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親赴宜都
魂穿司馬遹,地獄開局 作者:沉映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月底,司馬遹帶著孟觀一起離開了宛城,除了他麾下的兩千騎兵,什麽都沒帶走。如此一來,司馬遹麾下的騎兵數量達到了一萬兩千人。
回到襄陽後,司馬遹任命孟觀為襄陽太守,但大將軍司馬一職依然由王敦擔任。
“殿下不在的這些日子,發生了兩件大事兒,臣不敢決斷,想和你商量下。”安頓好孟觀後,司馬虓私下裏對司馬遹道。
“太傅請說。”能讓司馬虓都無法決斷的,一定不是小事兒。
“第一件事是宗岱。”司馬虓邊說,邊拿出一道公文遞給司馬遹:“月初,宗岱忽然給襄陽來了一道公文,指責咱們無端攻打宜都,並擅自據為己有。他宣稱,若不及早撤出宜都,他將上報朝廷。”
司馬遹看完公文後,笑道:“這個宗岱長本事了啊,居然敢管咱們?”
“但宗岱畢竟是荊州刺史,若是告到朝廷,咱們不占理啊,也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不用理他。”司馬遹輕描淡寫道:“咱們直接上表朝廷,就說宜都來了很多益州流民,宜都太守無法收拾局麵,太傅這才出兵的。另外,你還在表中提一下收複南陽的事,重點說一說將士們是多麽辛苦,請求朝廷封賞將士們。如此一來,朝廷就能知道該怎麽做了。”
司馬虓恍然大悟道:“殿下是想用南陽交換宜都吧?”
“南陽好歹是咱們打下來的,雖說不一定守得住,但咱們至少沒有賴著不走的意思。況且,如今的朝廷不過是個草台班子,無論掌權的是誰,都沒那個精力跟咱們較真。”
“殿下高明,不費一兵一卒逼降了孟觀,然後借此機會名正言順的占領宜都,一箭雙雕啊。”司馬虓再次對司馬遹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另外一件事呢?”
“這件事兒更麻煩,是關於宜都的。”司馬虓邊說,邊拿出兩封信:“殿下先看看這兩封信。”
司馬遹打開信,一封是王敦寫的,一封是荀綽寫的。看完信後,司馬遹頗為頭疼,該來的還是來了,他隻是沒想到來得這麽快,矛盾這麽尖銳。
原來,王敦到了宜都後,將全部精力都用在招兵買馬上,對於從益州來的流民,除了將青壯年招募入軍中,其他的老弱婦孺一概不管。荀綽則認為應該對流民一視同仁,隻要出現在宜都的,都應該賑濟,王敦卻以糧食不足為由拒絕。
“太傅以為,他們誰更有道理呢?”司馬遹沉吟道。
“各有各的理由吧。”司馬虓歎了口氣道:“一個著眼於當下,一個著眼於長遠,很難說誰對誰錯。”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司馬遹覺得僅憑一封信就做出判斷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想了想道:“本宮想親自去看看。”
“殿下想如何處置呢?”司馬虓問道。
“看過才知道。很多事並沒有絕對的對錯,隻是看利和弊哪個更大。”
“殿下言之有理,那就辛苦殿下了。”
“本宮走後,襄陽的事就拜托太傅了。”司馬遹鄭重道:“孟觀此人雖值得信任,但也需經過觀察,暫時隻讓他統領本部兵馬。本宮此去宜都隻會帶上郭默和他的衛隊,其餘的兵馬全留在宜都,相信也不會出現什麽意外。”
“殿下放心,臣雖進取不足,守成綽綽有餘。”司馬虓胸有成竹道。
六月初,在安頓好襄陽的相應事宜後,司馬遹帶著郭默以及他麾下的五百親兵趕赴宜都。
由於人數較少,又都是郭默親手調教的精銳騎士,他們隻用了三天時間就抵達夷陵。
看到司馬遹親自出現在宜都,王敦和荀綽都有些意外,爭先恐後的求見,想要率先陳述自己的理由。但司馬遹一個都沒有見,而是直接將他們召集到郡衙。
“相信兩位都知道本宮此來的目的,你們不妨都先說說自己的理由。”坐定之後,司馬遹開門見山道。
於是,王敦和荀綽各自陳詞,說得慷慨激昂,前者指責後者婦人之仁,後者指責前者毫無仁義之心,誰也說服不了誰。
“眼下宜都有多少流民?”聽他們陳述完畢後,司馬遹問道。
“回殿下,大約有一萬人。”荀綽回答道。
“青壯年大概有多少人呢?”司馬遹又問道。
“不到三分之一。”王敦回答道。
“那好,將這三分之一全部召入軍中。”司馬遹當即道。
“回殿下,臣已經這麽做了。”王敦不無得意道,荀綽卻急了:“殿下,那剩下的老弱婦孺呢?再不管他們,他們很可能都要餓死。”
“若管他們,軍營裏就沒有軍糧了,我如何養活這麽多兵?”王敦馬上反對道。
“我們可以向宜都百姓購買糧食。”荀綽道。
“錢呢?哪來的錢呢?空口白話還是欠條?到時若不能兌現,我們在宜都還能呆得下去嗎?”轉眼間,王敦和荀綽又吵了起來。
“二位稍安勿躁。”司馬遹及時打斷了兩人的對話,問道:“這些流民都是拖家帶口吧?”
“回殿下,絕大多數都是拖家帶口,孤身一人的反倒是青壯年。”荀綽道。
“那就好辦,盡量每個家庭都招募一人入伍,這樣一人當兵,就能養活全家了。”
“殿下,不妥吧,有的一家之中沒有一個符合條件的。”王敦馬上反對道。
“殿下,此舉不妥,有的一家之中人口太多,一個人的口糧根本不夠。”荀綽也反對道。
“處仲,如果每個家庭隻招募一個人,即使有的家庭沒有符合條件的人選,但可以讓他們到衙門做雜役,這樣的情況大概有多少人?”司馬遹徑直問道。
“這樣的情況不多,不超過兩百人。”王敦沉吟道。
“那好,將他們招募到衙門或者軍營裏做雜役。再將那些一家有兩個以上符合條件的,全都按照一個人招募,如此一來,招募總數應該不變吧?”
“總數雖然不變,但兵源質量會有所下降。”
“無妨,一兩百人無關大局。”
“那些人口數較多的家庭呢?隻招募一個人,根本養活不了全家。”荀綽還是有疑問。
“這些人既然是舉家背井離鄉,身邊應該有點財產吧?”司馬遹沉吟道。
“殿下,您不會惦記上他們的財產了吧?”荀綽大吃一驚。
回到襄陽後,司馬遹任命孟觀為襄陽太守,但大將軍司馬一職依然由王敦擔任。
“殿下不在的這些日子,發生了兩件大事兒,臣不敢決斷,想和你商量下。”安頓好孟觀後,司馬虓私下裏對司馬遹道。
“太傅請說。”能讓司馬虓都無法決斷的,一定不是小事兒。
“第一件事是宗岱。”司馬虓邊說,邊拿出一道公文遞給司馬遹:“月初,宗岱忽然給襄陽來了一道公文,指責咱們無端攻打宜都,並擅自據為己有。他宣稱,若不及早撤出宜都,他將上報朝廷。”
司馬遹看完公文後,笑道:“這個宗岱長本事了啊,居然敢管咱們?”
“但宗岱畢竟是荊州刺史,若是告到朝廷,咱們不占理啊,也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不用理他。”司馬遹輕描淡寫道:“咱們直接上表朝廷,就說宜都來了很多益州流民,宜都太守無法收拾局麵,太傅這才出兵的。另外,你還在表中提一下收複南陽的事,重點說一說將士們是多麽辛苦,請求朝廷封賞將士們。如此一來,朝廷就能知道該怎麽做了。”
司馬虓恍然大悟道:“殿下是想用南陽交換宜都吧?”
“南陽好歹是咱們打下來的,雖說不一定守得住,但咱們至少沒有賴著不走的意思。況且,如今的朝廷不過是個草台班子,無論掌權的是誰,都沒那個精力跟咱們較真。”
“殿下高明,不費一兵一卒逼降了孟觀,然後借此機會名正言順的占領宜都,一箭雙雕啊。”司馬虓再次對司馬遹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另外一件事呢?”
“這件事兒更麻煩,是關於宜都的。”司馬虓邊說,邊拿出兩封信:“殿下先看看這兩封信。”
司馬遹打開信,一封是王敦寫的,一封是荀綽寫的。看完信後,司馬遹頗為頭疼,該來的還是來了,他隻是沒想到來得這麽快,矛盾這麽尖銳。
原來,王敦到了宜都後,將全部精力都用在招兵買馬上,對於從益州來的流民,除了將青壯年招募入軍中,其他的老弱婦孺一概不管。荀綽則認為應該對流民一視同仁,隻要出現在宜都的,都應該賑濟,王敦卻以糧食不足為由拒絕。
“太傅以為,他們誰更有道理呢?”司馬遹沉吟道。
“各有各的理由吧。”司馬虓歎了口氣道:“一個著眼於當下,一個著眼於長遠,很難說誰對誰錯。”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司馬遹覺得僅憑一封信就做出判斷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想了想道:“本宮想親自去看看。”
“殿下想如何處置呢?”司馬虓問道。
“看過才知道。很多事並沒有絕對的對錯,隻是看利和弊哪個更大。”
“殿下言之有理,那就辛苦殿下了。”
“本宮走後,襄陽的事就拜托太傅了。”司馬遹鄭重道:“孟觀此人雖值得信任,但也需經過觀察,暫時隻讓他統領本部兵馬。本宮此去宜都隻會帶上郭默和他的衛隊,其餘的兵馬全留在宜都,相信也不會出現什麽意外。”
“殿下放心,臣雖進取不足,守成綽綽有餘。”司馬虓胸有成竹道。
六月初,在安頓好襄陽的相應事宜後,司馬遹帶著郭默以及他麾下的五百親兵趕赴宜都。
由於人數較少,又都是郭默親手調教的精銳騎士,他們隻用了三天時間就抵達夷陵。
看到司馬遹親自出現在宜都,王敦和荀綽都有些意外,爭先恐後的求見,想要率先陳述自己的理由。但司馬遹一個都沒有見,而是直接將他們召集到郡衙。
“相信兩位都知道本宮此來的目的,你們不妨都先說說自己的理由。”坐定之後,司馬遹開門見山道。
於是,王敦和荀綽各自陳詞,說得慷慨激昂,前者指責後者婦人之仁,後者指責前者毫無仁義之心,誰也說服不了誰。
“眼下宜都有多少流民?”聽他們陳述完畢後,司馬遹問道。
“回殿下,大約有一萬人。”荀綽回答道。
“青壯年大概有多少人呢?”司馬遹又問道。
“不到三分之一。”王敦回答道。
“那好,將這三分之一全部召入軍中。”司馬遹當即道。
“回殿下,臣已經這麽做了。”王敦不無得意道,荀綽卻急了:“殿下,那剩下的老弱婦孺呢?再不管他們,他們很可能都要餓死。”
“若管他們,軍營裏就沒有軍糧了,我如何養活這麽多兵?”王敦馬上反對道。
“我們可以向宜都百姓購買糧食。”荀綽道。
“錢呢?哪來的錢呢?空口白話還是欠條?到時若不能兌現,我們在宜都還能呆得下去嗎?”轉眼間,王敦和荀綽又吵了起來。
“二位稍安勿躁。”司馬遹及時打斷了兩人的對話,問道:“這些流民都是拖家帶口吧?”
“回殿下,絕大多數都是拖家帶口,孤身一人的反倒是青壯年。”荀綽道。
“那就好辦,盡量每個家庭都招募一人入伍,這樣一人當兵,就能養活全家了。”
“殿下,不妥吧,有的一家之中沒有一個符合條件的。”王敦馬上反對道。
“殿下,此舉不妥,有的一家之中人口太多,一個人的口糧根本不夠。”荀綽也反對道。
“處仲,如果每個家庭隻招募一個人,即使有的家庭沒有符合條件的人選,但可以讓他們到衙門做雜役,這樣的情況大概有多少人?”司馬遹徑直問道。
“這樣的情況不多,不超過兩百人。”王敦沉吟道。
“那好,將他們招募到衙門或者軍營裏做雜役。再將那些一家有兩個以上符合條件的,全都按照一個人招募,如此一來,招募總數應該不變吧?”
“總數雖然不變,但兵源質量會有所下降。”
“無妨,一兩百人無關大局。”
“那些人口數較多的家庭呢?隻招募一個人,根本養活不了全家。”荀綽還是有疑問。
“這些人既然是舉家背井離鄉,身邊應該有點財產吧?”司馬遹沉吟道。
“殿下,您不會惦記上他們的財產了吧?”荀綽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