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打探消息2
我偷了閻王的筆,複活了秦始皇 作者:墨殘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那三人似乎絲毫沒有察覺到嬴慕的異樣,依舊自顧自地輕聲交談著,那聲音在這嘈雜的空間裏也顯得很清晰,仿佛每一個音符都帶著某種特殊的魔力,刺激著嬴慕的神經,讓他越發想要探知其中的真相。
“聽說皇帝的隊伍已經往回走了,不過好像是病了,走走停停的估摸著按這個速度,得月餘才能回來吧。”
“不是吧?這和我聽說的不一樣啊?我聽說是皇帝在沙丘看上了個女子,那女子身姿婀娜,容貌傾城,直教那皇帝心旌蕩漾。
自那之後,這皇帝便整日陪伴著這位美妾,一同遊山玩水,那場景好不愜意。
有時興致來了,還會特意繞路前往一些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全然不顧身後大臣們焦急的眼神和催促的聲音,故而這隊伍行走的速度才如此之慢。”
“不對啊,我怎麽聽說是皇帝想要考驗公子扶蘇,所以才慢慢走,讓他多監國一陣子呢?”
“若是如此說,那這事兒可真是讓人捉摸不透呢。咱細細想來,那皇帝心中究竟打的是什麽算盤呀?
明明平日裏對公子扶蘇也是頗為看重的,怎會突然來這麽一出考驗呢?
或許這其中暗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與考量吧。也說不定這皇帝是想看看公子扶蘇在麵對這般情況時,會展現出怎樣的應對之策,又或者是想借此機會磨礪磨礪他,讓他在日後能夠更好地擔當起那重大的責任呢。”
“我覺得啊,讓公子扶蘇多監國一陣子,這期間所經曆的種種事務,必定能讓他積累更多的經驗和智慧,為將來的繼位之路打下基礎呢。如此看來,這背後的深意還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看透的呢。”
“我也覺得這個說法更合理些,畢竟皇帝如今已然年事漸高,精力與體力都大不如前啦......”有人附和道。
“說起這公子扶蘇,那可當真不錯啊!他身為皇長子,不僅性格剛毅勇武,還心懷寬廣仁慈,具備卓越的政治遠見。其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人品更是無可挑剔。”另一個人接口稱讚起來。
此時,嬴慕靜靜地坐在一旁聆聽著眾人談論公子扶蘇。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了他所了解的那個扶蘇形象。
據說:公子扶蘇身形高大挺拔,宛如鬆柏般筆直修長;麵容英俊非凡,猶如雕刻大師精心雕琢而成,五官深邃而立體,劍眉星目,鼻梁挺直,嘴唇微微上揚,透露出一抹溫和的笑意。尤其是他那眉宇之間,仿佛蘊含著一股與生俱來的英氣,令人不敢直視。
而且,扶蘇自幼便勤奮好學,他博覽群書,無論是兵法韜略,還是政治權謀,亦或是曆史興衰,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在眾多皇子之中,扶蘇無疑是最為出類拔萃的存在,堪稱天之驕子。
在風雲變幻、波譎雲詭的政治舞台之上,扶蘇宛如一顆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星辰。他堅定不移地秉持著以仁愛治國的理念,對於秦始皇所施行的嚴刑峻法持有強烈的反對態度。這位心懷天下蒼生的公子,一次又一次地上書進諫秦始皇,言辭懇切地懇請他能夠體恤百姓之苦,減輕他們肩上沉重的負擔,並大力推行仁政。
然而,秦始皇那如同鋼鐵般堅硬的心誌和對權力絕對掌控的欲望,使得他對扶蘇的勸諫置若罔聞。在秦始皇眼中,扶蘇的仁慈被視為一種軟弱,這種“軟弱”與他心目中帝王應有的鐵血手腕和冷酷無情格格不入。
但即便遭受冷遇與誤解,扶蘇依然沒有絲毫動搖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堅定的信念。他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唯有推行仁政,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夠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因此,他不顧個人得失榮辱,毅然決然地深入民間,廣泛施展恩惠。無論是救濟貧困饑民,還是為民眾排憂解難,他都親力親為,毫不懈怠。
漸漸地,扶蘇的善舉傳遍了大街小巷,他的仁德之名也如春風一般吹遍了每一寸土地。百姓們對這位心係他們疾苦的公子感恩戴德,敬愛有加。而扶蘇,則始終保持著謙遜溫和的姿態,將這份來自人民的深情厚意化作前行的動力,繼續為實現心中那個仁愛的理想國度而不懈努力。
在軍事領域,扶蘇展現出了超凡脫俗的卓越才能。他屢次親率英勇無畏的秦軍踏上征程,每一次都能憑借著其出色的戰略眼光和果敢決斷力,立下赫赫戰功。無論是麵對敵眾我寡的艱難戰局,還是遭遇突如其來的奇襲,扶蘇總能沉著應對,指揮若定,帶領秦軍一次次化險為夷,凱旋而歸。
正因如此,扶蘇不僅在戰場上威名遠揚,更贏得了麾下將士們發自內心的敬重與擁戴。他們對扶蘇的軍事才能和卓越領導力深信不疑,心甘情願地追隨他衝鋒陷陣,為國家浴血奮戰。
可惜天妒英才,扶蘇的命運竟如此悲慘淒涼。秦始皇駕崩之後,那心懷叵測的趙高夥同李斯狼狽為奸,肆意篡改先皇遺詔,將本應繼承大統的扶蘇棄之不顧,轉而擁立昏庸無能的胡亥登上皇位。不僅如此,這兩個亂臣賊子還假傳聖旨,逼迫扶蘇自盡謝罪。
當扶蘇接到那份奪命詔書時,心中猶如萬箭穿心般悲痛欲絕。他悲憤交加,難以接受眼前這殘酷的現實。然而,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扶蘇深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盡管滿心不甘,但他明白自己無力違抗聖上旨意。最終,懷著滿腔憤懣與無奈,扶蘇毅然決然地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扶蘇的英年早逝,令天下蒼生無不扼腕歎息。他生前的剛毅勇武、寬厚仁慈以及深謀遠慮的政治眼光,皆成為後世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佳話。人們在感慨扶蘇命運多舛的同時,亦對他的高尚品德和非凡才華讚不絕口,深深懷念這位本該大有作為的賢明之士……
思緒回轉,嬴慕見眾人還在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但誰也無法確定哪種說法是正確的,不由得又喝了口酒。
“聽說皇帝的隊伍已經往回走了,不過好像是病了,走走停停的估摸著按這個速度,得月餘才能回來吧。”
“不是吧?這和我聽說的不一樣啊?我聽說是皇帝在沙丘看上了個女子,那女子身姿婀娜,容貌傾城,直教那皇帝心旌蕩漾。
自那之後,這皇帝便整日陪伴著這位美妾,一同遊山玩水,那場景好不愜意。
有時興致來了,還會特意繞路前往一些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全然不顧身後大臣們焦急的眼神和催促的聲音,故而這隊伍行走的速度才如此之慢。”
“不對啊,我怎麽聽說是皇帝想要考驗公子扶蘇,所以才慢慢走,讓他多監國一陣子呢?”
“若是如此說,那這事兒可真是讓人捉摸不透呢。咱細細想來,那皇帝心中究竟打的是什麽算盤呀?
明明平日裏對公子扶蘇也是頗為看重的,怎會突然來這麽一出考驗呢?
或許這其中暗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與考量吧。也說不定這皇帝是想看看公子扶蘇在麵對這般情況時,會展現出怎樣的應對之策,又或者是想借此機會磨礪磨礪他,讓他在日後能夠更好地擔當起那重大的責任呢。”
“我覺得啊,讓公子扶蘇多監國一陣子,這期間所經曆的種種事務,必定能讓他積累更多的經驗和智慧,為將來的繼位之路打下基礎呢。如此看來,這背後的深意還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看透的呢。”
“我也覺得這個說法更合理些,畢竟皇帝如今已然年事漸高,精力與體力都大不如前啦......”有人附和道。
“說起這公子扶蘇,那可當真不錯啊!他身為皇長子,不僅性格剛毅勇武,還心懷寬廣仁慈,具備卓越的政治遠見。其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人品更是無可挑剔。”另一個人接口稱讚起來。
此時,嬴慕靜靜地坐在一旁聆聽著眾人談論公子扶蘇。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了他所了解的那個扶蘇形象。
據說:公子扶蘇身形高大挺拔,宛如鬆柏般筆直修長;麵容英俊非凡,猶如雕刻大師精心雕琢而成,五官深邃而立體,劍眉星目,鼻梁挺直,嘴唇微微上揚,透露出一抹溫和的笑意。尤其是他那眉宇之間,仿佛蘊含著一股與生俱來的英氣,令人不敢直視。
而且,扶蘇自幼便勤奮好學,他博覽群書,無論是兵法韜略,還是政治權謀,亦或是曆史興衰,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在眾多皇子之中,扶蘇無疑是最為出類拔萃的存在,堪稱天之驕子。
在風雲變幻、波譎雲詭的政治舞台之上,扶蘇宛如一顆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星辰。他堅定不移地秉持著以仁愛治國的理念,對於秦始皇所施行的嚴刑峻法持有強烈的反對態度。這位心懷天下蒼生的公子,一次又一次地上書進諫秦始皇,言辭懇切地懇請他能夠體恤百姓之苦,減輕他們肩上沉重的負擔,並大力推行仁政。
然而,秦始皇那如同鋼鐵般堅硬的心誌和對權力絕對掌控的欲望,使得他對扶蘇的勸諫置若罔聞。在秦始皇眼中,扶蘇的仁慈被視為一種軟弱,這種“軟弱”與他心目中帝王應有的鐵血手腕和冷酷無情格格不入。
但即便遭受冷遇與誤解,扶蘇依然沒有絲毫動搖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堅定的信念。他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唯有推行仁政,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夠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因此,他不顧個人得失榮辱,毅然決然地深入民間,廣泛施展恩惠。無論是救濟貧困饑民,還是為民眾排憂解難,他都親力親為,毫不懈怠。
漸漸地,扶蘇的善舉傳遍了大街小巷,他的仁德之名也如春風一般吹遍了每一寸土地。百姓們對這位心係他們疾苦的公子感恩戴德,敬愛有加。而扶蘇,則始終保持著謙遜溫和的姿態,將這份來自人民的深情厚意化作前行的動力,繼續為實現心中那個仁愛的理想國度而不懈努力。
在軍事領域,扶蘇展現出了超凡脫俗的卓越才能。他屢次親率英勇無畏的秦軍踏上征程,每一次都能憑借著其出色的戰略眼光和果敢決斷力,立下赫赫戰功。無論是麵對敵眾我寡的艱難戰局,還是遭遇突如其來的奇襲,扶蘇總能沉著應對,指揮若定,帶領秦軍一次次化險為夷,凱旋而歸。
正因如此,扶蘇不僅在戰場上威名遠揚,更贏得了麾下將士們發自內心的敬重與擁戴。他們對扶蘇的軍事才能和卓越領導力深信不疑,心甘情願地追隨他衝鋒陷陣,為國家浴血奮戰。
可惜天妒英才,扶蘇的命運竟如此悲慘淒涼。秦始皇駕崩之後,那心懷叵測的趙高夥同李斯狼狽為奸,肆意篡改先皇遺詔,將本應繼承大統的扶蘇棄之不顧,轉而擁立昏庸無能的胡亥登上皇位。不僅如此,這兩個亂臣賊子還假傳聖旨,逼迫扶蘇自盡謝罪。
當扶蘇接到那份奪命詔書時,心中猶如萬箭穿心般悲痛欲絕。他悲憤交加,難以接受眼前這殘酷的現實。然而,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扶蘇深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盡管滿心不甘,但他明白自己無力違抗聖上旨意。最終,懷著滿腔憤懣與無奈,扶蘇毅然決然地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扶蘇的英年早逝,令天下蒼生無不扼腕歎息。他生前的剛毅勇武、寬厚仁慈以及深謀遠慮的政治眼光,皆成為後世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佳話。人們在感慨扶蘇命運多舛的同時,亦對他的高尚品德和非凡才華讚不絕口,深深懷念這位本該大有作為的賢明之士……
思緒回轉,嬴慕見眾人還在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但誰也無法確定哪種說法是正確的,不由得又喝了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