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敲打朱棣(下)
大明:開局被從河裏撈起 作者:家裏貓貓是坦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開口道:“我給你的才是你的,我不給你的你不能搶,你聽懂了沒?”
朱棣渾身一激靈,趕忙應道:“父皇教誨,兒臣銘記於心,絕不敢忘。”
朱元璋微微傾身向前,那隱於陰影中的麵容雖看不真切,卻讓朱棣一家更覺森寒。“朱棣,你莫以為朕不知你在北平的威望漸長,那些將士對你忠心不二,你可莫要被這權勢迷了心智。朕能讓你坐鎮北平,亦能將你打入深淵。”
朱棣磕頭如搗蒜,“父皇,兒臣的一切威望皆源自父皇的信任與大明的天威,兒臣豈敢有半分自得。兒臣時刻警醒自身,所行諸事皆為父皇之令,為大明之利。”
“哼!”朱元璋再次冷哼,“你身邊的那個姚廣孝,朕早有耳聞,心思深沉,詭計多端。你與他走得如此之近,莫不是他在你耳邊煽風點火,妄圖攛掇你走上歧途?”
朱棣急忙辯解:“父皇,姚廣孝雖有些謀略,但兒臣隻讓他為北平的防務出謀劃策,絕無他意。兒臣有自己的判斷,不會被他人輕易左右,兒臣的忠心隻係於父皇一人。”
朱元璋臉色緩和,開口道:“咱讓你們見一見以後大明的天,雄英出來吧,見見你四叔四嬸。”言罷,隻見一位身著華服的少年從側殿緩緩走出。他身姿挺拔,麵容雖顯稚嫩,卻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高貴與威嚴,雙眸明亮而深邃,在燭火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朱棣一臉不可思議地看著朱雄英,目光中滿是震驚與疑惑,他下意識地將詢問的目光投向朱元璋,朱元璋微微點了點頭,給予了無聲的確認。
朱棣的眼眶微微泛紅,聲音也不自覺地帶了一絲哽咽:“英哥兒,四叔好想你。這麽些年過的還你好嗎?洪武十三年一別,再次聽到你的消息就是你薨的時候,四叔心裏難受?沒想到你還活著還活著就好。”話語間,朱棣不自覺的站了起來,走向朱雄英,摸了朱雄英的臉龐。
朱棣望著朱雄英那與朱標極為相似的麵容,往昔的話語猶在耳畔。朱雄英呱呱墜地之時,整個皇宮都沉浸在喜悅之中。朱標難掩興奮與驕傲,匆匆來到朱棣麵前,臉上洋溢著初為人父的幸福光芒。
“老四,我如今有了兒子,你也要努力呀。”朱標眼中閃爍著光芒,輕輕拍了拍朱棣的肩膀,“你瞧這孩子,眉眼間似有無限的聰慧與靈氣,他可是咱朱家的希望之星。”
朱棣笑著回應:“大哥,恭喜你得此麟兒,這是大明之福,亦是咱朱家之幸。”
朱標收斂了笑容,神色變得凝重起來,他緊緊握住朱棣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老四,你我兄弟,之間就不客套了。我知曉這世間變幻無常,若有朝一日,我不幸不在了,你定要幫我好好照顧雄英。莫讓他受半分委屈,要引導他成長為賢明之人,守護好這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棣心中一震,連忙說道:“大哥,你這是何話?你定會福壽安康,長命百歲,陪伴雄英長大成人,引領他走向輝煌。但大哥放心,若真有那萬一,我朱棣定當視雄英如己出,以性命相護,絕不讓他陷入險境。”
朱標欣慰地點了點頭,“有你這句話,我便放心了。咱們朱家的血脈,定要綿延昌盛,大明的天下,需得代代傳承。”
此刻,回憶起這些,朱棣心中五味雜陳。
朱棣此時已全然不顧朱元璋在場,他的眼中隻有朱雄英,往昔與大哥朱標的情誼以及對朱雄英的思念與承諾交織在一起,讓他的情緒如決堤的洪水。他一把將朱雄英緊緊抱在懷中,仿佛害怕一鬆手這孩子就會再次消失不見。“英哥兒,這些年四叔在北平,每念及你與大哥,心中便滿是惆悵。四叔無數次在夢中見到你小時候的模樣,如今你活生生地站在這兒,四叔定不會再讓你有任何閃失。”
朱雄英被朱棣這突如其來的擁抱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感受到朱棣真摯的情感,也輕輕回抱了一下,“四叔,我知道您一直對我好。”朱棣鬆開朱雄英,雙手扶著他的肩膀,仔細端詳著他的臉,“你長得真像大哥,看到你,就像看到大哥當年一樣。”
這時,朱棣才像是突然回過神來,意識到朱元璋還在大殿之上,他趕忙轉身,重新跪下,“父皇,兒臣失態了,隻是見到雄英侄兒,想起了與大哥的過往,情難自禁,請父皇恕罪。”他的頭深深低下,身體微微顫抖,等待著朱元璋的發落,而大殿內的氣氛也因朱棣這一番舉動變得更加微妙和凝重,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視著朱元璋的反應。
朱雄英身為穿越者,此刻內心的震撼簡直難以言表。他望著眼前這位即將成為永樂大帝的朱棣,思緒如脫韁之馬般狂奔。在曆史的長河中,他深知朱棣將會創造出何等輝煌的偉業。
從那震撼古今的靖難之役,以一方藩王之力逆襲奪取皇位,到登基後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艦隊七下西洋,揚大明國威於海外,使萬國來朝,讓世界見識到東方巨龍的強盛與威嚴。還有那遷都北平的壯舉,穩固了北方邊防,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政治格局。編修《永樂大典》,匯聚天下知識,成為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
如今,能親眼目睹這位傳奇人物,並且與他處在同一時空,朱雄英激動得心跳加速。他明白,眼前的一切都不再是史書上冰冷的文字記載,而是鮮活生動、觸手可及的曆史畫卷。
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眼神中透著一絲滿意。他看著朱棣與朱雄英之間的情誼,心中暗自思忖,這皇家的血脈終究還是有著割舍不斷的情誼。他深知朱棣的能力與野心,但隻要這份對家族的忠誠和對晚輩的關愛尚在,或許大明的江山便可在朱家子孫的傳承中平穩延續。
“老四,你能如此珍視與雄英的叔侄情分,咱甚感欣慰。”朱元璋緩緩開口,聲音裏少了幾分嚴厲,多了些許平和,“咱所盼者,是我朱家一門和睦,共守這大明江山。雄英乃咱之嫡長孫,以後也是大明未來的皇帝,你要輔佐他,守護好大明的邊疆。”
朱棣依舊跪地,恭敬地回應:“父皇放心,兒臣定當遵循教誨,以家族和大明社稷為重,絕無半分違逆。”
朱雄英亦上前一步,向朱元璋行禮道:“爺爺,孫兒定當努力。”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掃過在場眾人,“今日之事,權且當作一次警示與告誡。往後莫要再生出些無端的心思,懂嗎?”說罷,他揮了揮手,示意眾人退下。
朱棣一家如蒙大赦,緩緩起身,腳步虛浮地向後退去。朱棣走在最前麵,他的脊背微微彎曲,往日的英挺身姿仿佛被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會麵壓彎了幾分。每一步都邁得極為謹慎,像是生怕驚擾了這看似平靜的大殿氛圍,又似在這皇宮的威嚴之下艱難地找尋著平衡。
徐王妃緊緊跟在朱棣身旁,她的手微微顫抖著,緊緊拽著衣角,以掩飾內心的惶恐不安。她不敢抬頭直視前方,隻能用餘光悄悄打量著周圍,眼神中滿是敬畏與緊張。
朱高熾邁著沉重的步伐,他的額頭布滿了細密的汗珠,順著臉頰緩緩滑落,卻不敢抬手擦拭。他深知今日之事猶如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雖暫時落下,卻隨時可能再次斬落,將全家拖入萬劫不複之地。
朱高煦則低著頭,眼神中仍殘留著些許驚恐,他的嘴唇微微顫抖,似乎還在回味著剛剛那令人膽寒的質問與警告。平日裏的那股子莽撞與驕縱早已消失不見,隻剩下無盡的後怕與對未來的迷茫。
朱高燧年紀尚小,小臉煞白,緊緊拽著母親的衣袖,仿佛那是他在這驚濤駭浪中的唯一依靠。
一家人就這樣顫顫巍巍地退出大殿,直至那厚重的殿門在身後緩緩關上,他們才稍稍鬆了口氣。
朱元璋目光轉向朱雄英,眼神中帶著審視與期待,緩緩問道:“大孫,你認為你四叔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朱雄英微微頓了頓說道:“四叔是一個有野心,有手段之人,隻要有機會就可以一飛衝天。他在北平的經營,無論是軍事上的布防,還是對人才的籠絡,皆彰顯出非凡的智慧與魄力。”
“你能否駕馭朱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朱雄英眼中流露出無與倫比的霸氣,朗聲道:“爺爺,為什麽要駕馭?這天下之大,莫不是我朱家之天下。四叔有經天緯地之才,若能多一位賢能之君共守江山,於大明而言豈不是幸事?在孫臣看來,無需執著於駕馭,隻局限於這一方土地之內,走出去。隻需以家族大義與共同誌向相聯結。這萬裏山河,無論誰為君,皆為朱家血脈傳承,肉隻要爛在鍋裏就好,都是爺爺您的後代,自當齊心協力,將大明的輝煌延續至極致,讓我朱家威德遠播四海,福澤萬代。”朱雄英此言一出,殿內氣氛瞬間凝重,朱元璋亦微微動容,凝視著朱雄英,似在重新考量這位嫡長孫的器量與格局。
朱元璋幽幽的道:“傻大孫,不怕你四叔後代實力比比你的後代強,打回來,奪了你後代的皇位?”
朱雄英微微一怔,旋即展顏一笑,眼神中透著深邃與睿智,緩聲道:“爺爺,兒孫自有兒孫福,若四叔後代強於兒臣一脈,那也是我朱家之幸,大明之幸。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若彼時四叔子孫能以更卓越之能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即便皇權更替,亦不過是朱家內部的傳承演變。兒臣隻望,無論誰主沉浮,皆能遵循祖製,心懷天下,莫讓生靈塗炭,莫使外敵有隙可乘。且兒臣亦會教導子孫,以和為貴,以賢德服人,縱遇挑戰,亦當坦然麵對,以理以情化解紛爭,而非兵戎相見。如此,方能保我朱家江山社稷,千秋萬代,傳承有序。”
朱元璋聽後,久久凝視著朱雄英,目光中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神色,既有對其豁達胸襟的些許讚許,又似仍有隱憂徘徊心間。大殿之中,寂靜無聲,唯餘祖孫二人目光交錯間的無形波瀾,仿佛在這片刻間,已將大明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悄然鋪展。
朱雄英言辭懇切,繼續說道:“爺爺,孫兒觀古今之變,朝代更迭間,百姓受苦最深者,莫過於異族入侵,戰火紛飛,山河破碎。想那崖山之役,十萬軍民投海殉國,此等悲壯,孫兒每每思及,痛心不已。如今大明初立,根基漸穩,當以保境安民、傳承華夏正統為首要。四叔也好,孫兒也罷,乃至朱家後世子孫,皆應將抵禦外侮、守護漢家衣冠視為使命。若能保得漢人江山永固,文化綿延不絕,即便皇權在家族內流轉,亦無損於大明之根基與榮耀。孫兒願與四叔及眾宗親攜手,為大明打造堅實壁壘,讓異族不敢覬覦,讓華夏大地永享太平,使我漢家兒郎昂首挺胸於世間,再無屈辱之患。”朱元璋聽後,沉默良久。
朱雄英內心想,“後世之清朝,雖也曾坐擁華夏大地,然其治國之策多有弊端,閉關鎖國,致使我華夏與世界隔絕,科技停滯,文化亦受壓抑。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多少仁人誌士含冤受屈,文壇墨苑一片凋零。且麵對列強入侵,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將我中華數千年之尊嚴踐踏於地。斷不能容忍重蹈此等覆轍,定要讓大明以開放之姿,海納百川,廣納賢才,興工商,振科技,強軍事,使我大明成為世界之翹楚,讓漢人之光輝永遠照耀這片土地,絕不讓華夏兒女再受那等奴役之苦。”
隻聽得朱元璋說,“咱知道嘍,大孫,你放心,你身後有咱,咱是你後盾。”
朱棣渾身一激靈,趕忙應道:“父皇教誨,兒臣銘記於心,絕不敢忘。”
朱元璋微微傾身向前,那隱於陰影中的麵容雖看不真切,卻讓朱棣一家更覺森寒。“朱棣,你莫以為朕不知你在北平的威望漸長,那些將士對你忠心不二,你可莫要被這權勢迷了心智。朕能讓你坐鎮北平,亦能將你打入深淵。”
朱棣磕頭如搗蒜,“父皇,兒臣的一切威望皆源自父皇的信任與大明的天威,兒臣豈敢有半分自得。兒臣時刻警醒自身,所行諸事皆為父皇之令,為大明之利。”
“哼!”朱元璋再次冷哼,“你身邊的那個姚廣孝,朕早有耳聞,心思深沉,詭計多端。你與他走得如此之近,莫不是他在你耳邊煽風點火,妄圖攛掇你走上歧途?”
朱棣急忙辯解:“父皇,姚廣孝雖有些謀略,但兒臣隻讓他為北平的防務出謀劃策,絕無他意。兒臣有自己的判斷,不會被他人輕易左右,兒臣的忠心隻係於父皇一人。”
朱元璋臉色緩和,開口道:“咱讓你們見一見以後大明的天,雄英出來吧,見見你四叔四嬸。”言罷,隻見一位身著華服的少年從側殿緩緩走出。他身姿挺拔,麵容雖顯稚嫩,卻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高貴與威嚴,雙眸明亮而深邃,在燭火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朱棣一臉不可思議地看著朱雄英,目光中滿是震驚與疑惑,他下意識地將詢問的目光投向朱元璋,朱元璋微微點了點頭,給予了無聲的確認。
朱棣的眼眶微微泛紅,聲音也不自覺地帶了一絲哽咽:“英哥兒,四叔好想你。這麽些年過的還你好嗎?洪武十三年一別,再次聽到你的消息就是你薨的時候,四叔心裏難受?沒想到你還活著還活著就好。”話語間,朱棣不自覺的站了起來,走向朱雄英,摸了朱雄英的臉龐。
朱棣望著朱雄英那與朱標極為相似的麵容,往昔的話語猶在耳畔。朱雄英呱呱墜地之時,整個皇宮都沉浸在喜悅之中。朱標難掩興奮與驕傲,匆匆來到朱棣麵前,臉上洋溢著初為人父的幸福光芒。
“老四,我如今有了兒子,你也要努力呀。”朱標眼中閃爍著光芒,輕輕拍了拍朱棣的肩膀,“你瞧這孩子,眉眼間似有無限的聰慧與靈氣,他可是咱朱家的希望之星。”
朱棣笑著回應:“大哥,恭喜你得此麟兒,這是大明之福,亦是咱朱家之幸。”
朱標收斂了笑容,神色變得凝重起來,他緊緊握住朱棣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老四,你我兄弟,之間就不客套了。我知曉這世間變幻無常,若有朝一日,我不幸不在了,你定要幫我好好照顧雄英。莫讓他受半分委屈,要引導他成長為賢明之人,守護好這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棣心中一震,連忙說道:“大哥,你這是何話?你定會福壽安康,長命百歲,陪伴雄英長大成人,引領他走向輝煌。但大哥放心,若真有那萬一,我朱棣定當視雄英如己出,以性命相護,絕不讓他陷入險境。”
朱標欣慰地點了點頭,“有你這句話,我便放心了。咱們朱家的血脈,定要綿延昌盛,大明的天下,需得代代傳承。”
此刻,回憶起這些,朱棣心中五味雜陳。
朱棣此時已全然不顧朱元璋在場,他的眼中隻有朱雄英,往昔與大哥朱標的情誼以及對朱雄英的思念與承諾交織在一起,讓他的情緒如決堤的洪水。他一把將朱雄英緊緊抱在懷中,仿佛害怕一鬆手這孩子就會再次消失不見。“英哥兒,這些年四叔在北平,每念及你與大哥,心中便滿是惆悵。四叔無數次在夢中見到你小時候的模樣,如今你活生生地站在這兒,四叔定不會再讓你有任何閃失。”
朱雄英被朱棣這突如其來的擁抱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感受到朱棣真摯的情感,也輕輕回抱了一下,“四叔,我知道您一直對我好。”朱棣鬆開朱雄英,雙手扶著他的肩膀,仔細端詳著他的臉,“你長得真像大哥,看到你,就像看到大哥當年一樣。”
這時,朱棣才像是突然回過神來,意識到朱元璋還在大殿之上,他趕忙轉身,重新跪下,“父皇,兒臣失態了,隻是見到雄英侄兒,想起了與大哥的過往,情難自禁,請父皇恕罪。”他的頭深深低下,身體微微顫抖,等待著朱元璋的發落,而大殿內的氣氛也因朱棣這一番舉動變得更加微妙和凝重,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視著朱元璋的反應。
朱雄英身為穿越者,此刻內心的震撼簡直難以言表。他望著眼前這位即將成為永樂大帝的朱棣,思緒如脫韁之馬般狂奔。在曆史的長河中,他深知朱棣將會創造出何等輝煌的偉業。
從那震撼古今的靖難之役,以一方藩王之力逆襲奪取皇位,到登基後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艦隊七下西洋,揚大明國威於海外,使萬國來朝,讓世界見識到東方巨龍的強盛與威嚴。還有那遷都北平的壯舉,穩固了北方邊防,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政治格局。編修《永樂大典》,匯聚天下知識,成為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
如今,能親眼目睹這位傳奇人物,並且與他處在同一時空,朱雄英激動得心跳加速。他明白,眼前的一切都不再是史書上冰冷的文字記載,而是鮮活生動、觸手可及的曆史畫卷。
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眼神中透著一絲滿意。他看著朱棣與朱雄英之間的情誼,心中暗自思忖,這皇家的血脈終究還是有著割舍不斷的情誼。他深知朱棣的能力與野心,但隻要這份對家族的忠誠和對晚輩的關愛尚在,或許大明的江山便可在朱家子孫的傳承中平穩延續。
“老四,你能如此珍視與雄英的叔侄情分,咱甚感欣慰。”朱元璋緩緩開口,聲音裏少了幾分嚴厲,多了些許平和,“咱所盼者,是我朱家一門和睦,共守這大明江山。雄英乃咱之嫡長孫,以後也是大明未來的皇帝,你要輔佐他,守護好大明的邊疆。”
朱棣依舊跪地,恭敬地回應:“父皇放心,兒臣定當遵循教誨,以家族和大明社稷為重,絕無半分違逆。”
朱雄英亦上前一步,向朱元璋行禮道:“爺爺,孫兒定當努力。”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掃過在場眾人,“今日之事,權且當作一次警示與告誡。往後莫要再生出些無端的心思,懂嗎?”說罷,他揮了揮手,示意眾人退下。
朱棣一家如蒙大赦,緩緩起身,腳步虛浮地向後退去。朱棣走在最前麵,他的脊背微微彎曲,往日的英挺身姿仿佛被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會麵壓彎了幾分。每一步都邁得極為謹慎,像是生怕驚擾了這看似平靜的大殿氛圍,又似在這皇宮的威嚴之下艱難地找尋著平衡。
徐王妃緊緊跟在朱棣身旁,她的手微微顫抖著,緊緊拽著衣角,以掩飾內心的惶恐不安。她不敢抬頭直視前方,隻能用餘光悄悄打量著周圍,眼神中滿是敬畏與緊張。
朱高熾邁著沉重的步伐,他的額頭布滿了細密的汗珠,順著臉頰緩緩滑落,卻不敢抬手擦拭。他深知今日之事猶如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雖暫時落下,卻隨時可能再次斬落,將全家拖入萬劫不複之地。
朱高煦則低著頭,眼神中仍殘留著些許驚恐,他的嘴唇微微顫抖,似乎還在回味著剛剛那令人膽寒的質問與警告。平日裏的那股子莽撞與驕縱早已消失不見,隻剩下無盡的後怕與對未來的迷茫。
朱高燧年紀尚小,小臉煞白,緊緊拽著母親的衣袖,仿佛那是他在這驚濤駭浪中的唯一依靠。
一家人就這樣顫顫巍巍地退出大殿,直至那厚重的殿門在身後緩緩關上,他們才稍稍鬆了口氣。
朱元璋目光轉向朱雄英,眼神中帶著審視與期待,緩緩問道:“大孫,你認為你四叔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朱雄英微微頓了頓說道:“四叔是一個有野心,有手段之人,隻要有機會就可以一飛衝天。他在北平的經營,無論是軍事上的布防,還是對人才的籠絡,皆彰顯出非凡的智慧與魄力。”
“你能否駕馭朱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朱雄英眼中流露出無與倫比的霸氣,朗聲道:“爺爺,為什麽要駕馭?這天下之大,莫不是我朱家之天下。四叔有經天緯地之才,若能多一位賢能之君共守江山,於大明而言豈不是幸事?在孫臣看來,無需執著於駕馭,隻局限於這一方土地之內,走出去。隻需以家族大義與共同誌向相聯結。這萬裏山河,無論誰為君,皆為朱家血脈傳承,肉隻要爛在鍋裏就好,都是爺爺您的後代,自當齊心協力,將大明的輝煌延續至極致,讓我朱家威德遠播四海,福澤萬代。”朱雄英此言一出,殿內氣氛瞬間凝重,朱元璋亦微微動容,凝視著朱雄英,似在重新考量這位嫡長孫的器量與格局。
朱元璋幽幽的道:“傻大孫,不怕你四叔後代實力比比你的後代強,打回來,奪了你後代的皇位?”
朱雄英微微一怔,旋即展顏一笑,眼神中透著深邃與睿智,緩聲道:“爺爺,兒孫自有兒孫福,若四叔後代強於兒臣一脈,那也是我朱家之幸,大明之幸。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若彼時四叔子孫能以更卓越之能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即便皇權更替,亦不過是朱家內部的傳承演變。兒臣隻望,無論誰主沉浮,皆能遵循祖製,心懷天下,莫讓生靈塗炭,莫使外敵有隙可乘。且兒臣亦會教導子孫,以和為貴,以賢德服人,縱遇挑戰,亦當坦然麵對,以理以情化解紛爭,而非兵戎相見。如此,方能保我朱家江山社稷,千秋萬代,傳承有序。”
朱元璋聽後,久久凝視著朱雄英,目光中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神色,既有對其豁達胸襟的些許讚許,又似仍有隱憂徘徊心間。大殿之中,寂靜無聲,唯餘祖孫二人目光交錯間的無形波瀾,仿佛在這片刻間,已將大明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悄然鋪展。
朱雄英言辭懇切,繼續說道:“爺爺,孫兒觀古今之變,朝代更迭間,百姓受苦最深者,莫過於異族入侵,戰火紛飛,山河破碎。想那崖山之役,十萬軍民投海殉國,此等悲壯,孫兒每每思及,痛心不已。如今大明初立,根基漸穩,當以保境安民、傳承華夏正統為首要。四叔也好,孫兒也罷,乃至朱家後世子孫,皆應將抵禦外侮、守護漢家衣冠視為使命。若能保得漢人江山永固,文化綿延不絕,即便皇權在家族內流轉,亦無損於大明之根基與榮耀。孫兒願與四叔及眾宗親攜手,為大明打造堅實壁壘,讓異族不敢覬覦,讓華夏大地永享太平,使我漢家兒郎昂首挺胸於世間,再無屈辱之患。”朱元璋聽後,沉默良久。
朱雄英內心想,“後世之清朝,雖也曾坐擁華夏大地,然其治國之策多有弊端,閉關鎖國,致使我華夏與世界隔絕,科技停滯,文化亦受壓抑。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多少仁人誌士含冤受屈,文壇墨苑一片凋零。且麵對列強入侵,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將我中華數千年之尊嚴踐踏於地。斷不能容忍重蹈此等覆轍,定要讓大明以開放之姿,海納百川,廣納賢才,興工商,振科技,強軍事,使我大明成為世界之翹楚,讓漢人之光輝永遠照耀這片土地,絕不讓華夏兒女再受那等奴役之苦。”
隻聽得朱元璋說,“咱知道嘍,大孫,你放心,你身後有咱,咱是你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