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被他二人一說,頓時又感難以抉擇,畢竟如此一聽,確實是都有道理。
李邦華此時開口道:
“劉澤清擅動以至軍敗,此罪難恕!後又閉門不納黃得功所部,以至互動刀戈!如此這般,朝廷若不嚴懲,威信何在!?”
兵部尚書路振飛出言附和道:
“李閣老所言極是,如今朝廷缺少的便是可使諸軍鎮畏服的魄力!若一味聽任放縱!唐末之故不遠矣!”
現為刑部尚書的呂大器歎道:
“唐末之所以軍閥割據,便是朝廷無兵,如今大明所儀仗者,不皆是這般軍鎮嗎?若逼之甚急,恐適得其反,真為唐末矣!”
馬士英怒道:
“若有二心,如何都會反!朝廷一味姑息,不但威信盡失,亦使其養寇自肥,如此下去,禍不遠矣!”
其實諸位朝中大佬們並不是太擔心劉澤清所部,其部已然折損大半,僅萬餘人馬尚存,其實已然不足懼,隻是憂慮其餘諸鎮的反應罷了。
就在此時,一太監匆匆入內稟報道:
“陛下~孟指揮使到~”
朱慈烺心中不禁一喜,連忙道:
“快宣!”
小太監立時應聲退下,快步出了殿外,大殿內一時也安靜了下來。
片刻後,便見孟毅快步走進殿內,來到禦案前朝朱慈烺拜道:
“臣參見陛下!”
朱慈烺立刻擺手道:
“快起身,方才接到何騰蛟奏報,張獻忠以詐死引誘劉澤清部出戰,並設伏於朱衣鎮,劉澤清無備,致使大敗,獻賊亦引兩萬餘眾破圍而出,不知所蹤。”
說罷便示意韓讚周將奏報交於孟毅細看,孟毅接過奏折,仔細翻看著其中所述信息。竟是越看越氣,要不是身在皇宮,腦中還有些理智,怕是早已忍不住罵娘了。
合下奏疏後,孟毅閉目深吸了兩口氣,方才長歎道:
“陛下!若何騰蛟不能將獻賊堵在川中,我大明這僅有的半壁江山,再難安矣!”
孟毅自然知道,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大明朝了。張獻忠若逃往雲貴,大明也便再無精力去剿滅他了。
而那時候的大明,便會比原來的曆史還要難。
見孟毅一臉悲憤之態,朱慈烺亦是心中一暗,自己從未見過孟毅這般神態,即便在京師要帶著他們逃離數十萬闖賊圍困時,他都不曾有過這般。
這讓朱慈烺內心竟被孟毅的心態感染,與先前初聞兵敗,隻是滿腔憤恨不同,此時他的內心竟因此浮出一陣恐懼之感。
繼而又對何騰蛟劉澤清二人更是憤恨,恨不能立刻將他倆抓回來明正典刑。
明明這麽好的決策,又有這麽好的局麵,竟硬生生的讓他倆搞壞了。朱慈烺如何不氣。
看著仍在悲憤的孟毅,朱慈烺卻又有一絲僥幸心理浮起,便對孟毅輕聲問道:
“孟毅~依何騰蛟奏疏中所言之對策,可還有機會堵住獻賊出川?”
孟毅現在的心情早已經糟透了,聽到朱慈烺的問詢,不禁慘然笑道:
“那便隻能看上蒼會不會保佑我大明了~”
戰事本就瞬息萬變,可關鍵還是路途遙遠,朝廷得到的訊息已經是十來天前的消息了,如何推測?
朱慈烺默然,片刻後方才又問道:
“那劉澤清擅動致使大軍兵敗,該如何處置?”
孟毅不禁看了看李邦華,見他麵色凝重,對自己也未動聲色,便隻得依自本心言道:
“陛下,臣認為,如今朝廷最好的抉擇便是什麽都不做。一切皆以獻賊是否能被堵在川中為依照,再做決斷。想來不消數日,便會有結果了。”
此言一出,其餘眾人也都不禁一愣,隨即便也明了,此法應是最好的選擇了。
若獻賊逃出川中,那朝廷自然需要調兵遣將重新部署圍剿,但劉澤清在此期間怕是要先被朝廷解決掉了,他若不殺,那定然是何騰蛟做替罪羊了。畢竟戰敗的責任肯定要有人負責的。具體如何,自然要視情況再定。
但若獻賊沒能逃出川中,自然還是需要先穩住劉澤清,使他配合繼續剿滅獻賊的。但除非他能斬殺獻賊將功折罪,否則朝廷有了剿滅獻賊的威信,那結果便是獻賊滅,他亦怕是難逃嚴懲。
就在一眾大佬陷入沉默之時,忽有一太監手捧一份奏疏匆匆來報
“陛下,王督師八百裏快馬急報!”
眾人聞言,心中皆是一驚。
王永吉督撫河南,欲除河南總兵李際遇之事,他們自然皆是知曉,此時王永吉加急奏報,怕是河南出事了。
韓讚周見狀早已迎將過去,接過了太監手中奏疏,快步回到朱慈烺身前,朱慈烺接過奏疏一看,臉色不由一變,不過還好,並未有何過激反應。眾臣見狀不由稍稍鬆了口氣。
看來情況應該不算太壞。
朱慈烺看完後,便對眾臣輕歎道:
“王永吉奏報,李際遇反了!”
李際遇會反,自然皆在意料之中,現在公然反叛,也無非是雙方從暗地交手,變成正麵廝殺罷了。現在關鍵是以王永吉現在的實力,能不能剿滅掉李際遇。
朱慈烺揮了揮手,示意將王永吉奏疏傳示眾人後便又開口簡述道:
“李際遇同黨申靖邦被闖賊袁宗第所部誅殺,李際遇視而不救,以至其餘黨心寒,王永吉以朝廷大義威服之下,將與李際遇不合的沈萬登降服,使朝廷在開封府密縣以東之地的政令無阻。
然而李際遇不甘坐視,恰逢闖賊敗退,盡遷河南賊眾撤往潼關,使其後顧無憂,這才夥同劉洪起所部公然反叛,圍攻密縣,禹州。
王永吉已然攜劉肇基及新附之眾共六萬大軍救援密縣禹州,然李際遇等眾不下十萬,王永吉部皆新附之眾,勝負恐難料也!”
隻是眾臣仍在等待傳閱奏疏,一時竟也無人應話。
李邦華將已看完的奏疏遞給馬士英後,隻是眉頭微皺,似在思量此中之事,亦未曾應話。
孟毅卻在此時悄然開口應道:
“陛下~或許~朝廷應該調回左良玉劉良佐二鎮,使其移師河南了。”
李邦華此時開口道:
“劉澤清擅動以至軍敗,此罪難恕!後又閉門不納黃得功所部,以至互動刀戈!如此這般,朝廷若不嚴懲,威信何在!?”
兵部尚書路振飛出言附和道:
“李閣老所言極是,如今朝廷缺少的便是可使諸軍鎮畏服的魄力!若一味聽任放縱!唐末之故不遠矣!”
現為刑部尚書的呂大器歎道:
“唐末之所以軍閥割據,便是朝廷無兵,如今大明所儀仗者,不皆是這般軍鎮嗎?若逼之甚急,恐適得其反,真為唐末矣!”
馬士英怒道:
“若有二心,如何都會反!朝廷一味姑息,不但威信盡失,亦使其養寇自肥,如此下去,禍不遠矣!”
其實諸位朝中大佬們並不是太擔心劉澤清所部,其部已然折損大半,僅萬餘人馬尚存,其實已然不足懼,隻是憂慮其餘諸鎮的反應罷了。
就在此時,一太監匆匆入內稟報道:
“陛下~孟指揮使到~”
朱慈烺心中不禁一喜,連忙道:
“快宣!”
小太監立時應聲退下,快步出了殿外,大殿內一時也安靜了下來。
片刻後,便見孟毅快步走進殿內,來到禦案前朝朱慈烺拜道:
“臣參見陛下!”
朱慈烺立刻擺手道:
“快起身,方才接到何騰蛟奏報,張獻忠以詐死引誘劉澤清部出戰,並設伏於朱衣鎮,劉澤清無備,致使大敗,獻賊亦引兩萬餘眾破圍而出,不知所蹤。”
說罷便示意韓讚周將奏報交於孟毅細看,孟毅接過奏折,仔細翻看著其中所述信息。竟是越看越氣,要不是身在皇宮,腦中還有些理智,怕是早已忍不住罵娘了。
合下奏疏後,孟毅閉目深吸了兩口氣,方才長歎道:
“陛下!若何騰蛟不能將獻賊堵在川中,我大明這僅有的半壁江山,再難安矣!”
孟毅自然知道,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大明朝了。張獻忠若逃往雲貴,大明也便再無精力去剿滅他了。
而那時候的大明,便會比原來的曆史還要難。
見孟毅一臉悲憤之態,朱慈烺亦是心中一暗,自己從未見過孟毅這般神態,即便在京師要帶著他們逃離數十萬闖賊圍困時,他都不曾有過這般。
這讓朱慈烺內心竟被孟毅的心態感染,與先前初聞兵敗,隻是滿腔憤恨不同,此時他的內心竟因此浮出一陣恐懼之感。
繼而又對何騰蛟劉澤清二人更是憤恨,恨不能立刻將他倆抓回來明正典刑。
明明這麽好的決策,又有這麽好的局麵,竟硬生生的讓他倆搞壞了。朱慈烺如何不氣。
看著仍在悲憤的孟毅,朱慈烺卻又有一絲僥幸心理浮起,便對孟毅輕聲問道:
“孟毅~依何騰蛟奏疏中所言之對策,可還有機會堵住獻賊出川?”
孟毅現在的心情早已經糟透了,聽到朱慈烺的問詢,不禁慘然笑道:
“那便隻能看上蒼會不會保佑我大明了~”
戰事本就瞬息萬變,可關鍵還是路途遙遠,朝廷得到的訊息已經是十來天前的消息了,如何推測?
朱慈烺默然,片刻後方才又問道:
“那劉澤清擅動致使大軍兵敗,該如何處置?”
孟毅不禁看了看李邦華,見他麵色凝重,對自己也未動聲色,便隻得依自本心言道:
“陛下,臣認為,如今朝廷最好的抉擇便是什麽都不做。一切皆以獻賊是否能被堵在川中為依照,再做決斷。想來不消數日,便會有結果了。”
此言一出,其餘眾人也都不禁一愣,隨即便也明了,此法應是最好的選擇了。
若獻賊逃出川中,那朝廷自然需要調兵遣將重新部署圍剿,但劉澤清在此期間怕是要先被朝廷解決掉了,他若不殺,那定然是何騰蛟做替罪羊了。畢竟戰敗的責任肯定要有人負責的。具體如何,自然要視情況再定。
但若獻賊沒能逃出川中,自然還是需要先穩住劉澤清,使他配合繼續剿滅獻賊的。但除非他能斬殺獻賊將功折罪,否則朝廷有了剿滅獻賊的威信,那結果便是獻賊滅,他亦怕是難逃嚴懲。
就在一眾大佬陷入沉默之時,忽有一太監手捧一份奏疏匆匆來報
“陛下,王督師八百裏快馬急報!”
眾人聞言,心中皆是一驚。
王永吉督撫河南,欲除河南總兵李際遇之事,他們自然皆是知曉,此時王永吉加急奏報,怕是河南出事了。
韓讚周見狀早已迎將過去,接過了太監手中奏疏,快步回到朱慈烺身前,朱慈烺接過奏疏一看,臉色不由一變,不過還好,並未有何過激反應。眾臣見狀不由稍稍鬆了口氣。
看來情況應該不算太壞。
朱慈烺看完後,便對眾臣輕歎道:
“王永吉奏報,李際遇反了!”
李際遇會反,自然皆在意料之中,現在公然反叛,也無非是雙方從暗地交手,變成正麵廝殺罷了。現在關鍵是以王永吉現在的實力,能不能剿滅掉李際遇。
朱慈烺揮了揮手,示意將王永吉奏疏傳示眾人後便又開口簡述道:
“李際遇同黨申靖邦被闖賊袁宗第所部誅殺,李際遇視而不救,以至其餘黨心寒,王永吉以朝廷大義威服之下,將與李際遇不合的沈萬登降服,使朝廷在開封府密縣以東之地的政令無阻。
然而李際遇不甘坐視,恰逢闖賊敗退,盡遷河南賊眾撤往潼關,使其後顧無憂,這才夥同劉洪起所部公然反叛,圍攻密縣,禹州。
王永吉已然攜劉肇基及新附之眾共六萬大軍救援密縣禹州,然李際遇等眾不下十萬,王永吉部皆新附之眾,勝負恐難料也!”
隻是眾臣仍在等待傳閱奏疏,一時竟也無人應話。
李邦華將已看完的奏疏遞給馬士英後,隻是眉頭微皺,似在思量此中之事,亦未曾應話。
孟毅卻在此時悄然開口應道:
“陛下~或許~朝廷應該調回左良玉劉良佐二鎮,使其移師河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