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這個書穿的真好
和丈夫的小妾一起流放種田養崽崽 作者:落筆成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李婉寧她們商量怎麽賺錢的時候,在外麵開荒的哥兒幾個也在商量。
劉伯禮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學堂裏的束修一個人一年是五兩銀子。”
五兩銀子確實對於他們家是有很大的困難,劉伯禮有時候也很矛盾,覺得價格這麽貴,家裏孩子這麽多,未必能輪到他,但他又很喜歡,總想著去嚐試一下,萬一成功了呢?
劉伯遠雖然不擔心自己得不到名額,但作為侯府嫡長子,還是有幾分責任在心上的:“那按我們現在的收入,是拿不出來的,還得再想想辦法。”
劉伯琛倒是無所謂:“我還小,要不你們去讀吧,我就不去了,你們回來教我就成,能省下不少錢呢。”
劉伯輝跟風:“我更小,那我也不讀了。你們教四哥,回頭四哥再教我。”
看了一眼兩小隻,劉伯遠覺得這兩人真會給自己挑老師,怎麽說著說著就說到老四了。
沒人理他倆,劉伯遠繼續道:“除了束修,其他吃飯、住宿、筆墨紙硯也都是大開銷呢。”
劉伯禮似乎是早早就想過這件事了:“中午飯我們可以自己帶,也可以選擇不住宿,每天早點起床就是了。就是不知道上學後還有多少時間抄書,也不知能不能把筆墨紙硯的錢賺回來。”
劉伯青:“想那些也沒用,我們現在也沒太大的能力,隻想想怎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現在抓緊時間多抄書,多開點荒地,多種些糧食,把吃飯問題解決好了,再賺到的才有可能給我們讀書。”
幾人覺得有道理,劉伯禮看看新開出來的地:“按照我們現在的速度,一個月能開四畝,到明年二月春耕的時候,就能有二十幾畝地了,如果種好了,還能有很多糧食去賣呢,也能為我們的學費貢獻一點力量的,但關鍵是你們覺得這裏肥料差多少?”
幾人現在也算是種地都有一點點的常識了,想想秋季那九畝地施的肥,還從村長家拿了些羊糞過來呢,現在這幾倍的增長,更不夠用了。
雖說家裏也增加了一個大家夥,但即使在牛屁股上吊個糞袋,那也遠遠不夠呢。
“不然我們弄點樹葉啥的堆肥吧,上次村長說各種植物都可以用來堆肥。”劉伯遠提議,因為現在正是落葉的時候,那些葉子反正也沒用,弄回來做肥料也挺好。
但是一片葉子提供不了多少肥力,想要肥力足夠就得有大量的葉子,所以,幾個人開荒之餘又多了一項工作,就是收集葉子。
好在這裏別的不知道有沒有,但是山多水多樹多,收集葉子也不是什麽太難的事情,甚至都不用走遠,路邊、山腳都有很多,而且是今天收了,明天又落下來很多的那種。
這個時候又體現出了娃多的好處,收集葉子這件事情幾個小的都能幹,隻要在離哥哥們不遠的地方就行,一會兒就能撿一背簍。
幾個娃默默的就把這件事情做了,李婉寧她們一直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劉雅柔對李婉寧炫耀:“母親,我們今天可厲害了,撿了兩背簍的樹葉。”
李婉寧奇道:“你們撿樹葉幹啥?也沒見你們拿回來呀。”
劉雅柔用手比劃了一下:“我們撿到的樹葉都堆在一起,堆了這麽大兩堆,哥哥說我們用這個做肥料,地裏就會長出更多的莊稼。”
李婉寧這才叫了劉伯遠來問了一下,得知他們已經考慮到明年莊稼的肥料問題,不由得感歎:不管這些娃讀書天賦怎麽樣,最起碼在生活中都是一個比一個靠譜呀,這麽大的事情都默默解決了,就原主那副德行,何德何能能有一群這麽好的孩子呀。
因為筆和紙都一次性買回去了,而且最近有新打的糧食,也不用買很多糙米,所以一個月,李婉寧的二兩又四十文的錢就攢夠了,跑去書肆一次性買了十塊墨,贈送了毛筆一支,李婉寧很開心,一支毛筆要一百文錢,這個羊毛又被她薅到了。
同時有些懊惱,怎麽以前沒想起這個呀,這麽長時間得浪費了多少錢呢。
但轉念一想就想開了:以前那錢都得攢著買牛呢,要是買了一大堆材料,沒準兒買牛錢還不夠了呢,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雖然錢一次性花出去很多,但後麵不用再買材料,銀子增長起來也挺快的。
連翹最近天天和大家商量怎麽做竹編花盆的試試,李婉寧也貢獻過幾個樣式,最後大家選定了中間粗兩頭細的那種,修長又好看。
選定了後續就好辦了,因為小,所以做起來也不費勁,一會兒會兒就做好了兩個,至於插花,那還是要等去鎮上賣的時候才能做。
這些倒是難不倒幾人,實在不行,前一天去山上采上一大堆的花,各種顏色都可以,拿回家裏用水養著,第二天連盆帶水的帶到鎮上去,然後直接在大街上開始做就好了,反正李婉寧可算是發現了,賣東西的時候隻要是當眾在做,就會引來更多的人。
這一個小花瓶差不多要做一個小時,加上砍竹子削竹片的,而且還要跑到山上去摘花,李婉寧估了個價:“我們要不就賣十文錢一個?”
本來是不值這個價格的,但因為樣式還挺好看,目前也都在探索,所以大家對價格都沒提什麽意見,紛紛表示:“那就先試試,如果不行再降價,反正沒有成本,漲漲跌跌全看心情。”
李婉寧覺得,自家的東西真是越來越多了,沒辦法,可能是自己眼光好吧,給侯爺挑的都是特別能幹的,一個頂倆的小妾。
這不,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多虧了幾個女人在一起出謀劃策,共同努力才將日子過起來,沒有餓肚子不說,還想著送孩子去讀書。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自己這個書穿的好,看看原書裏這一大家子過的什麽日子,再和現在對比一下,簡直是天上到地下。
劉伯禮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學堂裏的束修一個人一年是五兩銀子。”
五兩銀子確實對於他們家是有很大的困難,劉伯禮有時候也很矛盾,覺得價格這麽貴,家裏孩子這麽多,未必能輪到他,但他又很喜歡,總想著去嚐試一下,萬一成功了呢?
劉伯遠雖然不擔心自己得不到名額,但作為侯府嫡長子,還是有幾分責任在心上的:“那按我們現在的收入,是拿不出來的,還得再想想辦法。”
劉伯琛倒是無所謂:“我還小,要不你們去讀吧,我就不去了,你們回來教我就成,能省下不少錢呢。”
劉伯輝跟風:“我更小,那我也不讀了。你們教四哥,回頭四哥再教我。”
看了一眼兩小隻,劉伯遠覺得這兩人真會給自己挑老師,怎麽說著說著就說到老四了。
沒人理他倆,劉伯遠繼續道:“除了束修,其他吃飯、住宿、筆墨紙硯也都是大開銷呢。”
劉伯禮似乎是早早就想過這件事了:“中午飯我們可以自己帶,也可以選擇不住宿,每天早點起床就是了。就是不知道上學後還有多少時間抄書,也不知能不能把筆墨紙硯的錢賺回來。”
劉伯青:“想那些也沒用,我們現在也沒太大的能力,隻想想怎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現在抓緊時間多抄書,多開點荒地,多種些糧食,把吃飯問題解決好了,再賺到的才有可能給我們讀書。”
幾人覺得有道理,劉伯禮看看新開出來的地:“按照我們現在的速度,一個月能開四畝,到明年二月春耕的時候,就能有二十幾畝地了,如果種好了,還能有很多糧食去賣呢,也能為我們的學費貢獻一點力量的,但關鍵是你們覺得這裏肥料差多少?”
幾人現在也算是種地都有一點點的常識了,想想秋季那九畝地施的肥,還從村長家拿了些羊糞過來呢,現在這幾倍的增長,更不夠用了。
雖說家裏也增加了一個大家夥,但即使在牛屁股上吊個糞袋,那也遠遠不夠呢。
“不然我們弄點樹葉啥的堆肥吧,上次村長說各種植物都可以用來堆肥。”劉伯遠提議,因為現在正是落葉的時候,那些葉子反正也沒用,弄回來做肥料也挺好。
但是一片葉子提供不了多少肥力,想要肥力足夠就得有大量的葉子,所以,幾個人開荒之餘又多了一項工作,就是收集葉子。
好在這裏別的不知道有沒有,但是山多水多樹多,收集葉子也不是什麽太難的事情,甚至都不用走遠,路邊、山腳都有很多,而且是今天收了,明天又落下來很多的那種。
這個時候又體現出了娃多的好處,收集葉子這件事情幾個小的都能幹,隻要在離哥哥們不遠的地方就行,一會兒就能撿一背簍。
幾個娃默默的就把這件事情做了,李婉寧她們一直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劉雅柔對李婉寧炫耀:“母親,我們今天可厲害了,撿了兩背簍的樹葉。”
李婉寧奇道:“你們撿樹葉幹啥?也沒見你們拿回來呀。”
劉雅柔用手比劃了一下:“我們撿到的樹葉都堆在一起,堆了這麽大兩堆,哥哥說我們用這個做肥料,地裏就會長出更多的莊稼。”
李婉寧這才叫了劉伯遠來問了一下,得知他們已經考慮到明年莊稼的肥料問題,不由得感歎:不管這些娃讀書天賦怎麽樣,最起碼在生活中都是一個比一個靠譜呀,這麽大的事情都默默解決了,就原主那副德行,何德何能能有一群這麽好的孩子呀。
因為筆和紙都一次性買回去了,而且最近有新打的糧食,也不用買很多糙米,所以一個月,李婉寧的二兩又四十文的錢就攢夠了,跑去書肆一次性買了十塊墨,贈送了毛筆一支,李婉寧很開心,一支毛筆要一百文錢,這個羊毛又被她薅到了。
同時有些懊惱,怎麽以前沒想起這個呀,這麽長時間得浪費了多少錢呢。
但轉念一想就想開了:以前那錢都得攢著買牛呢,要是買了一大堆材料,沒準兒買牛錢還不夠了呢,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雖然錢一次性花出去很多,但後麵不用再買材料,銀子增長起來也挺快的。
連翹最近天天和大家商量怎麽做竹編花盆的試試,李婉寧也貢獻過幾個樣式,最後大家選定了中間粗兩頭細的那種,修長又好看。
選定了後續就好辦了,因為小,所以做起來也不費勁,一會兒會兒就做好了兩個,至於插花,那還是要等去鎮上賣的時候才能做。
這些倒是難不倒幾人,實在不行,前一天去山上采上一大堆的花,各種顏色都可以,拿回家裏用水養著,第二天連盆帶水的帶到鎮上去,然後直接在大街上開始做就好了,反正李婉寧可算是發現了,賣東西的時候隻要是當眾在做,就會引來更多的人。
這一個小花瓶差不多要做一個小時,加上砍竹子削竹片的,而且還要跑到山上去摘花,李婉寧估了個價:“我們要不就賣十文錢一個?”
本來是不值這個價格的,但因為樣式還挺好看,目前也都在探索,所以大家對價格都沒提什麽意見,紛紛表示:“那就先試試,如果不行再降價,反正沒有成本,漲漲跌跌全看心情。”
李婉寧覺得,自家的東西真是越來越多了,沒辦法,可能是自己眼光好吧,給侯爺挑的都是特別能幹的,一個頂倆的小妾。
這不,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多虧了幾個女人在一起出謀劃策,共同努力才將日子過起來,沒有餓肚子不說,還想著送孩子去讀書。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自己這個書穿的好,看看原書裏這一大家子過的什麽日子,再和現在對比一下,簡直是天上到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