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征稅
從謹小慎微,苟到終結亂世 作者:夜讀聞秋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明將收稅一事交由嚴縣丞主理,自己則和王主簿從旁協助。
畢竟嚴立恒當官多年,有一定的經驗,隻需要按照往年的慣例征收賦稅即可。
凡事都要有個度,過了這個度就要生亂,要麽亂從下邊起,要麽禍從上邊來。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裏邊的學問可深著呢,單憑著一腔熱血,可做不了什麽利國利民的大事。
入了五月,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陳明在田間看著農忙的場景,感慨白居易筆下的真實。
他把衙門裏的大部分人都派了出去,這個時節,最怕有人滋事放火,這可是關乎民生的的大事,不可不察。
因為是微服私訪,來往的農人雖多,但並沒有誰認出他來。
陳明也不打擾他們農忙,直到日中該吃飯了,陳明才到麥場裏與人搭話。
對方看到有客人來,便讓婦人盛飯給客吃。
陳明用已然吃過的說辭婉拒,對方則讓其再吃點。
等盛好要遞出來,才發現忘帶筷子了,這讓漢子曬黑的臉上一紅,也不怪自己媳婦兒,隻說讓客人見笑了。
隨後,漢子的孩兒在地頭的桐樹下找了幾根枯樹枝,以此作箸(筷子)。
可能也知道這樣做不好看,因此沒有再勸食。
陳大人趁機問道:“阿叔,今年的收成如何啊?”。
漢子用力咽下口中的飯,喉嚨略微有些幹澀地道:“尚可,今年風調雨順,一畝地約合一市石。”。(一石為120斤,一市石為100斤,古代十六兩為一斤,因此換算以後,一畝地的收成約為160斤)
陳明心中感歎,古時候的收成確實跟21世紀沒法比啊!
回過神來,他又問道:“不知分到咱們村以後,每畝地要繳多少糧?”。
漢子伸出四根手指,道:“四十斤”。
陳明疑惑地道:“我看官府發布的文告,沒有這麽多啊!”。
“裏正說了,那運輸還有打點都是要糧的。”,漢子平靜地道。
陳明點點頭,道:“那每畝地隻餘六十斤,家裏還夠吃嗎?”,說完他又看了看漢子家裏的幾口人。
“夠吃不夠吃,恐怕要到年底才知曉。”,說完漢子咳嗽了一下又道:“就這已經比前朝好多了,蒙古賊子豈拿我們當人啊,分明是地裏的牛馬。”。
陳明順著他的話往下道:“這麽說,我虞朝還算好的。”。
聽見這,漢子急了,拍著大腿道:“好什麽啊,貴人有所不知。我家尚能度日是因為家裏有地,有地的原因何在?是我那大兒子前些年服了兵役,這才用積攢下來的餉銀為家裏置辦了五畝薄田,要不然就隻能給地主家去當佃戶,一年到頭能養活起自己就夠嗆了,又如何能顧得上一家老小,唉!”。
陳明看著他歎氣的樣子,不知道如何接話,隻能起身告辭。
走出去沒多久,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饑腸。
陳明感歎我有什麽功德啊,從來沒有種田采桑。一年俸祿有九十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國家初立時,姚帝核定天下的土地有八萬萬畝以上,征收的總數是三千二百多萬石,調了幾次之後定在兩千九百五十萬石。
姚帝當時很滿意,然後下旨說永不起科。在他眼中,一年能征收這麽多糧食已經夠吃了,而當朝的征收比例也不高,商業稅比例是人均百分之三,農業稅比例是人均百分之四。
明麵上規定的稅收非常低,可實際上征收的稅遠遠高於規定,因為大部分的農田掌握在權貴、士紳這樣人的手中,這些所謂的地主如果有功名在身,是可以免稅的。沒有功名不能免稅的,就讓下邊的佃戶去繳糧。
因此,這些沒地的農民一要交賦稅,二要交租金,這樣下來還剩多少糧食?
那些有地的就一定保險了嗎?若是遇到天災人禍,你不得把地賣了繳糧來解災禍。無論在哪個時代,最苦的都是平頭老百姓。
一個人能做的事終究有限,自己也隻是個小小的七品知縣,沒機會也沒能力去改變社會現狀。因此,在巡視了一圈之後,陳明就回到縣衙,處理別的公務了。
顯然,征收糧稅的事務冗雜,陳明隻能叮囑嚴縣丞讓下麵的小吏對於農人要多有耐心,不可橫征暴斂,若有人敢違抗,衙門嚴懲不貸。
至於收商稅就簡單許多了,也可能是因為陳明提前讓嶽父提點了這些商賈,他們老早就把稅銀湊齊送了過來,還多了兩千兩銀子。
對於這兩千兩銀子,陳明取其中一半,自己拿五百兩,分給嚴縣丞三百兩,王主簿兩百兩,剩餘一千兩留待之後往上邊交稅銀時打點上官。
至於糧稅後續送上來的打點,就再取一半一並遞上去,剩餘的一半分給師爺等文吏和各部門的差役。
陳明清楚地知道,想在一群“瘋子”中活下去,隻有兩個法子—-裝瘋和發瘋。雖然他不缺這點錢,也不想貪汙受賄,但身在官場可不是非黑即白。
別人都貪你不貪,在別人眼中你就是故作清高,別人都拿你不拿這就是握了眾人的把柄,人家豈能容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是荷花,不是人。
……
翁旭是金陵城下轄高淳縣的知縣,金陵是天子所在的皇城,京官也比地方官大一級,所以翁旭和各州通判一樣都是正六品官員。
兩個月前,“春闈”放榜,翁大人也去看了,不僅僅是去看一看他的高淳縣可有士子高中,更是要一睹今科進士們的風采,看看有沒有適合做自己女婿的。
他跟所有“榜下捉婿”的父親一樣,都想擇一才貌俱佳之輩,但在他心中,始終認為人品最重要。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既不願高攀,怕自己女兒以後要看婆家的臉色行事,也不想對方出身太低,讓女兒嫁過去受委屈。
因此他把目光瞄準到了二甲靠後和三甲中的進士,先看其樣貌再察其人品。
畢竟嚴立恒當官多年,有一定的經驗,隻需要按照往年的慣例征收賦稅即可。
凡事都要有個度,過了這個度就要生亂,要麽亂從下邊起,要麽禍從上邊來。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裏邊的學問可深著呢,單憑著一腔熱血,可做不了什麽利國利民的大事。
入了五月,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陳明在田間看著農忙的場景,感慨白居易筆下的真實。
他把衙門裏的大部分人都派了出去,這個時節,最怕有人滋事放火,這可是關乎民生的的大事,不可不察。
因為是微服私訪,來往的農人雖多,但並沒有誰認出他來。
陳明也不打擾他們農忙,直到日中該吃飯了,陳明才到麥場裏與人搭話。
對方看到有客人來,便讓婦人盛飯給客吃。
陳明用已然吃過的說辭婉拒,對方則讓其再吃點。
等盛好要遞出來,才發現忘帶筷子了,這讓漢子曬黑的臉上一紅,也不怪自己媳婦兒,隻說讓客人見笑了。
隨後,漢子的孩兒在地頭的桐樹下找了幾根枯樹枝,以此作箸(筷子)。
可能也知道這樣做不好看,因此沒有再勸食。
陳大人趁機問道:“阿叔,今年的收成如何啊?”。
漢子用力咽下口中的飯,喉嚨略微有些幹澀地道:“尚可,今年風調雨順,一畝地約合一市石。”。(一石為120斤,一市石為100斤,古代十六兩為一斤,因此換算以後,一畝地的收成約為160斤)
陳明心中感歎,古時候的收成確實跟21世紀沒法比啊!
回過神來,他又問道:“不知分到咱們村以後,每畝地要繳多少糧?”。
漢子伸出四根手指,道:“四十斤”。
陳明疑惑地道:“我看官府發布的文告,沒有這麽多啊!”。
“裏正說了,那運輸還有打點都是要糧的。”,漢子平靜地道。
陳明點點頭,道:“那每畝地隻餘六十斤,家裏還夠吃嗎?”,說完他又看了看漢子家裏的幾口人。
“夠吃不夠吃,恐怕要到年底才知曉。”,說完漢子咳嗽了一下又道:“就這已經比前朝好多了,蒙古賊子豈拿我們當人啊,分明是地裏的牛馬。”。
陳明順著他的話往下道:“這麽說,我虞朝還算好的。”。
聽見這,漢子急了,拍著大腿道:“好什麽啊,貴人有所不知。我家尚能度日是因為家裏有地,有地的原因何在?是我那大兒子前些年服了兵役,這才用積攢下來的餉銀為家裏置辦了五畝薄田,要不然就隻能給地主家去當佃戶,一年到頭能養活起自己就夠嗆了,又如何能顧得上一家老小,唉!”。
陳明看著他歎氣的樣子,不知道如何接話,隻能起身告辭。
走出去沒多久,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饑腸。
陳明感歎我有什麽功德啊,從來沒有種田采桑。一年俸祿有九十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國家初立時,姚帝核定天下的土地有八萬萬畝以上,征收的總數是三千二百多萬石,調了幾次之後定在兩千九百五十萬石。
姚帝當時很滿意,然後下旨說永不起科。在他眼中,一年能征收這麽多糧食已經夠吃了,而當朝的征收比例也不高,商業稅比例是人均百分之三,農業稅比例是人均百分之四。
明麵上規定的稅收非常低,可實際上征收的稅遠遠高於規定,因為大部分的農田掌握在權貴、士紳這樣人的手中,這些所謂的地主如果有功名在身,是可以免稅的。沒有功名不能免稅的,就讓下邊的佃戶去繳糧。
因此,這些沒地的農民一要交賦稅,二要交租金,這樣下來還剩多少糧食?
那些有地的就一定保險了嗎?若是遇到天災人禍,你不得把地賣了繳糧來解災禍。無論在哪個時代,最苦的都是平頭老百姓。
一個人能做的事終究有限,自己也隻是個小小的七品知縣,沒機會也沒能力去改變社會現狀。因此,在巡視了一圈之後,陳明就回到縣衙,處理別的公務了。
顯然,征收糧稅的事務冗雜,陳明隻能叮囑嚴縣丞讓下麵的小吏對於農人要多有耐心,不可橫征暴斂,若有人敢違抗,衙門嚴懲不貸。
至於收商稅就簡單許多了,也可能是因為陳明提前讓嶽父提點了這些商賈,他們老早就把稅銀湊齊送了過來,還多了兩千兩銀子。
對於這兩千兩銀子,陳明取其中一半,自己拿五百兩,分給嚴縣丞三百兩,王主簿兩百兩,剩餘一千兩留待之後往上邊交稅銀時打點上官。
至於糧稅後續送上來的打點,就再取一半一並遞上去,剩餘的一半分給師爺等文吏和各部門的差役。
陳明清楚地知道,想在一群“瘋子”中活下去,隻有兩個法子—-裝瘋和發瘋。雖然他不缺這點錢,也不想貪汙受賄,但身在官場可不是非黑即白。
別人都貪你不貪,在別人眼中你就是故作清高,別人都拿你不拿這就是握了眾人的把柄,人家豈能容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是荷花,不是人。
……
翁旭是金陵城下轄高淳縣的知縣,金陵是天子所在的皇城,京官也比地方官大一級,所以翁旭和各州通判一樣都是正六品官員。
兩個月前,“春闈”放榜,翁大人也去看了,不僅僅是去看一看他的高淳縣可有士子高中,更是要一睹今科進士們的風采,看看有沒有適合做自己女婿的。
他跟所有“榜下捉婿”的父親一樣,都想擇一才貌俱佳之輩,但在他心中,始終認為人品最重要。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既不願高攀,怕自己女兒以後要看婆家的臉色行事,也不想對方出身太低,讓女兒嫁過去受委屈。
因此他把目光瞄準到了二甲靠後和三甲中的進士,先看其樣貌再察其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