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截西江市委書記、市長,甚至時攔截省委書記、省長的事都時有發生。但法子想盡了,因為沒有資金,北街一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問題。政府也查看了情況,啟動北街舊城改造工程。這個工程啟動之後,與此配套,政府將拿出七個多億的資金來完善這裏的民生項目。
可是,就是這樣的拆遷,卻經過了足足兩年之久。
到現在,還剩有好幾戶沒有簽約。
這個擁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江省城,和中國任何一個省會城市一樣,這些年既享受了發展進步帶來的方方麵麵成果,也滯留了改革陣痛中無以消解的種種頑疾。觀其曆時兩年的拆遷過程,其房屋征收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人事關係之複雜,規範征收的難度之大,曆史遺留問題之集中,令人瞠目結舌,難以置信。
原因,西江市下麵的北江區歸結最“和諧陽光拆遷”,他們沒有像中心區域所在的區那樣搞“強拆”,可“和諧拆遷”似乎又進行不下去了。
這真是不同的情況,對比著來啊!
曾省長調查著,還真是感覺內涵豐富了起來。
西江市北街區還真還了一個一切為拆遷戶著想,沒有政策,就“摸石頭過河”,采取政府主導,部門負責人包幹上門宣傳政策、化解矛盾、扶貧幫困等人性化的手段,派幹部和每一個拆遷戶協談。
可是,至今為止,雖然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在這次拆遷過程中,整個個北街區上下為此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超過了預期的計劃,僅就幹部上門做工作,沒有一戶上門少過七八十次。不僅如此,區政府所承受的壓力和風險已經不堪重負,“我們這幾年,恐怕再也不敢提拆遷二字了。”
那留下的幾戶不拆遷出來的居民更是有一番說詞。
“修成最美的一條街與我無關,補多少錢我才關心。”
“我這一輩子沒沾過政府什麽光,讓我遇到拆遷是運氣好。這樣發財的機會來了,我不多要點錢,以後還有什麽機會要?”
“千年等一回!遇上拆遷等於中了頭彩,我要用它享用一世!”
“你說我要錢不要臉也沒關係,有的人為了錢還去殺人,我不要臉又算得了什麽?”
曾省長在微服私訪中,從這些拆遷戶的心態,可想而知工作的難度。
北街區政府的幹部說,“政府要求講公平、講良心,幹部上拆遷戶的門怎樣進門,怎樣說話,遇到尷尬局麵怎麽辦?成了每一個上門做工作的幹部每天都要絞盡腦汁去想的最頭痛的事。”
為了進一步印證結果,曾省長堅持親身去棚戶區看看,可還不願簽訂拆遷的這幾戶居民還真是難找。多方打探,得知一位戶主在一片菜地裏勞動。
大熱的天,頭頂烈日炙烤,地麵焦幹滾燙。一位街道幹部不停地抹著臉上的汗水,一步不落地跟著一個六十來多歲的老人,行走在菜田裏來回穿梭,他想通過幫助老人噴肥料,做通思想工作。
可老人絲毫不為所動,一桶肥料完了,全身衣服汗得透濕,擰得出水來,老人背著桶頭也不回地就走了,隻撂下一句話:“我的房子不拆!”
這位街道幹部竟然沒有想像中的那般暴怒,見怪不怪的搖頭作罷。
曾省長上前就問了,“這麽不近人情,你好像不生氣?”
“習慣了。”
那名幹部真是習慣了,他說:“這一家我跟了一百七十多回了,就因為拆遷條件滿意不了他,硬是不同意拆遷。我估計不跑上兩百回,他是不鬆口的。”
“你還真有毅力。”
曾省長是由衷的讚了一聲。
那名幹部中一位四十多歲的漢子,臉色黑黑的,人看上特老實,“你們是…?”
曾省長淡淡的笑笑,“我們出來隨便走走,沒影響你工作吧?”他沒說身份,還掏出煙來散了一根過去,“群眾工作很難做,但有耐心就會有收獲。”
“是啊,幾千戶的工作都做下來了,還餘幾戶,無論如何也要做下去的。”
“你是哪個街道的?”
那位幹部笑了笑,“上河街道副主任羅剛…”
“你工作做得不錯!”
“唉。”羅剛歎了一口氣,道:“做這工作快兩年了,有時真是疲憊極了,前幾個月我們也鬆懈了一下,這不聽說省裏來了一位務實的省長麽,講了要講效能,可我們街道這一級,效能有時急不來,於是我們就隻好這樣天天與拆遷戶軟磨硬泡,希望有朝一日能打動他們….”
“一定會的。”
一起坐到了菜地邊,曾省長就與這位街道的事主任羅剛聊起了北街搬遷的事來,據羅剛講,這裏的故事太多了,難度很難說清,特別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當他們得知自己的房屋列入拆遷範圍後,怎麽也不願意搬遷。有一位老人的工作不好做通,他曾經經過多方打聽,得知老人有個兒子在沿海打工,電話號碼撥了上百次,仍然是用戶已關機的提示音。他沒法,隻好直接前往沿海,到其所在的區域打聽。好不容易見了麵,可人家說:“我現在都生活這個樣子,咋還顧得了家啊!”
羅剛沒有放棄,“你顧不了家,正好幫助家人拆遷之後,由政府讓他們住上新房,過上新的生活……。”
幾天不舍不棄,最後硬是讓其兒子回家呆了一個星期,才算把老人的思想做通了。
這還算順利的,羅剛介紹,街道有一位女幹部劉曉華記得,每次到一個叫戶主家去做工作,戶主都不在,家裏隻有一個身患癌症的七十多歲婆婆。她上百次到這戶人家,每次進門,看到老婆婆,她都會發自內心親熱地喊上一聲“大娘”,口氣比喊自己的媽還要親熱。看到婆婆在種菜,她就幫著提肥料;看見老婆婆烤火爐壞了,就趕緊拿到外麵去修;沒有什麽事情做,就陪著老人聊天。
可是,就是這樣的拆遷,卻經過了足足兩年之久。
到現在,還剩有好幾戶沒有簽約。
這個擁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江省城,和中國任何一個省會城市一樣,這些年既享受了發展進步帶來的方方麵麵成果,也滯留了改革陣痛中無以消解的種種頑疾。觀其曆時兩年的拆遷過程,其房屋征收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人事關係之複雜,規範征收的難度之大,曆史遺留問題之集中,令人瞠目結舌,難以置信。
原因,西江市下麵的北江區歸結最“和諧陽光拆遷”,他們沒有像中心區域所在的區那樣搞“強拆”,可“和諧拆遷”似乎又進行不下去了。
這真是不同的情況,對比著來啊!
曾省長調查著,還真是感覺內涵豐富了起來。
西江市北街區還真還了一個一切為拆遷戶著想,沒有政策,就“摸石頭過河”,采取政府主導,部門負責人包幹上門宣傳政策、化解矛盾、扶貧幫困等人性化的手段,派幹部和每一個拆遷戶協談。
可是,至今為止,雖然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在這次拆遷過程中,整個個北街區上下為此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超過了預期的計劃,僅就幹部上門做工作,沒有一戶上門少過七八十次。不僅如此,區政府所承受的壓力和風險已經不堪重負,“我們這幾年,恐怕再也不敢提拆遷二字了。”
那留下的幾戶不拆遷出來的居民更是有一番說詞。
“修成最美的一條街與我無關,補多少錢我才關心。”
“我這一輩子沒沾過政府什麽光,讓我遇到拆遷是運氣好。這樣發財的機會來了,我不多要點錢,以後還有什麽機會要?”
“千年等一回!遇上拆遷等於中了頭彩,我要用它享用一世!”
“你說我要錢不要臉也沒關係,有的人為了錢還去殺人,我不要臉又算得了什麽?”
曾省長在微服私訪中,從這些拆遷戶的心態,可想而知工作的難度。
北街區政府的幹部說,“政府要求講公平、講良心,幹部上拆遷戶的門怎樣進門,怎樣說話,遇到尷尬局麵怎麽辦?成了每一個上門做工作的幹部每天都要絞盡腦汁去想的最頭痛的事。”
為了進一步印證結果,曾省長堅持親身去棚戶區看看,可還不願簽訂拆遷的這幾戶居民還真是難找。多方打探,得知一位戶主在一片菜地裏勞動。
大熱的天,頭頂烈日炙烤,地麵焦幹滾燙。一位街道幹部不停地抹著臉上的汗水,一步不落地跟著一個六十來多歲的老人,行走在菜田裏來回穿梭,他想通過幫助老人噴肥料,做通思想工作。
可老人絲毫不為所動,一桶肥料完了,全身衣服汗得透濕,擰得出水來,老人背著桶頭也不回地就走了,隻撂下一句話:“我的房子不拆!”
這位街道幹部竟然沒有想像中的那般暴怒,見怪不怪的搖頭作罷。
曾省長上前就問了,“這麽不近人情,你好像不生氣?”
“習慣了。”
那名幹部真是習慣了,他說:“這一家我跟了一百七十多回了,就因為拆遷條件滿意不了他,硬是不同意拆遷。我估計不跑上兩百回,他是不鬆口的。”
“你還真有毅力。”
曾省長是由衷的讚了一聲。
那名幹部中一位四十多歲的漢子,臉色黑黑的,人看上特老實,“你們是…?”
曾省長淡淡的笑笑,“我們出來隨便走走,沒影響你工作吧?”他沒說身份,還掏出煙來散了一根過去,“群眾工作很難做,但有耐心就會有收獲。”
“是啊,幾千戶的工作都做下來了,還餘幾戶,無論如何也要做下去的。”
“你是哪個街道的?”
那位幹部笑了笑,“上河街道副主任羅剛…”
“你工作做得不錯!”
“唉。”羅剛歎了一口氣,道:“做這工作快兩年了,有時真是疲憊極了,前幾個月我們也鬆懈了一下,這不聽說省裏來了一位務實的省長麽,講了要講效能,可我們街道這一級,效能有時急不來,於是我們就隻好這樣天天與拆遷戶軟磨硬泡,希望有朝一日能打動他們….”
“一定會的。”
一起坐到了菜地邊,曾省長就與這位街道的事主任羅剛聊起了北街搬遷的事來,據羅剛講,這裏的故事太多了,難度很難說清,特別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當他們得知自己的房屋列入拆遷範圍後,怎麽也不願意搬遷。有一位老人的工作不好做通,他曾經經過多方打聽,得知老人有個兒子在沿海打工,電話號碼撥了上百次,仍然是用戶已關機的提示音。他沒法,隻好直接前往沿海,到其所在的區域打聽。好不容易見了麵,可人家說:“我現在都生活這個樣子,咋還顧得了家啊!”
羅剛沒有放棄,“你顧不了家,正好幫助家人拆遷之後,由政府讓他們住上新房,過上新的生活……。”
幾天不舍不棄,最後硬是讓其兒子回家呆了一個星期,才算把老人的思想做通了。
這還算順利的,羅剛介紹,街道有一位女幹部劉曉華記得,每次到一個叫戶主家去做工作,戶主都不在,家裏隻有一個身患癌症的七十多歲婆婆。她上百次到這戶人家,每次進門,看到老婆婆,她都會發自內心親熱地喊上一聲“大娘”,口氣比喊自己的媽還要親熱。看到婆婆在種菜,她就幫著提肥料;看見老婆婆烤火爐壞了,就趕緊拿到外麵去修;沒有什麽事情做,就陪著老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