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已是淚眼婆娑一臉委屈的陳圓圓,孟毅卻是毫不憐香惜玉的對其冷言道:
“戲耍?在本將看來,倒是你在用本將的大度,來一次次挑戰本將之底線!”
說罷孟毅猛然起身,將手中已被其撕成數半的信紙往茶案上一拍,對著已麵色驚懼的陳圓圓冷笑道:
“妾尚何為哉!此身可留,則固為將軍之身;此身不可留,則請待將軍於地下也。
此為何意?若是吳三桂不肯歸附大明,你亦願以死相隨?這是在勸他嗎?這不過是在向其表你那癡情罷了!”
陳圓圓聞言,在輕抬衣袖拭去眼角淚痕後,便抬頭望著孟毅,一臉委屈的泣言道:
“圓圓乃三桂之妾,自當福禍相依生死相隨,妾依心據實而言,何錯之有?”
“大錯特錯!”
孟毅冷嘲一聲,繼而對其沉言道:
“你若真想讓吳三桂重新歸附朝廷,那就不該在此時與之表那忠情!說那些什麽同生共死的話有什麽用!就與他寫一句話,妾為明人婦,不從侍奴夫!如此即可!”
說罷,孟毅複對著那些已書寫完,正愣愣瞅著自己的親眷們怒喝道:
“看什麽?都寫完了是吧!那便全都押下去,入監!”
一眾軍士及錦衣校尉聞言,立時紛紛上前驅趕著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的親眷直出了文華殿。
待一眾親眷皆被押走,文華殿內複歸安靜後,孟毅剛想與陳圓圓再言語一番,卻忽聽殿外傳來了爆炸聲響,孟毅心中猛然一驚。
雖然從聲音判斷,這爆炸聲應該離皇城應該很遠,但此時城內奴兵皆已肅清的情況下,卻突然響起爆炸聲,這讓孟毅不禁驚疑會不會是內城奴兵的親眷在作亂。
不過隨著爆炸聲越來越密集,孟毅卻是猛然醒悟過來,這不是手雷銃炮的轟鳴聲,而是炮仗在作響。
至於是何人在燃放,孟毅不用想便已猜到,此定為城內漢民慶祝朝廷收複燕京所放。
隻是孟毅雖然心已悉知,可臉上卻無有半分笑意,反而眉頭微皺心事重重。
“想明白了便去寫,想不明白,那就在這慢慢想吧!”
對著身前正在糾結中的陳圓圓匆匆言了一句,孟毅便手按安定劍,大步朝殿外行去。金書海見狀,連忙吩咐了身旁侍立的百戶幾句,便匆匆追了出去。
見孟毅離去,陳圓圓隻覺壓力頓減,心頭不禁鬆了口氣。不過聽著孟毅漸漸遠去的腳步聲,陳圓圓還是忍不住輕輕回身瞧了一眼那明將一眼,心中若有所思片刻,便複朝書案緩緩行去。
……
自城內炮響聲絕過後,原本躲在家中不敢外出的百姓們,這才嚐試著出門打探一下早晨發生的戰事,很快便有百姓狂奔於街頭巷尾,口中高呼著朝廷大軍已盡滅城內奴兵收複燕京了。
加之不時有朝廷服製的軍士策馬馳行於街巷,更能證實此言非是謬傳。
於是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消兩刻便已傳遍外城。
有百姓欣喜之下,將備以年關燃放的爆竹取出,當街燃放以示慶賀。餘下百姓紛紛效仿,以至此時的北京外城,鞭炮爆竹作響之聲已是連綿不絕,更有不少百姓已匯集於正陽門外,欲聚眾向朝廷領軍大將齊賀之。
已經得到消息趕至正陽門城樓的孟毅,看著門外已經越聚越多百姓,卻是苦著張臉,始終不願露麵。
已回府換成一身儒生打扮的洪承疇,方被孟毅派人喚至此處。
隻是來到城樓,孟毅卻不曾與之言明傳他至此意欲何為,而此時見其這般神態,洪承疇不禁輕言問道:
“將軍似有心事?”
孟毅望著城外群情激奮的百姓,口中喃喃道:
“你說~他們真的僅僅隻是為了慶賀朝廷收複燕京?”
洪承疇默默的望了一眼城下百姓,繼而搖頭輕笑道:
“當然不會僅是為此~”
說罷,洪承疇便將目光自城下收回,對著孟毅複言道:
“建奴占據燕京,遷關外奴兵家眷數萬至此,盡將其安置於內城,原本身居內城之民,皆為奴兵驅逐於外城。”
說著,洪承疇複將目光望向城下百姓,歎言道:
“奴兵據其家舍,卻無一銀與之,實為強取豪奪也~百姓怯於奴兵之威,敢怒不敢言,今時天兵已至,百姓心有所持,自要向朝廷求助,取回原有家舍。”
孟毅聽後不禁望著城下百姓,對其輕歎道:
“此便為我之所慮也~”
說罷,孟毅便轉身對著洪承疇歎言道:
“百姓或許不知,你卻定是知曉,我大軍雖複燕京,卻是仍要棄城南歸的,否則奴兵回師,我軍困此孤城,必不能守,如此一來,此番戰果,亦將付之東流。”
再次將目光投向城下百姓後,孟毅複歎道:
“助他們奪回家舍易,可待我大軍一撤,奴兵回返之後又豈會善予,若遭奴兵所戮,此皆我之罪矣~”
“那將軍欲將城內奴兵親眷如何處置?”
聽到洪承疇的問詢,孟毅旋即回身,對其笑言道:
“此問,我正欲向先生求教也~不知先生以為,對那些奴兵親眷當如何處置?”
見孟毅都開始對自己口稱先生了,洪承疇心中頓感輕快,而對於孟毅所問,洪承疇卻是臉色微寒,對其沉聲應道:
“若依老夫之見,當盡屠之!”
“都殺了?!”
孟毅心中一驚,不過旋即便搖頭否決道:
“不妥~若將這數萬奴兵親眷皆屠了,奴兵回返必會屠戮城中百姓以泄憤。我既不能保其安危,便更不能坑害之。”
洪承疇聞言輕歎一聲,複對其歎言道:
“將軍可知建奴軍中滿八旗旗丁之數否?建奴十幾萬大軍中,有近四萬蒙古八旗,三萬餘漢軍八旗,而真正的滿八旗旗丁,不過八九萬也~”
說罷,洪承疇一臉正色的對著孟毅沉言道:
“將軍試想,若是盡屠城中奴兵親眷,必可使建奴元氣大傷!後繼丁口為之斷絕,怕是過個十年八年,其都未必能夠恢複元氣。而一個國家,一個部族,沒有了丁口維係,其國,其族,又豈能長久?”
“戲耍?在本將看來,倒是你在用本將的大度,來一次次挑戰本將之底線!”
說罷孟毅猛然起身,將手中已被其撕成數半的信紙往茶案上一拍,對著已麵色驚懼的陳圓圓冷笑道:
“妾尚何為哉!此身可留,則固為將軍之身;此身不可留,則請待將軍於地下也。
此為何意?若是吳三桂不肯歸附大明,你亦願以死相隨?這是在勸他嗎?這不過是在向其表你那癡情罷了!”
陳圓圓聞言,在輕抬衣袖拭去眼角淚痕後,便抬頭望著孟毅,一臉委屈的泣言道:
“圓圓乃三桂之妾,自當福禍相依生死相隨,妾依心據實而言,何錯之有?”
“大錯特錯!”
孟毅冷嘲一聲,繼而對其沉言道:
“你若真想讓吳三桂重新歸附朝廷,那就不該在此時與之表那忠情!說那些什麽同生共死的話有什麽用!就與他寫一句話,妾為明人婦,不從侍奴夫!如此即可!”
說罷,孟毅複對著那些已書寫完,正愣愣瞅著自己的親眷們怒喝道:
“看什麽?都寫完了是吧!那便全都押下去,入監!”
一眾軍士及錦衣校尉聞言,立時紛紛上前驅趕著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的親眷直出了文華殿。
待一眾親眷皆被押走,文華殿內複歸安靜後,孟毅剛想與陳圓圓再言語一番,卻忽聽殿外傳來了爆炸聲響,孟毅心中猛然一驚。
雖然從聲音判斷,這爆炸聲應該離皇城應該很遠,但此時城內奴兵皆已肅清的情況下,卻突然響起爆炸聲,這讓孟毅不禁驚疑會不會是內城奴兵的親眷在作亂。
不過隨著爆炸聲越來越密集,孟毅卻是猛然醒悟過來,這不是手雷銃炮的轟鳴聲,而是炮仗在作響。
至於是何人在燃放,孟毅不用想便已猜到,此定為城內漢民慶祝朝廷收複燕京所放。
隻是孟毅雖然心已悉知,可臉上卻無有半分笑意,反而眉頭微皺心事重重。
“想明白了便去寫,想不明白,那就在這慢慢想吧!”
對著身前正在糾結中的陳圓圓匆匆言了一句,孟毅便手按安定劍,大步朝殿外行去。金書海見狀,連忙吩咐了身旁侍立的百戶幾句,便匆匆追了出去。
見孟毅離去,陳圓圓隻覺壓力頓減,心頭不禁鬆了口氣。不過聽著孟毅漸漸遠去的腳步聲,陳圓圓還是忍不住輕輕回身瞧了一眼那明將一眼,心中若有所思片刻,便複朝書案緩緩行去。
……
自城內炮響聲絕過後,原本躲在家中不敢外出的百姓們,這才嚐試著出門打探一下早晨發生的戰事,很快便有百姓狂奔於街頭巷尾,口中高呼著朝廷大軍已盡滅城內奴兵收複燕京了。
加之不時有朝廷服製的軍士策馬馳行於街巷,更能證實此言非是謬傳。
於是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消兩刻便已傳遍外城。
有百姓欣喜之下,將備以年關燃放的爆竹取出,當街燃放以示慶賀。餘下百姓紛紛效仿,以至此時的北京外城,鞭炮爆竹作響之聲已是連綿不絕,更有不少百姓已匯集於正陽門外,欲聚眾向朝廷領軍大將齊賀之。
已經得到消息趕至正陽門城樓的孟毅,看著門外已經越聚越多百姓,卻是苦著張臉,始終不願露麵。
已回府換成一身儒生打扮的洪承疇,方被孟毅派人喚至此處。
隻是來到城樓,孟毅卻不曾與之言明傳他至此意欲何為,而此時見其這般神態,洪承疇不禁輕言問道:
“將軍似有心事?”
孟毅望著城外群情激奮的百姓,口中喃喃道:
“你說~他們真的僅僅隻是為了慶賀朝廷收複燕京?”
洪承疇默默的望了一眼城下百姓,繼而搖頭輕笑道:
“當然不會僅是為此~”
說罷,洪承疇便將目光自城下收回,對著孟毅複言道:
“建奴占據燕京,遷關外奴兵家眷數萬至此,盡將其安置於內城,原本身居內城之民,皆為奴兵驅逐於外城。”
說著,洪承疇複將目光望向城下百姓,歎言道:
“奴兵據其家舍,卻無一銀與之,實為強取豪奪也~百姓怯於奴兵之威,敢怒不敢言,今時天兵已至,百姓心有所持,自要向朝廷求助,取回原有家舍。”
孟毅聽後不禁望著城下百姓,對其輕歎道:
“此便為我之所慮也~”
說罷,孟毅便轉身對著洪承疇歎言道:
“百姓或許不知,你卻定是知曉,我大軍雖複燕京,卻是仍要棄城南歸的,否則奴兵回師,我軍困此孤城,必不能守,如此一來,此番戰果,亦將付之東流。”
再次將目光投向城下百姓後,孟毅複歎道:
“助他們奪回家舍易,可待我大軍一撤,奴兵回返之後又豈會善予,若遭奴兵所戮,此皆我之罪矣~”
“那將軍欲將城內奴兵親眷如何處置?”
聽到洪承疇的問詢,孟毅旋即回身,對其笑言道:
“此問,我正欲向先生求教也~不知先生以為,對那些奴兵親眷當如何處置?”
見孟毅都開始對自己口稱先生了,洪承疇心中頓感輕快,而對於孟毅所問,洪承疇卻是臉色微寒,對其沉聲應道:
“若依老夫之見,當盡屠之!”
“都殺了?!”
孟毅心中一驚,不過旋即便搖頭否決道:
“不妥~若將這數萬奴兵親眷皆屠了,奴兵回返必會屠戮城中百姓以泄憤。我既不能保其安危,便更不能坑害之。”
洪承疇聞言輕歎一聲,複對其歎言道:
“將軍可知建奴軍中滿八旗旗丁之數否?建奴十幾萬大軍中,有近四萬蒙古八旗,三萬餘漢軍八旗,而真正的滿八旗旗丁,不過八九萬也~”
說罷,洪承疇一臉正色的對著孟毅沉言道:
“將軍試想,若是盡屠城中奴兵親眷,必可使建奴元氣大傷!後繼丁口為之斷絕,怕是過個十年八年,其都未必能夠恢複元氣。而一個國家,一個部族,沒有了丁口維係,其國,其族,又豈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