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覺得現在他們的學校培訓,數學隻教到加減乘除,遠遠不夠。最起碼三角形和四邊形麵積、勾股定理等平麵幾何知識要學吧,立體幾何要學吧,不然怎麽丈量土地、剪裁木料、製作零件、裝配機器?
圓要學吧?所有的機械都是要需要轉動的,而轉動的軌跡就是個圓。下麵他們還要大量製造齒輪,宋代已經有成熟的齒輪產業了,但是工匠們對製作齒輪的原理還不是很清楚。這樣就應該教漸開線, 而漸開線又是以切線為基礎的。以後要弄物流了,他忽然又想起自己小學時學的追擊問題,行程問題,順水逆水,原來覺得厭煩,現在想想居然這麽簡單的小學數學題都是有用的。
網上有人說自己就買個菜,還需要學三角函數嗎?現在想想這個人也就是能上街買個菜了,賣菜都不行。三角函數很有用啊,找礦就很需要。三角函數可以很方便地測定高度和距離。說實話他對三角函數已經記不太清了。他現在想想,很後悔當初為什麽沒有好好學數理化,現在看來還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走到古代都不怕。
但是他忽然想想高全應該懂。原來他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有個老師跟大家說三角函數和雙曲線是炮兵基本課程。高全一定學過 而且學得比較深。他一定也懂雙曲線、拋物線。
王有誌忽然理解中學課程為什麽那麽設置了。語文方麵,為什麽要訓練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人走向社會,必須具備能夠正確敘述一件事,說明一個事物,論述一個事的能力。
數學教材現在全世界各國基本都是模仿最早搞義務教育的德國的教材模式,初中畢業必須學會平麵幾何立體幾何的知識,稍加培養就成為工匠和技術工人;懂得三角函數雙曲線拋物線,經過培養可以成為合格的炮兵。
而從拿破侖戰爭開始一直到一戰,炮兵都是公認的戰場決定力量。代數培養邏輯思維,概率和統計培養科學管理基礎。普魯士的九年義務教育畢業生隻要稍加培養,就可以變成當時所有種類的初級技術人員。
德國的義務教育始於馬丁·路德,他為了幫德國本土的新教向羅馬教廷爭奪下一代,強調市政當局應為青少年建立學校,“教授年幼兒童”,強迫父母將孩子送進學校。這一下子刨了長期壟斷教育權的天主教會的老根。
德意誌諸侯為了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紛紛頒布強迫教育的法令。王老師為了擺脫舊士族和士大夫集團的控製,也需要大搞義務教育,幫助農民擺脫愚昧狀態,掙脫封建枷鎖,成為王老板們的牛馬。
“士兵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立誌要讓普魯士最終統一德國,他於1717年頒布法令,強迫全國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並為鄉村學校提供經費、土地等基本保障。
早期義務教育實施的時候,大部分德國農民不願意讓孩子上學,因為覺得沒用,在家裏幫著幹活更經濟實惠。於是普魯士政府下令向中小學生免費提供午餐,由於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是普遍真理,德國的農民就像範保副和範大管事一樣,立刻掀起了送子上學的熱潮。
俾斯麥就是靠著這樣的義務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數量技術工人,炮兵和後勤管理人員,為建立強大的陸軍建立了牢固的基礎。應該說,在普法戰爭爆發前,普軍的素質就已經全麵壓倒了法軍。可笑拿破侖三世還狂妄自大,不知道自己敗局已定,倉促與普魯士開戰。他號稱世界無敵的陸軍照例發起了密集的衝鋒,結果在普魯士集群炮兵的精確轟擊下,一觸即潰,經過不到一個半月就被迫投降。堂堂皇帝,拿破侖的侄子,居然主動掛了白旗。
後來一戰、二戰,德國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都是以此為基礎,德國發達的製造業和科技也是憑借三四百年的義務教育打下的基礎。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威力! 也是德國作為一個後起國家,敢於挑戰英法這種老牌帝國的底氣。
王老板要想用工業化把各國封建勢力打得粉碎,就要充分利用義務教育的威力!他想明白後,準備回去就開始搞免費教育,到提供免費午餐,鼓勵村民和歸正人來揩油。他如果有一萬,不,哪怕一千合格的初中畢業生,就能橫掃整個世界!但按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肯定不行,他等不了。
他到處找工作的時候,也曾經當過課外班的教師,他深知這九年的內容,完全可以壓縮到三四年。一個成年人哪怕沒上過中學,一年時間也可以把整個初中甚至高中的數學學完。
他見過不少孩子在小學六年級,就已經把高中的內容都學完了。目前他們的學員年齡普遍偏大,最小的也有八九歲,一般都是十三四歲,這個年齡接受能力肯定比十歲以下的兒童強多了,完全可以三年基本學完。
王校長準備隻開三門課:語文、數學、科學。語文大大降低要求,語文 隻要能會兩千五百個常用漢字,能寫應用文、記敘文就行了。文章能寫得好當然好,寫不好的話,能寫清楚就行了。
不用學文言文,白話文學得快,用簡化字,拚音,這樣教起來會比較快,就以臨安官話為基礎進行教授。 王有誌認為語文課程兩年就可以基本結束了,剩下就是搞一些寫作訓練,應用文閱讀。
數學和科學是重點科目,先以數學為主,實用性差的數學部分先不要學,就是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方程,平麵幾何和立體幾何。完成這些,再培訓一下,基本的活就可以幹了。
至於解析幾何,可以挑成績好的,繼續進行培養,成為高級技術人員,在當時就是高科技人才了。如果能夠發掘出來更有潛力的,那完全可以培養成大科學家了。王校長覺得自己有成為科學之父的潛質。
普及科學知識,特別是一般物理知識,比如力學,杠杆、滑輪,還有機械、化學,這些用一年時間基本就可以解決。王校長準備三年之內解決基本人才問題,五年解決高級人才問題。
目前的活,很多文盲也能幹,簡單的技術活,工匠也行。他最缺的是計算人才。現在工程越來越多,計算量越來越大。光靠他和高全還有幾個學習比較好的學員來算,根本搞不完。
必須用算盤,他發現宋朝的算盤居然跟他在後世見過的算盤差不多。宋朝時,算盤已經普及,跟後來的十五檔一四算盤一模一樣,完全複製了籌算的10進製。
後來這種算盤傳入日本,而我國在明朝時為了適應十六兩的計算,變成二五算盤,為一種16進製和10進製通用的計算工具。後來一斤改為10兩了,一四算盤又成了主流。有些人不知道,還說一四算盤是日本算盤,崇拜得不得了。
目前招聘會打這種算盤的人比較容易,而且還可以大量培訓,學校每天可以設一節珠算課。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大大提高計算效率。計算始終是人類科技進步的加速器,比如沒有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就沒有信息技術革命。
王有誌想做機械計算機,這是個大殺器,從帕斯卡於1642年發明出來以後,一直用到加加林太空飛行。中美蘇的原子彈設計都是機械式計算機算出來的。
王有誌能不能做出齒輪計算機呢?他其實連原理都不懂,不過他覺得自己大致知道是用齒輪傳動做的來計算的,有這樣一個思路就行,隻要有錢,就能找一幫人來做,使勁兒砸錢還怕做不出來嗎?這就需要使勁賺錢,使勁賺錢又需要科技人才。唉,萬事開頭難,先要培訓人員,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圓要學吧?所有的機械都是要需要轉動的,而轉動的軌跡就是個圓。下麵他們還要大量製造齒輪,宋代已經有成熟的齒輪產業了,但是工匠們對製作齒輪的原理還不是很清楚。這樣就應該教漸開線, 而漸開線又是以切線為基礎的。以後要弄物流了,他忽然又想起自己小學時學的追擊問題,行程問題,順水逆水,原來覺得厭煩,現在想想居然這麽簡單的小學數學題都是有用的。
網上有人說自己就買個菜,還需要學三角函數嗎?現在想想這個人也就是能上街買個菜了,賣菜都不行。三角函數很有用啊,找礦就很需要。三角函數可以很方便地測定高度和距離。說實話他對三角函數已經記不太清了。他現在想想,很後悔當初為什麽沒有好好學數理化,現在看來還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走到古代都不怕。
但是他忽然想想高全應該懂。原來他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有個老師跟大家說三角函數和雙曲線是炮兵基本課程。高全一定學過 而且學得比較深。他一定也懂雙曲線、拋物線。
王有誌忽然理解中學課程為什麽那麽設置了。語文方麵,為什麽要訓練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人走向社會,必須具備能夠正確敘述一件事,說明一個事物,論述一個事的能力。
數學教材現在全世界各國基本都是模仿最早搞義務教育的德國的教材模式,初中畢業必須學會平麵幾何立體幾何的知識,稍加培養就成為工匠和技術工人;懂得三角函數雙曲線拋物線,經過培養可以成為合格的炮兵。
而從拿破侖戰爭開始一直到一戰,炮兵都是公認的戰場決定力量。代數培養邏輯思維,概率和統計培養科學管理基礎。普魯士的九年義務教育畢業生隻要稍加培養,就可以變成當時所有種類的初級技術人員。
德國的義務教育始於馬丁·路德,他為了幫德國本土的新教向羅馬教廷爭奪下一代,強調市政當局應為青少年建立學校,“教授年幼兒童”,強迫父母將孩子送進學校。這一下子刨了長期壟斷教育權的天主教會的老根。
德意誌諸侯為了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紛紛頒布強迫教育的法令。王老師為了擺脫舊士族和士大夫集團的控製,也需要大搞義務教育,幫助農民擺脫愚昧狀態,掙脫封建枷鎖,成為王老板們的牛馬。
“士兵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立誌要讓普魯士最終統一德國,他於1717年頒布法令,強迫全國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並為鄉村學校提供經費、土地等基本保障。
早期義務教育實施的時候,大部分德國農民不願意讓孩子上學,因為覺得沒用,在家裏幫著幹活更經濟實惠。於是普魯士政府下令向中小學生免費提供午餐,由於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是普遍真理,德國的農民就像範保副和範大管事一樣,立刻掀起了送子上學的熱潮。
俾斯麥就是靠著這樣的義務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數量技術工人,炮兵和後勤管理人員,為建立強大的陸軍建立了牢固的基礎。應該說,在普法戰爭爆發前,普軍的素質就已經全麵壓倒了法軍。可笑拿破侖三世還狂妄自大,不知道自己敗局已定,倉促與普魯士開戰。他號稱世界無敵的陸軍照例發起了密集的衝鋒,結果在普魯士集群炮兵的精確轟擊下,一觸即潰,經過不到一個半月就被迫投降。堂堂皇帝,拿破侖的侄子,居然主動掛了白旗。
後來一戰、二戰,德國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都是以此為基礎,德國發達的製造業和科技也是憑借三四百年的義務教育打下的基礎。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威力! 也是德國作為一個後起國家,敢於挑戰英法這種老牌帝國的底氣。
王老板要想用工業化把各國封建勢力打得粉碎,就要充分利用義務教育的威力!他想明白後,準備回去就開始搞免費教育,到提供免費午餐,鼓勵村民和歸正人來揩油。他如果有一萬,不,哪怕一千合格的初中畢業生,就能橫掃整個世界!但按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肯定不行,他等不了。
他到處找工作的時候,也曾經當過課外班的教師,他深知這九年的內容,完全可以壓縮到三四年。一個成年人哪怕沒上過中學,一年時間也可以把整個初中甚至高中的數學學完。
他見過不少孩子在小學六年級,就已經把高中的內容都學完了。目前他們的學員年齡普遍偏大,最小的也有八九歲,一般都是十三四歲,這個年齡接受能力肯定比十歲以下的兒童強多了,完全可以三年基本學完。
王校長準備隻開三門課:語文、數學、科學。語文大大降低要求,語文 隻要能會兩千五百個常用漢字,能寫應用文、記敘文就行了。文章能寫得好當然好,寫不好的話,能寫清楚就行了。
不用學文言文,白話文學得快,用簡化字,拚音,這樣教起來會比較快,就以臨安官話為基礎進行教授。 王有誌認為語文課程兩年就可以基本結束了,剩下就是搞一些寫作訓練,應用文閱讀。
數學和科學是重點科目,先以數學為主,實用性差的數學部分先不要學,就是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方程,平麵幾何和立體幾何。完成這些,再培訓一下,基本的活就可以幹了。
至於解析幾何,可以挑成績好的,繼續進行培養,成為高級技術人員,在當時就是高科技人才了。如果能夠發掘出來更有潛力的,那完全可以培養成大科學家了。王校長覺得自己有成為科學之父的潛質。
普及科學知識,特別是一般物理知識,比如力學,杠杆、滑輪,還有機械、化學,這些用一年時間基本就可以解決。王校長準備三年之內解決基本人才問題,五年解決高級人才問題。
目前的活,很多文盲也能幹,簡單的技術活,工匠也行。他最缺的是計算人才。現在工程越來越多,計算量越來越大。光靠他和高全還有幾個學習比較好的學員來算,根本搞不完。
必須用算盤,他發現宋朝的算盤居然跟他在後世見過的算盤差不多。宋朝時,算盤已經普及,跟後來的十五檔一四算盤一模一樣,完全複製了籌算的10進製。
後來這種算盤傳入日本,而我國在明朝時為了適應十六兩的計算,變成二五算盤,為一種16進製和10進製通用的計算工具。後來一斤改為10兩了,一四算盤又成了主流。有些人不知道,還說一四算盤是日本算盤,崇拜得不得了。
目前招聘會打這種算盤的人比較容易,而且還可以大量培訓,學校每天可以設一節珠算課。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大大提高計算效率。計算始終是人類科技進步的加速器,比如沒有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就沒有信息技術革命。
王有誌想做機械計算機,這是個大殺器,從帕斯卡於1642年發明出來以後,一直用到加加林太空飛行。中美蘇的原子彈設計都是機械式計算機算出來的。
王有誌能不能做出齒輪計算機呢?他其實連原理都不懂,不過他覺得自己大致知道是用齒輪傳動做的來計算的,有這樣一個思路就行,隻要有錢,就能找一幫人來做,使勁兒砸錢還怕做不出來嗎?這就需要使勁賺錢,使勁賺錢又需要科技人才。唉,萬事開頭難,先要培訓人員,百年大計教育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