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巨額現金
四合院:傻柱,不為易中海養老 作者:彭幼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相比之下,在電視劇中,有許大茂的助力,他曾設法與李懷德建立了一線聯係。然而此時,李懷德顯然不再青睞劉海中,後者終未得誌。許大茂則有了新的身份——父親,這份責任感讓他變得更加沉穩,他專注於撫養新生的孩子而非盲目地追求升遷。
光陰如梭,歲月流逝,直至數年後風潮消退,人們才迎來了相對穩定的局麵。
當然,私人從商依然是被禁止的,所以何雨柱計劃等進入80年代後再離職投身商業。目前,他隻好安心留在街道辦事處工作。
如今,何雨柱已成為街道主任,幾年前楊主任調走後,他就接過了這把交椅。
這街道主任的位置並不是個輕鬆的職務,日複一日都是些瑣碎小事,何雨柱早已對此感到厭倦。
隻是時機尚未成熟,他多麽希望現在就能離開這裏。
下班歸來的何雨柱,在社區大門口遇到了老居民閻埠貴。
閻埠貴已經退休多年,他每天自願站在大門守候,像是在履行著守門神的職責。
雖說閻解成有一份正式工作,每個月給家裏補貼十元,加上他自身的退休金,家裏應該早就不愁經濟問題了。
然而,閻埠貴那吝嗇且斤斤計較的習慣卻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更改。
但凡有人攜帶物品進出,閻埠貴總忍不住想要沾點光,分一杯羹。
見何雨柱兩手空空,閻埠貴心裏不免略感失落。
不過,要想打何雨柱的主意他還是不敢的,對方可是街道的一把手,不是一般人可以招惹得起。
閻埠貴笑眯眯地說:“喲,何主任回來了啊。”
何雨柱應道:“閻大爺,不是告訴過您了嗎?下班後叫我柱子就行,別總提什麽主任不主任的。”
閻埠貴微微一笑,並未就此話題深入,而是換了另一件事情說:“今天院子裏有個喜訊,你知道是什麽嗎?”
“是不是有人從鄉下回來了?”
既然局勢平靜,下鄉的知識青年理應回到城市。
何雨柱已經聽說過幾位返城的信息,因此便提出了猜測。
閻埠貴略顯意外地問道:“孩子們要回來?何時的事兒?”
雖然兒子們下鄉,讓閻家的感情有些疏遠,但他依然關心他們的情況。
何雨柱答道:“據我所知,所有的知識青年今年年底前將陸續回到城裏,你兩位公子估計也不遠了。”
“今年年前?那麽日子不遠了,真是好極了。”
“既然你之前沒聽說此事,那麽今天的喜訊是什麽?”
“啊,原來是老易能夠站立了。”
易中海癱瘓已有十年之久,而他仍能存活,讓何雨柱頗為讚歎,而這多虧了秦淮茹的悉心照料。
畢竟,易中海每月有二十塊生活費,他隻要還活著,這些錢就不斷。
秦淮茹用這筆款項養活整個家庭,她的工資也能節省下來,因此,她非常珍視易中海的生命,一直照顧著他,不願讓他有所閃失。
提起賈家,小當已下鄉勞作,而槐花則還在讀高中,成績優異。
但是,婆婆賈張氏卻不支持她讀太多書,總認為女子最終是要嫁人的,讀書再多也沒用。
幸運的是,秦淮茹並不偏愛男孩超過女孩,還是堅持讓她完成高中的學業。
去年高考恢複,槐花打算衝刺一番,看看是否能有幸踏入大學殿堂。
當然,這些都和何雨柱沒關係,即使易中海能夠重新站立,他也毫不在意。
“易中海能重新站起來也不錯,這樣我就把他的全部財物還給他了。包括他以前留下的遺產加上這幾年的退休金,加起來也有幾千塊錢。”何雨柱淡淡地說道。
閻埠貴睜大了眼睛,這筆錢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雖然心裏羨慕,但他清楚這樣的數額與自己毫無關係。他笑了笑,說:“不知道最後這筆錢會不會落入賈家的手裏。”
“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和我們無關。”何雨柱答道。
巨額現金
何雨柱走進了中院,迎麵就看到一個女孩衝了過來。他一把抓住她,說:“倩倩,你是女孩子,能不能不要這麽瘋?”
這個女孩就是他的女兒何倩,今年十一歲,平時非常調皮,常讓何雨柱頭痛不已。緊隨其後的是一個小男孩,許大茂的兒子許平安(實際上也是何雨柱的兒子)。許平安十歲了,整天像個小跟班一樣跟著何倩。
何倩揚了揚手中的零錢,說:“這是幹媽給我的,爸爸,你放開我,我要去買汽水!”
何倩提到的幹媽就是劉文麗。由於何雨柱的幫助,何家和許家的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劉文麗認何倩為幹女兒,而鄭娟則認許平安為幹兒子。不過,這些事情都是她們之間的安排,何雨柱和許大茂的關係依舊沒有多大的變化,彼此保持一定距離。
何雨柱放開了何倩,任由她帶著許平安跑出去了。他自己則繼續進入中院,沒看到易中海的身影,估計是進屋休息去了。他徑直回到家中,堂屋牆上掛著兩張黑白照片,一張是聾老太太的,另一張是鄭老太太的。
幾年前,鄭老太太去世,何雨柱披麻戴孝地送走了老人。這樣一來,何家的一間房間空了出來,恰好何倩長大了,於是她就搬了進去。
此時,鄭娟抱著一個三歲的孩子,這是何雨柱的小兒子,名叫何智。他對孩子的期望很簡單,隻希望他聰明一點,別被人 ** 就好。
見何雨柱回來,鄭娟說:“你知道易大爺能走路了嗎?”
“老閻告訴我的。”何雨柱回答。
“你打算要不要買點東西去看看他?”
“不必了,我要還給他一大筆錢,這筆錢已經足夠表示我的誠意了。”
鄭娟好奇地問:“你為什麽還要給他錢?”
“這是街道的錢,他以前在街道存了不少。既然他能走路了,這筆錢就應該還給他了。”
“具體是多少?”
“大概三四千吧。”
“那麽多?”
現在的幾千塊錢確實是一筆巨款,要到八十年代經濟開放的時候,物價飆升之後,這筆錢才算不上大數目。
光陰如梭,歲月流逝,直至數年後風潮消退,人們才迎來了相對穩定的局麵。
當然,私人從商依然是被禁止的,所以何雨柱計劃等進入80年代後再離職投身商業。目前,他隻好安心留在街道辦事處工作。
如今,何雨柱已成為街道主任,幾年前楊主任調走後,他就接過了這把交椅。
這街道主任的位置並不是個輕鬆的職務,日複一日都是些瑣碎小事,何雨柱早已對此感到厭倦。
隻是時機尚未成熟,他多麽希望現在就能離開這裏。
下班歸來的何雨柱,在社區大門口遇到了老居民閻埠貴。
閻埠貴已經退休多年,他每天自願站在大門守候,像是在履行著守門神的職責。
雖說閻解成有一份正式工作,每個月給家裏補貼十元,加上他自身的退休金,家裏應該早就不愁經濟問題了。
然而,閻埠貴那吝嗇且斤斤計較的習慣卻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更改。
但凡有人攜帶物品進出,閻埠貴總忍不住想要沾點光,分一杯羹。
見何雨柱兩手空空,閻埠貴心裏不免略感失落。
不過,要想打何雨柱的主意他還是不敢的,對方可是街道的一把手,不是一般人可以招惹得起。
閻埠貴笑眯眯地說:“喲,何主任回來了啊。”
何雨柱應道:“閻大爺,不是告訴過您了嗎?下班後叫我柱子就行,別總提什麽主任不主任的。”
閻埠貴微微一笑,並未就此話題深入,而是換了另一件事情說:“今天院子裏有個喜訊,你知道是什麽嗎?”
“是不是有人從鄉下回來了?”
既然局勢平靜,下鄉的知識青年理應回到城市。
何雨柱已經聽說過幾位返城的信息,因此便提出了猜測。
閻埠貴略顯意外地問道:“孩子們要回來?何時的事兒?”
雖然兒子們下鄉,讓閻家的感情有些疏遠,但他依然關心他們的情況。
何雨柱答道:“據我所知,所有的知識青年今年年底前將陸續回到城裏,你兩位公子估計也不遠了。”
“今年年前?那麽日子不遠了,真是好極了。”
“既然你之前沒聽說此事,那麽今天的喜訊是什麽?”
“啊,原來是老易能夠站立了。”
易中海癱瘓已有十年之久,而他仍能存活,讓何雨柱頗為讚歎,而這多虧了秦淮茹的悉心照料。
畢竟,易中海每月有二十塊生活費,他隻要還活著,這些錢就不斷。
秦淮茹用這筆款項養活整個家庭,她的工資也能節省下來,因此,她非常珍視易中海的生命,一直照顧著他,不願讓他有所閃失。
提起賈家,小當已下鄉勞作,而槐花則還在讀高中,成績優異。
但是,婆婆賈張氏卻不支持她讀太多書,總認為女子最終是要嫁人的,讀書再多也沒用。
幸運的是,秦淮茹並不偏愛男孩超過女孩,還是堅持讓她完成高中的學業。
去年高考恢複,槐花打算衝刺一番,看看是否能有幸踏入大學殿堂。
當然,這些都和何雨柱沒關係,即使易中海能夠重新站立,他也毫不在意。
“易中海能重新站起來也不錯,這樣我就把他的全部財物還給他了。包括他以前留下的遺產加上這幾年的退休金,加起來也有幾千塊錢。”何雨柱淡淡地說道。
閻埠貴睜大了眼睛,這筆錢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雖然心裏羨慕,但他清楚這樣的數額與自己毫無關係。他笑了笑,說:“不知道最後這筆錢會不會落入賈家的手裏。”
“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和我們無關。”何雨柱答道。
巨額現金
何雨柱走進了中院,迎麵就看到一個女孩衝了過來。他一把抓住她,說:“倩倩,你是女孩子,能不能不要這麽瘋?”
這個女孩就是他的女兒何倩,今年十一歲,平時非常調皮,常讓何雨柱頭痛不已。緊隨其後的是一個小男孩,許大茂的兒子許平安(實際上也是何雨柱的兒子)。許平安十歲了,整天像個小跟班一樣跟著何倩。
何倩揚了揚手中的零錢,說:“這是幹媽給我的,爸爸,你放開我,我要去買汽水!”
何倩提到的幹媽就是劉文麗。由於何雨柱的幫助,何家和許家的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劉文麗認何倩為幹女兒,而鄭娟則認許平安為幹兒子。不過,這些事情都是她們之間的安排,何雨柱和許大茂的關係依舊沒有多大的變化,彼此保持一定距離。
何雨柱放開了何倩,任由她帶著許平安跑出去了。他自己則繼續進入中院,沒看到易中海的身影,估計是進屋休息去了。他徑直回到家中,堂屋牆上掛著兩張黑白照片,一張是聾老太太的,另一張是鄭老太太的。
幾年前,鄭老太太去世,何雨柱披麻戴孝地送走了老人。這樣一來,何家的一間房間空了出來,恰好何倩長大了,於是她就搬了進去。
此時,鄭娟抱著一個三歲的孩子,這是何雨柱的小兒子,名叫何智。他對孩子的期望很簡單,隻希望他聰明一點,別被人 ** 就好。
見何雨柱回來,鄭娟說:“你知道易大爺能走路了嗎?”
“老閻告訴我的。”何雨柱回答。
“你打算要不要買點東西去看看他?”
“不必了,我要還給他一大筆錢,這筆錢已經足夠表示我的誠意了。”
鄭娟好奇地問:“你為什麽還要給他錢?”
“這是街道的錢,他以前在街道存了不少。既然他能走路了,這筆錢就應該還給他了。”
“具體是多少?”
“大概三四千吧。”
“那麽多?”
現在的幾千塊錢確實是一筆巨款,要到八十年代經濟開放的時候,物價飆升之後,這筆錢才算不上大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