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山西省—石姓、姚姓、譚姓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作者:第一眼看的楊豔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石姓
- 起源:
- 源自姬姓:據《春秋公子譜》《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春秋時,周武王姬發之弟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石昔,字石,又稱石石昔,為衛國賢臣。衛莊公死後,太子完立,是為衛桓公。後來衛莊公庶子州籲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石昔的兒子厚參與此事,被封為大夫。州籲為尋求衛人的支持,派厚去向石石昔求教,石石昔假意讓州籲和厚去向陳侯求情,暗中卻派人給陳侯去信,讓其將州籲和厚除掉。事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即衛宣公。石石昔大義滅親,迎立衛宣公有功,其孫駘仲以其名字中的石字為姓,是為河南石姓,史稱石姓正宗。
- 源自姬姓、子姓:春秋時期晉國有楊石我,字伯石,本姬姓;鄭國有公孫段,字子石,本子姓。他們的後人中有以先人名字中的石字作為姓的。
- 源自他族改姓:隋唐時西域石國有人遷入中原,乃以石為姓。南北朝時後魏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遷洛陽後改為漢姓單姓石。
- 變遷:
- 早期發展:石姓最早發祥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之後主要繁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
-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形成了五大聚居地。其中,向西經陝西到甘肅省境的石氏,在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一帶成為當地一大望族;向東或向北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又形成了四大望族,曆史上石姓有“武威、渤海、平原、上黨、河南”等郡望之稱。
- 唐五代時期:石姓在北方的大舉繁衍與當時的社會動亂和後趙、後晉的建立分不開。石姓的大舉南遷也正始於此時。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元光入閩開辟漳州,五代之時,已成為閩南地區的望族。
- 宋元明清時期:宋、元以後,石姓便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清時,遍及全國各地,其中以北方分布最為集中、廣泛,是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 在山西省的分布:山西是石姓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石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山西省有石姓
人,臨汾市
人,洪洞縣 4743 人。如今,石姓在山西的各個地區均有分布,如太原、大同、運城等地都有石姓人口聚居。
姚姓
- 起源:
- 源於舜帝姚重華:舜帝以姚為姓,在當帝之前,四嶽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帝讓他居住在媯河邊,他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改以媯為姓。後來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封他於陳(今河南周口),建有陳國,侯爵,史稱陳滿。他逝世後諡號為陳胡公。媯滿的後裔子孫傳至漢朝陳仲敬時,因避禍亂而遷居於吳興郡(浙江吳興),改古姓為媯姓,傳至舜帝 69 世嫡長孫姚平複改舜帝之姚姓,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吳興姚氏正宗。姚氏族人尊奉舜帝為得姓始祖。
- 源於“癸”: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幹。父娶母、兒子、女兒、母 + 父 = 合文等,其中女 + 癸 = 姚。
- 源於其他說法:有說法認為春秋早期有姚國,虞舜後代,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姚氏;還有源於羌族、蒙古族、滿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為姚氏的情況。
- 變遷:
- 先秦至秦代:姚姓自誕生後至春秋期間,主要在河南發展,到秦代以前,姚姓已經發展到了山西、廣西、四川等地。
- 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 384 年,姚姓建立了後秦政權,姚氏因為有了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
-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後秦政權消亡後,據《晉書》記載,劉裕將姚姓“餘宗遷於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這支姚姓的後裔。唐朝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
- 宋元明清時期:唐朝,姚姓首次進入福建,後不斷播遷外地。到了明清時期,姚姓進入台灣並開始播遷海外。
- 在山西省的分布:山西是姚姓較早到達的地區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在山西省內,運城等地是姚姓較為集中的區域。運城有舜帝陵,舜帝姓姚,名重華,其祖先曾封於虞(今永濟市虞鄉鎮),故史稱虞舜。這裏留存著與姚姓起源相關的曆史文化遺跡,也吸引著眾多姚姓後裔前來尋根問祖。此外,太原、臨汾等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姚姓人口分布。
譚姓
- 起源:
- 主要源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給禹。周朝初分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以軍功獲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這支姒姓的後人以國為姓。
- 少數民族來源: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
- 變遷:
- 早期發展:譚氏起源於山東,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
- 向外遷徙: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此後,譚氏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布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
- 宋元明清時期: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布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 在山西省的分布:漢代時譚姓已在山西有分布。在山西省內,譚姓人口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在一些曆史悠久的城市和地區,如太原、大同、晉城等地可能有譚姓家族的聚居。隨著曆史的發展,譚姓人在山西不斷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群體,但總體數量在山西省的姓氏中不占優勢。
- 起源:
- 源自姬姓:據《春秋公子譜》《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春秋時,周武王姬發之弟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石昔,字石,又稱石石昔,為衛國賢臣。衛莊公死後,太子完立,是為衛桓公。後來衛莊公庶子州籲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石昔的兒子厚參與此事,被封為大夫。州籲為尋求衛人的支持,派厚去向石石昔求教,石石昔假意讓州籲和厚去向陳侯求情,暗中卻派人給陳侯去信,讓其將州籲和厚除掉。事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即衛宣公。石石昔大義滅親,迎立衛宣公有功,其孫駘仲以其名字中的石字為姓,是為河南石姓,史稱石姓正宗。
- 源自姬姓、子姓:春秋時期晉國有楊石我,字伯石,本姬姓;鄭國有公孫段,字子石,本子姓。他們的後人中有以先人名字中的石字作為姓的。
- 源自他族改姓:隋唐時西域石國有人遷入中原,乃以石為姓。南北朝時後魏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遷洛陽後改為漢姓單姓石。
- 變遷:
- 早期發展:石姓最早發祥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之後主要繁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
-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形成了五大聚居地。其中,向西經陝西到甘肅省境的石氏,在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一帶成為當地一大望族;向東或向北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又形成了四大望族,曆史上石姓有“武威、渤海、平原、上黨、河南”等郡望之稱。
- 唐五代時期:石姓在北方的大舉繁衍與當時的社會動亂和後趙、後晉的建立分不開。石姓的大舉南遷也正始於此時。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元光入閩開辟漳州,五代之時,已成為閩南地區的望族。
- 宋元明清時期:宋、元以後,石姓便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清時,遍及全國各地,其中以北方分布最為集中、廣泛,是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 在山西省的分布:山西是石姓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石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山西省有石姓
人,臨汾市
人,洪洞縣 4743 人。如今,石姓在山西的各個地區均有分布,如太原、大同、運城等地都有石姓人口聚居。
姚姓
- 起源:
- 源於舜帝姚重華:舜帝以姚為姓,在當帝之前,四嶽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帝讓他居住在媯河邊,他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改以媯為姓。後來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封他於陳(今河南周口),建有陳國,侯爵,史稱陳滿。他逝世後諡號為陳胡公。媯滿的後裔子孫傳至漢朝陳仲敬時,因避禍亂而遷居於吳興郡(浙江吳興),改古姓為媯姓,傳至舜帝 69 世嫡長孫姚平複改舜帝之姚姓,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吳興姚氏正宗。姚氏族人尊奉舜帝為得姓始祖。
- 源於“癸”: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幹。父娶母、兒子、女兒、母 + 父 = 合文等,其中女 + 癸 = 姚。
- 源於其他說法:有說法認為春秋早期有姚國,虞舜後代,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姚氏;還有源於羌族、蒙古族、滿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為姚氏的情況。
- 變遷:
- 先秦至秦代:姚姓自誕生後至春秋期間,主要在河南發展,到秦代以前,姚姓已經發展到了山西、廣西、四川等地。
- 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 384 年,姚姓建立了後秦政權,姚氏因為有了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
-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後秦政權消亡後,據《晉書》記載,劉裕將姚姓“餘宗遷於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這支姚姓的後裔。唐朝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
- 宋元明清時期:唐朝,姚姓首次進入福建,後不斷播遷外地。到了明清時期,姚姓進入台灣並開始播遷海外。
- 在山西省的分布:山西是姚姓較早到達的地區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在山西省內,運城等地是姚姓較為集中的區域。運城有舜帝陵,舜帝姓姚,名重華,其祖先曾封於虞(今永濟市虞鄉鎮),故史稱虞舜。這裏留存著與姚姓起源相關的曆史文化遺跡,也吸引著眾多姚姓後裔前來尋根問祖。此外,太原、臨汾等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姚姓人口分布。
譚姓
- 起源:
- 主要源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給禹。周朝初分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以軍功獲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這支姒姓的後人以國為姓。
- 少數民族來源: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
- 變遷:
- 早期發展:譚氏起源於山東,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
- 向外遷徙: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此後,譚氏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布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
- 宋元明清時期: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布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 在山西省的分布:漢代時譚姓已在山西有分布。在山西省內,譚姓人口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在一些曆史悠久的城市和地區,如太原、大同、晉城等地可能有譚姓家族的聚居。隨著曆史的發展,譚姓人在山西不斷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群體,但總體數量在山西省的姓氏中不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