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寬的每天從學校到家裏去吃飯,可謂是二點一線的生活,不僅是方便了陶寬媽做飯,以前陶磊和陶寬要帶菜去學校裏吃,家裏總得給兄弟倆準備些葷菜,最多的就是臘肉。陶家的生活水平在銀井灣裏,算是比較好的人家。生產隊裏有陶寬爺爺去掙工分,家裏有陶寬媽打理,外麵有陶寬爹不分天晴下雨都去掙的手藝錢,因為沒有太多的開支,陶寬爹賺來的錢也特別得容易存起來,沒有幾年家庭的存款就穩穩妥妥多了起來。家裏有了錢,陶寬媽每年自己養的豬也就不再出售,除了給陶寬媽的娘家帶點去,餘下的豬肉都由陶寬媽醃製。陶寬媽醃製臘肉的手藝又不差,幾乎就沒有被陶寬媽醃製壞了的臘肉。等過了正月,別人家沒有了臘肉,而陶家的臘肉才開始慢慢得拿出吃。陶磊和陶寬也正好要帶菜,把臘肉做起來是最好的選擇。陶寬媽也會隨著季節不同而變換著做臘肉的方法。在三四月期間,田裏僅有的蘿卜都吃完了的時候,陶寬媽就用臘肉燉黃豆。這樣的臘肉很香,但黃豆更香且有些糜爛,不僅有臘肉的香還有黃豆被煮爛後的鮮,陶磊和陶寬就這樣每天帶著臘肉燉好的黃豆或者是豇豆,去學校吃飯。但也有為了調節兄弟倆的口味,而炒醃菜和黃豆帶到學校裏去吃。到了辣椒成熟的時候,就是辣椒炒肉帶得多些,陶磊和陶寬這幾年也就這樣過來了,絲毫沒有厭煩臘肉。現在好了,陶磊升到初中去讀書了,陶寬一個人更不願在學校的食堂打飯吃,回家是有些累,但家裏的菜更新鮮,而且菜的種類多些,隻不過是陶寬走回家要累些,但卻卻練就了陶寬一個結實的身體。陶寬上到五年級的時候,學校的校長還是那個瘦小精煉的校長,校長也猶如保護神般得嗬護著這些孩子成長,陶寬也是受益者之一。有了個開明的校長,新來的秦老師很快得和校長溝通好,五年級的學生開始了晚自習。此時的陶寬卻不能跟著陶磊去砍柴了,而是利用星期天,兄弟倆用力得去砍柴來彌補陶寬從星期一到星期六不能砍柴的缺口。陶寬爺爺此時也更衰老了,幾乎不能去山裏砍柴,更別說去生產隊裏掙工分了,做得最多的就是在地裏種菜。即使是種菜,對於其中挖地這樣辛苦的體力活也不能做了,要麽是陶磊幫著陶寬爺爺挖地,要麽就是陶寬媽挑些空餘時間去幫著陶寬爺爺挖地了。這樣的日子比起陶寬爺爺以前可以到生產隊裏去掙工分卻有些艱難了很多,但陶家的一家人卻更團結,一起扛起生活的壓力,陶寬也慢慢得體驗到了自己家裏的艱難。從星期一到星期六,陶寬都很抓緊從學校回家去,盡快得吃口飯,至於菜,則大多數是中午的剩菜,倒點菜湯和著飯以極快的速度吃飽了飯,接著就從家裏走到學校裏去。因為秦老師夫婦是外地過來的,自然也會從別的學校帶來不同的試卷,供大家學習用。在那個沒有複印機的時代,即使是油印也很匱乏的時代,能從別的學校拿來不同的試卷本來就是一個奇跡,唯一能做的就是大夥輪流得把試卷往黑板上抄,同學們則是在下麵用筆抄,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直到陶寬到了中學的時候,才看到了油印機,即使是有油印機,開銷也還是很大的,不是誰想去印就能去印的。第一,油印機最開始的不是印,而是在鋼板上往蠟紙上刻字。這個環節至關重要,能不能印出一張好點的講義或者是試卷,首先就得刻鋼板。而刻鋼板就得有一手過硬的硬筆字。沒有投影儀的時代,老師傳授給學生的手段隻是在黑板寫粉筆字。而寫得一手過硬的硬筆字的老師並不多,能去刻鋼板的老師在一個學校也就那麽的幾個人,有些師資力量不好的學校還沒有,但不能說沒有了刻鋼板的老師就不能印試卷或者是教材了,這樣一來就得到別的學校去請人幫忙。而陶寬現在的五年級,壓根就沒有這麽一套器材,或者說就沒有這方麵的意識,往黑板上抄試卷就是同學們認為是最簡單最有用的方法。陶寬的字受著陶磊的影響,粉筆字不是很好,但卻能讓同學們認得,這樣陶寬就被秦老師安排在幫著老師一塊兒往黑板上抄寫試卷。這也無形中增加了陶寬的工作量,壓縮了陶寬休息的時間,但帶來效果也是其他同學所不能擁有的。每張試卷的抄寫讓陶寬增加了記憶,加深了印象,別人能考個七十多分就很不錯了,但陶寬卻能比其他人多考個十分的樣子。而這些隱秘的功效更是其他同學所不能參透的,隻有秦老師和黃老師有這方麵的觸動。除了多抄寫幾份試卷,其他的課程也還是和普通學生一樣得進行。每天也會被安排打掃衛生,參加學校的值周巡回,這陶寬都有份,陶寬雖然忙,但很踏實,最主要的還是陶寬自己都能感覺到的:自己的成績穩步提升。陶寬的成績好了,和秦老師的關係也就慢慢得建立了起來,陶寬不僅是幫著秦老師和黃老師去抄寫試卷,也會幫著秦老師去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畢竟像秦老師這樣外來的老師是有著很大的不方便,但有了陶寬的幫忙,事情就簡單了很多,陶寬的人緣好,不僅是在銀井灣,就是在銀井灣隔壁完小的村子裏,也還是走著很多的人認識陶寬,畢竟陶寬在這個村子裏也生活了六七年,陪著陶磊讀書有個二年,而自己現在又到了五年級了,每天走路來上學,大家都認得陶寬是陶篾匠家裏的孩子,誰家有個篾匠散活,叫到陶寬帶,陶寬都會幫忙帶到自己家裏去修理,而後在陶寬爹修理好之後帶回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