女的張偉,鄒若芙都十分激動。
當然了,長輩更在乎的是孫輩們。
激動的見麵之後,當天晚上,張偉來到父母的房間,母親已經累的早早睡了過去,父親張伯山的精神卻還不錯。
張伯山看到兒子來了,特意跟張偉講了下老家的情況。
首先是自己家,在張偉當官之後,張偉的田產和其他產業年年壯大,
現在家裏蓋了一間近十畝地的大宅院,但隻是老兩口加數個仆人,長工一起住。
另外家裏在清水鎮及其周邊已經有田近千畝,是附近最大的地主之一,其他產業無數。
當然了,張家名下的很多田產是親朋寄在張家名下的,張家隻能收租金,並沒有產權。
張伯山預估了一下,老家的所有產業大概值七八千兩銀子,每年產出五六百兩銀子,這些年老兩口每年都給張偉家寄錢三百銀,就是從這裏麵來的。
其次是張三叔,近幾年在張偉家的大力幫襯下,也成了一個小地主家庭了。
三叔家的長子被安排在武隆縣衙的當一個實權吏員,小兒子也考取了童生,幾個女兒,也都嫁到附近的地主之家。
變化最大的還是張偉大姐家,通過張縣令的特別推薦,張偉的大姐夫成為武隆縣巡檢司的副巡檢。
大姐本人則是在武隆縣縣城開好幾家鋪子,兩口子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武隆縣的頭麵人物。
張偉二姐家就相對差一點,還是在清水鎮上開雜貨鋪,隻不過多開了兩家分店,二姐本人也成了當家的女主人,不再以前那個要看婆婆臉色的小媳婦了。
至於的二姑和小舅家,二姑家的大表哥跟二表哥,合夥開了生鐵鋪子,小舅買了好幾條漁船,生活都改善了很多。
隻有張偉的二叔家,生活還是老樣子,張偉二嬸還在催著張偉的兩個堂弟天天去讀書。
除了這些親人,張伯山還跟張偉講了很多村裏和鎮上的變化。
比如講了李二李行道在老家蓋了大房子,講了私塾的陳夫子被調皮的學生氣到半死,講了方家大公子方大為新納的小妾給他生了一對漂亮的龍鳳胎。
講著講著張伯山也有點睡意上頭,張偉趕緊起身離開,讓父親早點休息。
張偉回到房間不久,鄒若芙也從嶽母鄒四夫人房間回來了,母女倆想必也聊了不少的私房話。
鄒若芙:“夫君,母親說讓你抽空檢查檢查小弟的學業,看看他這幾年有沒有能力通過秀才考試。
母親的意思,如果小弟三四年能考中秀才,就讓他先讀書再成親,如果小弟沒這個能力,馬上開始要給小弟特色媳婦了。”
張偉:“娘子放心,明天為夫就去考查一下小弟的學習情況。
哎,才幾年沒見,沒想到小弟都要成親了。
我記憶中小弟還是一個小屁孩呢,沒想到這次一見麵,都快跟我一樣高了。”
鄒若芙:“我娘又誇你了呢,聽說你又升官了,她一直說是她當年眼光好。”
張偉:“嶽母大人的眼光再好,也比不上我的娘子眼光好。
為夫的任何成就都離不開娘子這個賢內助的助力。”
鄒若芙:“夫君,今兒你這嘴怎麽跟抹了蜜一樣甜,可惜妾身又不是十多歲的小姑娘了。”
張偉:”天見可憐,為夫講的都是真心話。“
鄒若芙:”母親還問了,為什麽從生了智達後,妾身這麽多年一直沒有再生?\"
說完她的臉不由得一紅。
張偉慢慢推到妻子說:“娘子,這都怨為夫,為夫得加倍努力了。”
張偉第二天特地早早回家去考較小舅子的學業。
小舅子的大名叫鄒榿,今年十四歲,在姐夫張偉麵前還有點靦腆。
不過張偉問起學業,鄒榿還是很像模像樣的。
張偉仔細考查了小舅子的各科學業,發現他真的算是一個可造之材,好好培養,考了秀才應該問題不大。
更難得的是,小舅雖然在母親和姐姐的無限寵愛下長大,但沒有養出什麽特別不好的性格。
在學習方麵還算能吃苦,自己定的學習目標也都能按時完成。
這一點從他這一路上還能每天堅持抄寫論語就能看出來。
張偉把自己的考查結果告訴嶽母和妻子,她們聽到後,都感到很欣慰。
鄒四夫人:“賢婿,依你看,榿兒後續的學業應該怎麽辦?”
張偉:“嶽母大人,榿弟的情況,隻需要靜下來安心苦讀個兩三年,考個秀才應該問題不大,再往後小婿就不敢說了。”
鄒四夫人:“以榿兒的身體,隻要能中秀才我就謝天謝地了,舉人什麽的,根本不敢想。”
“說到舉人,他二哥標兒也是可憐,考了這久還是沒考上,人都變得憔悴了好多呀。”
張偉:“二哥確實可惜了。”
鄒四夫人:“要我說,一切都是命,標兒當年比你還要早中秀才,現在你都當官這麽久了,他還是一個秀才。
我來之前特意找了標兒的媳婦龍氏,龍氏說,他們兩口子商量好了,最多再考一次,再不行就不讓你二哥考了,不然人都讀傻了。”
張偉想起每年鄉試,湖南的貢院裏都會當場瘋一兩個,覺得鄒標夫妻的決定才是正確的。
張偉又問:“嶽母大人,榿弟在北京城是不是要找個書院去讀書啊。”
鄒四夫人:“不必了,我們在京城待不了太久,不用特意去找書院上學了。”
張偉:“嶽母,您跟榿弟好不容易來一趟怎麽也得住一兩年再說,我跟娘子都買好新院子了。”
鄒若芙也說:“母親,怎麽這麽著急要回去,昨天不是說想女兒想的不行了嗎?“
鄒四夫人:”最多隻能呆兩三個月,太久了呆不住。
再說了,家裏那麽多產業在長沙,沒人看著能行嗎?“
張偉和鄒若芙見勸不動鄒四夫人,也隻得先這樣了。
反正人還在京城,以後再慢慢想辦法留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