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怎一個愁字了得
和丈夫的小妾一起流放種田養崽崽 作者:落筆成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著大家吃飯的時間,李婉寧整理了下自己的思路,這本小說是架空的,本朝皇帝姓趙,所以稱為趙國。
可能因為作者比較隨意,不太考究曆史,所以這裏很多規矩都是作者瞎寫寫的,李婉寧暗自吐槽。
其他的不說,隻是流放的模式,倒是對李婉寧來說是有利的。
現在的流放,如果是一家人一起流了,那就到流放地給他們分配到相應的流放村,然後給一塊地蓋房,或者有現成的也可以直接住,然後劃一片地給他們自己去開荒,但是每年要繳很重的稅。
一般流放過來的都是養尊處優的那些人,按正常賦稅繳納他們都未必能吃飽,更何況要比正常還多一倍,所以非常可憐。
像李婉寧他們家,過來的第一年沒有糧食,朝廷還會借給他們一點,不過來年要多還20%,就這也是定量的,不是想借多少借多少。
好在他們分配到流放四村,剛好有空置的屋子,就給他們一大家子住了,不是很寬敞,就先湊合著,後麵再說。
最讓人驚喜的是,前主人還剩下一些東西,簡單的鍋呀、盆兒呀、碗呀什麽的都有,還有一個缺了個口子的大水缸,就是沒有刀和農具。
但是想著家裏的這些人,小孩子占了大半,剩下就她們幾個弱女子,不說她自己這具身體,即使是那三個姨娘,也沒怎麽幹過體力活兒,這還要去開荒,李婉寧想想就覺得頭疼。
鎮南侯是屬於被抄家流放,所以他們在流放前是要被搜身的,而她們孤兒寡母的一路上能順利到達流放地,還是得益於李婉寧娘家的上下打點。
因為李家還有人在朝為官,所以路上也沒太為難她們,但其實李婉寧手裏還有銀票,二百兩,是在抄家前聽到風聲的時候偷偷塞到柔兒衣服裏帶出來的,因為一個小女孩大家也不注意,沒有仔細搜查。
但關鍵是她現在也不敢拿出來花呀,要知道什麽是抄家,那是連女眷的首飾都要摘下來的。所以,一定要找個能賺錢的營生後,再慢慢偷偷拿出來補貼家用。
李婉寧在院裏子胡思亂想中,其他人都吃好收拾完,在院子裏集合了。
李婉寧看著一院子的婦孺,開始分配任務:“一會兒,我和伯遠去鎮上罪管所去簽借糧、借工具以及種子的文書,連翹、杜若帶著伯禮、伯琛去村長家裏學習一下認野菜,然後就去後山看看有什麽能吃的弄回來。”
頓了下,又看看剩下的人:“紅袖帶著雅婷和其他孩子們就在家裏收拾,等我和伯遠、伯青帶回工具來後就先在院子裏將那塊菜地好好整出來。”
還好流放的是嶺南,這裏氣候溫暖潮濕,一年四季都可以種菜,也不用太挑日子。
講話總要有個收尾,李婉寧想了想:“現在家裏的情況大家都知道,除了我們帶過來的一點東西,什麽都沒有,今時不比往日,個個錦衣玉食,能不能活下去得看我們夠不夠團結,還是那句話,家裏不養閑人,大大小小的都要發揮自己的用處,回頭有自己擅長的,可以來告訴我,按你們的能力安排工作。”
說完,就帶著伯遠和伯青出門了。至於為啥帶這倆,那作為最大的兩個男孩子,總得讓他們多見見世麵,慢慢的要撐起這個家呀,李婉寧可是個能放手的好媽媽。
想想倒黴催的鎮南侯,李婉寧也感歎還好皇帝是個比較仁慈的性子,流放的人不算太多,就像鎮南侯,這麽大的罪,那些分家的兄弟們也沒有追究,隻是流放了鎮南侯這一支。
所以目前這裏總共也隻有四個村子,再加上一些原著居民,設了一個鎮名為贖心鎮,基本的生活所需都能在這裏得到滿足,隻要有足夠的錢。
流放四村距離鎮子大概五公裏地左右,對李婉寧三人來說,雖然遠了點,但流放三千裏都走過來了,基本上也算比較適應了。
到鎮上的大路隻有一條,所以也不存在迷路的可能性,至於為啥有大路,在這個全是流放犯人的集聚地,還缺人修路嗎?甚至這路修的比流放路上的很多地方都好。
到了鎮子上,確實是要繁華很多,雖然說和以前在京城有天壤之別,但也算應有盡有,隻是超低配版而已。
平時是允許流放人員到鎮上走動的,有時間的話也允許他們在路邊賣東西或在鎮上打工,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在腰上係統一的黑色腰帶,隻要看到這個標記,工錢都可以給得更少,可謂是最廉價的勞動力,但為了生存,來找口飯的人還挺多。
入眼望去,大概有一半都是黑色腰帶。
因為有事,所以也顧不上逛街,直接到罪容所去辦手續。
因為她們人口多,所以又借到十斤糙米,兩把鋤頭,兩把鐮刀、一把生鏽的小菜刀以及一些青菜種子。
為了好管理,不太允許各個村的流放人員相互交流,所以想打聽什麽就隻能找村長,想要什麽物資就隻能來鎮上或罪容所。
拿著東西出來的時候,剛好看到有黑腰帶的人在賣柴火,李婉寧上前詢問:“這位大哥,這一捆柴多少銀子?”
那黑腰帶漢子抬頭看看李婉寧腰間的同款腰帶,懶洋洋的說:“一捆五文錢,繳稅兩文。”
李婉寧道聲謝,帶著孩子們走了。她以前管家,基本上的物價都是了解的,不由得暗自咋舌,在京城,這樣一捆柴至少10文錢,還沒有繳稅的說法。
看看身邊兩個瘦弱的男孩,似乎猶豫了一下,搖搖頭,歎口氣。
伯青鼓起勇氣:“母親,一捆柴能掙三文錢,明天開始,我去山上砍柴吧,多少能貼補下家用。”
伯遠也附和:“我和二弟一起去吧,父親不在,由我來護著母親。”
李婉寧心裏一暖,這都多好的娃呀,怎麽就被原主害成那樣?心裏誇讚一番,嘴上說:“你們有心了,回去我們商量下,怎麽能把所有人都有效利用起來。”
暗自算了一筆賬,就她們家這些人,要是都給吃半飽,一天也至少要三斤糙米,如果能多挖點野菜,那可能能再省點。
如果去砍柴,一天算兩捆,拿到手六文錢,隻能買一斤糙米,缺口還挺大。
而且,現在還不能評估他們的勞動力,不知道兩捆柴需要占用幾個人。
還有荒地等著自家開墾呢,根據他們的人數,第一年要求至少開墾五畝,後麵每年也都需要增加,十年內增加到人均三畝。如果自願多開墾,剩下的就不收稅了。
但是五畝,對李婉寧來說就是個天價,而且,五畝種出來的糧食還遠遠不夠自家吃呢,更何況還要上繳六成。再加上今年欠的債。
不敢想呀不敢想,沒想到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自己,有天需要為吃口飽飯而發愁呀。
回程的路途有點遙遠,本就累了,加上還扛著重物,再被大太陽一路追隨,水都喝完了,嗓子都開始冒煙。
李婉寧放下肩上的糙米,實在是走不動了。
看到路下麵清澈的河流,也不管是不是生水了,跑下去掬起一捧就喝了起來。
喝完以後又弄了點水拍拍臉頰,發現有個東西嗖的遊了過去,一看,是一條小魚。
看著那小指大的魚,李婉寧竟然生出了邪惡的思想,但是又有一個聲音說:“別別別,人家還是個寶寶呢。”
搖搖頭,還是等回村看看村子裏的小河吧再說吧,如果實在沒的吃,那該撈還得撈,誰讓我家也有很多寶寶呢?
不過這魚這麽小,連牙縫都塞不了,解決不了生存問題呀。
怎一個愁字了得呀。
可能因為作者比較隨意,不太考究曆史,所以這裏很多規矩都是作者瞎寫寫的,李婉寧暗自吐槽。
其他的不說,隻是流放的模式,倒是對李婉寧來說是有利的。
現在的流放,如果是一家人一起流了,那就到流放地給他們分配到相應的流放村,然後給一塊地蓋房,或者有現成的也可以直接住,然後劃一片地給他們自己去開荒,但是每年要繳很重的稅。
一般流放過來的都是養尊處優的那些人,按正常賦稅繳納他們都未必能吃飽,更何況要比正常還多一倍,所以非常可憐。
像李婉寧他們家,過來的第一年沒有糧食,朝廷還會借給他們一點,不過來年要多還20%,就這也是定量的,不是想借多少借多少。
好在他們分配到流放四村,剛好有空置的屋子,就給他們一大家子住了,不是很寬敞,就先湊合著,後麵再說。
最讓人驚喜的是,前主人還剩下一些東西,簡單的鍋呀、盆兒呀、碗呀什麽的都有,還有一個缺了個口子的大水缸,就是沒有刀和農具。
但是想著家裏的這些人,小孩子占了大半,剩下就她們幾個弱女子,不說她自己這具身體,即使是那三個姨娘,也沒怎麽幹過體力活兒,這還要去開荒,李婉寧想想就覺得頭疼。
鎮南侯是屬於被抄家流放,所以他們在流放前是要被搜身的,而她們孤兒寡母的一路上能順利到達流放地,還是得益於李婉寧娘家的上下打點。
因為李家還有人在朝為官,所以路上也沒太為難她們,但其實李婉寧手裏還有銀票,二百兩,是在抄家前聽到風聲的時候偷偷塞到柔兒衣服裏帶出來的,因為一個小女孩大家也不注意,沒有仔細搜查。
但關鍵是她現在也不敢拿出來花呀,要知道什麽是抄家,那是連女眷的首飾都要摘下來的。所以,一定要找個能賺錢的營生後,再慢慢偷偷拿出來補貼家用。
李婉寧在院裏子胡思亂想中,其他人都吃好收拾完,在院子裏集合了。
李婉寧看著一院子的婦孺,開始分配任務:“一會兒,我和伯遠去鎮上罪管所去簽借糧、借工具以及種子的文書,連翹、杜若帶著伯禮、伯琛去村長家裏學習一下認野菜,然後就去後山看看有什麽能吃的弄回來。”
頓了下,又看看剩下的人:“紅袖帶著雅婷和其他孩子們就在家裏收拾,等我和伯遠、伯青帶回工具來後就先在院子裏將那塊菜地好好整出來。”
還好流放的是嶺南,這裏氣候溫暖潮濕,一年四季都可以種菜,也不用太挑日子。
講話總要有個收尾,李婉寧想了想:“現在家裏的情況大家都知道,除了我們帶過來的一點東西,什麽都沒有,今時不比往日,個個錦衣玉食,能不能活下去得看我們夠不夠團結,還是那句話,家裏不養閑人,大大小小的都要發揮自己的用處,回頭有自己擅長的,可以來告訴我,按你們的能力安排工作。”
說完,就帶著伯遠和伯青出門了。至於為啥帶這倆,那作為最大的兩個男孩子,總得讓他們多見見世麵,慢慢的要撐起這個家呀,李婉寧可是個能放手的好媽媽。
想想倒黴催的鎮南侯,李婉寧也感歎還好皇帝是個比較仁慈的性子,流放的人不算太多,就像鎮南侯,這麽大的罪,那些分家的兄弟們也沒有追究,隻是流放了鎮南侯這一支。
所以目前這裏總共也隻有四個村子,再加上一些原著居民,設了一個鎮名為贖心鎮,基本的生活所需都能在這裏得到滿足,隻要有足夠的錢。
流放四村距離鎮子大概五公裏地左右,對李婉寧三人來說,雖然遠了點,但流放三千裏都走過來了,基本上也算比較適應了。
到鎮上的大路隻有一條,所以也不存在迷路的可能性,至於為啥有大路,在這個全是流放犯人的集聚地,還缺人修路嗎?甚至這路修的比流放路上的很多地方都好。
到了鎮子上,確實是要繁華很多,雖然說和以前在京城有天壤之別,但也算應有盡有,隻是超低配版而已。
平時是允許流放人員到鎮上走動的,有時間的話也允許他們在路邊賣東西或在鎮上打工,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在腰上係統一的黑色腰帶,隻要看到這個標記,工錢都可以給得更少,可謂是最廉價的勞動力,但為了生存,來找口飯的人還挺多。
入眼望去,大概有一半都是黑色腰帶。
因為有事,所以也顧不上逛街,直接到罪容所去辦手續。
因為她們人口多,所以又借到十斤糙米,兩把鋤頭,兩把鐮刀、一把生鏽的小菜刀以及一些青菜種子。
為了好管理,不太允許各個村的流放人員相互交流,所以想打聽什麽就隻能找村長,想要什麽物資就隻能來鎮上或罪容所。
拿著東西出來的時候,剛好看到有黑腰帶的人在賣柴火,李婉寧上前詢問:“這位大哥,這一捆柴多少銀子?”
那黑腰帶漢子抬頭看看李婉寧腰間的同款腰帶,懶洋洋的說:“一捆五文錢,繳稅兩文。”
李婉寧道聲謝,帶著孩子們走了。她以前管家,基本上的物價都是了解的,不由得暗自咋舌,在京城,這樣一捆柴至少10文錢,還沒有繳稅的說法。
看看身邊兩個瘦弱的男孩,似乎猶豫了一下,搖搖頭,歎口氣。
伯青鼓起勇氣:“母親,一捆柴能掙三文錢,明天開始,我去山上砍柴吧,多少能貼補下家用。”
伯遠也附和:“我和二弟一起去吧,父親不在,由我來護著母親。”
李婉寧心裏一暖,這都多好的娃呀,怎麽就被原主害成那樣?心裏誇讚一番,嘴上說:“你們有心了,回去我們商量下,怎麽能把所有人都有效利用起來。”
暗自算了一筆賬,就她們家這些人,要是都給吃半飽,一天也至少要三斤糙米,如果能多挖點野菜,那可能能再省點。
如果去砍柴,一天算兩捆,拿到手六文錢,隻能買一斤糙米,缺口還挺大。
而且,現在還不能評估他們的勞動力,不知道兩捆柴需要占用幾個人。
還有荒地等著自家開墾呢,根據他們的人數,第一年要求至少開墾五畝,後麵每年也都需要增加,十年內增加到人均三畝。如果自願多開墾,剩下的就不收稅了。
但是五畝,對李婉寧來說就是個天價,而且,五畝種出來的糧食還遠遠不夠自家吃呢,更何況還要上繳六成。再加上今年欠的債。
不敢想呀不敢想,沒想到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自己,有天需要為吃口飽飯而發愁呀。
回程的路途有點遙遠,本就累了,加上還扛著重物,再被大太陽一路追隨,水都喝完了,嗓子都開始冒煙。
李婉寧放下肩上的糙米,實在是走不動了。
看到路下麵清澈的河流,也不管是不是生水了,跑下去掬起一捧就喝了起來。
喝完以後又弄了點水拍拍臉頰,發現有個東西嗖的遊了過去,一看,是一條小魚。
看著那小指大的魚,李婉寧竟然生出了邪惡的思想,但是又有一個聲音說:“別別別,人家還是個寶寶呢。”
搖搖頭,還是等回村看看村子裏的小河吧再說吧,如果實在沒的吃,那該撈還得撈,誰讓我家也有很多寶寶呢?
不過這魚這麽小,連牙縫都塞不了,解決不了生存問題呀。
怎一個愁字了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