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姓


    - 起源:


    - 源於子姓:上古商代的時候,有個諸侯國叫邊國,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後來邊國滅亡以後,邊伯的後代中有的就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邊氏,世代相傳。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平公的兒子叫禦戎,字子邊。子邊的後代有的以他的字作為姓氏,也形成了邊姓的一支。


    - 滿族老姓漢化:改為邊姓的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額爾吉氏等,以及加入滿族的邊氏(朝鮮族、漢族)等。


    -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蠻部領地巴亦答剌黑別勒赤兒,屬於以地名漢化為氏;出自元世祖孛爾隻斤·忽必烈之子孛爾隻斤·忽哥赤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博爾濟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 源於達斡爾族:達斡爾族阿拉邊前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後,達斡爾族、滿族阿拉邊前氏多冠漢姓為邊氏。


    - 變遷:


    - 邊姓得姓後很長一段時間繁衍於春秋宋國都城河南商丘,直到宋亡。下曆秦漢,逐漸散居今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等靠近古宋國的地域。


    - 西漢時,邊姓名人有與朱買臣、王朝合稱三長史之一的邊通。東漢時邊姓名人漸多,有任京兆尹的邊鳳,九江太守邊讓,尚書令邊韶,此三人均為陳留郡人,表明至少在東漢時邊姓陳留郡望已經形成。另有《董卓傳》中提到的金城人邊章等,表明邊姓已經在甘肅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規模。


    - 魏晉南北朝,邊姓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興旺,並有移居與之相鄰的隴西郡者。此際至隋,中原一帶戰亂不寧,邊姓經此動亂,漸散居今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


    - 隋唐兩代,邊姓主流依舊在北方繁衍,今山西、北京、天津均有邊姓人的蹤跡,河北、陝西、甘肅等地成為邊姓人繁衍的中心。


    - 唐末五代時,邊姓人活動之重心始向江南轉移。北宋中期,邊肅孫邊由於仕宦的緣故,由應天府楚丘(今河南滑縣)落籍於吳(今江蘇蘇州)。南宋至元,邊姓在今南部省份的分布區域愈廣,今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份均有邊姓人入遷,北方的內蒙亦有晉陝甘之邊姓入遷。


    - 明初,山西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京、天津等地。曆有清一代,邊姓逐漸散居於西南、東北和台灣等地。


    - 在天津的分布:隨著曆史上的人口遷徙和發展,邊姓在天津也有一定的分布。具體的分布區域可能較為分散,在天津的各個區縣可能都有邊姓人口居住。不過目前缺乏詳細的統計數據來準確描述邊姓在天津的具體分布情況。


    閆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


    - 相傳太伯的曾孫仲弈,被周武王姬發封在閆鄉(河北易水一帶),他的子孫因此就用閆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閆,稱閆氏。


    - 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小兒子生下來時,手上就有一個閆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釗封在閆城,他的子孫也姓閆,稱閆氏。


    - 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建立了晉國,到晉成公的時候,晉成公封自己的兒子懿在閆邑(山西夏縣一帶),晉朝滅亡以後,他的子孫就有人用閆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閆。


    - 源於羋姓:春秋時期,楚國有支係王族熊伯璵,他被封於閆邑(今湖北麻城),其後有大夫閆敖。在楚國滅權國之後,閻敖被封尹權,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楚閆氏。


    - 蒙古族漢化:蒙古族閻氏在 1955 年以後多有訛寫為閆氏者。


    -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今回族、土家族、壯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閆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閆氏,在 1955 年以後訛寫為閆氏。


    - 變遷:閆姓在曆史上經曆了不斷的遷徙和發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戰爭等因素,閆姓人口逐漸向各地擴散。例如,在明清時期,人口的遷徙較為頻繁,閆姓人口也隨之分布到了更多的地區。


    - 在天津的分布:天津的閆姓人口有一定的規模。他們可能是在曆史上不同時期從其他地區遷徙而來,逐漸在天津定居下來。具體的分布情況可能因曆史原因和家族傳承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些閆姓家族可能在天津的某些區縣形成了較為集中的聚居地,但同樣缺乏詳細的統計數據來準確描述。


    薛姓


    - 起源:


    -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的封地任,屬於以居邑為氏。黃帝的幼子禹陽之裔孫以邑為氏,形成任姓,其十二世孫奚仲,因發明車輛有功,被大禹賜封以薛(今山東藤州)為邑,稱薛侯。奚仲家人不少人以薛為氏,表示紀念,是為薛氏之始。後來奚仲曾一度遷居於邳(今山東棗莊薛城官橋鎮,一說微山湖地區)。


    - 源於媯姓:出自虞舜裔孫齊國丞相田嬰的封地薛,屬於以居邑為氏。田嬰曾被齊威王封於薛(今山東滕縣),他逝世後,田文襲封,仍以薛地為食邑。田文病逝後,其子孫爭位,被齊、魏兩國聯手共滅之。至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薛國故地被秦國設置為薛郡,田文的後裔徹底失卻封地,子孫分散各地。西漢初期,田文之孫田國、田陵遷徙到竹邑(今安徽宿縣)居住,並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為薛氏。


    -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但關於匈奴薛氏來源,因史料不詳,今已無從查考。


    -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幹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族的叱幹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中改為薛姓。


    -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薛延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薛延陀國滅亡後,部眾四散流徙,其中一部分人“以族為氏”,改姓了漢族的薛氏,分布於營州至平州一線(今遼寧朝陽至河北盧龍)。


    - 源於冒姓:出自唐朝武則天時期馮氏後裔馮小寶,原名馮小寶的薛懷義發跡後,其兄弟子侄乃至姻親裔孫紛紛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後沿襲不改。


    - 源於蒙古族: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係後裔子孫內附於明王朝,以元朝開國皇帝的蒙古稱號“大蒙古國薛禪汗”為漢姓,稱薛氏;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蒙古貴族托果齊姓薛名台,安置駐紮於平州新昌一帶,又賜瓦剌部首領托歡姓薛名斌,為原駐地甘肅土司,內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長獲帝王賜姓,有許多部族人等改漢姓為薛氏;蒙古族蘇尼特氏,亦稱薛尼特氏、雪尼特氏,後多冠漢姓為薛氏。


    -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今朝鮮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漢化改姓為氏。


    - 變遷:薛姓在曆史上不斷繁衍和遷徙。從發源地山東逐漸向周邊地區擴散,如向河南、安徽、江蘇、河北、遼寧等地遷徙。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薛姓人口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不斷地在各地分布和發展。


    - 在天津的分布:薛姓在天津也有一定的分布。他們可能是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到天津,如曆史上的移民、經商、做官等。在天津的各個區縣可能都有薛姓人口居住,一些薛姓家族可能在當地有著較長的曆史和傳承。


    總體而言,邊姓、閆姓、薛姓在天津市都有一定的分布,這些姓氏的起源變遷反映了中國曆史上的人口遷徙、民族融合等過程。但要更準確地了解這些姓氏在天津的具體分布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一眼看的楊豔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一眼看的楊豔茹並收藏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