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即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是諸皇子中比較有才華的一個,最初封號燕王,封地就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朱棣被封為燕王,是其父親朱元璋力薦努力的結果。


    當時的朱元璋,經過了數年的討伐征戰,南方諸雄已經基本被消滅殆盡,隻有北元勢力還在。


    被驅逐到漠北的北元,己是強弩之末,麵對新興的大明政權,己不再具備任何威脅。但其殘餘勢力,仍不時到邊境搗亂一下,刷刷存在感。


    為了保持北部邊疆的穩定,並伺機消滅北元勢力的潛在威脅,就必須在長城一線,尋一個立腳點,駐紮重兵。


    這時候,北平的戰略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由於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元璋決定向這兒派駐重兵,並以此作為討伐北元的橋頭堡。


    這樣一個戰略要地,派誰鎮守,朱元璋犯了難。


    一向疑心很重的他,自然不想把防守此城的重任交給別人,他覺得,隻有交給自己的兒子才放心。


    但他兒子不少,有十幾個,他們中,誰堪當此重任呢?


    無疑,長子朱標是最佳人選。他文武全才,仁慈寬厚,即使在諸多開國將帥中,也毫不遜色。假如他鎮守北平,父子倆一南一北,互相呼應,此等戰略布局,簡直可謂天下無敵了。


    可是朱標由於是長子身份,又是他最疼愛的孩子,己被立為太子,是國家未來法定的皇位繼承人,自然要留在身邊,接受教導。


    諸皇子中,除了朱標,還有誰比較靠譜,適合這一重任呢?朱元璋腦海裏交替閃現著兒子們一個個熟悉的麵孔,思考著。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朱元璋掰著手指頭,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比智謀論武功,發現在眾多兒子中,朱標除外,還有一個兒子比較優秀,是不可多的帥才。


    那就是四子朱棣。


    但是北平那個地方緊靠漠北,一向是個苦寒之地,遠沒江南水鄉富裕,加上又是與敵鬥爭的前線,所以諸皇子在選擇封地時,都不看好這個地方。


    怕朱棣也有這種想法,朱元璋決定試一下他的態度。


    一天,他在宮裏喝酒,特地讓朱棣作陪。


    酒間,朱元璋忽然情緒失控,大放悲聲。


    朱棣大吃一驚,就問父親為何事如此傷感。


    朱元璋就說出了心煩之事的原因,說他想在北平派駐重兵,可是卻選不出一個合適的人充當此大任,心裏難過,所以才忍不住抽泣起來。


    “父皇多慮了,想我堂堂中華,泱泱大國,賢人輩出,帥將之才多俯拾皆是,那裏還缺少人才?開國將帥中,隨便一人,都堪受此任。”


    “確實,這些人都可勝此任,但那是以前。那時是創業階段,離不開外姓人的幫助。可是現在建國了,你們也長大了,守疆護土的重任仍要依靠外姓大臣,我們老朱家的江山,能坐得穩嗎?”


    朱棣一聽,明白了,原來老父親不想把此戰略要地,交給異姓王,這樣他不放心。交給自己的孩子,又怕能力不夠,擔負不起此重任,才為難傷心。


    忙勸慰父親,說為此煩惱大可不必。


    說他朱棣雖無大才,但鎮守一個小小北平,所學之才,還是遊刃有餘的。願意替父排憂解愁,鎮守北平。


    朱元璋大喜,當即封他為燕王,給了他許多精兵良將,讓他即日起程,前往北平。


    在老父親千叮嚀萬囑咐之後,朱棣走馬上任了。


    他也確實沒負父望,在坐鎮北平期間,幾次對北元實施討伐。


    朱棣確實是個難得的軍事奇才,由於策略得當,他在付伐北元的戰爭中,最終把北元的殘餘勢力,打得落花流水,迫使他們再次北遷,使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再沒本錢在邊境搗亂了。


    自此,北方邊境進入了一個相對安寧的時期。


    百姓安居樂業,人們把因戰爭荒廢的田地,重新恢複種植,到處是忙碌的人群。人口也得到了增長,邊境呈現出從未有過的欣欣向榮景象。


    這時候的朱棣,是沒有任何野心的。他安心地做著自己的一方諸侯,為國家毫無怨言地鎮守北大門。盡心盡力,雖然很苦,也覺得是份內事,從不抱怨。


    除了對朱元璋言聽計從,充滿崇拜外,對大哥朱標也是唯唯諾諾,十分地敬重。對其皇太子的身份,身悅誠服,沒有一點異議。


    但是世事難料,後來朱標死了,侄子朱允炆被立為太子,成了皇位繼承人,他就開始鬧情緒,心有不甘了。


    侄子是晚輩,又沒有任何戰功,要做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他是一百個不服。


    但由於那時候朱元璋還在,他即使再憋屈,也得忍著。


    並且還要做出十分歡迎的樣子,來迎合父親。


    那時候朱元璋雖然老了,但虎威仍在。而且越老越變態,越極端,越喜歡殺人。


    而且殺人不需要多大的理由,管你功臣良將,一個不順眼,殺。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不知有多少開國功臣,被他清洗掉。


    而除掉這些開國功臣的理由,就是因為這些人太優秀了,軍事能力太突出了,怕孫子以後駕馭不了他們。因此在自己還能有所作為的時候,給孫子未來從政鋪平道路,掃清一切可能的障礙,絆腳石。


    凡是他認為對孫子登基有威脅的,一律殺掉。


    甚至自己的親生孩子也不放過,真是一個好爺爺。


    這時候的朱棣,因為手握重兵,也過得提心吊膽,生怕父親找個小理由,收了他的兵權,把他廢為庶人。


    所以那時候他最懂得夾尾巴做人,十分地低調。


    比如老朱說六月天昨還這麽冷啊,是不是要找個皮襖穿上,他就趕忙做出哆嗦發冷的樣子,變著法兒討好父親,以求自保。


    這樣極度憋屈壓抑的日子過了幾年,事情發生了轉機。


    那個叫他又怕又愛的老頭兒,帶著對這個世界的無限眷戀,走了。


    他年少的孫兒朱允炆,順理成章地接了班,繼承了大統,成為了大明國的第二代帝王。


    這小子也不知是史書讀多了,從曆史中悟出了太多的治國經驗,還是腦子出問題了,上任伊始,屁股還未坐熱,便聽從手下大臣的建議,削藩。


    要收回以前老皇帝給兒子們的福利,讓他們交出軍政大權,做無兵無權的光屁股王爺。矛頭直指手握軍政大權的各路藩王,和叔叔們直接杠上了。


    你看這小子多不知天高地厚,他把矛頭的重點直指朱棣。


    因為朱棣在各路藩王中,軍事實力最強,是最危險的人物之一,是削藩的重點對象。


    他就不知道,他四叔天生就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以前規規矩矩,是因為朱元璋在,能鎮住他,就好比頭上帶了個緊箍咒。現在沒人約束了,不需要偽裝了,露出了真性情,惹火了可是啥事都幹得出來的。


    果然,在接到侄兒的撤藩詔令後,朱棣暴跳如雷,說侄兒身邊有小人,在調撥他叔侄關係,他要清君策,清除皇帝身邊的小人。


    意思是他對侄兒的這道詔令不可接受,他要造反。


    後人在評價這段曆史時,認為建文帝撤藩就是一步臭棋,有點操之過急了。


    其實削不削藩,朱棣造反都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削藩隻是一個導火線,是朱允炆給他送來的一個借口。


    對於一個擅於搞政治的人來說,造反也得有一個說得去的理由,否則難以服眾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他是奸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藏寶獵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藏寶獵人並收藏他是奸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