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
王忠嗣實際上並沒有遵從李非的軍令,因為他根據時間來判斷,即便現在自己率大軍全速趕往中受降城,也根本趕不上李適之行軍的速度,更何況中受降城的位置並非去往河東的交通要道,往北到回紇邊境還有近百裏的空間,李適之想要繞行極為便利。
所以,王忠嗣隻是象征性的派了個兩千人的輕騎隊伍一路向北,然他們一路探查李適之的蹤跡,若是一無所獲,便直接在中受降城駐紮。
和王忠嗣預計的一樣,這些士兵一路北上,根本連李適之的影子都沒有看到,王忠嗣知道玄宗已經吩咐安祿山在東受降城攔截,所以,也就幹脆對叛軍的去向置之不理。
政事堂這邊接到了安祿山需要置換兵器的奏章,李非對此非常敏感,在玄宗同意後,便借此為理由,讓兵部把近來軍器監所造兵器的名錄要了過來,同時也讓衛尉寺上交近一年軍械庫的出入庫記錄。
兩廂對比,李非並沒有看出任何異常,隻是自從安祿山回長安以後,軍器監在各地監造的兵器數量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特別是下半年,增加了很多種類鈍器的鑄造,但中書省此前並沒有接到擴大兵器製造的聖命。由於此事歸尚書省管轄,李非便問韋堅道:
“韋相,近一年來軍器監在各地所造兵器的數量你可知道?”
“記得個大概,是否有什麽問題?”
“無他,是不是跟近來戰事叢生有關係?”
“那是自然,李適之反叛以來,單是送往河東、朔方、河西三地的兵器甲胄就有兩萬具,近來契丹又蠢蠢欲動,幽州、平盧也要準備,安祿山剛剛抵達幽州之時,就已經要過一次了。”
“我怎麽看到多了很多此前很少鑄造的鈍器?”
“這些都是為幽州準備的,安祿山說他發現對付契丹騎兵,用鈍器殺傷力強於刀劍,我便讓軍器監鑄造了一部分。”
安祿山才去幽州一個月,此前是劉客奴任節度使,所以韋堅這番說辭顯然有些漏洞,因為這些鈍器最早是在四個月前就已經開始部分入庫。但李非沒有說明,隻是表示了認可後,便不再追問。
隨後,李非直接來到軍器監,詢問最早是誰下達的鑄造鈍器的指令,得到的答案是聖上親自下旨,那就是說,安祿山確實已經提前做好了返回幽州的準備。根據衛尉寺的入庫記錄,鈍器到目前為止,一共鑄造了近兩萬副,其中一萬五千副擬發往幽州,五千副發往平盧,王忠嗣和張守珪那裏就不知道有這批武器的存在,所以報損後,依然是在原有的種類上更替。
李非心中已經明白了大概,於是直接將這部分兵器截留,然後上書玄宗,說既然安祿山發現鈍器對騎兵具備優勢,那和張守珪與王忠嗣正在對陣的吐蕃也有近半的騎兵,應該推而廣之。玄宗沒有拒絕的理由,直接同意後,李非又以契丹尚未發兵,與吐蕃正處戰端為由,將一萬五千副鈍器調給了王忠嗣和張守珪,隻給安祿山留了五千。
而就在此時,張守珪率領的二十萬大軍已經停止追擊,軍隊之中已經開始再次出現因高原不適導致的無謂戰損,再加上正值冬季,高原上極難采集取暖物資,張守珪無奈後撤,退縮至海城。此時吐蕃反而不再退縮,也跟著張守珪的大軍,在海城五十裏處紮營。
這就讓張守珪很難受,這麽多士兵每天的給養損耗數量就非常巨大,而吐蕃就一直這樣耗著,似戰非戰,保持和自己五十裏的距離虎視眈眈,雖不交兵卻又不能讓人放鬆警惕,完全成了對峙的架勢。張守珪知道,這麽下去對唐軍不利,於是向李非請示下一步如何應對。
李非早就考慮到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向張守珪下達了和郭子儀一起,先加固海城的城防,然後再向劍南回撤的命令,由郭子儀負責和吐蕃的對峙,一旦吐蕃進攻,由王忠嗣派兵支援,減少前線無謂的消耗。
張守珪依令行事。
可這時,一封密奏傳回了長安,說張守珪這次出征,率兵數量竟然有十五萬之巨,聲勢極為浩大,和之前他向兵部的匯報相差千裏,並且將近一半軍士並未造冊入軍籍。玄宗聞聽後極為震怒,直接下旨,讓張守珪回京解釋。
該來的如約而至,此前的擔心成了現實,李非給李季卿去信,告誡他此事凶險,按自己的交代做好萬全準備,並囑托李季卿,向張守珪轉述自己的應對之策。
+++++++++++++++++++++++++++
下輩子
李飛開始和很多的資方進行一輪輪的洽談,這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有了前車之鑒,李飛的口風變得極為謹慎,不管對麵把未來形容的多麽天花亂墜,李飛都絲毫不為其所動。
最終,在李飛心裏形成了兩套方案,一是上市融資,進行徹底的股份製改造,融資相對簡單且數額巨大,不過難度稍高,監管嚴格,且還沒有類似公司上市的先例,作為吃螃蟹的人,李飛自己心中也沒有底氣。二是直接進行公司估值,以股票內部發行的方式,接受融資公司的注資,這種方式簡單,但資方的要求相對苛刻,比如要進入董事會,形成一定程度上對公司經營的幹涉和控製。
兩種方案各有利弊,牛顯恪傾向於第一種,因為相對穩妥,對公司的正規化經營也有幫助,第二種一旦中途資方撤股,到時便沒有了回旋的餘地。
權衡再三,李飛定下了第一種方案,引進了一家輔助上市的谘詢公司,開始對公司內部進行各項改革,對各部門也開始根據上市公司的要求進行培訓。
2014年冬,在經過一係列的準備後,李飛的公司遞交了申請上市的材料,開始等待審批結果。
2014年年底,審批通過,公司更名為西安聯合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表上市公告,股票成功上市。
接下來,李飛就看到了讓他瞠目結舌的一幕。
王忠嗣實際上並沒有遵從李非的軍令,因為他根據時間來判斷,即便現在自己率大軍全速趕往中受降城,也根本趕不上李適之行軍的速度,更何況中受降城的位置並非去往河東的交通要道,往北到回紇邊境還有近百裏的空間,李適之想要繞行極為便利。
所以,王忠嗣隻是象征性的派了個兩千人的輕騎隊伍一路向北,然他們一路探查李適之的蹤跡,若是一無所獲,便直接在中受降城駐紮。
和王忠嗣預計的一樣,這些士兵一路北上,根本連李適之的影子都沒有看到,王忠嗣知道玄宗已經吩咐安祿山在東受降城攔截,所以,也就幹脆對叛軍的去向置之不理。
政事堂這邊接到了安祿山需要置換兵器的奏章,李非對此非常敏感,在玄宗同意後,便借此為理由,讓兵部把近來軍器監所造兵器的名錄要了過來,同時也讓衛尉寺上交近一年軍械庫的出入庫記錄。
兩廂對比,李非並沒有看出任何異常,隻是自從安祿山回長安以後,軍器監在各地監造的兵器數量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特別是下半年,增加了很多種類鈍器的鑄造,但中書省此前並沒有接到擴大兵器製造的聖命。由於此事歸尚書省管轄,李非便問韋堅道:
“韋相,近一年來軍器監在各地所造兵器的數量你可知道?”
“記得個大概,是否有什麽問題?”
“無他,是不是跟近來戰事叢生有關係?”
“那是自然,李適之反叛以來,單是送往河東、朔方、河西三地的兵器甲胄就有兩萬具,近來契丹又蠢蠢欲動,幽州、平盧也要準備,安祿山剛剛抵達幽州之時,就已經要過一次了。”
“我怎麽看到多了很多此前很少鑄造的鈍器?”
“這些都是為幽州準備的,安祿山說他發現對付契丹騎兵,用鈍器殺傷力強於刀劍,我便讓軍器監鑄造了一部分。”
安祿山才去幽州一個月,此前是劉客奴任節度使,所以韋堅這番說辭顯然有些漏洞,因為這些鈍器最早是在四個月前就已經開始部分入庫。但李非沒有說明,隻是表示了認可後,便不再追問。
隨後,李非直接來到軍器監,詢問最早是誰下達的鑄造鈍器的指令,得到的答案是聖上親自下旨,那就是說,安祿山確實已經提前做好了返回幽州的準備。根據衛尉寺的入庫記錄,鈍器到目前為止,一共鑄造了近兩萬副,其中一萬五千副擬發往幽州,五千副發往平盧,王忠嗣和張守珪那裏就不知道有這批武器的存在,所以報損後,依然是在原有的種類上更替。
李非心中已經明白了大概,於是直接將這部分兵器截留,然後上書玄宗,說既然安祿山發現鈍器對騎兵具備優勢,那和張守珪與王忠嗣正在對陣的吐蕃也有近半的騎兵,應該推而廣之。玄宗沒有拒絕的理由,直接同意後,李非又以契丹尚未發兵,與吐蕃正處戰端為由,將一萬五千副鈍器調給了王忠嗣和張守珪,隻給安祿山留了五千。
而就在此時,張守珪率領的二十萬大軍已經停止追擊,軍隊之中已經開始再次出現因高原不適導致的無謂戰損,再加上正值冬季,高原上極難采集取暖物資,張守珪無奈後撤,退縮至海城。此時吐蕃反而不再退縮,也跟著張守珪的大軍,在海城五十裏處紮營。
這就讓張守珪很難受,這麽多士兵每天的給養損耗數量就非常巨大,而吐蕃就一直這樣耗著,似戰非戰,保持和自己五十裏的距離虎視眈眈,雖不交兵卻又不能讓人放鬆警惕,完全成了對峙的架勢。張守珪知道,這麽下去對唐軍不利,於是向李非請示下一步如何應對。
李非早就考慮到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向張守珪下達了和郭子儀一起,先加固海城的城防,然後再向劍南回撤的命令,由郭子儀負責和吐蕃的對峙,一旦吐蕃進攻,由王忠嗣派兵支援,減少前線無謂的消耗。
張守珪依令行事。
可這時,一封密奏傳回了長安,說張守珪這次出征,率兵數量竟然有十五萬之巨,聲勢極為浩大,和之前他向兵部的匯報相差千裏,並且將近一半軍士並未造冊入軍籍。玄宗聞聽後極為震怒,直接下旨,讓張守珪回京解釋。
該來的如約而至,此前的擔心成了現實,李非給李季卿去信,告誡他此事凶險,按自己的交代做好萬全準備,並囑托李季卿,向張守珪轉述自己的應對之策。
+++++++++++++++++++++++++++
下輩子
李飛開始和很多的資方進行一輪輪的洽談,這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有了前車之鑒,李飛的口風變得極為謹慎,不管對麵把未來形容的多麽天花亂墜,李飛都絲毫不為其所動。
最終,在李飛心裏形成了兩套方案,一是上市融資,進行徹底的股份製改造,融資相對簡單且數額巨大,不過難度稍高,監管嚴格,且還沒有類似公司上市的先例,作為吃螃蟹的人,李飛自己心中也沒有底氣。二是直接進行公司估值,以股票內部發行的方式,接受融資公司的注資,這種方式簡單,但資方的要求相對苛刻,比如要進入董事會,形成一定程度上對公司經營的幹涉和控製。
兩種方案各有利弊,牛顯恪傾向於第一種,因為相對穩妥,對公司的正規化經營也有幫助,第二種一旦中途資方撤股,到時便沒有了回旋的餘地。
權衡再三,李飛定下了第一種方案,引進了一家輔助上市的谘詢公司,開始對公司內部進行各項改革,對各部門也開始根據上市公司的要求進行培訓。
2014年冬,在經過一係列的準備後,李飛的公司遞交了申請上市的材料,開始等待審批結果。
2014年年底,審批通過,公司更名為西安聯合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表上市公告,股票成功上市。
接下來,李飛就看到了讓他瞠目結舌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