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感動
方宏進坐著市委派的吉普車去往平山縣,一百公裏的柏油路,兩個多小時就走完了,剩下四十多裏土路,泥濘不堪,把方宏進顛簸壞了,還沒走過一半,就開始嘔吐,最後,胃裏食物吐了個幹淨,最後吐出的都是苦苦的膽汁。饒是這樣,公路盡頭,還有十多裏崎嶇山路,他不得不棄車步行,跟著平山縣委派的向導,走過狹窄的荊棘叢中的小路,到了救災現場,方宏進的雙手劃出血痕,人也折騰成了一灘泥。
搶險救災處有個地勢略高又比較平坦的地方,那裏架了一口大鍋,還有一堆粗瓷碗,幹活累了的人,就去那裏喝水、休息。
方宏進也被帶到了這裏,有人給了一碗熱水,他慢慢喝完,總算精神了些,他問身邊的一個民工:“俞書記到了嗎?”
“上午十點就到了。”
“怎麽可能這麽快?東渠和平山雖然相鄰,但兩個縣之間沒有柏油公路,全是土路……”想起那段土路,方宏進心裏就發怵。
“俞書記為了早點趕到,就沒有從公路上坐車過來,而是爬山走小路來的。”
“昨晚雨勢那麽大,山洪泥石流都有可能發生,多危險哪,他就不害怕?”方宏進十分吃驚,“太危險了。”
另一個民工感慨地說了一句:“俞書記說,若是坐車他天黑才能到,還搶什麽險啊,老百姓的命都沒了。”
方宏進還沒見過把自己置於這樣危險境地的幹部,心裏震動很大,他停了會兒,這才追問:“有沒有救出人來?”
“有的,十四個!”
“這麽多?”方宏進大吃一驚,他是山裏人,也曾聽說過這事兒,他還沒聽說被掩埋的人有救活的,“埋在泥裏的人,怎麽可能還活著?”
“唉,咱們都這麽想的,其實,穀家溝的人都是用石頭建的房子,房子很低,泥石流下來,有的就沒有坍塌,隻是被埋了。”
“那還不悶死呀?”
“這次比較幸運,泥石流很快就停了,有的房子上麵,蓋的泥土並不厚,大概還能透氣兒。”
第一個說話的民工反駁道:“根本不是那樣的,俞書記一來,就讓人把所有房屋的頂上清理出來,挖洞通風,不然,肯定都悶死了。”
這是措施得當,方宏進不由對俞和光起了一絲敬佩之心,有能力、又肯為了百姓拚命,這樣的官員,還真少見。
“俞書記人呢?”
“還在現場。”說話的民工指著施工的方向。
他身邊的民工感慨了一句:“唉!我長這麽大,這還是第一回 見這麽好的官兒,兩眼熬得紅彤彤,嗓子都啞了,聽說他昨晚在東渠,那裏也發了山洪,他一晚上都沒有睡,然後到了這裏,又是一天沒合眼。”這人說話不是平山口音,似乎是東渠人。
方宏進追問:“你知道東渠那邊怎麽樣?”
“俞書記早就讓人修了泄洪溝,當然沒事兒。”
“你是東渠的?”
“嗯,俞書記非要走山路,我們不放心,跟著過來了。”他回頭指了指,“我們二十幾個人。”
方宏進這還是第一次看到,老百姓這麽關心一個官員的,看來,這個俞和光,的確是一心為民,老百姓把他當親人一般對待呢。
一個穿戴略微好點兒,說話也沒那麽土,大概是個村幹部的接了一句:“瞧瞧,人家這官兒,真是為民著想,早早動手做預備,咱們這裏,唉,養了一群……”他瞥了方宏進一眼,沒說下去。
民工到了換班的時間,有幹部在大聲招呼,方宏進喝了水,又吃了一塊鐵餅子,精神好多了,便跟著民工來到挖掘現場。天已經黑了,臨時架起的太陽燈大放光明,剛才幹活的民工有秩序地撤下來,休息好的接替而上,整個搶險現場,工作緊張又有序,那邊,還有幾個葦席搭出的帳篷,一群穿白大褂的醫生,正在給病人施救。
方宏進看到幾個人圍在俞和光身邊勸說他:“俞書記,你去休息一會兒,現在工作已經捋順了,我們在這裏守著就行!”
俞和光很不高興得斜睨了他們一眼。
那幾個人頓時一臉慚愧:“俞書記,我們知道錯了,這不已經跟你學會怎麽搶救了?你放心,我保證在你休息的時候,眼睛都不多眨一下。”
方宏進在市委工作了這段時間,說話的人他是認識的,平山縣********馬紅軍。
俞和光沒有說話,大概也說不出來了,他推了馬紅軍一把,做了個手勢,意思讓他帶人,在另一方開始挖掘搶救。
馬紅軍的眼睛在燈光下,閃過一絲亮光,他哭了。
方宏進也覺得嗓子發堵,鼻子發酸,看著脊梁挺直,站在燈下的俞和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這才是真正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好官兒,他在市委看到的那些,幾乎全都是嘴裏唱著高調,心裏打著算盤,隻為自己升官發財的偽君子。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以前,不管別人如何誇讚俞和光,方宏進都有些不相信,覺得他們言過其實。因為他接觸的官員,從晉為群到趙博文,哪個不是說一套做一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可現在才幾個小時,就徹底改變了他的認識。
方宏進是個才子,才子總是有幾分傲氣的,輕易不會服氣一個人,但真的看對了眼,這種敬佩、愛戴、心悅誠服的情感,就是是打心眼裏發出、不摻一點假的。
穀家溝搶險,一共用了兩天時間,共救出三十九個人,村裏其餘的八十四人,全都不幸遇難。事情告一段落,俞和光給晉為群打了電話:“我現在正在回睿城的路上,大雨過後,最容易滑坡,晉書記,你開個會,拿出個章程。”
晉為群心裏很不高興,嫌俞和光指揮他了,但事關重大,若是在出現險情,他這********就別當了,他還是乖乖開了個電話會議,讓各縣各鄉幹部,一定做好救災工作。
方宏進坐著市委派的吉普車去往平山縣,一百公裏的柏油路,兩個多小時就走完了,剩下四十多裏土路,泥濘不堪,把方宏進顛簸壞了,還沒走過一半,就開始嘔吐,最後,胃裏食物吐了個幹淨,最後吐出的都是苦苦的膽汁。饒是這樣,公路盡頭,還有十多裏崎嶇山路,他不得不棄車步行,跟著平山縣委派的向導,走過狹窄的荊棘叢中的小路,到了救災現場,方宏進的雙手劃出血痕,人也折騰成了一灘泥。
搶險救災處有個地勢略高又比較平坦的地方,那裏架了一口大鍋,還有一堆粗瓷碗,幹活累了的人,就去那裏喝水、休息。
方宏進也被帶到了這裏,有人給了一碗熱水,他慢慢喝完,總算精神了些,他問身邊的一個民工:“俞書記到了嗎?”
“上午十點就到了。”
“怎麽可能這麽快?東渠和平山雖然相鄰,但兩個縣之間沒有柏油公路,全是土路……”想起那段土路,方宏進心裏就發怵。
“俞書記為了早點趕到,就沒有從公路上坐車過來,而是爬山走小路來的。”
“昨晚雨勢那麽大,山洪泥石流都有可能發生,多危險哪,他就不害怕?”方宏進十分吃驚,“太危險了。”
另一個民工感慨地說了一句:“俞書記說,若是坐車他天黑才能到,還搶什麽險啊,老百姓的命都沒了。”
方宏進還沒見過把自己置於這樣危險境地的幹部,心裏震動很大,他停了會兒,這才追問:“有沒有救出人來?”
“有的,十四個!”
“這麽多?”方宏進大吃一驚,他是山裏人,也曾聽說過這事兒,他還沒聽說被掩埋的人有救活的,“埋在泥裏的人,怎麽可能還活著?”
“唉,咱們都這麽想的,其實,穀家溝的人都是用石頭建的房子,房子很低,泥石流下來,有的就沒有坍塌,隻是被埋了。”
“那還不悶死呀?”
“這次比較幸運,泥石流很快就停了,有的房子上麵,蓋的泥土並不厚,大概還能透氣兒。”
第一個說話的民工反駁道:“根本不是那樣的,俞書記一來,就讓人把所有房屋的頂上清理出來,挖洞通風,不然,肯定都悶死了。”
這是措施得當,方宏進不由對俞和光起了一絲敬佩之心,有能力、又肯為了百姓拚命,這樣的官員,還真少見。
“俞書記人呢?”
“還在現場。”說話的民工指著施工的方向。
他身邊的民工感慨了一句:“唉!我長這麽大,這還是第一回 見這麽好的官兒,兩眼熬得紅彤彤,嗓子都啞了,聽說他昨晚在東渠,那裏也發了山洪,他一晚上都沒有睡,然後到了這裏,又是一天沒合眼。”這人說話不是平山口音,似乎是東渠人。
方宏進追問:“你知道東渠那邊怎麽樣?”
“俞書記早就讓人修了泄洪溝,當然沒事兒。”
“你是東渠的?”
“嗯,俞書記非要走山路,我們不放心,跟著過來了。”他回頭指了指,“我們二十幾個人。”
方宏進這還是第一次看到,老百姓這麽關心一個官員的,看來,這個俞和光,的確是一心為民,老百姓把他當親人一般對待呢。
一個穿戴略微好點兒,說話也沒那麽土,大概是個村幹部的接了一句:“瞧瞧,人家這官兒,真是為民著想,早早動手做預備,咱們這裏,唉,養了一群……”他瞥了方宏進一眼,沒說下去。
民工到了換班的時間,有幹部在大聲招呼,方宏進喝了水,又吃了一塊鐵餅子,精神好多了,便跟著民工來到挖掘現場。天已經黑了,臨時架起的太陽燈大放光明,剛才幹活的民工有秩序地撤下來,休息好的接替而上,整個搶險現場,工作緊張又有序,那邊,還有幾個葦席搭出的帳篷,一群穿白大褂的醫生,正在給病人施救。
方宏進看到幾個人圍在俞和光身邊勸說他:“俞書記,你去休息一會兒,現在工作已經捋順了,我們在這裏守著就行!”
俞和光很不高興得斜睨了他們一眼。
那幾個人頓時一臉慚愧:“俞書記,我們知道錯了,這不已經跟你學會怎麽搶救了?你放心,我保證在你休息的時候,眼睛都不多眨一下。”
方宏進在市委工作了這段時間,說話的人他是認識的,平山縣********馬紅軍。
俞和光沒有說話,大概也說不出來了,他推了馬紅軍一把,做了個手勢,意思讓他帶人,在另一方開始挖掘搶救。
馬紅軍的眼睛在燈光下,閃過一絲亮光,他哭了。
方宏進也覺得嗓子發堵,鼻子發酸,看著脊梁挺直,站在燈下的俞和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這才是真正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好官兒,他在市委看到的那些,幾乎全都是嘴裏唱著高調,心裏打著算盤,隻為自己升官發財的偽君子。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以前,不管別人如何誇讚俞和光,方宏進都有些不相信,覺得他們言過其實。因為他接觸的官員,從晉為群到趙博文,哪個不是說一套做一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可現在才幾個小時,就徹底改變了他的認識。
方宏進是個才子,才子總是有幾分傲氣的,輕易不會服氣一個人,但真的看對了眼,這種敬佩、愛戴、心悅誠服的情感,就是是打心眼裏發出、不摻一點假的。
穀家溝搶險,一共用了兩天時間,共救出三十九個人,村裏其餘的八十四人,全都不幸遇難。事情告一段落,俞和光給晉為群打了電話:“我現在正在回睿城的路上,大雨過後,最容易滑坡,晉書記,你開個會,拿出個章程。”
晉為群心裏很不高興,嫌俞和光指揮他了,但事關重大,若是在出現險情,他這********就別當了,他還是乖乖開了個電話會議,讓各縣各鄉幹部,一定做好救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