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在陽光下金黃一片,隨風搖擺,如海浪般層層疊疊。
上到老人,下到幾歲的孩童,都帶著草帽穿著粗布,不停地彎腰......起身......彎腰.......
每一個人的身體雖然累的不行,但黝黑的臉上露出的卻是喜悅的笑容。
在地裏,大人們手持鐮刀,彎腰割下一把把稻穀,鐮刀不停地上下飛舞。
大一點的小孩負責將水稻捆成一堆放在一起抱到田梗上,再小一點的小孩就拿著籃子,跟在大人不遠處撿掉下來的稻穗。
三毛,今年剛剛五歲。
和兩個姐姐一起跟在大人的後麵撿掉下來的稻穗,大姐則是已經十歲,算是半個大人了,已和大人一起收割水稻了。
在陳家村,掉了一粒糧食都要撿起來,在老一輩看來,粒粒皆辛苦,說不定,這一粒糧食哪天都能救你一命。
說實話這個時代糧食產量是真的不高,一畝水田產量就在200多斤。
比現代改良過的水稻差了不是一點半點,現代雜交水稻一畝產量能達1500左右,這才剛剛達到雜交水稻的七分之一。
像土豆,紅薯這些畝產千斤的糧食作物,此時還沒有傳到南臨朝。
平時村民就靠一些水稻,芋頭,黃豆等作物維持生活,但就這些東西怎麽可能讓人吃得飽。
“要是我有紅薯,土豆這些種子就好了。”三毛常常這樣想。
實在是這裏的百姓真是太苦了。
苦瓜都比他們的日子甜。
“二兒媳婦你帶著大喜和這幾個小的先回去做飯,水稻已經收割完了,不需要這麽多人待在這裏。”錢氏對還在幹活的二兒媳婦說道。
“好嘞,娘,我這帶她們回去。”
李大丫領著小的這幾個走出了水稻田,到旁邊小水溝洗幹淨手腳。
然後挑著兩捆稻穀和田鼠就回去了。
回去不到半個時辰。
村中各家都升起了嫋嫋炊煙,似夢幻般的色彩,漸漸彌漫在整個陳家村上空,與晚霞交相輝映,仿佛是一幅流動的畫卷。
......
夜幕緩緩降臨。
村中各人一邊打著招呼,一邊挑著水稻走進了各自的家中。
“三毛,快開門,爺爺回來了。”老陳頭站在小院門口大聲喊。
蹲在院子角落裏用小樹枝捅螞蟻窩的三毛,聽到老陳頭的聲音,立馬丟掉小樹枝,小步跑到門口將榫頭抽出來,咯吱一聲打開了兩扇木門。
“爺爺,你們怎麽這麽久才回來,飯早就做好了,我肚子早就餓了。”三毛嘟了嘟嘴用小孩子的語氣說道。
“哎呀,原來爺爺的乖孫餓了啊,都是爺爺的不好,該打。”老陳頭說完用手打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老頭子,快進去,不要擋在門口,沒聽到我的乖孫都說餓了嗎,還堵在門口幹什麽。”
老陳頭不自然地摸了摸鼻子,沒有去看錢氏。
“愣在後麵幹什麽,沒聽見你娘的話嘛,一個個像木頭一樣,幸虧三毛的聰明勁像我,不然像你們這些芋頭,嘖。”
老陳頭瞟了一眼後麵的兒子們,搖了搖頭走進了院子,林花兒也是看了一下自家男人和孩子他二叔,搖了搖頭也跟著進了院門。
陳大竹和弟弟互相看了一眼,哭笑不得。
得了,這個時候說什麽都是自己的錯了。
別人家都是小兒子大孫子,老頭老太掌中寶,擱在老陳家就隻對了一半。
小兒子是草,大孫子是寶。
今天晚飯是一碗田鼠肉,一盆薺菜,搭一鍋芋頭飯,因為是農忙時期,米飯放得多,芋頭放得比平時少一些。
老陳家沒有特別重男輕女的情況,全家人都是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個個都能吃飽。
就是大人得到的芋頭飯多一些,因為大人是幹活的主力,胃口也大,吃多一些也正常。
全家人坐在院子裏吃著難得的肉塊,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一天的辛苦仿佛全消失的無影無蹤。
......
次日清晨。
陽光透過薄霧,斜照進了這個隻有幾十戶的小村莊。
此時,陳家村還是一片寧靜,多日的農活壓倒了眾人的身體,就連公雞打鳴都叫不醒。
陳家村這一片原本是荒地,雜草叢生。
因為三十多年前南北方戰亂,百姓流離失所。
大家見這裏背靠大山,前麵又有一條小溪流經過,一致決定在這裏安家落戶。
後來,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百姓經過,見這裏環境好,不願意再四處流浪,就一起組成了陳家村。
大部分的人口都是姓陳,村長也就在陳姓當中選出,後來南臨朝成立,大家又重新有了戶籍,不再是流民。
陳大柱和親弟弟陳小柱跟著父母一起來到這裏,因為戰亂多年四處奔波的原因。
吃不飽穿不暖。
陳大柱的父母身體留下了很多疾病,在等陳大柱兄弟倆娶妻後不久,就先後去世了,再後來兄弟倆分了家。
陳大柱夫妻重新起了三間房子,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又起了三間,加在一起就是六間茅草房。
陳大柱夫妻住了一間正房,另外一間正房當堂屋用來待客。
左邊有兩間廂房,第一間是陳大竹夫妻和孫子陳三毛住,另一間原本是女兒住。
後來出嫁了就是孫女們一起住。右邊廂房是陳大林夫妻住,剩下一間則是灶房用來燒水做飯。
陳大柱今年四十四歲,和錢氏成親後一共生了二兒一女。
大兒子叫陳大竹,今年二十八歲,和妻子林花兒生了二女一子。
大喜今年是十歲,三喜是七歲,小兒子三毛剛剛五歲。
二兒子叫陳大林,今年二十四歲,和妻子李大丫隻生了一女。
女兒就是家裏的二喜,現在也是七歲。
女兒叫陳小巧,九年前已經嫁到鎮上另一邊,離陳家有幾十裏地,丈夫是一個貨郎。
平時要伺候公婆要照顧孩子,除了重要節日其它時間都難得回一趟。
老陳頭性子悶騷,生的兩個兒子也隨他了的性子,是半天都放不出一個屁來的那種。
兒子找的媳婦也是內向的性子,在自家人麵前能不停地說,到了外人麵前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上到老人,下到幾歲的孩童,都帶著草帽穿著粗布,不停地彎腰......起身......彎腰.......
每一個人的身體雖然累的不行,但黝黑的臉上露出的卻是喜悅的笑容。
在地裏,大人們手持鐮刀,彎腰割下一把把稻穀,鐮刀不停地上下飛舞。
大一點的小孩負責將水稻捆成一堆放在一起抱到田梗上,再小一點的小孩就拿著籃子,跟在大人不遠處撿掉下來的稻穗。
三毛,今年剛剛五歲。
和兩個姐姐一起跟在大人的後麵撿掉下來的稻穗,大姐則是已經十歲,算是半個大人了,已和大人一起收割水稻了。
在陳家村,掉了一粒糧食都要撿起來,在老一輩看來,粒粒皆辛苦,說不定,這一粒糧食哪天都能救你一命。
說實話這個時代糧食產量是真的不高,一畝水田產量就在200多斤。
比現代改良過的水稻差了不是一點半點,現代雜交水稻一畝產量能達1500左右,這才剛剛達到雜交水稻的七分之一。
像土豆,紅薯這些畝產千斤的糧食作物,此時還沒有傳到南臨朝。
平時村民就靠一些水稻,芋頭,黃豆等作物維持生活,但就這些東西怎麽可能讓人吃得飽。
“要是我有紅薯,土豆這些種子就好了。”三毛常常這樣想。
實在是這裏的百姓真是太苦了。
苦瓜都比他們的日子甜。
“二兒媳婦你帶著大喜和這幾個小的先回去做飯,水稻已經收割完了,不需要這麽多人待在這裏。”錢氏對還在幹活的二兒媳婦說道。
“好嘞,娘,我這帶她們回去。”
李大丫領著小的這幾個走出了水稻田,到旁邊小水溝洗幹淨手腳。
然後挑著兩捆稻穀和田鼠就回去了。
回去不到半個時辰。
村中各家都升起了嫋嫋炊煙,似夢幻般的色彩,漸漸彌漫在整個陳家村上空,與晚霞交相輝映,仿佛是一幅流動的畫卷。
......
夜幕緩緩降臨。
村中各人一邊打著招呼,一邊挑著水稻走進了各自的家中。
“三毛,快開門,爺爺回來了。”老陳頭站在小院門口大聲喊。
蹲在院子角落裏用小樹枝捅螞蟻窩的三毛,聽到老陳頭的聲音,立馬丟掉小樹枝,小步跑到門口將榫頭抽出來,咯吱一聲打開了兩扇木門。
“爺爺,你們怎麽這麽久才回來,飯早就做好了,我肚子早就餓了。”三毛嘟了嘟嘴用小孩子的語氣說道。
“哎呀,原來爺爺的乖孫餓了啊,都是爺爺的不好,該打。”老陳頭說完用手打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老頭子,快進去,不要擋在門口,沒聽到我的乖孫都說餓了嗎,還堵在門口幹什麽。”
老陳頭不自然地摸了摸鼻子,沒有去看錢氏。
“愣在後麵幹什麽,沒聽見你娘的話嘛,一個個像木頭一樣,幸虧三毛的聰明勁像我,不然像你們這些芋頭,嘖。”
老陳頭瞟了一眼後麵的兒子們,搖了搖頭走進了院子,林花兒也是看了一下自家男人和孩子他二叔,搖了搖頭也跟著進了院門。
陳大竹和弟弟互相看了一眼,哭笑不得。
得了,這個時候說什麽都是自己的錯了。
別人家都是小兒子大孫子,老頭老太掌中寶,擱在老陳家就隻對了一半。
小兒子是草,大孫子是寶。
今天晚飯是一碗田鼠肉,一盆薺菜,搭一鍋芋頭飯,因為是農忙時期,米飯放得多,芋頭放得比平時少一些。
老陳家沒有特別重男輕女的情況,全家人都是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個個都能吃飽。
就是大人得到的芋頭飯多一些,因為大人是幹活的主力,胃口也大,吃多一些也正常。
全家人坐在院子裏吃著難得的肉塊,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一天的辛苦仿佛全消失的無影無蹤。
......
次日清晨。
陽光透過薄霧,斜照進了這個隻有幾十戶的小村莊。
此時,陳家村還是一片寧靜,多日的農活壓倒了眾人的身體,就連公雞打鳴都叫不醒。
陳家村這一片原本是荒地,雜草叢生。
因為三十多年前南北方戰亂,百姓流離失所。
大家見這裏背靠大山,前麵又有一條小溪流經過,一致決定在這裏安家落戶。
後來,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百姓經過,見這裏環境好,不願意再四處流浪,就一起組成了陳家村。
大部分的人口都是姓陳,村長也就在陳姓當中選出,後來南臨朝成立,大家又重新有了戶籍,不再是流民。
陳大柱和親弟弟陳小柱跟著父母一起來到這裏,因為戰亂多年四處奔波的原因。
吃不飽穿不暖。
陳大柱的父母身體留下了很多疾病,在等陳大柱兄弟倆娶妻後不久,就先後去世了,再後來兄弟倆分了家。
陳大柱夫妻重新起了三間房子,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又起了三間,加在一起就是六間茅草房。
陳大柱夫妻住了一間正房,另外一間正房當堂屋用來待客。
左邊有兩間廂房,第一間是陳大竹夫妻和孫子陳三毛住,另一間原本是女兒住。
後來出嫁了就是孫女們一起住。右邊廂房是陳大林夫妻住,剩下一間則是灶房用來燒水做飯。
陳大柱今年四十四歲,和錢氏成親後一共生了二兒一女。
大兒子叫陳大竹,今年二十八歲,和妻子林花兒生了二女一子。
大喜今年是十歲,三喜是七歲,小兒子三毛剛剛五歲。
二兒子叫陳大林,今年二十四歲,和妻子李大丫隻生了一女。
女兒就是家裏的二喜,現在也是七歲。
女兒叫陳小巧,九年前已經嫁到鎮上另一邊,離陳家有幾十裏地,丈夫是一個貨郎。
平時要伺候公婆要照顧孩子,除了重要節日其它時間都難得回一趟。
老陳頭性子悶騷,生的兩個兒子也隨他了的性子,是半天都放不出一個屁來的那種。
兒子找的媳婦也是內向的性子,在自家人麵前能不停地說,到了外人麵前半天說不出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