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郢之戰塵埃落定,楚都鄢郢破碎於火光硝煙之中,滿目瘡痍的城郭猶如一尊傾覆的雄獅,靜默而無言。秦軍攻入城中,兵刃上的血腥未消,士卒們個個臉色肅殺,腳步在滿地碎瓦殘磚中踢踏。殘存的楚國將士與百姓,跪於城牆之下,眼神渙散,既有絕望,亦有隱忍的痛楚。


    清晨微光破曉,戰後首度放晴的蒼穹卻似被灰蒙遮掩,半遮不露。白起立於高台,眺望遠方如潮般擁入的秦軍士卒,眸色微凝,顯得深沉而冷厲。他手執長劍,劍鋒染血,在晨曦的光中透出冷冽的殺意。


    張述緩步行至白起身側,眉宇間盡顯沉思之意。他環視四周,盡是被迫遷徙的楚地百姓,神情悲愴,步履蹣跚,如一隻隻不知命運的羔羊,目送他們家園的破滅。數日前,他們或許還安居樂業,而今卻被迫成為他國之民,山河隔阻,故土永絕。


    “將軍,楚人之苦,恐積怨難平。”張述收回視線,低聲進言,聲音雖輕,卻帶著沉重的壓迫感,“吾等既取楚地,而今再令其民背井離鄉,唯恐非良策也。”


    白起目光不動,輕輕揮劍指向那片焦土,口吻冷硬如鐵:“楚地誌堅,民心多向。此戰雖勝,若不以鐵腕鎮壓,恐再生禍端。遣民北遷,乃上策也。”


    張述麵色微變,欲言又止,最終還是低頭一禮:“將軍之意,張述明白。不過,民心之變,往往蘊藏於無聲之中,尚需將軍三思。否則此舉縱一時無害,亦恐日後貽患。”


    白起注視著張述,沉默片刻,繼而揮袖冷笑,眼中掠過一絲嘲諷之色:“張述啊,你又何必替楚人擔憂?此乃大秦大勢,順者昌,逆者亡!吾等千裏跋涉,刀光劍影,奪下這鄢郢之地,便是為滅楚之始,豈容餘人擾亂?”


    張述深吸一口氣,壓下內心的複雜情緒,肅然說道:“將軍所言固然無誤。然而一地之治,未必全在武力。楚人雖敗,然其心或難降。倘若吾等過分逼迫,民心勢必怨憤積聚,終非長久之策。”


    白起眉頭微皺,眼神鋒利如刀:“張述,你是疑我之策乎?”


    張述恭敬行禮,低聲道:“張述不敢疑將軍,惟恐此舉過激,累及後世。我秦國意圖天下,豈可因眼前利而失遠計?”


    白起沉默良久,方才緩緩開口,聲音冷硬而低沉:“天子令下,征服楚地之民乃是肅清之道。然此戰勝者為王,何人敢言不從?”


    張述眼中流露出一絲憂慮,但他深知白起之心不可動,唯恐再爭而觸其鋒芒。隻能暗暗歎息,抬眸望向滿目瘡痍的鄢郢城,默然歎道:“或許將軍所言不虛,然天下萬民,終非鐵甲所能壓服……”


    待秦軍清點戰果,分封功勳時,那些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士已將目光聚集於戰利品之上,似乎毫無留意到身旁楚國民眾的悲愴。物資、珠寶,乃至田產,皆被官吏按名冊分撥。伴隨著一聲聲令喝,秦軍中士卒紛紛歡呼,得勝的喜悅彌漫在每一個角落。而那些楚人,呆滯的眼神中僅剩下無盡的絕望,猶如死寂的波濤,徒留哀慟。


    不遠處的楚將遺孤,以眼睜睜看著祖業被奪,渾身顫抖,眼眶泛紅,卻一言不發。張述看在眼裏,心底湧起一絲隱痛,他知道這些無辜百姓正在被仇恨逼入絕境。


    是夜,張述再次求見白起,卻被一陣寒風阻在帳前。他站在營帳外,仰望天際星鬥,心中翻湧著糾結與無奈。思量片刻,終於下定決心,步入白起帳中,鄭重言道:“將軍,張述鬥膽再言,或可赦免部分降民,以緩楚地民怨。”


    白起凝視著張述,眉宇間閃過一抹猶疑,片刻之後終點了點頭:“便依你之意。然吾等鐵甲之師,非柔弱婦人之懷,憐憫不可有,治國當用威嚴。”


    張述心中雖知此命令僅是暫時之計,但仍感一絲慰藉。隻是他心底的疑慮未消,知曉這赦免不過是苟安之策,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民怨之潮。或許,在日後的歲月中,楚地的怨憤會如暗流般潛伏,隨時準備著卷土重來。


    翌日清晨,營中大張旗鼓,部分楚國降民被赦免,放回家園。張述立於軍營之中,遙望那群羸弱的楚民步履蹣跚地走向殘破的鄢郢城牆,神情複雜。無論這一刻他們心中是憤怒、是感激,抑或是茫然,這一切皆已無從追溯。而自己作為秦國之臣,卻無法挽回他們的命運,心中頓時掠過一絲深深的愧疚。


    然而,他也知曉,眼前的赦免僅是權宜之計,根本無法讓秦國徹底征服楚地之心。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鄢郢之戰不過是秦楚爭霸中的一幕,而大秦之路,仍將繼續前行。


    秦軍在楚地的大捷引發了全軍上下的歡呼。偌大的營地中,旗幟隨風飄揚,戰鼓聲聲,彷如那勝利的雷鳴在四野間回響。將士們疲憊的臉上帶著掩不住的欣喜,火光映照下,刀光劍影如霜雪。然這盛景之中,張述卻滿心感慨,思緒萬千。


    夜色漸深,秦軍開始清點戰果,隊伍之間不斷傳來將士們的議論之聲。戰馬嘶鳴,士兵們捧著繳獲的楚國兵器和旗幟,臉上盡是狂傲的戰意,彷如在訴說這場大戰的輝煌。張述立於營帳一隅,雙眸微斂,望著那映入眼簾的一幕幕,一時心中沉浮不定。彼時,白起親自坐於營中主位,命人逐一清點將領戰功,並逐次論功行賞,戰鼓聲陣陣催動著人心,營中士卒無不摩拳擦掌,等待著這場功勳的分封盛宴。


    張述站在帳外,看著那些被押來的楚地士民,低垂著頭顱,眼神中帶著對命運的絕望與憤恨。數十年家園一朝淪陷,親人被殺、財物被掠,那種撕裂般的痛苦竟如楚天淒涼的冷風,悄然無聲,卻令人心寒徹骨。張述深知,白起之誌乃助秦吞並八方,以成一統,但楚地多忠勇之士,若大舉掠奪,恐民怨沸騰,秦之霸業勢必受阻。張述思索片刻,步入主帳,行至白起身旁,輕聲說道:“將軍大捷,功在秦邦。然而掠地非久計,楚民雖降,心中卻難消戚戚之意,若再掠其財物、迫其遷徙,恐怨氣四溢,不利我軍久駐。”


    白起眼神一凜,轉頭端詳著張述。張述沉靜的目光帶著一絲堅韌,麵上平靜,語氣卻透出幾分隱憂。白起一言不發,片刻後才道:“張君之意,是欲留情於楚民乎?”他語調平緩,似在探詢,又似在試探。


    張述稍微躬身,緩緩道:“將軍雄才,鎮伏楚地,自無可置疑之處。但楚地自古驕悍,楚民亦懷故國之心。若貿然驅之遠徙,掠其家財,恐生反心。秦國欲圖一統,長久之計,非僅靠兵鋒之利,尚需民心之順。若能以仁政安撫,示以寬懷,或許楚人未必心懷怨念,反可成秦國之臂助。”


    白起沉吟不語,雙眉微鎖,視線凝望帳外。一隊隊秦兵正將楚民驅往營外,婦孺老幼哀聲一片,寒風之中,恍若飄散的孤魂。他心底並非全無觸動,然作為秦軍大將,他更深知,軍威與威勢的重要。他冷然說道:“張君之言,未嚐無理。然楚民若不掠之,吾秦將士如何獎賞?此戰耗費良多,不得犒勞士卒,何以固秦之心?”白起語帶試探,卻已露出一絲沉思。


    張述知機,心中已有計,低聲進諫:“將軍所慮者士卒之心,若楚地略有寬容,卻以別物予士卒,亦可解眼前之困。軍功之論,可歸功於勇士,然其餘財貨之掠,宜限而適可,不宜過甚。如此則士卒不失犒賞,楚民亦不致生怨。”


    白起默然不語,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慮與疲憊。張述繼續道:“且朝廷之命雖赦降民,然隻為一時苟安。楚地之民若積怨於心,恐他日貽禍無窮。吾觀今朝廷所行,不過安撫之策,長遠計謀尚未成形。將軍若能於此時留一分恩情,楚民心歸秦境,他日何愁南土不歸?”


    白起沉思片刻,終於長歎一聲道:“張君果然深思周全。楚民尚驕,我亦不願用兵過甚。既如此,便令兵士止掠財物,以免民怨。張君之計,令吾心明亮。吾秦之大業,不應隻倚刃鋒。”


    張述聞言微微拱手,不露聲色地退下,暗自鬆了口氣。他並未存太大奢望,隻希望自己所言能稍解楚地之厄。畢竟秦軍南下所圖者,乃一統之大勢,而非掠奪之細事。白起果然有大將之風,能聽諫納忠,他相信此言雖不易徹底改變秦軍方略,卻終能為楚地士民留一線生機。


    夜已深,戰火的餘燼在寒風中時隱時現,天空之上烏雲密布,仿佛整個楚地都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張述走出帳外,長風拂麵,冷意滲人。他望著楚地的夜空,心中卻並未因這場大捷而輕鬆。戰後,滿目瘡痍,燒毀的村莊、哀戚的楚民、流離失所的孩童,這一切皆在提醒著他,戰爭不僅是疆域之爭,更是心靈之戰。此刻的張述心情沉重,他深知戰爭帶來的不僅是勝利和榮耀,更是生靈塗炭的代價。


    朝廷不久下令赦免部分降民,這一紙命令傳至秦軍軍中,似為楚民帶來些許安慰。張述立在營地門前,看著被釋放的楚民緩步離去,目光沉靜中透著一絲不安。他明白這隻是苟安之策,一時權宜,楚民心中的傷痛難以撫平,而未來的動蕩隱憂仍存。


    張述輕歎一聲,轉身入營,回想自己數年前遠走他鄉,從魏地輾轉至秦,如今身在秦軍重地,卻眼見楚民受難,心頭不由多了幾分矛盾。他一方麵崇敬白起之智勇,亦讚同秦國一統之道,然另一方麵,他也深知,戰爭帶來的,不僅是敵國的覆滅,還有更多難以撫平的怨與恨。秦國要真正統治楚地,或許一時的勝利和權謀不足為憑,長久的和平之計,還在於平複民心,化解仇怨。


    是夜,張述在冷風中站了許久,直到月光被層層雲翳遮蔽,方才緩緩步入營帳。


    翌日清晨,秦軍營帳中已是人聲鼎沸,兵士們忙碌地清點戰利品,整理兵器,一片井然有序。白起立在高台之上,麵容威嚴,目光冷峻地巡視著眼前的秦軍陣列,晨曦將他的身影拉得筆直,如同一根沉穩的標杆。他身旁的張述,神色冷靜,默默地觀察著四周。他心裏清楚,戰後如何安置楚民、如何穩固新占領的領土,將決定秦國能否在此紮下根基。


    白起環視一圈,見軍中將士士氣高昂,隨即朗聲宣布:“此次伐楚之戰,得吾將士用命,方克敵製勝。戰功卓著者,皆當重賞!此乃國之賞,亦是汝等應得之榮!”他聲音雄渾,帶著一股鼓舞人心的力量,士卒聞言,紛紛歡呼,激動地拍打著盾牌,呐喊聲響徹四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風烈:謀士沉浮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落寒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落寒江並收藏秦風烈:謀士沉浮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