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鍋邊的孩子,就盼望著做飯的能高抬貴手,給點蛋皮吃,哪怕是一小塊,甚至是邊角上那一粒焦了的蛋皮,也會讓自己回味很久。不管是大戶人家還是像老陶家這樣的二三口人的家庭吃肉固然少,但攤個蛋皮也不是次數很多的,要麽是有客人來了,要麽就是在農忙時候,勞動強度大,需要補充的時候,才有這樣的美食。所以孩子能在做飯的手下分得一小塊蛋皮也不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像林家這樣的孩子多,家境又是很好的家庭就更難得了。家裏做飯的不一定是母親,最多的是奶奶,因為奶奶年齡大,做不了體力活,在家燒個飯也是比較合適的,再就是家裏有姐姐這樣人家,姐姐還沒有出嫁,年齡都不是太大的,能在家裏幫著大人看看弟妹,順便做飯罷了。除了母親,其他的人做飯都有私心的,尤其是奶奶,家裏有四五個兒子的,到了孫子輩,人就更多了,每人分一小塊,蛋皮就明顯的少了,也是不現實的,老人都希望多放點水,把蛋皮多煮點。隻有這樣,大家才可以平均得分配到蛋皮的數量,不至於被一個人或者少數的幾個人吃了,因此,即使是孩子圍在鍋邊,做飯的奶奶也會鐵麵無私,一丁點也不給孩子,孩子也不可能到齊,還有在外麵做事的,稍微大點的孩子呢,哪能這樣分呢。還有就是家裏的兒子多的,兒媳婦都在外麵做事的,誰家孩子吃了到蛋皮,誰家孩子沒有吃到蛋皮,就有了紛爭,兒媳婦之間就有了矛盾,說自己的婆婆看重的是誰家的孩子,看不起誰家的孩子,也許就一小塊蛋皮卻可能影響著家庭的團結,這都是做奶奶的難處。不是奶奶做飯的,是家裏的其他人做飯的也有著這樣的顧慮,人與人之間很多事不是親情來決定的,誰和誰比較投緣,都有可能,尤其是性格不合的人,有些姐姐看著自己家裏的弟弟不是很順眼,但卻對堂弟有更好的感情,有了感情的成分在裏麵,分吃的東西自然就有了好壞之分,即使要給也不可能當麵給,而是背後給,但還是要交代孩子,不要說,而孩子們個人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比較內涵,隻要吃到了就會聽做飯的人的交代,悄無聲息得吃了,而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炫耀,即使拿到蛋皮的孩子也不會一口吃掉,他得拿著蛋皮到村莊裏找自己的夥伴,給他們看看,自己的蛋皮,即使是蛋皮涼了,也沒有了剛才的香味了,但依然值得很炫耀,尤其是對那些曾經因為某個東西沒有給自己吃的夥伴,更要讓他們看看,自己家裏攤的蛋皮有多好吃,有多香。而所有的這一切,在陶寬爹的眼裏沒有了用武之地,老陶家隻有陶寬爹一個孩子,而做飯的都是陶寬爺爺本人,而沒有今天奶奶做飯,明天嬸嬸做飯,後天又是哪個堂姐做飯的,況且誰做飯也並不一定會做好吃,尤其是做攤蛋皮這樣的好菜。老陶家卻不同,就父子二人,沒有太多的人參與,人越多,出現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概率就大多了。而真正是大家庭的,相對得到的概率就平均了很多。但銀井灣這樣的大家庭卻沒有,在陶寬爺爺的那個時代,整個銀井灣能有爺爺奶奶的,又有著幾兄弟沒有分家的大家庭就沒有,到了陶寬爹的那個時代才有一戶,但也沒有維持多久,就徹底得分家了。人多的家庭有著人多家庭的好處,人少的家庭有著人少家庭的方便。老陶家就是這樣。陶寬爺爺從自己的女人走了以後,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哪怕是有著一點好吃的東西,陶寬爺爺都留給陶寬爹吃,陶寬爹小,隻能在家裏吃點好的,陶寬爺爺不同,陶寬爺爺有著別人沒有的技能,能出去掙口好吃的,家裏的好吃的都留給陶寬爹。家裏的好菜也是其他人家不曾有的,別說是蛋皮這樣的食物,就是臘肉或者更金貴的板鴨之類的,陶寬爺爺也都有。但一年到頭卻吃得很少。所以,陶寬爺爺攤個蛋皮的時候,都會多放點山粉,盡量把蛋皮攤得多些,為的是在蛋皮攤熟的時候,可以分點陶寬爹吃,陶寬爺爺看著陶寬爹吃好吃東西的表情,陶寬爺爺還是有些開心的。因此,家裏攤蛋皮的時候,陶寬爹根本就不用守在鍋邊,而盡可能得出去玩,碰到陶寬爺爺心情好的時候,不管陶寬爹是不是想吃攤熟的蛋皮,陶寬爺爺都會給陶寬爹留些,但決沒有攤個蛋皮不煮都留給陶寬爹吃,陶寬爺爺知道:孩子不能慣著,尤其是男孩,心疼孩子得有個度,不能什麽事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人都吃五穀雜糧,就沒有不病不災的說法,陶寬爺爺最不願看到的是:陶寬爹還沒有長大,自己就因為有個不測而讓陶寬爹一個人孤苦伶仃,但想歸想,陶寬爺爺還是很順利得照顧陶寬爹長大直到陶寬爹娶媳婦生了陶寬和陶磊。陶寬爺爺對於吃的東西還是很扣苛陶寬爹的,就怕陶寬爹吃好了,養成好吃懶做習慣,那真的是毀了孩子,而這樣的結果也不是陶寬爺爺願意看到的。在陶寬爹學會了炒飯的時候,陶寬爺爺就沒有再讓陶寬爹學更多的東西,而隻是讓陶寬爹能有個粗菜淡飯,求個溫飽就滿足了。而能做到這樣的隻有個條件就可以:那就是把茶油藏好。攤蛋皮沒有油就沒有戲,油少了就根本做不了攤蛋皮這樣的菜。陶寬爺爺甚至把家裏的油放到別人的家裏,以此造成家裏的茶油短缺的現象,來斷了陶寬爹想吃好的念想。陶寬爹也曾吃過夥伴們給自己吃的蛋皮碎,卻遠沒有自己的爹給自己攤的蛋皮香,陶寬爹也曾要求過陶寬爺爺給自己攤個蛋皮當飯吃,卻讓陶寬爺爺給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