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回去的那一年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再過一個多月就要過年,這一年新年過得特別早。
接連下了好幾場雪,下雪的時候空氣都是清新舒適的,雪片落下白色一片連著一片,幹淨美好。
阿爸阿媽也從城裏搬回鄉下過年。
“你既然回到家,就不能閑著,家裏不養閑人,以後家裏的活計都是你做,現在就接手!”
阿媽的身體不好,安明不在的時候都是阿姐幫忙做,阿媽打下手,她們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幹活,非常和諧快樂,時間過的很快,氛圍也很輕鬆。
可是因為安明從小不在母親身邊長大,又有不愉快相互陪伴的那麽幾年,後來出去讀書,和阿媽更加疏遠陌生,實在親熱不起來,即使假裝親熱,她也做不來。
加之讀書中途放棄讓老父親臉上無光。
阿媽本來就不讚成安明去讀書,總是打著阿奶的旗號,說是阿奶不同意。後來偶爾清醒的父親出於愧疚硬送她去學校,她和阿媽的關係就更差了。
傳說,母親最是了解自己的女兒,但是安明認為是假的。
記得有一次安明從本市回到老家時,那時候的關係依然陌生,但是表麵還算和諧,阿媽第一次主動問她喜歡吃什麽?
安明家幾個女兒,阿媽都知道她們的口味,特別是大阿妹和小阿妹考上大學之後,有時候和鄰居們如數家珍說著自己的女兒哪個好,那個孝順,都喜歡些什麽,等她們回來,也會用心提前做些好吃的。
但是阿媽從來不知道,安明喜歡什麽?
即使在關係緩解之後。
“你又從來沒告訴過我!”
是啊!安明從來沒有和阿媽聊過天講過家常理短生活趣事,記得剛從外婆家回來的那幾年,她甚至連阿媽都不會叫。
後來因為這個,老母親非常生氣,最終在村裏長舌婦的挑唆下,並且在她犯了一次小錯之後,老媽拿著掃把追著滿村子打了安明一上午。
現在家裏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單獨做,有時候大阿妹和小阿妹回家後,也會幫襯一下,但是被阿媽看到,就會被叫走。
安明依然是一個孤獨的存在沒有人可以說話的啞巴。
早上做好飯後她會把飯都盛好,然後送到廳裏,筷子擺好,她習慣性的拿著自己的那一份坐在不起眼的角落裏吃,等待家人們都吃好後,便開始一個小時的收拾。
她收拾的很慢,因為這個慢阿媽很嫌棄她浪費時間。
“不急,要慢慢的才能收拾幹淨。”
事情好像永遠做不完,收拾好後,後麵還有別的事情要做,安明就養成習慣慢慢地做,這件事情做完,接著再按阿媽的要求去做另外一件。
通常早飯收拾好之後,老母親會讓她洗全家的衣服。
如果是冬天,水太冷。每次洗衣服,手都會生凍瘡,剛開始隻是手背,然後到小指,到中指,再至無名指和食指,晚上睡到被窩遇熱就特別癢,還疼。
有時候她躲在被窩裏默默地流淚,心想著一年未見的老母親還是那麽討厭自己,如今這樣也是命運的懲罰。
持續一段時間的大雪,當雪停雪化之後,家裏的柴火就沒有剩下多少。
為了省錢,自從安明回來之後,家裏再也不用煤做早飯。如果早上柴火不夠燒,她就要起得很早,去東邊的地頭用麻繩扛些回來用。
因為起來時天還是很黑的,她怕黑,都是走村子中間的正街,有一次老爸不讓安明再走這條路,說給他丟人。
看她現在的樣子拖著一雙破爛好幾個洞的舊鞋,頭發也不梳,像雞窩一樣,臉也不洗,晚上睡覺的眼屎還掛在眼角,外衣褂子的扣子上下都扣歪,活脫脫一個傻子!
村子裏早起的那些阿爺阿奶看到她這個形象,便傳開說這孩子是因為智商問題被學校退回來的。
老父親聞言就不允許安明再走那條村裏最繁華的街道,讓其走村後麵小樹林旁邊那條無人的小道,表示這個還可以抄近道,不會很累,節省體力。
按照老父親的指示,安明一早手拿麻繩,腳踏塑料拖鞋迎著早上的霧氣出門拾柴。
就這樣日複一日,三個月後的某一天,安明的堂奶的女兒回來。
那天村裏來了好幾波人都是來看堂姑姑的,她是村裏第一位考上大學的女娃子。
考上大學不稀罕,考上大學的女娃子可就稀罕啦。
堂姑姑從小長得就矮小瘦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杠,沒啥力氣,田裏的農活做不了,家務活也是不利索,把堂爺給急的,但是就這一個女兒也寶貝,怎麽辦?
還好堂姑姑願意讀書,雖然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是耐著性子,願意坐在桌前看書寫作業,堂爺好像發現了新大陸,特地去學校給堂姑姑辦理五年級留級一年,說要讓她多學一年把底子打好,隻要能考上高中,就算有出息。
後來堂姑姑不負堂爺的期望,雖然不是拔尖,但是成績很穩的上了高中,也是考上高中的唯一女娃,別提堂阿爺臉上多有光,好多人都來向她請教教育子女的經驗。
最後堂姑姑還考上了北市工藝大專,大專可比中專要厲害多了,要知道當時能考上中專已經是光耀門楣了,現在還是大專,這事在鄉裏引起不小轟動。
今天是堂姑姑畢業考上公務員的第二年,她已經結婚,也是回門的日子。
“吃公家飯的回來了!”
村裏的這些人啊好像隻要遠遠的看上堂姑姑一眼就能雞犬升天,都興奮的跟個啥似的,安明有些不解,但也好奇這位神仙姑姑長什麽樣。
安明沒有想到過年前夕的幾天,這位姑姑會來安明家裏串門。
“小二丫小時候一直來我們家討饅頭吃。”
堂姑姑提起安明小時候的光輝曆史哈哈的笑起來,她還有兩個梨渦,堂姑姑真白,一點也不像田裏刨食的人黑不拉幾。
“你們還得感謝二丫不放棄的決心給你們討吃的,要知道我們家的門都被她拍破掉啦!”
接連下了好幾場雪,下雪的時候空氣都是清新舒適的,雪片落下白色一片連著一片,幹淨美好。
阿爸阿媽也從城裏搬回鄉下過年。
“你既然回到家,就不能閑著,家裏不養閑人,以後家裏的活計都是你做,現在就接手!”
阿媽的身體不好,安明不在的時候都是阿姐幫忙做,阿媽打下手,她們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幹活,非常和諧快樂,時間過的很快,氛圍也很輕鬆。
可是因為安明從小不在母親身邊長大,又有不愉快相互陪伴的那麽幾年,後來出去讀書,和阿媽更加疏遠陌生,實在親熱不起來,即使假裝親熱,她也做不來。
加之讀書中途放棄讓老父親臉上無光。
阿媽本來就不讚成安明去讀書,總是打著阿奶的旗號,說是阿奶不同意。後來偶爾清醒的父親出於愧疚硬送她去學校,她和阿媽的關係就更差了。
傳說,母親最是了解自己的女兒,但是安明認為是假的。
記得有一次安明從本市回到老家時,那時候的關係依然陌生,但是表麵還算和諧,阿媽第一次主動問她喜歡吃什麽?
安明家幾個女兒,阿媽都知道她們的口味,特別是大阿妹和小阿妹考上大學之後,有時候和鄰居們如數家珍說著自己的女兒哪個好,那個孝順,都喜歡些什麽,等她們回來,也會用心提前做些好吃的。
但是阿媽從來不知道,安明喜歡什麽?
即使在關係緩解之後。
“你又從來沒告訴過我!”
是啊!安明從來沒有和阿媽聊過天講過家常理短生活趣事,記得剛從外婆家回來的那幾年,她甚至連阿媽都不會叫。
後來因為這個,老母親非常生氣,最終在村裏長舌婦的挑唆下,並且在她犯了一次小錯之後,老媽拿著掃把追著滿村子打了安明一上午。
現在家裏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單獨做,有時候大阿妹和小阿妹回家後,也會幫襯一下,但是被阿媽看到,就會被叫走。
安明依然是一個孤獨的存在沒有人可以說話的啞巴。
早上做好飯後她會把飯都盛好,然後送到廳裏,筷子擺好,她習慣性的拿著自己的那一份坐在不起眼的角落裏吃,等待家人們都吃好後,便開始一個小時的收拾。
她收拾的很慢,因為這個慢阿媽很嫌棄她浪費時間。
“不急,要慢慢的才能收拾幹淨。”
事情好像永遠做不完,收拾好後,後麵還有別的事情要做,安明就養成習慣慢慢地做,這件事情做完,接著再按阿媽的要求去做另外一件。
通常早飯收拾好之後,老母親會讓她洗全家的衣服。
如果是冬天,水太冷。每次洗衣服,手都會生凍瘡,剛開始隻是手背,然後到小指,到中指,再至無名指和食指,晚上睡到被窩遇熱就特別癢,還疼。
有時候她躲在被窩裏默默地流淚,心想著一年未見的老母親還是那麽討厭自己,如今這樣也是命運的懲罰。
持續一段時間的大雪,當雪停雪化之後,家裏的柴火就沒有剩下多少。
為了省錢,自從安明回來之後,家裏再也不用煤做早飯。如果早上柴火不夠燒,她就要起得很早,去東邊的地頭用麻繩扛些回來用。
因為起來時天還是很黑的,她怕黑,都是走村子中間的正街,有一次老爸不讓安明再走這條路,說給他丟人。
看她現在的樣子拖著一雙破爛好幾個洞的舊鞋,頭發也不梳,像雞窩一樣,臉也不洗,晚上睡覺的眼屎還掛在眼角,外衣褂子的扣子上下都扣歪,活脫脫一個傻子!
村子裏早起的那些阿爺阿奶看到她這個形象,便傳開說這孩子是因為智商問題被學校退回來的。
老父親聞言就不允許安明再走那條村裏最繁華的街道,讓其走村後麵小樹林旁邊那條無人的小道,表示這個還可以抄近道,不會很累,節省體力。
按照老父親的指示,安明一早手拿麻繩,腳踏塑料拖鞋迎著早上的霧氣出門拾柴。
就這樣日複一日,三個月後的某一天,安明的堂奶的女兒回來。
那天村裏來了好幾波人都是來看堂姑姑的,她是村裏第一位考上大學的女娃子。
考上大學不稀罕,考上大學的女娃子可就稀罕啦。
堂姑姑從小長得就矮小瘦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杠,沒啥力氣,田裏的農活做不了,家務活也是不利索,把堂爺給急的,但是就這一個女兒也寶貝,怎麽辦?
還好堂姑姑願意讀書,雖然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是耐著性子,願意坐在桌前看書寫作業,堂爺好像發現了新大陸,特地去學校給堂姑姑辦理五年級留級一年,說要讓她多學一年把底子打好,隻要能考上高中,就算有出息。
後來堂姑姑不負堂爺的期望,雖然不是拔尖,但是成績很穩的上了高中,也是考上高中的唯一女娃,別提堂阿爺臉上多有光,好多人都來向她請教教育子女的經驗。
最後堂姑姑還考上了北市工藝大專,大專可比中專要厲害多了,要知道當時能考上中專已經是光耀門楣了,現在還是大專,這事在鄉裏引起不小轟動。
今天是堂姑姑畢業考上公務員的第二年,她已經結婚,也是回門的日子。
“吃公家飯的回來了!”
村裏的這些人啊好像隻要遠遠的看上堂姑姑一眼就能雞犬升天,都興奮的跟個啥似的,安明有些不解,但也好奇這位神仙姑姑長什麽樣。
安明沒有想到過年前夕的幾天,這位姑姑會來安明家裏串門。
“小二丫小時候一直來我們家討饅頭吃。”
堂姑姑提起安明小時候的光輝曆史哈哈的笑起來,她還有兩個梨渦,堂姑姑真白,一點也不像田裏刨食的人黑不拉幾。
“你們還得感謝二丫不放棄的決心給你們討吃的,要知道我們家的門都被她拍破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