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


    - 起源:


    -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晉國君主武公次子姬杼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弟弟叔虞,而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國號為晉。晉武公時,封次子姬杼於楊地(今山西洪洞東南範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便以楊為姓。


    - 賜姓轉姓:在古代,因功被賜姓楊的情況不少。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哀牢夷(西南少數民族)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另外,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因屢立戰功,被隋文帝賜姓楊。


    - 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把莫胡盧氏改為楊姓;此外,白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楊姓,多是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受漢文化影響而改的姓。


    - 變遷:


    - 春秋時期,楊國被晉所滅後,楊姓子孫開始向外遷徙。一部分留在山西,另一部分逐漸向西發展,遷入陝西境內,後來又有向其他地區擴散的趨勢。比如在秦漢時期,楊姓已廣泛分布於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但楊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北方戰亂頻繁,許多楊姓人南遷到長江流域,使得楊姓在南方的分布逐漸擴大。比如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有了較多的楊姓人口。


    -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楊姓發展迎來新的高峰。這一時期,楊姓出了不少名人高官,如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對楊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唐朝時,楊姓更是成為大姓,分布範圍進一步擴大。


    - 宋元明清時期,楊姓不斷繁衍遷徙,逐漸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和家族。並且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楊姓人不斷向周邊地區以及偏遠地區擴散,如西南地區、東北地區等。


    - 在內蒙古自治區華北部分的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華北部分,楊姓也有一定的分布。一方麵,曆史上的人口遷徙,如中原地區百姓為躲避戰亂等原因向北遷移,帶來了楊姓人口;另一方麵,一些楊姓家族可能因為經商、戍邊等原因來到這裏定居。在內蒙古的一些城市、鄉村以及草原地區,都能找到楊姓人的身影。比如在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的一些社區中,楊姓是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而且在一些曆史悠久的古鎮、村落中,也有楊姓家族的聚居地,他們在當地已經生活了數代甚至更長時間,形成了獨特的家族文化和傳統。


    郭姓


    - 起源:


    - 源於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於陝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於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於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於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周平王東遷後,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後裔虢序北遷山西平陸,史稱北虢,後滅於晉。西虢、東虢、南虢等三國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後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後的郭姓是中華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 源於任姓:黃帝子部落禺虢為任姓,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 12 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後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公元前 670 年被齊滅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


    - 源於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牆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居於外城的遂以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代多改姓單姓郭氏。這類郭姓主要發生在先秦時期的北方地區。


    - 變遷:


    - 先秦時期,郭姓主要活動於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地區。秦漢時,郭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內蒙古、西至甘肅、東觸江蘇、西南入四川。


    - 三國兩晉時,郭姓已經分布於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 58 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郭姓隨以河南人群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


    - 唐朝中葉,大臣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中興之功帶來了姓族的興旺,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數敬奉郭子儀為始祖。


    - 宋元明時期,由於北方連續不斷的戰爭,郭姓人群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其分布格局也發生了變化。明朝時期,山西為郭姓第一大省。


    - 在內蒙古自治區華北部分的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華北部分,郭姓有著較為廣泛的分布。曆史上,山西、陝西等地與內蒙古相鄰,人口的遷徙流動較為頻繁。一些郭姓人可能因為經商、移民、戍邊等原因來到內蒙古。在內蒙古的一些城市、鄉村以及草原地區,都有郭姓人的聚居。比如在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等地區,都能找到郭姓家族的蹤跡。這些郭姓人在當地逐漸紮根,與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郭姓族群。


    孫姓


    - 起源:


    - 源於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幹,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 源於姬姓:公元前 1055 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衛武公的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孫武、孫臏、孫權等都是孫乙的後裔。


    - 源於媯姓和姚姓:舜帝的後裔媯滿封於陳國,公元前 672 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四世孫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並賜姓孫氏。


    - 源於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 源於荀姓:漢朝時,因漢宣帝劉詢當了皇帝,為避荀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


    - 變遷:


    -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時期,姬姓孫氏在衛國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東遷齊國。


    - 秦漢以後,孫姓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


    - 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


    - 在內蒙古自治區華北部分的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華北部分,孫姓也有一定的分布。曆史上,山東、河北等地的孫姓人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來到內蒙古。比如在一些曆史上的移民潮中,孫姓人隨著移民隊伍來到這裏定居。在內蒙古的一些城市、農村以及牧區,都能找到孫姓人的身影。像赤峰、通遼等地區,孫姓是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這些孫姓人在當地生活、繁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家族群體和文化傳統。


    高姓


    - 起源:


    - 源於薑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以祖父的字為氏,稱為高氏。薑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


    - 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將鮮卑族的是樓氏、拔略氏等部落改為高姓。


    - 源於滿族:滿族中有一些姓氏在漢化過程中改為高姓,如高佳氏、郭洛羅氏等。


    - 源於羽真氏:據《魏書·官氏誌》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有羽真氏,後改為高氏。


    - 變遷:


    - 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早期主要在中原地區發展。在秦漢時期,高姓已分布在山東、河北、陝西等地。


    - 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姓隨著人口的遷徙和民族的融合,分布範圍進一步擴大。北方的高姓人在這一時期不斷南遷,與南方的高姓人相互融合。


    - 隋唐時期,高姓發展較為穩定,出現了一些高姓的官員和文人,如高士廉等,對高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 宋元明清時期,高姓不斷繁衍壯大,逐漸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和家族。高姓人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分布,並且有不少高姓人遷徙到邊疆地區和海外。


    - 在內蒙古自治區華北部分的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華北部分,高姓也有一定的分布。曆史上,河北、山西等地與內蒙古相鄰,高姓人可能因為經商、移民、戍邊等原因來到這裏。在內蒙古的一些城市、鄉村以及草原地區,都能找到高姓人的蹤跡。比如在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的一些社區中,高姓是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這些高姓人在當地生活,與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高姓族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一眼看的楊豔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一眼看的楊豔茹並收藏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