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春分後,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雨。即使下著大雨,村民們也紛紛冒著雨翻地和插秧,生怕錯過了春耕時節。
清明節過後,更是連著下了好幾日的大雨。
大雨將剛種下的禾苗打的七倒八歪的,河道裏的水位更是上漲了不少。
水田裏的禾苗都是剛種下的,還沒來得及在土裏紮根,被大雨一衝,很容易就被衝走了。
葉老爺子帶著葉父、葉東林和葉西林,幾人冒著大雨去看家裏的水田。
家裏原有的三畝上等水田產量高,家裏吃的糧食都靠這三畝水田,葉老爺子特別上心。
祖孫四人來到田裏,發現有不少的禾苗在大雨的衝刷下已經浮在了水麵上。
有的禾苗甚至已經順著雨水,被衝到水渠裏順著雨水流走了。
葉老爺子看著被雨水衝走的禾苗,心疼壞了。趕緊卷起褲腿下到田裏,將浮起來的禾苗重新插回田裏。
一旁的父子三人動作也不慢,手腳麻利的下到田裏。
葉西林年紀小,身材嬌小動作比較靈活,負責將水麵上的禾苗打撈起來,剩下的幾人負責將田裏被衝刷走的禾苗補種上去。
水麵上飄著的禾苗已經被大雨衝走了不少,光是葉西林打撈的這些禾苗,是遠遠不夠的。
幸好葉老爺子經驗豐富,早就知道今年多暴雨,育苗的時候已經準備好了補種的禾苗。
幾人彎著腰,將田裏缺了禾苗的地方一一一補種回去。黃豆般大的雨點,順著蓑衣的縫隙慢慢滲了進去,將幾人的衣服打濕。
濕漉漉的衣服黏在身上非常不舒服,但幾人都忙著補種禾苗,誰也沒空去管舒不舒服。
田裏除了葉家祖孫四人,四周還有許多的農戶冒著大雨將拚命在補種禾苗。一棵棵漂浮起來的禾苗,被小心翼翼地重新插回田裏。
浮在水麵上的禾苗被雨水衝走了不少,好在經驗豐富的農戶們早有準備,育苗時就多備了一些禾苗。
有的人家手裏有多餘的禾苗,甚至連排水的水渠也被種上了水稻。
田裏的禾苗被祖孫四人重新種了回去,回去時四人都成了泥人。
回去時,幾人順路去看了看家裏的兩畝旱地。
地裏前段時間已經種上了玉米,本來已經長來了許多幼苗,但是這段時間雨水實在是太多不了,不少的玉米幼苗都被雨水泡爛了。
葉老爺子看著被雨水泡爛的玉米幼苗十分心疼,但也無計可施,隻能等大雨停了之後再進行補種。
家裏葉老太太和葉母早就煮好了薑湯和一大鍋的熱水。
4人一到家,立馬被葉老太太一人灌了一大碗的辛辣薑湯。
雖然祖孫四人都披著蓑衣,但是依然被大雨打濕了裏麵的衣服。
葉母催促著幾人趕緊去洗個熱水澡,把換把濕的衣服換掉,初春的時候最得風寒了。
喝了薑湯又洗了一個熱水澡,幾人才感覺活了過來。
吃過午飯,葉老爺子又匆匆忙忙地帶著家裏的男丁來到小後山的山腳。
新開荒出來的50畝水田,前幾日已經全部插好插秧了。
春季雨水多,正是采蘑菇和挖春筍的好時候,之前幫忙開荒的20個漢子被葉老爺子留了來。
如今不需要給梁家飯館送野菜了,之前過來幫忙挖野菜的5個婦人都已經回去了。
畢竟這裏有20個漢子,這些婦人留在這裏終究還是不妥。
這幾日大雨,這20個漢子剛好留在這裏照看田地。
葉老爺子幾人來到田裏,發現水田裏的水渠已經全部被挖開了,田裏的雨水已經及時被排了出去。
田裏還有幾個漢子打著赤膊冒著雨,在補種禾苗。
幾人趕緊卷起褲腿下田裏幫忙,一群人忙活到了傍晚,才將被雨水衝走的禾苗全部補種好。
大山村的這些人,雖然平時極少種地,但是都是非常勤勞肯幹的,這50的水田被打理得很好。
葉老爺子想想到唐山之前跟他提過的,要找長工的事情,新開荒的50畝水田和兩座小山,確實需要人去打理。
吃過晚飯,葉母和葉父被喊到葉老太太屋裏。
葉老爺子直接開口說道:“家裏如今有50畝新開荒出來的水田和兩座小山,家裏人手不夠,根本打理不過來。”
“我想在大山村的20人裏麵,選10人出來做長工,長期幫忙打理家裏的田地和小山。”
葉父十分高興,激動地拍著桌子,“我早就說了,要請長工打理家裏的田地,家裏這麽多的田地,沒有長工照看確實打理不過來。”
一旁的葉老太太卻不同意,“新開荒的水田產量低,種出來的糧食都不夠給請長工的工錢呢。”
“和以前一樣,春耕、夏收和秋收的時候請零工回來幫忙就好了。”
雖說現在不好招人幫工,但是偏遠一點的山裏還是能找到人手的。
葉母也同意葉老太太說的,“現在十裏八鄉的人都忙著開荒,願意做長工的人少,這長工的工錢怎麽也要五百文一個月。”
“10個人一個月就是5兩了,一年就是60兩。剛開荒的水田,一畝的產量能有個200斤就算很不錯了,種的糧食根本不夠給工錢。”
葉父又說道:“新開荒出來的水田,前幾年產量確實是低,但不是還有兩座小山嗎,山裏的蘑菇和竹筍也要人來采呀。”
“還有山裏的金銀花和棗樹,這些也都需要人手。要是全部都請零工,所有的工錢加起來不比長工的工錢低呢。”
葉老爺子和葉父的想法一樣,“春耕和夏收,秋收的時候忙一些,平時隻需要施肥和除草,空閑時候這些人可以上山采蘑菇和挖竹筍。”
“而且還有坡地的15畝玉米要打理呢,夏天采金銀花,秋天采棗子,這些他們都能幫忙。”
葉老太太心裏仔細盤算了一番,10個人一年就是60兩的工錢。
雖然是多了一些,但是新開荒的水田始終都要人手打理的,而且山上的山貨也值不少銀子。
最終葉老太太和母被父子倆說服了,4人達成一致,要請10個長工回來幫忙打理家裏的田地和小山。
清明節過後,更是連著下了好幾日的大雨。
大雨將剛種下的禾苗打的七倒八歪的,河道裏的水位更是上漲了不少。
水田裏的禾苗都是剛種下的,還沒來得及在土裏紮根,被大雨一衝,很容易就被衝走了。
葉老爺子帶著葉父、葉東林和葉西林,幾人冒著大雨去看家裏的水田。
家裏原有的三畝上等水田產量高,家裏吃的糧食都靠這三畝水田,葉老爺子特別上心。
祖孫四人來到田裏,發現有不少的禾苗在大雨的衝刷下已經浮在了水麵上。
有的禾苗甚至已經順著雨水,被衝到水渠裏順著雨水流走了。
葉老爺子看著被雨水衝走的禾苗,心疼壞了。趕緊卷起褲腿下到田裏,將浮起來的禾苗重新插回田裏。
一旁的父子三人動作也不慢,手腳麻利的下到田裏。
葉西林年紀小,身材嬌小動作比較靈活,負責將水麵上的禾苗打撈起來,剩下的幾人負責將田裏被衝刷走的禾苗補種上去。
水麵上飄著的禾苗已經被大雨衝走了不少,光是葉西林打撈的這些禾苗,是遠遠不夠的。
幸好葉老爺子經驗豐富,早就知道今年多暴雨,育苗的時候已經準備好了補種的禾苗。
幾人彎著腰,將田裏缺了禾苗的地方一一一補種回去。黃豆般大的雨點,順著蓑衣的縫隙慢慢滲了進去,將幾人的衣服打濕。
濕漉漉的衣服黏在身上非常不舒服,但幾人都忙著補種禾苗,誰也沒空去管舒不舒服。
田裏除了葉家祖孫四人,四周還有許多的農戶冒著大雨將拚命在補種禾苗。一棵棵漂浮起來的禾苗,被小心翼翼地重新插回田裏。
浮在水麵上的禾苗被雨水衝走了不少,好在經驗豐富的農戶們早有準備,育苗時就多備了一些禾苗。
有的人家手裏有多餘的禾苗,甚至連排水的水渠也被種上了水稻。
田裏的禾苗被祖孫四人重新種了回去,回去時四人都成了泥人。
回去時,幾人順路去看了看家裏的兩畝旱地。
地裏前段時間已經種上了玉米,本來已經長來了許多幼苗,但是這段時間雨水實在是太多不了,不少的玉米幼苗都被雨水泡爛了。
葉老爺子看著被雨水泡爛的玉米幼苗十分心疼,但也無計可施,隻能等大雨停了之後再進行補種。
家裏葉老太太和葉母早就煮好了薑湯和一大鍋的熱水。
4人一到家,立馬被葉老太太一人灌了一大碗的辛辣薑湯。
雖然祖孫四人都披著蓑衣,但是依然被大雨打濕了裏麵的衣服。
葉母催促著幾人趕緊去洗個熱水澡,把換把濕的衣服換掉,初春的時候最得風寒了。
喝了薑湯又洗了一個熱水澡,幾人才感覺活了過來。
吃過午飯,葉老爺子又匆匆忙忙地帶著家裏的男丁來到小後山的山腳。
新開荒出來的50畝水田,前幾日已經全部插好插秧了。
春季雨水多,正是采蘑菇和挖春筍的好時候,之前幫忙開荒的20個漢子被葉老爺子留了來。
如今不需要給梁家飯館送野菜了,之前過來幫忙挖野菜的5個婦人都已經回去了。
畢竟這裏有20個漢子,這些婦人留在這裏終究還是不妥。
這幾日大雨,這20個漢子剛好留在這裏照看田地。
葉老爺子幾人來到田裏,發現水田裏的水渠已經全部被挖開了,田裏的雨水已經及時被排了出去。
田裏還有幾個漢子打著赤膊冒著雨,在補種禾苗。
幾人趕緊卷起褲腿下田裏幫忙,一群人忙活到了傍晚,才將被雨水衝走的禾苗全部補種好。
大山村的這些人,雖然平時極少種地,但是都是非常勤勞肯幹的,這50的水田被打理得很好。
葉老爺子想想到唐山之前跟他提過的,要找長工的事情,新開荒的50畝水田和兩座小山,確實需要人去打理。
吃過晚飯,葉母和葉父被喊到葉老太太屋裏。
葉老爺子直接開口說道:“家裏如今有50畝新開荒出來的水田和兩座小山,家裏人手不夠,根本打理不過來。”
“我想在大山村的20人裏麵,選10人出來做長工,長期幫忙打理家裏的田地和小山。”
葉父十分高興,激動地拍著桌子,“我早就說了,要請長工打理家裏的田地,家裏這麽多的田地,沒有長工照看確實打理不過來。”
一旁的葉老太太卻不同意,“新開荒的水田產量低,種出來的糧食都不夠給請長工的工錢呢。”
“和以前一樣,春耕、夏收和秋收的時候請零工回來幫忙就好了。”
雖說現在不好招人幫工,但是偏遠一點的山裏還是能找到人手的。
葉母也同意葉老太太說的,“現在十裏八鄉的人都忙著開荒,願意做長工的人少,這長工的工錢怎麽也要五百文一個月。”
“10個人一個月就是5兩了,一年就是60兩。剛開荒的水田,一畝的產量能有個200斤就算很不錯了,種的糧食根本不夠給工錢。”
葉父又說道:“新開荒出來的水田,前幾年產量確實是低,但不是還有兩座小山嗎,山裏的蘑菇和竹筍也要人來采呀。”
“還有山裏的金銀花和棗樹,這些也都需要人手。要是全部都請零工,所有的工錢加起來不比長工的工錢低呢。”
葉老爺子和葉父的想法一樣,“春耕和夏收,秋收的時候忙一些,平時隻需要施肥和除草,空閑時候這些人可以上山采蘑菇和挖竹筍。”
“而且還有坡地的15畝玉米要打理呢,夏天采金銀花,秋天采棗子,這些他們都能幫忙。”
葉老太太心裏仔細盤算了一番,10個人一年就是60兩的工錢。
雖然是多了一些,但是新開荒的水田始終都要人手打理的,而且山上的山貨也值不少銀子。
最終葉老太太和母被父子倆說服了,4人達成一致,要請10個長工回來幫忙打理家裏的田地和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