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山西省—顧姓、候姓、龍姓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作者:第一眼看的楊豔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顧姓
- 起源:
- 源自己姓:顧姓源出於己姓,相傳顓頊帝的孫子吳回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生有六個兒子,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後代為昆吾氏。夏朝時有後裔子孫被封在顧國(今河南範縣東南),稱顧伯。夏末顧國被商湯攻滅,散居在各地的顧伯子孫便以國為姓,稱顧姓。
- 源自越王勾踐之後:大禹死後葬在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後來夏帝少康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會稽。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攻滅吳國。戰國時,越國國力衰弱,約在前 306 年為楚所滅,經秦至漢,傳至越王勾踐的第七代孫閩君搖,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於漢惠帝三年受封為東海王。閩君搖把他的兒子封為顧餘侯,居於會稽。顧餘侯的後裔就以先人稱號中的顧字作為姓,史稱顧姓正宗。
- 變遷:
- 顧姓早期主要在江浙地區發展,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代以後,顧姓在江蘇、浙江一帶仍是有名望的大姓。隨著曆史的發展,顧姓逐漸向全國各地遷徙。
- 明朝時期,洪洞大槐樹移民中顧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他們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使得顧姓在全國的分布更加廣泛。
- 在山西的分布:根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山西省有顧姓 8938 人。顧姓在山西的分布相對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特別集中的聚居地。隨著曆史上的移民、遷徙等因素,顧姓逐漸在山西各地紮根。
候姓
- 起源:
- 主流說法:周成王姬誦在周成王十年(公元前 1093 年)封姬叔虞於唐(今山西晉陽),後叔虞設國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其子稱燮徒居晉水之旁,因而改唐為晉。周厘王姬胡齊三年(晉緡侯二十八年,公元前 679 年),曲沃武公攻伐晉緡侯,消滅了其他晉國公室。晉緡侯的後裔子孫分散逃到虢、隨、衛等諸侯國,並以先人的爵位為姓氏,稱侯氏,世代相傳至今。
- 其他說法:還有出自姬姓,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逃到共,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以及倉頡的後代有一支春秋時東移到侯氏之地建立侯國等說法。
- 變遷:
- 侯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頻仍,侯氏部分人外遷至今河北、甘肅等地。
- 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省者。
- 宋、明時期,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點。
- 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侯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 在山西的分布:山西是侯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侯姓在山西有較為廣泛的分布。尤其是在臨汾市翼城縣等地,侯姓人口相對較多。侯姓在山西經過長期的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一些家族分支和聚居群落,並且在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龍姓
- 起源:
- 以先祖名字為氏:
-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之臣龍行;出自禦龍氏,夏朝禦龍氏劉累的後裔中,有以龍為氏的,和劉姓同源。
-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左師觸龍之後;商朝宗室或宗法貴族,封地在今河南輝縣,子姓龍氏為商朝末期的子姓高級貴族。
- 以官職稱謂為氏:源於姚姓,出自遠古舜帝之臣晏龍之後;舜的納言官(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的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
- 其他來源:還有帝王賜姓簡化為氏、以封邑名稱為氏、以圖騰信仰為氏、漢化改姓為氏等情況。
- 變遷:
- 先秦時期,龍姓源出河南、山東,而後搬遷,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
- 漢朝時期,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間地成為龍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 宋元之際,四川和河南地區龍姓人口急劇減少,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地區。
- 明朝時期,龍姓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其次分布於湖北、廣西。
- 明清中期改土歸流中有相當一部分湘黔地區的少數民族流用漢姓為龍氏。
- 在山西的分布:龍姓在山西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作為早期龍姓的分布地之一,在山西的發展變遷過程中,龍姓逐漸分散到各地。在曆史上,山西的龍姓家族可能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一些小型的聚居群體,但總體上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在一些曆史文獻和族譜記載中,也可以找到山西龍姓的相關信息,這些都反映了龍姓在山西的存在和發展。
- 起源:
- 源自己姓:顧姓源出於己姓,相傳顓頊帝的孫子吳回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生有六個兒子,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後代為昆吾氏。夏朝時有後裔子孫被封在顧國(今河南範縣東南),稱顧伯。夏末顧國被商湯攻滅,散居在各地的顧伯子孫便以國為姓,稱顧姓。
- 源自越王勾踐之後:大禹死後葬在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後來夏帝少康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會稽。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攻滅吳國。戰國時,越國國力衰弱,約在前 306 年為楚所滅,經秦至漢,傳至越王勾踐的第七代孫閩君搖,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於漢惠帝三年受封為東海王。閩君搖把他的兒子封為顧餘侯,居於會稽。顧餘侯的後裔就以先人稱號中的顧字作為姓,史稱顧姓正宗。
- 變遷:
- 顧姓早期主要在江浙地區發展,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代以後,顧姓在江蘇、浙江一帶仍是有名望的大姓。隨著曆史的發展,顧姓逐漸向全國各地遷徙。
- 明朝時期,洪洞大槐樹移民中顧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他們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使得顧姓在全國的分布更加廣泛。
- 在山西的分布:根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山西省有顧姓 8938 人。顧姓在山西的分布相對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特別集中的聚居地。隨著曆史上的移民、遷徙等因素,顧姓逐漸在山西各地紮根。
候姓
- 起源:
- 主流說法:周成王姬誦在周成王十年(公元前 1093 年)封姬叔虞於唐(今山西晉陽),後叔虞設國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其子稱燮徒居晉水之旁,因而改唐為晉。周厘王姬胡齊三年(晉緡侯二十八年,公元前 679 年),曲沃武公攻伐晉緡侯,消滅了其他晉國公室。晉緡侯的後裔子孫分散逃到虢、隨、衛等諸侯國,並以先人的爵位為姓氏,稱侯氏,世代相傳至今。
- 其他說法:還有出自姬姓,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逃到共,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以及倉頡的後代有一支春秋時東移到侯氏之地建立侯國等說法。
- 變遷:
- 侯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頻仍,侯氏部分人外遷至今河北、甘肅等地。
- 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省者。
- 宋、明時期,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點。
- 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侯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 在山西的分布:山西是侯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侯姓在山西有較為廣泛的分布。尤其是在臨汾市翼城縣等地,侯姓人口相對較多。侯姓在山西經過長期的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一些家族分支和聚居群落,並且在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龍姓
- 起源:
- 以先祖名字為氏:
-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之臣龍行;出自禦龍氏,夏朝禦龍氏劉累的後裔中,有以龍為氏的,和劉姓同源。
-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左師觸龍之後;商朝宗室或宗法貴族,封地在今河南輝縣,子姓龍氏為商朝末期的子姓高級貴族。
- 以官職稱謂為氏:源於姚姓,出自遠古舜帝之臣晏龍之後;舜的納言官(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的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
- 其他來源:還有帝王賜姓簡化為氏、以封邑名稱為氏、以圖騰信仰為氏、漢化改姓為氏等情況。
- 變遷:
- 先秦時期,龍姓源出河南、山東,而後搬遷,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
- 漢朝時期,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間地成為龍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 宋元之際,四川和河南地區龍姓人口急劇減少,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地區。
- 明朝時期,龍姓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其次分布於湖北、廣西。
- 明清中期改土歸流中有相當一部分湘黔地區的少數民族流用漢姓為龍氏。
- 在山西的分布:龍姓在山西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作為早期龍姓的分布地之一,在山西的發展變遷過程中,龍姓逐漸分散到各地。在曆史上,山西的龍姓家族可能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一些小型的聚居群體,但總體上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在一些曆史文獻和族譜記載中,也可以找到山西龍姓的相關信息,這些都反映了龍姓在山西的存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