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再問:
“到底是哪兩個人?”
諸葛亮答道:
“我居住在隆中時,便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樓台,名為銅雀台,極其壯麗。”
“他廣泛搜羅天下美女以填其中。”
“曹操本是個好色之徒,早就聽聞江東喬公有兩位女兒,長女名為大喬,次女名為小喬,皆有沉魚落雁之容貌,閉月羞花之姿。”
“曹操曾發誓說:‘我有兩個願望,一是掃平四海,成就帝王大業;二是得到江東的二喬,將她們安置在銅雀台上,共享天倫之樂,即便死也無遺憾。’”
“如今曹操雖然率領百萬大軍虎視江南,但實際上是為了這二喬而來。”
諸葛亮接著說道:
“將軍何不去找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位姑娘,然後派人把她們送給曹操。”
“曹操得到二喬後,心滿意足,必定會撤兵。”
“這就像範蠡獻西施的計策,何不趕緊實行呢?”
周瑜問道:
“曹操想要二喬,有什麽證據?”
諸葛亮答道:
“曹操的幼子曹植,字子建,文采非凡,操曾命他作過一篇賦,名為《銅雀台賦》。”
“賦中的意思,分明是在描述曹操一家稱帝的野心,並且誓言一定要得到二喬。”
周瑜問:
“你能記得這篇賦嗎?”
諸葛亮答道:
“我十分欣賞這篇賦的文采,曾私下將其背誦下來。”
周瑜說道:
“那請誦一遍給我聽聽。”
諸葛亮隨即背誦《銅雀台賦》: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乎獲逞。”
“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皇。”
“禦龍旗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起身指著北方大罵:
“老賊欺我太甚!”
諸葛亮連忙起身勸阻,說道:
“從前單於屢次侵犯邊境,漢天子都能許以公主和親,如今為何要吝惜民間的兩位姑娘呢?”
周瑜冷笑說道:
“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的夫人,小喬乃是瑜之妻!”
諸葛亮假裝驚慌,連聲說道:
“亮實在不知,胡言亂語,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周瑜說道:
“我與曹賊誓不兩立!”
諸葛亮說道:
“都督凡事三思,以免將來後悔。”
周瑜答道:
“我承接伯符的遺托,怎能屈身向曹操投降?”
“剛才所說之話,不過是故意試探先生罷了。”
“我自從離開鄱陽湖,就已經下定北伐之心,就算刀斧加身,也絕不改變誌向!”
“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共同擊破曹賊。”
諸葛亮說道:
“若蒙不棄,亮願竭盡犬馬之勞,聽從都督調遣。”
周瑜答道:
“明日進見主公,便商議起兵之事。”
諸葛亮與魯肅辭別離開。
次日清晨,孫權登上大堂。
左側站著張昭、顧雍等三十多位文官,右側站著程普、黃蓋等三十多位武官,衣冠整齊,佩劍鏗然,分列兩班恭敬侍立。
不久,周瑜入堂拜見。禮畢,孫權先問候周瑜的近況,之後說道:
“近日聽聞曹操引兵駐紮漢水,特地派人送來檄文。”
“先生對此有何看法?”
孫權將檄文遞給周瑜。
周瑜讀完檄文,冷笑道:
“這老賊真以為我江東無人,竟敢如此羞辱我們!”
孫權問:
“你意下如何?”
周瑜道:
“主公可曾與文武群臣商議過此事?”
孫權答:
“這些天已議過多次,有人勸我投降,有人主張迎戰,我未能決定,所以特請先生來定奪。”
周瑜問:
“是誰勸主公投降?”
孫權答:
“張子布等人多主此意。”
周瑜轉頭問張昭:
“先生為何主張投降?”
“願聞其詳。”
張昭回答道:
“曹操挾天子以號令天下,征伐四方,打著朝廷的旗號行事。”
“如今又占據荊州,聲勢愈加強盛。”
“我江東唯一可以依靠的屏障就是長江,可曹操手下艨艟戰艦,數以千百,水陸並進,我們怎能抵擋?”
“不如暫且投降,再伺機圖謀。”
周瑜說道:
“這真是書生的迂腐之論!”
“江東自開國以來,已經傳承三代,怎忍心一朝放棄基業!”
孫權問:
“若如此,該如何應對?”
周瑜說道:
“曹操雖以漢相自居,實際上是漢賊。”
“主公身懷神武雄才,繼承父兄遺業,占據江東,兵強糧足,正是橫掃天下、為國除暴的好時機,怎能投降賊寇?”
“況且曹操此次來犯,犯了兵家四大忌諱:第一、北方未平定,馬騰、韓遂在其背後虎視眈眈,曹操卻長時間駐紮南方,這是第一忌。”
“第二、曹軍不熟悉水戰,卻舍棄騎馬優勢,改用船隻與我東吳水軍較量,這是第二忌。”
“第三、正值隆冬寒冷,戰馬沒有飼料,這是第三忌。”
“第四、驅使中原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必定疾病叢生,這是第四忌。”
“曹操犯了這幾條大忌,即使兵多也必敗。”
“主公若想擒拿曹操,正是此時。”
“我請調派精兵數萬,駐紮夏口,定能為主公擊破曹操!”
孫權聽後大喜,站起身說道:
“這老賊早有篡漢稱帝之心,但一直懼怕二袁、呂布、劉表與我江東,如今這些雄主都已滅亡,唯我一人尚存。”
“我與曹賊誓不兩立!”
“你的建議正合我意。”
“天將你賜予我,正是江東之福。”
周瑜說道:
“我願為主公決一死戰,萬死不辭。”
“隻怕主公心中猶豫不定。”
孫權聞言,拔出佩劍砍下身前奏案的一角,怒道:
“從現在起,若有官員再提降曹,與這案板同罪!”
說罷,將佩劍賜予周瑜,隨即封他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並說道:
“如有文武官員不聽號令者,即用此劍斬殺!”
周瑜接過佩劍,麵向眾人說道:
“我奉主公之命,率軍破曹。”
“諸將官吏明日全部到江邊營地聽令,若有遲誤者,依軍法處置!”
說罷,周瑜辭別孫權,起身出府。”
“文武百官默然無語,各自散去。
“到底是哪兩個人?”
諸葛亮答道:
“我居住在隆中時,便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樓台,名為銅雀台,極其壯麗。”
“他廣泛搜羅天下美女以填其中。”
“曹操本是個好色之徒,早就聽聞江東喬公有兩位女兒,長女名為大喬,次女名為小喬,皆有沉魚落雁之容貌,閉月羞花之姿。”
“曹操曾發誓說:‘我有兩個願望,一是掃平四海,成就帝王大業;二是得到江東的二喬,將她們安置在銅雀台上,共享天倫之樂,即便死也無遺憾。’”
“如今曹操雖然率領百萬大軍虎視江南,但實際上是為了這二喬而來。”
諸葛亮接著說道:
“將軍何不去找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位姑娘,然後派人把她們送給曹操。”
“曹操得到二喬後,心滿意足,必定會撤兵。”
“這就像範蠡獻西施的計策,何不趕緊實行呢?”
周瑜問道:
“曹操想要二喬,有什麽證據?”
諸葛亮答道:
“曹操的幼子曹植,字子建,文采非凡,操曾命他作過一篇賦,名為《銅雀台賦》。”
“賦中的意思,分明是在描述曹操一家稱帝的野心,並且誓言一定要得到二喬。”
周瑜問:
“你能記得這篇賦嗎?”
諸葛亮答道:
“我十分欣賞這篇賦的文采,曾私下將其背誦下來。”
周瑜說道:
“那請誦一遍給我聽聽。”
諸葛亮隨即背誦《銅雀台賦》: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乎獲逞。”
“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皇。”
“禦龍旗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起身指著北方大罵:
“老賊欺我太甚!”
諸葛亮連忙起身勸阻,說道:
“從前單於屢次侵犯邊境,漢天子都能許以公主和親,如今為何要吝惜民間的兩位姑娘呢?”
周瑜冷笑說道:
“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的夫人,小喬乃是瑜之妻!”
諸葛亮假裝驚慌,連聲說道:
“亮實在不知,胡言亂語,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周瑜說道:
“我與曹賊誓不兩立!”
諸葛亮說道:
“都督凡事三思,以免將來後悔。”
周瑜答道:
“我承接伯符的遺托,怎能屈身向曹操投降?”
“剛才所說之話,不過是故意試探先生罷了。”
“我自從離開鄱陽湖,就已經下定北伐之心,就算刀斧加身,也絕不改變誌向!”
“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共同擊破曹賊。”
諸葛亮說道:
“若蒙不棄,亮願竭盡犬馬之勞,聽從都督調遣。”
周瑜答道:
“明日進見主公,便商議起兵之事。”
諸葛亮與魯肅辭別離開。
次日清晨,孫權登上大堂。
左側站著張昭、顧雍等三十多位文官,右側站著程普、黃蓋等三十多位武官,衣冠整齊,佩劍鏗然,分列兩班恭敬侍立。
不久,周瑜入堂拜見。禮畢,孫權先問候周瑜的近況,之後說道:
“近日聽聞曹操引兵駐紮漢水,特地派人送來檄文。”
“先生對此有何看法?”
孫權將檄文遞給周瑜。
周瑜讀完檄文,冷笑道:
“這老賊真以為我江東無人,竟敢如此羞辱我們!”
孫權問:
“你意下如何?”
周瑜道:
“主公可曾與文武群臣商議過此事?”
孫權答:
“這些天已議過多次,有人勸我投降,有人主張迎戰,我未能決定,所以特請先生來定奪。”
周瑜問:
“是誰勸主公投降?”
孫權答:
“張子布等人多主此意。”
周瑜轉頭問張昭:
“先生為何主張投降?”
“願聞其詳。”
張昭回答道:
“曹操挾天子以號令天下,征伐四方,打著朝廷的旗號行事。”
“如今又占據荊州,聲勢愈加強盛。”
“我江東唯一可以依靠的屏障就是長江,可曹操手下艨艟戰艦,數以千百,水陸並進,我們怎能抵擋?”
“不如暫且投降,再伺機圖謀。”
周瑜說道:
“這真是書生的迂腐之論!”
“江東自開國以來,已經傳承三代,怎忍心一朝放棄基業!”
孫權問:
“若如此,該如何應對?”
周瑜說道:
“曹操雖以漢相自居,實際上是漢賊。”
“主公身懷神武雄才,繼承父兄遺業,占據江東,兵強糧足,正是橫掃天下、為國除暴的好時機,怎能投降賊寇?”
“況且曹操此次來犯,犯了兵家四大忌諱:第一、北方未平定,馬騰、韓遂在其背後虎視眈眈,曹操卻長時間駐紮南方,這是第一忌。”
“第二、曹軍不熟悉水戰,卻舍棄騎馬優勢,改用船隻與我東吳水軍較量,這是第二忌。”
“第三、正值隆冬寒冷,戰馬沒有飼料,這是第三忌。”
“第四、驅使中原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必定疾病叢生,這是第四忌。”
“曹操犯了這幾條大忌,即使兵多也必敗。”
“主公若想擒拿曹操,正是此時。”
“我請調派精兵數萬,駐紮夏口,定能為主公擊破曹操!”
孫權聽後大喜,站起身說道:
“這老賊早有篡漢稱帝之心,但一直懼怕二袁、呂布、劉表與我江東,如今這些雄主都已滅亡,唯我一人尚存。”
“我與曹賊誓不兩立!”
“你的建議正合我意。”
“天將你賜予我,正是江東之福。”
周瑜說道:
“我願為主公決一死戰,萬死不辭。”
“隻怕主公心中猶豫不定。”
孫權聞言,拔出佩劍砍下身前奏案的一角,怒道:
“從現在起,若有官員再提降曹,與這案板同罪!”
說罷,將佩劍賜予周瑜,隨即封他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並說道:
“如有文武官員不聽號令者,即用此劍斬殺!”
周瑜接過佩劍,麵向眾人說道:
“我奉主公之命,率軍破曹。”
“諸將官吏明日全部到江邊營地聽令,若有遲誤者,依軍法處置!”
說罷,周瑜辭別孫權,起身出府。”
“文武百官默然無語,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