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報告
宦海沉浮:從教師到公仆 作者:我就是個摸魚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接下來,謝淩風花了半個月,對餘下的所有村子進行了調研。
調研的名義肯定還是黨建,但是,包括經濟發展等其它領域也進行了了解。
按照陳書記的規劃,自己幾個月之後是要接任鎮長的,而鎮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當前最大的工作就是發展經濟。
正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提前對全鎮的發展情況進行一個摸底,為接下來自己的工作做一個鋪墊和準備。
魏鵬飛可能也意識到了這是他自己人生之中的一次極好計劃,這段時間比較活躍,不但會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還會主動去詢問一些問題,這讓謝淩風對更加滿意,有意對其進行培養。
謝淩風對魏鵬飛提出了一個要求,調研結束之後,寫一份調研報告,提交給自己看看。
每次下去調研,謝淩風均遵循一個原則:不擾民,不高調。
除了在村委會聽取匯報之外,就是僅讓支部書記陪同,隨機挑選幾個村民小組,找幾位不同年齡層次的黨員幹部進行談話,也會有意識的到一些村民家裏看看。
午飯更是隨機。走到了哪裏,就看哪家方便,與他們一起吃飯,但他均讓魏鵬飛付錢。調研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有經費預算的。
因此,短短二十多天下來,幾乎所有的村子都認識了這位新來的、年輕的鎮黨委副書記。
而其平易近人的作風、優雅的談吐、淵博的學識,噓寒問暖,加之其俊秀的相貌,均填補了年齡的稚嫩,讓廣大群眾對他的印象極佳,大家紛紛說,這位謝書記才是真正體恤老百姓的好幹部。
尤其是聽說謝書記也是農家子弟,其老家更是距離不遠的風平鎮,彼此之間的隔閡自然就消失了,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有些老百姓私下就比較起其他的鎮領導。
有人就說:“蔣書記、張鎮長等到我們鎮裏工作了好幾年了,我一次都沒有看到過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長什麽樣,是高是矮,是胖是瘦。”
當然,這些議論是之後的時間內逐漸蔓延開來的。
這種狀況確實是真實的。
現在的領導,縣領導就不說了,山高皇帝遠,很多老百姓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在自家的田間地頭看到領導們的身影,就是鄉鎮領導,他們大多也是高高在上,似乎在辦公室裏有忙不完的工作,難得到下麵的村子裏走一走看一看。
除非發生個山洪、塌方等較大的事故,才會見到領導們的身影出現在現場。
不來不行啊,這可關係到他們的“帽子”呢。
倒是一些副鎮長或者站所的工作人員,因為工作的需要,必須要經常到村子裏跑,就像魏鵬飛,不說全鎮所有村子均跑過,但大部分還是去過的。
即使如此,魏鵬飛也對謝淩風這位領導感慨道:“書記,我大學畢業就被分配到我們鎮裏工作,這麽幾年了也才跑了不到十個村子。可是書記您,短短不到二十天,竟然跑遍了所有村子,平均每天一個村子,更是讓不少村民認識了您。”
其實這個很難嗎?
一個鄉鎮十餘個村子,距離又不遠,大多還是開車下來,並不像以前交通不便時,全部就要靠雙腿走路。
隻是我們的一些幹部習慣了坐在機關裏,不願意下到基層。他們大部分其實也是農村出來的,隻是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心裏下意識的排斥下到村子裏而已。
對此,謝淩風也無能為力。
不要說他了,就是陳書記也是如此。難道上麵的領導看不到這些嗎?怎麽可能。上層三令五申發文,要求我們的幹部要“沉下去”,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位。
(ps:說一句題外話,就是作者自己老家也是農村的,因為讀書,早早的離開了老家就不說了。偶爾返回老家,私下詢問父母,他們基本上都沒有見過鄉鎮的領導,甚至鎮裏的書記鎮長叫什麽名字都不知道,這就是現狀)
謝淩風就告訴魏鵬飛:“鵬飛,我們是組織領導下的幹部,一定要記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說白了,就是我們千萬不能忘本。
隻有經常深入鄉下,與我們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我雖然沒有基層工作經驗,但我也是農村出來的,明白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他們其實非常單純,無非就是能吃飽喝足,有電視看就知足了。
我們很多幹部覺得基層工作難幹,其實就是他們官僚思想作祟,每天待在辦公室裏,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他們一無所知,製定的政策幾乎都是拍腦袋決定,與老百姓村子天然的鴻溝,怎麽能做好基層工作?”
魏鵬飛就佩服的說道:“書記,要不是我親眼所見您來到我們這裏的全程,我根本不相信您是一個才下基層工作不到一月的領導。”
不知從哪天起,魏鵬飛對謝淩風這位領導稱呼就發生了改變,從之前的“謝書記”,改為了現在的“書記”。
其實這均是不對的,應該叫“謝副書記”或“副書記”才對,但誰會在意這些細節呢?
就是每天送他們下村的司機也是欽佩不已。
司機因為他們的工作排班,並不是固定的,可能連續兩天是同一位司機,也可能連續幾天均不相同,他們也要給其他領導出車不是。
但他們無不對這位年輕的副書記刮目相看。
一番調查下來,謝淩風基本堅定了自己的判斷,也為他的文章提供了較為詳實的數據支撐。
調查完畢之後,他的文章初稿其實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
說是文章,不如說是一篇長篇大論,主題就是“論基層黨建工作對基層經濟和其他工作的促進作用”。
結束調研之後接下來的幾天,謝淩風沒有再次外出,而是待在辦公室完善論文。
很快,他的論文經過三次修改就定型了。
為此,他還特意給陳書記打了個電話說了這件事,並將文章發給陳書記審閱。
兩天之後,陳書記給他回話,對文章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陳書記說:“淩風,看來我讓你到鄉鎮基層去工作是對的。短短時間,你就能通過實地調研,撰寫出這樣一篇好文章,非常好。
這篇文章立意很好,不但有高度,更有充足的數據支撐。更重要的是,接觸到了我們農村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那就是,要充分發揮我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頭作用,充分發揮我們黨組織的先進性,引領我們的黨員幹部,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快速的解決農村村長的問題,最終促進和推動鄉村工作的高速發展。
淩風,這篇文章我沒有什麽要修改的。你本身就是師範畢業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既有理論高度,高屋建瓴,又言之有物,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接下來發表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我會利用我的渠道,爭取發表到重要的期刊上。”
陳書記對自己當初挑選的秘書非常滿意。
我們黨不就是這樣嗎,需要不斷發掘優秀的繼承人,將我們偉大的事業傳承下去,並一代代發揚光大。
調研的名義肯定還是黨建,但是,包括經濟發展等其它領域也進行了了解。
按照陳書記的規劃,自己幾個月之後是要接任鎮長的,而鎮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當前最大的工作就是發展經濟。
正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提前對全鎮的發展情況進行一個摸底,為接下來自己的工作做一個鋪墊和準備。
魏鵬飛可能也意識到了這是他自己人生之中的一次極好計劃,這段時間比較活躍,不但會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還會主動去詢問一些問題,這讓謝淩風對更加滿意,有意對其進行培養。
謝淩風對魏鵬飛提出了一個要求,調研結束之後,寫一份調研報告,提交給自己看看。
每次下去調研,謝淩風均遵循一個原則:不擾民,不高調。
除了在村委會聽取匯報之外,就是僅讓支部書記陪同,隨機挑選幾個村民小組,找幾位不同年齡層次的黨員幹部進行談話,也會有意識的到一些村民家裏看看。
午飯更是隨機。走到了哪裏,就看哪家方便,與他們一起吃飯,但他均讓魏鵬飛付錢。調研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有經費預算的。
因此,短短二十多天下來,幾乎所有的村子都認識了這位新來的、年輕的鎮黨委副書記。
而其平易近人的作風、優雅的談吐、淵博的學識,噓寒問暖,加之其俊秀的相貌,均填補了年齡的稚嫩,讓廣大群眾對他的印象極佳,大家紛紛說,這位謝書記才是真正體恤老百姓的好幹部。
尤其是聽說謝書記也是農家子弟,其老家更是距離不遠的風平鎮,彼此之間的隔閡自然就消失了,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有些老百姓私下就比較起其他的鎮領導。
有人就說:“蔣書記、張鎮長等到我們鎮裏工作了好幾年了,我一次都沒有看到過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長什麽樣,是高是矮,是胖是瘦。”
當然,這些議論是之後的時間內逐漸蔓延開來的。
這種狀況確實是真實的。
現在的領導,縣領導就不說了,山高皇帝遠,很多老百姓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在自家的田間地頭看到領導們的身影,就是鄉鎮領導,他們大多也是高高在上,似乎在辦公室裏有忙不完的工作,難得到下麵的村子裏走一走看一看。
除非發生個山洪、塌方等較大的事故,才會見到領導們的身影出現在現場。
不來不行啊,這可關係到他們的“帽子”呢。
倒是一些副鎮長或者站所的工作人員,因為工作的需要,必須要經常到村子裏跑,就像魏鵬飛,不說全鎮所有村子均跑過,但大部分還是去過的。
即使如此,魏鵬飛也對謝淩風這位領導感慨道:“書記,我大學畢業就被分配到我們鎮裏工作,這麽幾年了也才跑了不到十個村子。可是書記您,短短不到二十天,竟然跑遍了所有村子,平均每天一個村子,更是讓不少村民認識了您。”
其實這個很難嗎?
一個鄉鎮十餘個村子,距離又不遠,大多還是開車下來,並不像以前交通不便時,全部就要靠雙腿走路。
隻是我們的一些幹部習慣了坐在機關裏,不願意下到基層。他們大部分其實也是農村出來的,隻是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心裏下意識的排斥下到村子裏而已。
對此,謝淩風也無能為力。
不要說他了,就是陳書記也是如此。難道上麵的領導看不到這些嗎?怎麽可能。上層三令五申發文,要求我們的幹部要“沉下去”,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位。
(ps:說一句題外話,就是作者自己老家也是農村的,因為讀書,早早的離開了老家就不說了。偶爾返回老家,私下詢問父母,他們基本上都沒有見過鄉鎮的領導,甚至鎮裏的書記鎮長叫什麽名字都不知道,這就是現狀)
謝淩風就告訴魏鵬飛:“鵬飛,我們是組織領導下的幹部,一定要記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說白了,就是我們千萬不能忘本。
隻有經常深入鄉下,與我們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我雖然沒有基層工作經驗,但我也是農村出來的,明白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他們其實非常單純,無非就是能吃飽喝足,有電視看就知足了。
我們很多幹部覺得基層工作難幹,其實就是他們官僚思想作祟,每天待在辦公室裏,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他們一無所知,製定的政策幾乎都是拍腦袋決定,與老百姓村子天然的鴻溝,怎麽能做好基層工作?”
魏鵬飛就佩服的說道:“書記,要不是我親眼所見您來到我們這裏的全程,我根本不相信您是一個才下基層工作不到一月的領導。”
不知從哪天起,魏鵬飛對謝淩風這位領導稱呼就發生了改變,從之前的“謝書記”,改為了現在的“書記”。
其實這均是不對的,應該叫“謝副書記”或“副書記”才對,但誰會在意這些細節呢?
就是每天送他們下村的司機也是欽佩不已。
司機因為他們的工作排班,並不是固定的,可能連續兩天是同一位司機,也可能連續幾天均不相同,他們也要給其他領導出車不是。
但他們無不對這位年輕的副書記刮目相看。
一番調查下來,謝淩風基本堅定了自己的判斷,也為他的文章提供了較為詳實的數據支撐。
調查完畢之後,他的文章初稿其實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
說是文章,不如說是一篇長篇大論,主題就是“論基層黨建工作對基層經濟和其他工作的促進作用”。
結束調研之後接下來的幾天,謝淩風沒有再次外出,而是待在辦公室完善論文。
很快,他的論文經過三次修改就定型了。
為此,他還特意給陳書記打了個電話說了這件事,並將文章發給陳書記審閱。
兩天之後,陳書記給他回話,對文章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陳書記說:“淩風,看來我讓你到鄉鎮基層去工作是對的。短短時間,你就能通過實地調研,撰寫出這樣一篇好文章,非常好。
這篇文章立意很好,不但有高度,更有充足的數據支撐。更重要的是,接觸到了我們農村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那就是,要充分發揮我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頭作用,充分發揮我們黨組織的先進性,引領我們的黨員幹部,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快速的解決農村村長的問題,最終促進和推動鄉村工作的高速發展。
淩風,這篇文章我沒有什麽要修改的。你本身就是師範畢業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既有理論高度,高屋建瓴,又言之有物,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接下來發表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我會利用我的渠道,爭取發表到重要的期刊上。”
陳書記對自己當初挑選的秘書非常滿意。
我們黨不就是這樣嗎,需要不斷發掘優秀的繼承人,將我們偉大的事業傳承下去,並一代代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