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先稱帝
三國:亂世梟雄,建立最強王朝 作者:月落忘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壽春城內
張繡站在城牆上,遙望著遠處逐漸靠近的張定邊等人,心中緊繃著的弦終於稍稍放鬆了一些。
如果隻是他獨自一人麵對紀靈,那勝負可真是難以預料。
盡管他自身也算得上一員猛將,但與紀靈相比起來,其實力差距並不是特別大。
更重要的是,紀靈不僅僅擁有強大的武力,更是一位卓越的將才,在軍事指揮和戰略布局方麵都有著出色的才能。
此時,紀靈見勢不妙早已逃之夭夭。張定邊一邊策馬前行,一邊轉頭對身旁的李舜臣說道:“如今紀靈已然逃竄,我們當前首要任務便是收複其他被紀靈所侵占的城池,並將我方防線向前推進至袁家勢力範圍之外。”
原來,在回程途中,張定邊就已與李舜臣詳細商討過後續行動計劃。
雖然他們尚未接到明確指令不得主動出擊,但提前趕赴邊境設防卻是可行之舉。
張繡聞聽此言,連連點頭稱是:“此計甚妙!我即刻派人前去收複失地!”話音未落,張繡轉身快步走下城牆,雷厲風行地開始部署相關事宜。
實際上,收複這些剛剛丟失的城池並非難事,無需他們親自出馬,隻需派遣原本駐守壽春城的將領們率軍出征即可。
而張繡、張定邊以及李舜臣等人所要做的,則是率領大軍迅速奔赴邊境地區,選好有利地形安營紮寨,構築堅固防線,以防敵軍再度來犯。
......
丹陽郡
袁耀瞪大雙眼,死死地盯著眼前那狼狽不堪的紀靈,他氣得渾身發抖,牙齒咬得咯咯作響,仿佛要將紀靈生吞活剝一般。
若不是身旁的韓浩和閻象等謀士緊緊攔住,恐怕他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親自拔劍衝上前去,將紀靈當場斬殺以泄心頭之憤。
“主公息怒啊!如今局勢危急,大明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大舉入侵,此刻萬萬不可意氣用事啊!紀靈將軍雖有錯,但畢竟是我軍上將,還望主公三思而後行!”韓浩眼見袁耀依舊怒氣未消,趕忙再次開口勸說道。
一旁的閻象也連忙附和道:“主公,紀靈將軍的勇武和才能大家皆是有目共睹的呀。此次失利或許隻是一時疏忽所致,不如給他一個機會,讓他戴罪立功,將功贖罪如何?”
緊接著,楊弘、袁渙、袁胤等人也紛紛站出來,表示讚同韓浩與閻象的看法,並齊聲高呼:“臣附議!”
袁耀望著這些平日裏常常明爭暗鬥、各抒己見的謀士們,此時竟出乎意料地達成了一致意見。
他不禁開始重新審視起紀靈來,思考著此人對於己方陣營的重要性。
漸漸地,袁耀的情緒平複了一些,理智終於占據了上風。
“罷了罷了……既然諸位皆如此認為,那便饒你一命。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即日起,你速去廬江郡,接替張勳、劉勳二人,務必守住此地,抵禦大明的進攻,以此戴罪立功!倘若再有差池,定不輕饒!”
袁耀揮了揮手,一臉嚴肅地下達了命令後,便在侍從的攙扶下緩緩離開了大廳。
閻象、韓浩、袁胤等人麵麵相覷,交換著無奈的眼神,不約而同地歎息起來,隨後,他們紛紛開口,言辭懇切地安慰著紀靈。
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楊弘和袁渙卻毫不猶豫地邁開大步,急匆匆地離開了大廳,仿佛一刻也不願多留。
“多謝諸位先生的關懷與勸慰。”紀靈一臉感激之色,向著眾人抱拳施禮道:“我今日便會啟程,徑直趕往廬江去換防。”
要知道,紀靈本就是袁術的家將,如今主公換成了袁耀,他依舊是袁家的忠誠家臣,對主人忠心不二。
因此,對於袁耀所說的話語以及所做的種種決策,他絲毫未曾放在心上。
紀靈領受命令之後,並未稍作停留或休整,他僅僅是匆匆洗漱整理了一下自己,便踏上了前往廬江郡的征程。
數日後,張勳和劉勳兩位將領率領大軍抵達了丹陽郡,並開始負責此地的駐防任務。
就在他們進駐的首日,遠遠地望見了那座位於不遠處的敵軍大營,麵對這樣的情況,兩人心中皆是一緊,但並沒有貿然采取行動。
畢竟,連紀靈那樣勇猛善戰的大將都遭遇了失敗,以他們二人之力,恐怕也難以討得什麽好處。
於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們決定還是老老實實地堅守城池,以防敵軍來犯。
......
北平府。
張符穩穩地坐在龍椅之上,目光緩緩掃過朝堂之下的群臣,他手中緊握著剛剛從陳珪那裏得來的書信。
其實,早在前一天,不良人的密探們就已經將相關的情報傳遞回了京城。
此刻,這封書信不過是進一步證實了那些消息罷了。
“諸位愛卿啊,對於如今的局勢,你們都有何看法呢?咱們是否應當即刻出兵,一舉收服揚州呢?”張符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憂慮。
誠然,當下的大明軍隊可謂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然而長時間的連續征戰卻未曾給士兵們留下絲毫喘息之機。
若是這般持續下去,遲早會引發一係列嚴重的問題。
就在眾人沉思之際,吏部尚書李善長率先打破了沉默:“大王,依微臣之見,揚州、荊州、益州以及交州這些地方皆非難事,在著手應對他們之前,大王不妨先行稱帝之舉!”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是一驚。
但緊接著,李善長繼續說道:“一旦大王稱帝,那劉表與劉焉身為漢室宗親的身份便不複存在。屆時,我們討伐他們便是名正言順地鏟除亂臣賊子,如此一來,我軍便可占據道義上的製高點!”
李善長話音剛落,戶部尚書夏原吉、禮部尚書長孫無忌、刑部尚書毛玠以及工部尚書程昱等人紛紛出言附和,表示讚同李善長的提議。
一時間,朝堂之上議論聲四起,支持稱帝之聲不絕於耳。
然而,在這一片嘈雜之中,唯有兵部尚書郭縕始終閉口不言,他本就是漢朝舊臣,在這種敏感時刻,貿然發表意見顯然並不合適。
因此,他隻是靜靜地站在一旁,默默地觀察著事態的發展。
張繡站在城牆上,遙望著遠處逐漸靠近的張定邊等人,心中緊繃著的弦終於稍稍放鬆了一些。
如果隻是他獨自一人麵對紀靈,那勝負可真是難以預料。
盡管他自身也算得上一員猛將,但與紀靈相比起來,其實力差距並不是特別大。
更重要的是,紀靈不僅僅擁有強大的武力,更是一位卓越的將才,在軍事指揮和戰略布局方麵都有著出色的才能。
此時,紀靈見勢不妙早已逃之夭夭。張定邊一邊策馬前行,一邊轉頭對身旁的李舜臣說道:“如今紀靈已然逃竄,我們當前首要任務便是收複其他被紀靈所侵占的城池,並將我方防線向前推進至袁家勢力範圍之外。”
原來,在回程途中,張定邊就已與李舜臣詳細商討過後續行動計劃。
雖然他們尚未接到明確指令不得主動出擊,但提前趕赴邊境設防卻是可行之舉。
張繡聞聽此言,連連點頭稱是:“此計甚妙!我即刻派人前去收複失地!”話音未落,張繡轉身快步走下城牆,雷厲風行地開始部署相關事宜。
實際上,收複這些剛剛丟失的城池並非難事,無需他們親自出馬,隻需派遣原本駐守壽春城的將領們率軍出征即可。
而張繡、張定邊以及李舜臣等人所要做的,則是率領大軍迅速奔赴邊境地區,選好有利地形安營紮寨,構築堅固防線,以防敵軍再度來犯。
......
丹陽郡
袁耀瞪大雙眼,死死地盯著眼前那狼狽不堪的紀靈,他氣得渾身發抖,牙齒咬得咯咯作響,仿佛要將紀靈生吞活剝一般。
若不是身旁的韓浩和閻象等謀士緊緊攔住,恐怕他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親自拔劍衝上前去,將紀靈當場斬殺以泄心頭之憤。
“主公息怒啊!如今局勢危急,大明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大舉入侵,此刻萬萬不可意氣用事啊!紀靈將軍雖有錯,但畢竟是我軍上將,還望主公三思而後行!”韓浩眼見袁耀依舊怒氣未消,趕忙再次開口勸說道。
一旁的閻象也連忙附和道:“主公,紀靈將軍的勇武和才能大家皆是有目共睹的呀。此次失利或許隻是一時疏忽所致,不如給他一個機會,讓他戴罪立功,將功贖罪如何?”
緊接著,楊弘、袁渙、袁胤等人也紛紛站出來,表示讚同韓浩與閻象的看法,並齊聲高呼:“臣附議!”
袁耀望著這些平日裏常常明爭暗鬥、各抒己見的謀士們,此時竟出乎意料地達成了一致意見。
他不禁開始重新審視起紀靈來,思考著此人對於己方陣營的重要性。
漸漸地,袁耀的情緒平複了一些,理智終於占據了上風。
“罷了罷了……既然諸位皆如此認為,那便饒你一命。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即日起,你速去廬江郡,接替張勳、劉勳二人,務必守住此地,抵禦大明的進攻,以此戴罪立功!倘若再有差池,定不輕饒!”
袁耀揮了揮手,一臉嚴肅地下達了命令後,便在侍從的攙扶下緩緩離開了大廳。
閻象、韓浩、袁胤等人麵麵相覷,交換著無奈的眼神,不約而同地歎息起來,隨後,他們紛紛開口,言辭懇切地安慰著紀靈。
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楊弘和袁渙卻毫不猶豫地邁開大步,急匆匆地離開了大廳,仿佛一刻也不願多留。
“多謝諸位先生的關懷與勸慰。”紀靈一臉感激之色,向著眾人抱拳施禮道:“我今日便會啟程,徑直趕往廬江去換防。”
要知道,紀靈本就是袁術的家將,如今主公換成了袁耀,他依舊是袁家的忠誠家臣,對主人忠心不二。
因此,對於袁耀所說的話語以及所做的種種決策,他絲毫未曾放在心上。
紀靈領受命令之後,並未稍作停留或休整,他僅僅是匆匆洗漱整理了一下自己,便踏上了前往廬江郡的征程。
數日後,張勳和劉勳兩位將領率領大軍抵達了丹陽郡,並開始負責此地的駐防任務。
就在他們進駐的首日,遠遠地望見了那座位於不遠處的敵軍大營,麵對這樣的情況,兩人心中皆是一緊,但並沒有貿然采取行動。
畢竟,連紀靈那樣勇猛善戰的大將都遭遇了失敗,以他們二人之力,恐怕也難以討得什麽好處。
於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們決定還是老老實實地堅守城池,以防敵軍來犯。
......
北平府。
張符穩穩地坐在龍椅之上,目光緩緩掃過朝堂之下的群臣,他手中緊握著剛剛從陳珪那裏得來的書信。
其實,早在前一天,不良人的密探們就已經將相關的情報傳遞回了京城。
此刻,這封書信不過是進一步證實了那些消息罷了。
“諸位愛卿啊,對於如今的局勢,你們都有何看法呢?咱們是否應當即刻出兵,一舉收服揚州呢?”張符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憂慮。
誠然,當下的大明軍隊可謂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然而長時間的連續征戰卻未曾給士兵們留下絲毫喘息之機。
若是這般持續下去,遲早會引發一係列嚴重的問題。
就在眾人沉思之際,吏部尚書李善長率先打破了沉默:“大王,依微臣之見,揚州、荊州、益州以及交州這些地方皆非難事,在著手應對他們之前,大王不妨先行稱帝之舉!”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是一驚。
但緊接著,李善長繼續說道:“一旦大王稱帝,那劉表與劉焉身為漢室宗親的身份便不複存在。屆時,我們討伐他們便是名正言順地鏟除亂臣賊子,如此一來,我軍便可占據道義上的製高點!”
李善長話音剛落,戶部尚書夏原吉、禮部尚書長孫無忌、刑部尚書毛玠以及工部尚書程昱等人紛紛出言附和,表示讚同李善長的提議。
一時間,朝堂之上議論聲四起,支持稱帝之聲不絕於耳。
然而,在這一片嘈雜之中,唯有兵部尚書郭縕始終閉口不言,他本就是漢朝舊臣,在這種敏感時刻,貿然發表意見顯然並不合適。
因此,他隻是靜靜地站在一旁,默默地觀察著事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