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巡撫
篡明:從邊軍一隊官開始 作者:小鯊魚愛吃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明了郭大人要親自前來,劉平的心中是十分的炸裂。
這要是在後世,相當於一省的省長來一個團長家中視察一樣。
果然還是有人好辦事,要不是李信動用了家中的關係,哪裏能讓一省巡撫來杞縣這個小地方。
懷著心中的疑惑,劉平細細的詢問了李信一番,這才算是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這郭增光乃是北直隸真定府晉州之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晉州市。
萬曆四十一年中了進士,郭增光便被授予了登封縣知縣。
在任之上,這郭大人邊整治吏治,邊興建水利,保一方百姓以平安。
為此,還得了一個“鐵麵包公”的綽號。
不過當時朝局混亂,天啟皇帝利用閹黨製衡朝中清流和東林黨。
郭增光便投向了閹黨那一邊,與李信其父李精白都屬於是閹黨裏麵的能臣。
今年年初,郭被升為河南巡撫,更是在閹黨之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李信快馬加鞭的趕去了開封府一趟,拿著父親的拜帖便是見到了郭增光。
郭李二人都是閹黨裏麵的重臣,雙方還算是熟絡。
因此,對於李信這個侄兒前來拜訪,郭大人沒有什麽猶豫便接見了他。
二人會麵,李信便是大倒苦水,說明了杞縣當地災民的情況。
郭增光本就是個幹實事的能臣,前些日子裏還因為白蓮教而不安。
一聽李信所言,他便放下了緊張的心,並表示:“本官乃是河南巡撫,賑濟災民這事朝廷絕不會坐視不管的”
李信是千恩萬謝,並提到了數萬災民已經被收容在千戶所裏。
暫時還沒到危機之時,同時也希望朝廷能快些撥下賑災的糧食。
郭增光一聽,不由滿臉好奇的詢問道:“李家侄兒,這衛所廢弛已久,軍戶更是逃亡大半,哪還有收容災民的能力?”
李信當即是拜了一禮,並將劉平重開軍屯之事說了出來。
到了明年,隻要糧食能夠正常收一季便能夠城中所需。
郭增光聽的眼前直發亮,當場便是大感興趣,表示一定要親自來看看。
畢竟是求人辦事,李信也就當場不好推辭。
臨別之時,郭增光出言道:“七日之內,本官親自押著賑災糧去杞縣!”
……
“事情便是如此了,剩下的我也無能無力了”
劉府之中,李信將杯中酒水一飲而盡。
“若是沒有李兄,劉平還真的不知道後麵怎麽辦”
歎了一句,劉平舉起酒杯與李信是碰了一杯。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可畢竟是這郭增光親自前來,城中還是要好生偽裝一下的。
等李信吃飽喝足了後,劉平便帶著他一起在城中作了安排。
首先便是軍卒方麵,劉平除了原本兵額的正兵六百多人,其餘家丁兵等全部驅散回家。
另外,要將所有的兵甲軍械放入庫中,萬萬不得展示兵強馬壯的模樣。
再有,便是城中的軍戶和流民,這幾日裏不得穿新衣服和沒壞的鞋子。
要是讓郭大人見了軍戶們都活的那麽好,誰踏馬還願意給你糧食。
命梁飛帶人在城中好生整治了一番,大家都是期待著這郭大人的到來。
沒有讓眾人失望,五日的時間都沒到。
隨著城外傳來的樂聲,以及衙役們高高舉起的官牌。
劉平等人便已知道了來客是誰了。
站在遠處的城樓上,定眼是一瞧。
隻見為首的是一個深紫色官服的中年人,頭戴著梁帽,胸前繡的赫然是錦雞補子。
“二品文官的大員,一看便是那郭增光郭大人了!”
歎了一句,劉平又看向了郭增光身旁的幾人。
這下倒是眼前一愣,鄧總兵和陳副將怎麽都在一側陪同。
再往一邊瞧去,便是一個身著藍色官服,胸前繡著雲雁補子的文官。
至於他身後的,則是劉平的老熟人王縣令了。
今天也是穿了個七品青袍文官服,上麵繡著鸂鶒。
明朝官員的服飾規定非常嚴格,不同品級的官員穿著不同的服飾,以區分他們的身份和地位。
七品官員屬於是明朝官員中的中下級官員。
這種鸂鶒是一種水鳥,羽毛呈紫色,頭部有白色的羽毛,看起來非常的美麗。
這鸂鶒也被視為祥瑞的一種,因此被繡在七品縣令的官服上。
看著幾人是越來越近,劉平便帶人從城牆上跑了下來。
換上了身上的正五品武官服,胸前繡著一隻雲頭獅子,配上劉平那虎背熊腰的身軀,端的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好武將。
“下官拜見郭大人!”
“拜見鄧總兵……”
與眾人是一一見了禮,郭增光神色平靜的道:“走吧劉千戶,帶本官去看看那些災民吧!”
劉頭低頭又是一禮,便走在前方引路。
身後一眾河南的文武官員相隨,規模很是宏大。
因為城中已經實現了水泥自由化,因此道路是十分的平坦。
“這是何種材料,為何這道路如此順暢?”
郭增光等人哪裏見過這般平緩的道路,不時用腳跺一跺地麵。
“稟大人,這是泰西之地洋夷商人送來的物事,有利於修橋鋪路”
劉平誇誇其談,但仍是沒有暴露水泥工坊的消息。
“原來如此,你倒是個有趣之人,竟也喜歡搞這些奇淫技巧”
郭增光一笑,便領著人繼續前去,一路上是指指點點的。
走過了連著城外主城牆的軍堡,鄧玘等武官更是滿眼疑惑的打量這千戶所的城牆。
“這為何將外城修的如此低,內城反而修的如此高聳!”
陳永福也是滿心的不解,這外城的城牆最多也就五六米的高度。
一個簡易的長梯便能爬上去了,哪有什麽防禦力可言。
劉平聞言,便是笑著解釋了一番,但也避過了其中關鍵之處。
走了約莫一盞茶的時間,緩緩地來到了那城內一處寬敞的大空地上。
此時正值軍戶人家開飯的時刻,而眾多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的流民們,則一個個坐在這堅硬的空地上。
他們手中握著的是一塊冷麵餅,艱難地用牙齒啃咬了幾口,同時喝著身旁一碗熱氣騰騰的菜湯。
就在這時,突然聽聞一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從遠處傳來。
官員們一踏入此地,流民便紛紛不由自主地拜倒在那滿是塵土的地麵上。
身體微微前傾,頭顱低垂,口中大聲呼喊著:“拜見大人!”
那聲音此起彼伏,宛如潮水般洶湧,在空氣中久久回蕩。
這要是在後世,相當於一省的省長來一個團長家中視察一樣。
果然還是有人好辦事,要不是李信動用了家中的關係,哪裏能讓一省巡撫來杞縣這個小地方。
懷著心中的疑惑,劉平細細的詢問了李信一番,這才算是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這郭增光乃是北直隸真定府晉州之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晉州市。
萬曆四十一年中了進士,郭增光便被授予了登封縣知縣。
在任之上,這郭大人邊整治吏治,邊興建水利,保一方百姓以平安。
為此,還得了一個“鐵麵包公”的綽號。
不過當時朝局混亂,天啟皇帝利用閹黨製衡朝中清流和東林黨。
郭增光便投向了閹黨那一邊,與李信其父李精白都屬於是閹黨裏麵的能臣。
今年年初,郭被升為河南巡撫,更是在閹黨之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李信快馬加鞭的趕去了開封府一趟,拿著父親的拜帖便是見到了郭增光。
郭李二人都是閹黨裏麵的重臣,雙方還算是熟絡。
因此,對於李信這個侄兒前來拜訪,郭大人沒有什麽猶豫便接見了他。
二人會麵,李信便是大倒苦水,說明了杞縣當地災民的情況。
郭增光本就是個幹實事的能臣,前些日子裏還因為白蓮教而不安。
一聽李信所言,他便放下了緊張的心,並表示:“本官乃是河南巡撫,賑濟災民這事朝廷絕不會坐視不管的”
李信是千恩萬謝,並提到了數萬災民已經被收容在千戶所裏。
暫時還沒到危機之時,同時也希望朝廷能快些撥下賑災的糧食。
郭增光一聽,不由滿臉好奇的詢問道:“李家侄兒,這衛所廢弛已久,軍戶更是逃亡大半,哪還有收容災民的能力?”
李信當即是拜了一禮,並將劉平重開軍屯之事說了出來。
到了明年,隻要糧食能夠正常收一季便能夠城中所需。
郭增光聽的眼前直發亮,當場便是大感興趣,表示一定要親自來看看。
畢竟是求人辦事,李信也就當場不好推辭。
臨別之時,郭增光出言道:“七日之內,本官親自押著賑災糧去杞縣!”
……
“事情便是如此了,剩下的我也無能無力了”
劉府之中,李信將杯中酒水一飲而盡。
“若是沒有李兄,劉平還真的不知道後麵怎麽辦”
歎了一句,劉平舉起酒杯與李信是碰了一杯。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可畢竟是這郭增光親自前來,城中還是要好生偽裝一下的。
等李信吃飽喝足了後,劉平便帶著他一起在城中作了安排。
首先便是軍卒方麵,劉平除了原本兵額的正兵六百多人,其餘家丁兵等全部驅散回家。
另外,要將所有的兵甲軍械放入庫中,萬萬不得展示兵強馬壯的模樣。
再有,便是城中的軍戶和流民,這幾日裏不得穿新衣服和沒壞的鞋子。
要是讓郭大人見了軍戶們都活的那麽好,誰踏馬還願意給你糧食。
命梁飛帶人在城中好生整治了一番,大家都是期待著這郭大人的到來。
沒有讓眾人失望,五日的時間都沒到。
隨著城外傳來的樂聲,以及衙役們高高舉起的官牌。
劉平等人便已知道了來客是誰了。
站在遠處的城樓上,定眼是一瞧。
隻見為首的是一個深紫色官服的中年人,頭戴著梁帽,胸前繡的赫然是錦雞補子。
“二品文官的大員,一看便是那郭增光郭大人了!”
歎了一句,劉平又看向了郭增光身旁的幾人。
這下倒是眼前一愣,鄧總兵和陳副將怎麽都在一側陪同。
再往一邊瞧去,便是一個身著藍色官服,胸前繡著雲雁補子的文官。
至於他身後的,則是劉平的老熟人王縣令了。
今天也是穿了個七品青袍文官服,上麵繡著鸂鶒。
明朝官員的服飾規定非常嚴格,不同品級的官員穿著不同的服飾,以區分他們的身份和地位。
七品官員屬於是明朝官員中的中下級官員。
這種鸂鶒是一種水鳥,羽毛呈紫色,頭部有白色的羽毛,看起來非常的美麗。
這鸂鶒也被視為祥瑞的一種,因此被繡在七品縣令的官服上。
看著幾人是越來越近,劉平便帶人從城牆上跑了下來。
換上了身上的正五品武官服,胸前繡著一隻雲頭獅子,配上劉平那虎背熊腰的身軀,端的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好武將。
“下官拜見郭大人!”
“拜見鄧總兵……”
與眾人是一一見了禮,郭增光神色平靜的道:“走吧劉千戶,帶本官去看看那些災民吧!”
劉頭低頭又是一禮,便走在前方引路。
身後一眾河南的文武官員相隨,規模很是宏大。
因為城中已經實現了水泥自由化,因此道路是十分的平坦。
“這是何種材料,為何這道路如此順暢?”
郭增光等人哪裏見過這般平緩的道路,不時用腳跺一跺地麵。
“稟大人,這是泰西之地洋夷商人送來的物事,有利於修橋鋪路”
劉平誇誇其談,但仍是沒有暴露水泥工坊的消息。
“原來如此,你倒是個有趣之人,竟也喜歡搞這些奇淫技巧”
郭增光一笑,便領著人繼續前去,一路上是指指點點的。
走過了連著城外主城牆的軍堡,鄧玘等武官更是滿眼疑惑的打量這千戶所的城牆。
“這為何將外城修的如此低,內城反而修的如此高聳!”
陳永福也是滿心的不解,這外城的城牆最多也就五六米的高度。
一個簡易的長梯便能爬上去了,哪有什麽防禦力可言。
劉平聞言,便是笑著解釋了一番,但也避過了其中關鍵之處。
走了約莫一盞茶的時間,緩緩地來到了那城內一處寬敞的大空地上。
此時正值軍戶人家開飯的時刻,而眾多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的流民們,則一個個坐在這堅硬的空地上。
他們手中握著的是一塊冷麵餅,艱難地用牙齒啃咬了幾口,同時喝著身旁一碗熱氣騰騰的菜湯。
就在這時,突然聽聞一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從遠處傳來。
官員們一踏入此地,流民便紛紛不由自主地拜倒在那滿是塵土的地麵上。
身體微微前傾,頭顱低垂,口中大聲呼喊著:“拜見大人!”
那聲音此起彼伏,宛如潮水般洶湧,在空氣中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