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豬博弈”是博弈論中一個著名的案例。假設豬圈裏有一頭大豬和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製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
- 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
不同情況分析
- 大豬按按鈕,小豬等待:此時大豬吃到的食物為10 - 2 = 8個單位(因為按按鈕付出2單位成本),小豬可以不勞而獲吃到4個單位。這是因為大豬跑去按按鈕,在它跑回來的過程中,小豬先吃到食物,按照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所以小豬吃到4個單位。
- 小豬按按鈕,大豬等待:小豬跑去按按鈕,付出2單位成本,回來後隻能吃到1個單位(按照大豬先到槽邊收益比9∶1),大豬能吃到9個單位。
- 大小豬同時按按鈕:大豬收益是7 - 2 = 5個單位,小豬收益是3 - 2 = 1個單位。
最終策略
- 小豬經過分析會發現,自己按按鈕得不償失,所以它最好的策略是等待大豬去按按鈕,然後坐享其成。而大豬雖然知道小豬會等,但它為了吃到食物,隻能自己去按按鈕。
- 這一博弈體現了在某些情況下,“搭便車”的策略可能是小豬(實力較弱的一方)的最優選擇,而實力較強的大豬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責任來獲取相對多的利益。這種博弈在經濟領域(如大企業和小企業在創新投入上的策略)、公共事務等諸多場景都有所體現。
在“智豬博弈”中,底層邏輯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從收益和成本角度看,參與者會衡量自己采取行動的付出與收獲。對於小豬來說,按按鈕的成本相對其可能獲得的收益過高,因為無論它先到還是後到食槽,自己按按鈕得到的食物都較少,而成本不變。所以綜合考慮成本與收益,小豬選擇等待是更有利的。
從理性決策角度來講,博弈的雙方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豬知道小豬可能會等待,但自己為了獲取相對較多的食物,即便要付出按按鈕的成本,在理性權衡後,也會選擇去按按鈕,這是基於它能獲得比不按按鈕更多利益的考慮。
從策略依賴角度,小豬的最優策略依賴於大豬的行動。因為大豬的體型和食量決定了它有足夠的動力去獲取食物,小豬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巧妙地選擇等待這種“搭便車”策略。這體現出參與者會根據彼此的利益訴求和可能的行動,來確定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除了最原始的“智豬博弈”模型,還有很多與之類似的經典案例。
市場創新案例
- 在技術創新投入方麵,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就存在類似“智豬博弈”的情況。例如在智能手機行業,操作係統的創新研發成本很高。大企業(相當於大豬)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為了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獲取更多利潤,會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操作係統的研發。而小企業(相當於小豬)可能會選擇等待大企業研發出新技術後,借鑒或使用大企業的成果,專注於一些外觀設計、周邊配件等投入成本較低的創新領域。
公共產品提供案例
- 在一個小區內,有高檔住宅和普通住宅的業主。對於小區公共設施的改善,如安裝新的健身器材。高檔住宅的業主(大豬)因為更在意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且他們在經濟上更有能力承擔費用,所以會積極推動並願意承擔大部分費用(相當於按按鈕付出成本)。普通住宅的業主(小豬)可能會選擇等待高檔住宅業主行動,然後享受新健身器材帶來的便利,而不用首先付出成本去推動這件事。
團隊合作案例
- 在一個項目組中,有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員工和剛入職的新員工。對於一些複雜、有難度的工作任務(相當於按按鈕獲取食物),老員工(大豬)為了項目的成功、自己的業績和職業聲譽,會主動承擔並解決這些任務,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從中獲取的利益(如升職、獎勵)較多。新員工(小豬)可能會先觀察學習,等待老員工完成關鍵任務後,再參與一些相對簡單的輔助工作,從中獲得成長收益。
在社交應用領域,“智豬博弈”的邏輯也有所體現。
內容創作方麵
- 社交平台上的大v和普通用戶:大v(相當於大豬)擁有眾多粉絲,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增加粉絲粘性和獲得更多關注,會積極地創作高質量內容。這就像是“按按鈕”,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甚至可能要投入一定的金錢。例如,一個美妝大v要不斷購買新品、試用、拍攝精美的化妝教程視頻,這個過程是有成本的。而普通用戶(相當於小豬)很多時候會選擇瀏覽大v的內容,轉發、評論,借助大v的內容來豐富自己的社交動態,自己卻不用花費大量精力去創作內容。
新功能推廣方麵
- 社交應用開發者和用戶群體:當社交應用推出新功能時,開發者(大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開發和推廣。例如,一個新的社交遊戲功能,開發者要設計遊戲規則、進行測試、修複漏洞等,這是巨大的前期成本。而部分用戶(小豬)會等待開發者推廣新功能並且看到其他活躍用戶嚐試反饋良好後,才開始使用這個新功能。這些用戶享受新功能帶來的便利和樂趣,而不用像開發者那樣為開發新功能承擔風險和成本。
社交活動組織方麵
- 活躍組織者和普通參與者:在一些社交群組中,總有一些活躍的組織者(大豬),他們會發起聚會、線上活動等。他們要負責聯係場地、確定時間、通知人員等諸多事務,這是有組織成本的。而普通參與者(小豬)往往隻需等待組織者安排好一切後,直接參加活動,享受社交帶來的樂趣,而不用像組織者那樣付出諸多精力來推動活動開展。
- 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
不同情況分析
- 大豬按按鈕,小豬等待:此時大豬吃到的食物為10 - 2 = 8個單位(因為按按鈕付出2單位成本),小豬可以不勞而獲吃到4個單位。這是因為大豬跑去按按鈕,在它跑回來的過程中,小豬先吃到食物,按照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所以小豬吃到4個單位。
- 小豬按按鈕,大豬等待:小豬跑去按按鈕,付出2單位成本,回來後隻能吃到1個單位(按照大豬先到槽邊收益比9∶1),大豬能吃到9個單位。
- 大小豬同時按按鈕:大豬收益是7 - 2 = 5個單位,小豬收益是3 - 2 = 1個單位。
最終策略
- 小豬經過分析會發現,自己按按鈕得不償失,所以它最好的策略是等待大豬去按按鈕,然後坐享其成。而大豬雖然知道小豬會等,但它為了吃到食物,隻能自己去按按鈕。
- 這一博弈體現了在某些情況下,“搭便車”的策略可能是小豬(實力較弱的一方)的最優選擇,而實力較強的大豬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責任來獲取相對多的利益。這種博弈在經濟領域(如大企業和小企業在創新投入上的策略)、公共事務等諸多場景都有所體現。
在“智豬博弈”中,底層邏輯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從收益和成本角度看,參與者會衡量自己采取行動的付出與收獲。對於小豬來說,按按鈕的成本相對其可能獲得的收益過高,因為無論它先到還是後到食槽,自己按按鈕得到的食物都較少,而成本不變。所以綜合考慮成本與收益,小豬選擇等待是更有利的。
從理性決策角度來講,博弈的雙方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豬知道小豬可能會等待,但自己為了獲取相對較多的食物,即便要付出按按鈕的成本,在理性權衡後,也會選擇去按按鈕,這是基於它能獲得比不按按鈕更多利益的考慮。
從策略依賴角度,小豬的最優策略依賴於大豬的行動。因為大豬的體型和食量決定了它有足夠的動力去獲取食物,小豬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巧妙地選擇等待這種“搭便車”策略。這體現出參與者會根據彼此的利益訴求和可能的行動,來確定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除了最原始的“智豬博弈”模型,還有很多與之類似的經典案例。
市場創新案例
- 在技術創新投入方麵,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就存在類似“智豬博弈”的情況。例如在智能手機行業,操作係統的創新研發成本很高。大企業(相當於大豬)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為了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獲取更多利潤,會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操作係統的研發。而小企業(相當於小豬)可能會選擇等待大企業研發出新技術後,借鑒或使用大企業的成果,專注於一些外觀設計、周邊配件等投入成本較低的創新領域。
公共產品提供案例
- 在一個小區內,有高檔住宅和普通住宅的業主。對於小區公共設施的改善,如安裝新的健身器材。高檔住宅的業主(大豬)因為更在意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且他們在經濟上更有能力承擔費用,所以會積極推動並願意承擔大部分費用(相當於按按鈕付出成本)。普通住宅的業主(小豬)可能會選擇等待高檔住宅業主行動,然後享受新健身器材帶來的便利,而不用首先付出成本去推動這件事。
團隊合作案例
- 在一個項目組中,有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員工和剛入職的新員工。對於一些複雜、有難度的工作任務(相當於按按鈕獲取食物),老員工(大豬)為了項目的成功、自己的業績和職業聲譽,會主動承擔並解決這些任務,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從中獲取的利益(如升職、獎勵)較多。新員工(小豬)可能會先觀察學習,等待老員工完成關鍵任務後,再參與一些相對簡單的輔助工作,從中獲得成長收益。
在社交應用領域,“智豬博弈”的邏輯也有所體現。
內容創作方麵
- 社交平台上的大v和普通用戶:大v(相當於大豬)擁有眾多粉絲,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增加粉絲粘性和獲得更多關注,會積極地創作高質量內容。這就像是“按按鈕”,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甚至可能要投入一定的金錢。例如,一個美妝大v要不斷購買新品、試用、拍攝精美的化妝教程視頻,這個過程是有成本的。而普通用戶(相當於小豬)很多時候會選擇瀏覽大v的內容,轉發、評論,借助大v的內容來豐富自己的社交動態,自己卻不用花費大量精力去創作內容。
新功能推廣方麵
- 社交應用開發者和用戶群體:當社交應用推出新功能時,開發者(大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開發和推廣。例如,一個新的社交遊戲功能,開發者要設計遊戲規則、進行測試、修複漏洞等,這是巨大的前期成本。而部分用戶(小豬)會等待開發者推廣新功能並且看到其他活躍用戶嚐試反饋良好後,才開始使用這個新功能。這些用戶享受新功能帶來的便利和樂趣,而不用像開發者那樣為開發新功能承擔風險和成本。
社交活動組織方麵
- 活躍組織者和普通參與者:在一些社交群組中,總有一些活躍的組織者(大豬),他們會發起聚會、線上活動等。他們要負責聯係場地、確定時間、通知人員等諸多事務,這是有組織成本的。而普通參與者(小豬)往往隻需等待組織者安排好一切後,直接參加活動,享受社交帶來的樂趣,而不用像組織者那樣付出諸多精力來推動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