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們攻破了三十多個村鎮,繳獲金銀折合二十萬貫,糧食五萬多石,布三千多匹,收編了抗金武裝三千多。從他們的轄區到宿遷城之間的官道附近,已經沒有敵對勢力了,商路徹底掃清。


    隻是動靜太大,邳州城的金國官兵已經開始集結,準備要出來查看了。蘭陵商會的人趕緊通知抗金軍撤走,之後邳州金兵出來又搶了一陣,然後上報剿匪大捷。可憐那些農民剛剛拿到抗金軍分的過冬物資,就又被金兵洗劫了。有些跑得慢的老百姓甚至被殺良冒功。


    第二十六章 寒冷是最大的敵人


    當年的第一場雪來的很早,農曆十月中旬就下了。王有誌無比悲苦地看著被迫中斷的水利設施維護,開礦修路等需要挖掘的工程都被迫停了下來。工業化之前的工程,一旦開始結冰大部分就要停了,因為沒有挖掘機,光靠鎬頭挖凍土太費勁了。來幹活的農民吃了二十幾天飽飯,還沒過夠癮,就隻好回家了。


    好在西部的煤窯,部分已經挖到礦脈的鐵礦和石英礦,已經建好的小高爐,還有肥皂作坊還能繼續運作,不過總共也才吸收了兩千多點勞動力,大大低於王有誌的預期。小高爐和肥皂作坊用了小部分煤,大部分用於家庭取暖。抗金軍還要到處給大家普及用煤取暖知識,嚴防煤氣中毒。


    蘭陵鎮的蒸餾酒項目倒是最早開始動工的,但他們的蒸餾設施不夠完善。王有誌設計的蒸餾裝置,蘭陵鎮做不了,後來在沂州府找到了可以做的工匠,但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造出來,目前還沒有拿到。


    王有誌隻好在蘭陵鎮原有蒸餾設施基礎上進行改造,加了個簡單冷卻塔,勉強可以生產。但質量達不到預期,隻比原來的酒度數高個五六度,但已經讓那幫酒商很高興了。起碼說明這條路子是對的,而且他們可以每斤漲價十文錢。


    當年高全的軍事行動取得了重大勝利,甚至目前消耗的絕大部分物資都是戰利品。雖然後世的工業會初期的原始積累也是靠劫掠,並不丟人。但王有誌主抓的經濟上進展甚微,他整天念叨一窮二白一窮二白,暗示不是他能力不夠,而是條件太差。


    部分抗金軍有了一個新工作,那就是替蘭陵商會押鏢。不過這個活需要的人少,有一些偵察兵去幹了這個活,但大部分都隻能待在家裏。


    王有誌於是投身到教育當中去。由於冬天大部分人沒有事做,教育得到了很大發展。抗金軍又做了黑板和粉筆,開始了大班教育,一個班四十個人,原來少年軍校的學員和臨安縣的工匠大部分當了教員。


    高全很高興,他覺得今年糧食充足,這個漫長的冬天接近五個月的時間,可以培養出兩千多預備軍官和兩千多初級工人。他倒是完全沒有意識到王有誌心裏在跟他競爭。


    聽說來上學還管飯,各地都送來了很多孩子,兩個學校被迫開始了第一次錄取考試,並隻收十四到十六歲的男孩。不是舍不得物資,整個轄區有兩萬多後世標準的學齡男孩,而是教員總共還不到四百人,實在不夠。


    考試也很簡單,除了四肢健全,沒有疾病,智商正常外,還需要能數到二十,分清左右。但即便這樣,還是淘汰了很多,最後錄取了六千人。


    蘭陵商會對學校管食宿,一開始覺得愕然,後來表示欽佩。他們確實從來沒有聽過學堂還管飯的事,越發覺得王相公高義!他們自動把祖籍神山的高全給忽略了。欽佩之餘,商會也捐了一部分糧食,並騰出庫房來當宿舍。


    蘭陵工商學校的這三千學員,開春就是初級工人,對商會是一筆很大的寶貴財富。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蘭陵鎮的孩子,蘭陵商會認為這是王相公對蘭陵鎮的照顧,卻不知王有誌暗藏一顆滲透洗腦的心。


    高全還想趁機在冬季展開全軍大比武訓練,後來發現很不現實。全軍隻有一千雙棉鞋,其他人穿的是茅草鞋塞了幹草。這種鞋不但保暖性能差,畢竟烏拉草隻有東北才有,而且很不舒服,也跑不動,硬跑就容易斷裂。用麻布做了一些手套效果隻能是聊勝於無,口罩還好些。


    高全看到一般老百姓手腳都是凍瘡,有的鼻子耳朵都凍破了。現在他好像明白了,為什麽北宋那麽多部隊冬天對金兵作戰一觸即潰。北宋即便是禁軍精銳,也沒有棉鞋和手套,而當時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冷的天氣。第一冷的天氣是在明朝末年,那時候棉花已經普及。


    渾身凍傷的宋軍拉不開弓,拿不住刀槍,甚至跑不動,遇到善於保暖的金兵,自然不是對手。這也是為什麽金兵在靖康年間的冬天所向披靡,但後來到了南方就失去了優勢,經常被擊敗的一個原因。


    他暗暗記下來,在不能給士兵配備足夠的保暖物資前,一定要避免在冬季與金兵作戰。你就是配了步槍,到時候槍栓都凍住,拉不開有什麽用?還真以為靠撒尿能解決?


    騎兵也是個大問題,原來他搞的改版鴛鴦陣對付步兵,特別是裝備訓練和戰鬥意誌都不如自己的敵軍步兵,非常有效。但是他也記得戚繼光到了北方,以後為了應對騎兵,就把鴛鴦鴛鴦陣改了。


    王有誌向他大講《竊明》上的槍陣。高大全也是學過這個世界軍事史這門課的,他覺得王有誌說的似乎像是西班牙大方陣,它好像是可以防騎兵的。西班牙大方陣是火繩槍時代的戰術,在沒有火繩槍的情況下,有多大用還說不好,但他還沒有火繩槍。


    現在已經有小高爐煉鐵了,蘭陵商會幫著從平度州采購了一些石墨回來,他輕車熟路做了一些石墨坩堝,可以生產一些坩堝鋼,產量不大,但是用來實驗造火槍還是可以的。


    他用從烏金寨帶來的鑽頭勉強做了一個可以硬說是機床的東西,加工槍管,雖然不滿意,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就是動力還是牛,百公裏二斤豆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北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仲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仲弘並收藏南宋北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