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沙河驛,聽聞惡人行徑


    話說劉大人一路馬不停蹄,來到沙河驛村南,眼見離沙河驛也就剩下五六裏地。路邊有個飯鋪,劉大人便和承差陳大勇走進飯鋪。他選了個座坐下,陳大勇把馬拴在樁子上,也來到劉大人身旁站著。


    劉大人低聲說:“你也坐下吧,今日不必拘禮。”陳大勇答應一聲,在桌子橫頭坐下。堂倌趕忙過來,滿臉堆笑問道:“二位客官想吃點啥?吩咐一聲,好準備。”劉大人說:“不用囉嗦,揀些爽口的飯菜拿來就行。”堂倌答應著去了,不多會兒,端來湯飯、饅頭之類。


    劉大人一邊吃飯,一邊側耳傾聽周圍人說話。隻聽有人說:“咱江寧的官不好做,得找對人托關係。”另一個說:“前任知府王太守,和趙通對著幹,結果被整得灰溜溜地回家了。”又有人說:“趙通勢力大得很,誰要是得罪他,那可沒好果子吃。”“趙通要是看上誰家姑娘,當街就搶去,霸道得很。”“這地方的官員都裝聾作啞,不敢管。”“聽說新上任的知府劉墉,是乾隆爺禦筆親點的,不過來了一個月,也沒見他有啥動作。”“他肯定是怕了趙通,不敢惹事。”


    劉大人聽著這些話,心裏直冒火,心想:“趙通如此胡作非為,我一定要好好查辦,不然百姓可就遭殃了。”


    遭遇惡奴,被帶往賊宅


    劉大人吃完飯,站起身來往外走。出了飯鋪,陳大勇把馬牽過來,扶劉大人上了馬,兩人繼續往沙河驛走去。不多時,來到村頭。劉大人看到路邊柳蔭下有個老者,便下馬走上前去,笑著問道:“老丈,請問前麵就是沙河驛嗎?”老者打量了劉大人一番,見他是個買賣人的打扮,便說道:“客官問的是眼前這個村子吧,就是沙河驛。不過你可千萬別往那邊去,那裏惡得很。”劉大人正準備再問,忽然看到幾匹馬飛馳而來。老者嚇得趕緊跑開了。


    劉大人定睛一看,中間騎青馬的人戴著涅白頂,年紀二十五歲左右,穿著光鮮亮麗。旁邊騎白馬的人長著兔頭蛇眼,年紀四十歲左右。後麵跟著不少奴仆,他們在馬上指指點點,說著話,聲音聽不太清楚。這夥人從劉大人麵前飛馳而過。


    劉大人正想著這是不是趙通,就見那幾匹馬又往回跑。眨眼間,來到劉大人跟前,停了下來。眾豪奴圍上來對劉大人說:“客官聽好了,我們奉主人之命來請你,趕緊跟我們走。”劉大人問:“你們主人是誰?找我有什麽事?”家奴說:“我們主人姓趙,是候選州同。別磨蹭,趕緊跟我們走,要是敢反抗,我們可不客氣。”劉大人心裏一驚,心想:“果然是趙通,看來他是識破了我的身份。”但他轉念一想,既然來了,就不能退縮,便說:“既然承蒙你們盛情相邀,我怎麽敢推辭呢?”於是跟著豪奴上了馬。陳大勇在後麵緊緊跟著,一行人往沙河驛走去。


    進入賊宅,與趙通對峙


    不一會兒,來到趙通的宅子前。隻見走馬大門下擱著兩條大凳,十幾名家奴坐在兩旁。一個年老的家人走到劉大人跟前,砸著嘴說:“你這是找死啊,跑到這鬼門關來掛號。進去見了我家主人,小心點,看你造化了。”說完又回到板凳上坐著。劉大人來到陳大勇跟前,低聲說:“我進去後吉凶難料。如果沒事,咱們一起回府;要是到酉時我還沒出來,你就趕緊回去,到守備王英那裏,把情況說明,讓他帶人來救我。”陳大勇點頭答應。


    這時,先進去的家奴淨街王三跑出來,說:“主人發火了,叫你們進去伺候。”劉大人跟著王三往裏走,進了廣梁門。隻見裏麵十間廂房分左右,中間安著屏風四扇門。劉大人又跟著王三進了二門,眼前是五間大廳,漢白玉台階像銀子一樣閃閃發光。再往裏就看不見了,不知道後麵的房子深淺。王三帶著劉大人往東邊走,來到一座小書房。書房門上貼著一副對聯,左邊寫著“懶去朝中登金闕”,右邊寫著“逍遙林下勝朝臣”,橫批是“萬古長春”。門裏麵栽滿了奇花異草。


    王三對劉大人說:“你在這裏等著,我進去見主人。”劉大人答應一聲,站在門外朝裏看。隻聽裏麵雀鳥鳴叫,聲音悅耳。正看著,王三出來說:“主人叫你進去。”劉大人跟著王三走進書房,來到趙通跟前站住。


    趙通上下打量著劉大人,說:“劉知府,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我知道你是來幹什麽的。你假扮客人來私訪,有什麽事就明說。聽說你在巡撫麵前都敢硬來,在上元縣北關斷了人命案,還假扮道士訪白氏。二次私訪還抓了徐五,把江二也關進了籠子。又假扮城隍審了姑子,把金寡婦也整治了一番。你這些想法可真不小,竟敢到我家來訪事。快說實話,要是有花言巧語,想走出我的門,那可沒門。我怎麽認得你呢?多虧我的管家陳三恍,他經常去江寧討賬,見過你的樣子。快當麵說實話,咱們還能留個好交情。”


    劉大人假裝慌張地站起來說:“長官誤會了,我真是個經商客,怎麽會是知府呢?同名同姓的人多了,長得相似也不奇怪。既然蒙你召喚,不知道有什麽事?吩咐明白我遵命,要是沒事,我還要趕路呢。”趙通正要發火,這時外麵進來一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神探斷案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嶽並收藏古代神探斷案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