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經都府撤換了原來的縣官,換來一名半景半胡的縣令,渾陽縣漸漸歸於動態下的有序。
大軍依舊在外,奸碟依舊亂竄,雙方默契保持了不胡亂殺人放火的基本規矩。
盡管這座邊陲縣城永遠不會寧靜,故事卻也由明麵上,沉入暗流湧動的水下。
西北經都府熱火朝天的整備,前趙朝堂也發生著激烈的內部蕩漾。
這片貧瘠的大地,有著引起天下關注的大事。
不少不速之客到來。
……
大景京師也不算平靜。
如何經略西北這一重大國策擺在皇帝與百官麵前,朝野漸漸意識到這是一塊不小的方糖。
京師又起風雲。
魏王府裏的人,在林淵寄出飛信第三日後,收到他來自幾萬裏外的問候和叮囑。
韓寧是個新婚的女子,心底依賴漸漸認可的丈夫,卻知曉自己嫁的人,注定不會是個能與她日日風花雪月的男子,生出不舍,還是不曾在林淵麵前說出不合時宜的話。
隻是夜夜在西窗前,撐腮盼望。
日日堅持修習他傳的功訣和劍法。
在掰著指頭數了許多天後,驚喜意外的收到來信,還有他在外寄來的禮物。
信中簡短告知了遠方一切良好,問候她一切可還順心,府內可還安好,叮囑她不可懈怠修煉……
說,隨信送來的,是他在蜀中道宗青城山為她求來的法器寶劍,可日日佩戴,蘊養契合。
若是想寫信,也可等這隻海東青到來,交到它納環中,自己可以收到……
韓寧噔噔噔跑進林淵的書房,吩咐大梁來的女劍侍快為她磨墨。
傾盡感情寫了一封厚信,小側妃長長呼出一口氣,將來信貼放在胸口,嬌俏稚嫩的容顏上,水靈明亮的眼睛眯成了月牙。
整座王府,也隻有她有這樣的關心了吧?
……
海東青將東西送去了魏王府,一部分由侍女送去內宅,一部分,則有人悄悄送去了城外上林山,交給公主府衛侍。
宸寧不久也讀完信,收到遠方寄來的文殊仙元香。
不禁啞然一笑。
遠在幾萬裏之外,還惦記著京師,真是……
她自然不會像韓寧那樣幼稚的以為,隻給她寄來。
這家夥表麵上不為所動、不近女色,其實身邊怎麽會缺。
怕是此時遠在邊塞,身邊也不會少了吧。
明睿聰慧的宸寧一眼看穿這其中小心思。
但還是為之一笑。
心情愉悅。
不因細枝末節而心生怏怏。
少女轉身將信放入專門木匣內,雙手鋪展宣紙,右手手指撚起毫筆落紙寫字。
這是她每日修心的功課,與讀書、打坐一樣。
帝女既擅女工,也好書畫,也練道訣。
現今,還在做一件很具大男子氣概的大事。
收集史料、排序編撰、補全圓滿、整理合訂,為大景朝開國以來諸賢著書,讓後世人知道在這個朝代,曾有著這些滿腔熱血之人,重開青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延太平。
他們中有帝王將相,也有在野大德、修行大能,亦或幹脆就是原先藉藉無名,隻是因為某一大事而捐獻身軀的鄉野之人,但這些人都無一例外為這個統一國朝、這個合體族群,拚出了一場長達三百年,乃至還不知要延綿多久的太平。
生民該牢記他們,曆史該名垂他們,後世該記得他們。
著書,也或能為世人增些世事興衰之理,兩麵好壞之鑒。
是儒文學派中的史家,相當宏大的晉身之道。
這件事,宸寧覺得由她來做,挺合適的。
她有這個意願,又是帝女公主,有資格接觸大量皇宮、上林學宮中的隱秘資料,能從許多大人物那裏得知真實,且擁有足夠分量去推行,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
更深一層的,是這些事情,是她能夠名正言順接觸帝國權力,而不被忌憚的時候。
誰會覺得著書能發展多少黨羽呢。
最後一層,是宸寧喜歡做,想做,願意做。
帝女將這部紀傳體史書,稱為《景書》。
……
元朔帝看了女兒遞來的奏折。
本來疲勞的眸子,慢慢蔓上明亮,微微眯起。
《景書》……
一旁的紅袍大太監小心翼翼瞄了眼,心髒提起,默不作聲站在一旁。
對一向與眾不同的宸寧公主,生出一絲苦笑,國史,哪裏那麽容易修哦。
先且不說,這牽扯到如今大量尚健在的高門府邸,關係到他們得以安身立命的祖上名聲,各方如何作想。
也不論這要統計收集多麽海量的史料,要用多少人,花多少錢,有多大的難度。
便隻提這件事,是殿下您一個女流之輩能做的嗎?
國家大史,這樣一個宏大的書題,您就是做了,也不一定算準啊,又要花費十年、幾十年時間呢。
這般長久,對於女子來說,不就是空耗青春年華?您不打算嫁人了麽,哪怕嫁人,夫家能同意麽……
老太監眼觀鼻鼻觀心,一言不發。
氣氛沉悶好一會兒。
禦書房裏倏然傳出一聲釋然輕笑。
老太監心底訝異極了,餘光悄悄看了眼聖顏。
卻是發現元朔帝已經放下奏折,提筆批注:準。
老太監倒吸氣,陛下雖疼愛子女,可往日也不許殿下們這般胡鬧。
奇怪,奇怪,奇怪哉。
元朔帝禦筆又批,話白語顯:朕的女兒就該這般。
……
大軍依舊在外,奸碟依舊亂竄,雙方默契保持了不胡亂殺人放火的基本規矩。
盡管這座邊陲縣城永遠不會寧靜,故事卻也由明麵上,沉入暗流湧動的水下。
西北經都府熱火朝天的整備,前趙朝堂也發生著激烈的內部蕩漾。
這片貧瘠的大地,有著引起天下關注的大事。
不少不速之客到來。
……
大景京師也不算平靜。
如何經略西北這一重大國策擺在皇帝與百官麵前,朝野漸漸意識到這是一塊不小的方糖。
京師又起風雲。
魏王府裏的人,在林淵寄出飛信第三日後,收到他來自幾萬裏外的問候和叮囑。
韓寧是個新婚的女子,心底依賴漸漸認可的丈夫,卻知曉自己嫁的人,注定不會是個能與她日日風花雪月的男子,生出不舍,還是不曾在林淵麵前說出不合時宜的話。
隻是夜夜在西窗前,撐腮盼望。
日日堅持修習他傳的功訣和劍法。
在掰著指頭數了許多天後,驚喜意外的收到來信,還有他在外寄來的禮物。
信中簡短告知了遠方一切良好,問候她一切可還順心,府內可還安好,叮囑她不可懈怠修煉……
說,隨信送來的,是他在蜀中道宗青城山為她求來的法器寶劍,可日日佩戴,蘊養契合。
若是想寫信,也可等這隻海東青到來,交到它納環中,自己可以收到……
韓寧噔噔噔跑進林淵的書房,吩咐大梁來的女劍侍快為她磨墨。
傾盡感情寫了一封厚信,小側妃長長呼出一口氣,將來信貼放在胸口,嬌俏稚嫩的容顏上,水靈明亮的眼睛眯成了月牙。
整座王府,也隻有她有這樣的關心了吧?
……
海東青將東西送去了魏王府,一部分由侍女送去內宅,一部分,則有人悄悄送去了城外上林山,交給公主府衛侍。
宸寧不久也讀完信,收到遠方寄來的文殊仙元香。
不禁啞然一笑。
遠在幾萬裏之外,還惦記著京師,真是……
她自然不會像韓寧那樣幼稚的以為,隻給她寄來。
這家夥表麵上不為所動、不近女色,其實身邊怎麽會缺。
怕是此時遠在邊塞,身邊也不會少了吧。
明睿聰慧的宸寧一眼看穿這其中小心思。
但還是為之一笑。
心情愉悅。
不因細枝末節而心生怏怏。
少女轉身將信放入專門木匣內,雙手鋪展宣紙,右手手指撚起毫筆落紙寫字。
這是她每日修心的功課,與讀書、打坐一樣。
帝女既擅女工,也好書畫,也練道訣。
現今,還在做一件很具大男子氣概的大事。
收集史料、排序編撰、補全圓滿、整理合訂,為大景朝開國以來諸賢著書,讓後世人知道在這個朝代,曾有著這些滿腔熱血之人,重開青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延太平。
他們中有帝王將相,也有在野大德、修行大能,亦或幹脆就是原先藉藉無名,隻是因為某一大事而捐獻身軀的鄉野之人,但這些人都無一例外為這個統一國朝、這個合體族群,拚出了一場長達三百年,乃至還不知要延綿多久的太平。
生民該牢記他們,曆史該名垂他們,後世該記得他們。
著書,也或能為世人增些世事興衰之理,兩麵好壞之鑒。
是儒文學派中的史家,相當宏大的晉身之道。
這件事,宸寧覺得由她來做,挺合適的。
她有這個意願,又是帝女公主,有資格接觸大量皇宮、上林學宮中的隱秘資料,能從許多大人物那裏得知真實,且擁有足夠分量去推行,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
更深一層的,是這些事情,是她能夠名正言順接觸帝國權力,而不被忌憚的時候。
誰會覺得著書能發展多少黨羽呢。
最後一層,是宸寧喜歡做,想做,願意做。
帝女將這部紀傳體史書,稱為《景書》。
……
元朔帝看了女兒遞來的奏折。
本來疲勞的眸子,慢慢蔓上明亮,微微眯起。
《景書》……
一旁的紅袍大太監小心翼翼瞄了眼,心髒提起,默不作聲站在一旁。
對一向與眾不同的宸寧公主,生出一絲苦笑,國史,哪裏那麽容易修哦。
先且不說,這牽扯到如今大量尚健在的高門府邸,關係到他們得以安身立命的祖上名聲,各方如何作想。
也不論這要統計收集多麽海量的史料,要用多少人,花多少錢,有多大的難度。
便隻提這件事,是殿下您一個女流之輩能做的嗎?
國家大史,這樣一個宏大的書題,您就是做了,也不一定算準啊,又要花費十年、幾十年時間呢。
這般長久,對於女子來說,不就是空耗青春年華?您不打算嫁人了麽,哪怕嫁人,夫家能同意麽……
老太監眼觀鼻鼻觀心,一言不發。
氣氛沉悶好一會兒。
禦書房裏倏然傳出一聲釋然輕笑。
老太監心底訝異極了,餘光悄悄看了眼聖顏。
卻是發現元朔帝已經放下奏折,提筆批注:準。
老太監倒吸氣,陛下雖疼愛子女,可往日也不許殿下們這般胡鬧。
奇怪,奇怪,奇怪哉。
元朔帝禦筆又批,話白語顯:朕的女兒就該這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