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氣憤至極,幾乎無法自製,突然便從馬背上跌了下來。
旁邊的隨從急忙將他扶回船上。
消息很快傳來:
“劉備和諸葛亮正在前山頂上飲酒娛樂。”
周瑜聽後怒火中燒,咬牙切齒地說道:
“他們以為我不能拿下西川嗎?”
“我發誓一定要拿下!”
正當他氣憤不已時,傳來消息,說吳侯派弟弟孫瑜來助陣。
周瑜立刻接見了孫瑜,孫瑜告訴他說:
“我奉兄命前來幫助都督。”
於是,周瑜立即命令軍隊加快前進。
軍隊行至巴丘時,又收到消息,說上遊有關平和劉封兩人帶領的軍隊截斷了水路,這讓周瑜更加憤怒。
正在此時,又有消息傳來,稱孔明派人送來了信。
周瑜拆開信封,看到信中寫道:
“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
“亮自柴桑一別,至今始終念念不忘。”
“聽聞足下欲征伐西川,亮暗自以為這事不可行。”
“益州的人民強大,地形險要,劉璋雖然薄弱,但足以自保。”
“如今調兵遠征,運兵跨越萬裏之遙,想要一舉取得全勝,即便是吳起也無法理順這場戰局。”
“孫武也未必能安穩後勤。”
“曹操在赤壁一戰中失利,豈能短時間內忘記複仇?”
“如今,足下即將興兵遠征,倘若曹操乘虛而至,江南便會化為齏粉。”
“亮不忍坐視此事,特此告知。”
“希望都督能深思熟慮。”
周瑜看完信後,長歎一聲,叫來左右,拿來紙筆,寫信給吳侯孫權。
他召集眾將領說:
“我並非不願意為國效忠,但天命已盡。”
“你們要盡心為吳侯效力,共同完成大業。”
他說完話後便陷入了昏迷,漸漸蘇醒過來後,不禁仰天長歎道:
“既然有了周瑜,為什麽又有諸葛亮?”
他連續叫了幾聲,最終死去,享年三十六歲。
後人感慨不已,寫下詩篇:
赤壁仍留英勇豪傑的痕跡,年輕時已聲名顯赫。
琴聲和歌聲中知其高雅誌向,酒杯中辭別了良朋。
曾經拜訪過三千斛的糧倉,常常指揮十萬大軍。
巴丘成了他終結一生的地方,我在這裏憑吊,心中無盡的傷感。
周瑜的棺木停放在巴丘,眾將士將他遺留下的信封好,派人快馬加鞭地送報孫權。
孫權得知周瑜的死訊後,痛哭失聲。
拆開信看,原來是周瑜推薦魯肅接替他的職位,信中簡略寫道:
“周瑜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才幹,得到了殊遇,委以重任,統領兵馬,如何能不全力以赴報效國家?”
“然而生死無常,命運難測,我的誌向未能實現,微弱的心力已耗盡,隻是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如今曹操在北方,戰事未息;劉備依舊寄居江東,就如養虎為患。”
“天下之事尚未可知,當前正是國家有憂慮的時候。”
“魯肅忠誠且剛烈,做事謹慎,可以替代我擔任這個職務。“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如果能得到您的允準,周瑜雖死,但精神永存。”
孫權看完信後,痛哭道:“
公瑾有王佐之才,怎料如此年輕便離世了,孤如何能依賴他人?”
“既然他推薦了子敬(魯肅),孤豈敢不聽從?”
他立即命令魯肅接替周瑜的位置,擔任都督,統領兵馬,同時安排把周瑜的靈柩運回來安葬。
話說孔明在荊州,夜裏觀察天象,看到將星隕落,他微笑著說:
“周瑜死了。”
天亮後,他向玄德報告此事。
玄德派人去探聽,結果周瑜果然已經去世。
玄德問孔明:
“既然周瑜已經死了,接下來我們該怎麽辦?”
孔明回答:
“替周瑜領兵的人,必定是魯肅。”
“根據天象來看,文官星聚集在東方。”
“我打算以吊喪為名,前往江東一趟,尋找賢士來輔佐主公。”
玄德擔心道:
“恐怕吳中的將士會加害於先生。”
孔明回答:
“周瑜在世時,我尚且不怕,如今他已去世,我又有什麽可擔憂的?”
於是,孔明與趙雲帶領五百士兵,準備好祭品,登船前往巴丘吊喪。
在途中,他們得知孫權已經任命魯肅為都督,周瑜的靈柩已經送回柴桑。
孔明直奔柴桑,魯肅親自前來迎接。
周瑜的部將們本想殺了孔明,但見趙雲隨身佩劍,皆不敢動手。
孔明要求在周瑜靈前設立祭品,親自奉上酒,跪下朗讀祭文,文中寫道:
“哎,公瑾!命運無常,英年早逝!”
“生死由天,人怎能不傷?”
“我的心深感痛楚,敬獻一杯酒,願君的靈魂能感受到我的哀思!”
“懷念你年少時,幫助伯符;仗義疏財,寬容待人;懷念你青年時期,雄心壯誌,遠赴巴丘,鎮守一方;懷念你壯年時期,抵禦敵寇,心懷天下;懷念你風度翩翩,娶得小喬,堪稱漢朝的良婿;懷念你胸懷大誌,敢於阻止不義的事;懷念你起初尚未有大作為,但最終雄圖一方;懷念你曾在鄱陽湖奮勇作戰,氣吞萬裏;懷念你豐才,文武雙全,火攻敵軍,力挽狂瀾。”
“想你當年雄姿英發,今日早逝,令人痛心。”
“你忠誠於國家,氣吞萬裏,命雖短,名卻永垂青史。”
“今天下皆為你哀悼,哭泣的淚水滿麵,悲傷無盡。”
“我孔明,雖不才,曾多次求謀求計;助吳拒曹,輔漢安劉;身處夾縫之間,背靠背行,雖時危,亦無懼。”
“哎,公瑾!生死永別!”
“你堅守忠誠,命運無常,魂魄若有靈,願你能理解我這份心情:從此天下再無知己!”
“哎,痛心至極!願你在天之靈,安息。”
孔明祭奠完畢,伏地痛哭,淚如泉湧,悲痛不已。
眾將士看著孔明的祭奠,紛紛議論:
“大家都說公瑾與孔明關係不好,但今天看他如此悲切,顯然之前的說法並不可信。”
魯肅見孔明如此傷心,也被深深地感動了,自思道:
“孔明原是多情之人,而公瑾氣量狹窄,最終自取死路。”
後人有詩歎曰:
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
旁邊的隨從急忙將他扶回船上。
消息很快傳來:
“劉備和諸葛亮正在前山頂上飲酒娛樂。”
周瑜聽後怒火中燒,咬牙切齒地說道:
“他們以為我不能拿下西川嗎?”
“我發誓一定要拿下!”
正當他氣憤不已時,傳來消息,說吳侯派弟弟孫瑜來助陣。
周瑜立刻接見了孫瑜,孫瑜告訴他說:
“我奉兄命前來幫助都督。”
於是,周瑜立即命令軍隊加快前進。
軍隊行至巴丘時,又收到消息,說上遊有關平和劉封兩人帶領的軍隊截斷了水路,這讓周瑜更加憤怒。
正在此時,又有消息傳來,稱孔明派人送來了信。
周瑜拆開信封,看到信中寫道:
“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
“亮自柴桑一別,至今始終念念不忘。”
“聽聞足下欲征伐西川,亮暗自以為這事不可行。”
“益州的人民強大,地形險要,劉璋雖然薄弱,但足以自保。”
“如今調兵遠征,運兵跨越萬裏之遙,想要一舉取得全勝,即便是吳起也無法理順這場戰局。”
“孫武也未必能安穩後勤。”
“曹操在赤壁一戰中失利,豈能短時間內忘記複仇?”
“如今,足下即將興兵遠征,倘若曹操乘虛而至,江南便會化為齏粉。”
“亮不忍坐視此事,特此告知。”
“希望都督能深思熟慮。”
周瑜看完信後,長歎一聲,叫來左右,拿來紙筆,寫信給吳侯孫權。
他召集眾將領說:
“我並非不願意為國效忠,但天命已盡。”
“你們要盡心為吳侯效力,共同完成大業。”
他說完話後便陷入了昏迷,漸漸蘇醒過來後,不禁仰天長歎道:
“既然有了周瑜,為什麽又有諸葛亮?”
他連續叫了幾聲,最終死去,享年三十六歲。
後人感慨不已,寫下詩篇:
赤壁仍留英勇豪傑的痕跡,年輕時已聲名顯赫。
琴聲和歌聲中知其高雅誌向,酒杯中辭別了良朋。
曾經拜訪過三千斛的糧倉,常常指揮十萬大軍。
巴丘成了他終結一生的地方,我在這裏憑吊,心中無盡的傷感。
周瑜的棺木停放在巴丘,眾將士將他遺留下的信封好,派人快馬加鞭地送報孫權。
孫權得知周瑜的死訊後,痛哭失聲。
拆開信看,原來是周瑜推薦魯肅接替他的職位,信中簡略寫道:
“周瑜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才幹,得到了殊遇,委以重任,統領兵馬,如何能不全力以赴報效國家?”
“然而生死無常,命運難測,我的誌向未能實現,微弱的心力已耗盡,隻是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如今曹操在北方,戰事未息;劉備依舊寄居江東,就如養虎為患。”
“天下之事尚未可知,當前正是國家有憂慮的時候。”
“魯肅忠誠且剛烈,做事謹慎,可以替代我擔任這個職務。“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如果能得到您的允準,周瑜雖死,但精神永存。”
孫權看完信後,痛哭道:“
公瑾有王佐之才,怎料如此年輕便離世了,孤如何能依賴他人?”
“既然他推薦了子敬(魯肅),孤豈敢不聽從?”
他立即命令魯肅接替周瑜的位置,擔任都督,統領兵馬,同時安排把周瑜的靈柩運回來安葬。
話說孔明在荊州,夜裏觀察天象,看到將星隕落,他微笑著說:
“周瑜死了。”
天亮後,他向玄德報告此事。
玄德派人去探聽,結果周瑜果然已經去世。
玄德問孔明:
“既然周瑜已經死了,接下來我們該怎麽辦?”
孔明回答:
“替周瑜領兵的人,必定是魯肅。”
“根據天象來看,文官星聚集在東方。”
“我打算以吊喪為名,前往江東一趟,尋找賢士來輔佐主公。”
玄德擔心道:
“恐怕吳中的將士會加害於先生。”
孔明回答:
“周瑜在世時,我尚且不怕,如今他已去世,我又有什麽可擔憂的?”
於是,孔明與趙雲帶領五百士兵,準備好祭品,登船前往巴丘吊喪。
在途中,他們得知孫權已經任命魯肅為都督,周瑜的靈柩已經送回柴桑。
孔明直奔柴桑,魯肅親自前來迎接。
周瑜的部將們本想殺了孔明,但見趙雲隨身佩劍,皆不敢動手。
孔明要求在周瑜靈前設立祭品,親自奉上酒,跪下朗讀祭文,文中寫道:
“哎,公瑾!命運無常,英年早逝!”
“生死由天,人怎能不傷?”
“我的心深感痛楚,敬獻一杯酒,願君的靈魂能感受到我的哀思!”
“懷念你年少時,幫助伯符;仗義疏財,寬容待人;懷念你青年時期,雄心壯誌,遠赴巴丘,鎮守一方;懷念你壯年時期,抵禦敵寇,心懷天下;懷念你風度翩翩,娶得小喬,堪稱漢朝的良婿;懷念你胸懷大誌,敢於阻止不義的事;懷念你起初尚未有大作為,但最終雄圖一方;懷念你曾在鄱陽湖奮勇作戰,氣吞萬裏;懷念你豐才,文武雙全,火攻敵軍,力挽狂瀾。”
“想你當年雄姿英發,今日早逝,令人痛心。”
“你忠誠於國家,氣吞萬裏,命雖短,名卻永垂青史。”
“今天下皆為你哀悼,哭泣的淚水滿麵,悲傷無盡。”
“我孔明,雖不才,曾多次求謀求計;助吳拒曹,輔漢安劉;身處夾縫之間,背靠背行,雖時危,亦無懼。”
“哎,公瑾!生死永別!”
“你堅守忠誠,命運無常,魂魄若有靈,願你能理解我這份心情:從此天下再無知己!”
“哎,痛心至極!願你在天之靈,安息。”
孔明祭奠完畢,伏地痛哭,淚如泉湧,悲痛不已。
眾將士看著孔明的祭奠,紛紛議論:
“大家都說公瑾與孔明關係不好,但今天看他如此悲切,顯然之前的說法並不可信。”
魯肅見孔明如此傷心,也被深深地感動了,自思道:
“孔明原是多情之人,而公瑾氣量狹窄,最終自取死路。”
後人有詩歎曰:
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