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天下三分
一夜醒來,我成了世界天道 作者:工大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央曆一千八百八十五年,曹阿瞞派大軍討伐北海州州牧孔合,一年內征服了北海州。
大漢一共四十七州,還有其餘零散的行政區,故共有七十多位諸侯,其中最大的諸侯莫過於山陽州的袁本初了,擊敗了公孫白馬過後奪得了一半的幽州,獲得一半的戰馬過後再度發軍,擊敗了劉炎的兒子劉度,成為了北方最大的諸侯。
北方三大州全在其手,手下一共有七個州的地盤,雄踞大漢東北,一時間名聲威震天下。
第二名就是同為袁氏的袁公路了,占據了富裕的南陽州以及汝陽州,手裏有五個州的地盤。
最後就是占據了譙州、洛安城、徐州、北海州、[中立·天都]的曹阿瞞了,這些地方久經戰亂,雖然廣闊,但是人員稀少,所以曹阿瞞的實力略顯薄弱,並且夾在袁本初與袁公路之間,乃四戰之地。
曹阿瞞以天子之令,讓劉季玉代表征討自封為帝的袁公路,劉有德向袁本初借兵三萬,一同討伐偽帝,各路諸侯瓜分了塚中枯骨袁公路的地盤。
劉有德又在洛安城居住了下來,接受曹阿瞞的調令,曹阿瞞征伐了袁公路之後,又以同樣的方式聯合涼州的馬氏軍閥共同進攻袁本初。
曹阿瞞與袁公路在官渡爆發了大戰,以八十萬大軍大破袁公路五百多萬大軍,袁氏喪失了山陽州,袁本初病死,袁氏四分五裂,自此北方曹阿瞞再無敵手。
曹阿瞞又多次奉天子討伐不臣,將北方的諸侯全部征服擊敗,擁有了一半的大漢江山,隻是被大漢的幽都地府製造的忘川長河攔住了去路,南方諸侯以此河阻擋了曹阿瞞的進攻。
少靈帝年齡漸長,欲從曹阿瞞的手上奪權,於是讓國舅何承埋伏兵馬,並且召集其餘忠漢之臣,以最後的國運長龍斬殺曹阿瞞。
計劃被暴露,少靈帝被幽禁,氣運長龍被打散,化作三份隱於天地之間,所有漢臣被處死,其中曹阿瞞手下的重要謀臣苟獲被賜毒酒,少靈帝的皇後也被賜死,換上了曹阿瞞的女兒,少靈帝再度成為傀儡皇帝。
劉有德參與了此事,並且被少靈帝尊為皇叔,他帶著兄弟以及謀臣逃往南方投靠大表哥劉季玉,劉季玉將新野州送給了劉有德,有德擁有了人生第一塊地盤。
曹阿瞞整頓北方,並且擊退了大荒那些部族的進攻過後,再度揮軍南下,大舉進攻荊州,在劉有德的幫助之下,劉季玉打退了曹阿瞞的進攻。
不過由於年輕時候隻身入荊州,與那些世家大族鬥爭的時候留下了傷,大表哥劉季玉很快就死了。
中央曆一千八百九十三年,劉季玉因舊傷複發而死,曹阿瞞趁此機會南下,奪得了荊州,劉有德請得了諸葛武侯,用計謀擊退了曹阿瞞。
諸葛武侯從混沌戰場之上返回,並且決定彌補自己弟子南化仙人製造的錯誤,於是隱於子陽一帶,誘導劉有德請他出山。
在出山之後,諸葛武侯製定了一係列的政策,先是從孫家手中奪得了江州,隨後依靠江州取得了蜀州以及南州,西南各州皆被劉有德南下。
中央一千九百年,曹阿瞞再次進行南征,孫劉不得不結成同盟,天下隻剩三家最大的諸侯角逐天下,其餘的皆是偏安一隅之輩。
曹阿瞞與孫劉同盟在赤壁州進行了大戰,曹軍被孫家的大統領周公瑾以苦肉計、連環計、火攻之計大破,曹阿瞞戰敗後鬱鬱寡歡,在三年後逝世(其實是被天尊們抓走了)。
孫家孫文台與孫霸王也在同年先後逝世,隻剩下了孫家幼子孫權。
曹阿瞞的兒子曹不稱王,同年劉有德也稱王,孫家孫權也稱王。
曹家國號為魏,劉家國號為季漢,孫家為吳。
被打散的龍脈出現,分別成為了三個國家的氣運長龍,潛龍出淵。
自此,天下三分,關長生受命鎮守荊州,鳳雛龐元生隨同鎮守,多次打退孫吳的進攻。
西南由季漢統治,易守難攻,東南由孫吳統治,依據忘川長河天險以拒曹魏。
中央一千九百零五年,孫吳大統領周公瑾病故,同年劉關張也一同病故,傳聞孫吳大統領是被季漢丞相諸葛武侯氣的舊傷複發。
這個時期的名將以及一些天才都是無故陸陸續續病故,或是戰死於沙場,實際是被抓到了混沌戰場之上,但是民間卻編撰了各種故事。
什麽龐元生死於落風坡,關長生敗走麥城,諸葛武侯氣死周公瑾,張燕人鞭打小兵半夜被刺殺,什麽北地梟雄張小熊殺死典惡來……都是民間自己編撰的。
劉阿鬥繼承了季漢的基業,劉有德將整個國家托付給了諸葛武侯,並且讓劉阿鬥認諸葛武侯為義父。
原本以為諸葛武侯隻是一位擁有才能的隱士,後麵慢慢的,劉有德發現了不對勁,劉有德實力越發增強,就越發感覺到諸葛武侯的深不可測,於是他非常的聰明,給自己兒子找了一個幹爹。
不過季漢所擁有的幾個州荒涼,益州疲弊,蜀州地險,天府州是唯一稍微繁華的地方,哪怕季漢坐擁十州,也沒有辦法北伐。
中央一千九百一十年,曹不逼迫漢少靈帝禪讓,大漢王朝失去了他們的正統,曹魏王朝開啟,季漢以及孫吳也先後稱帝。
劉阿鬥追封劉有德為漢昭武帝,曹不追封曹阿瞞為魏武帝,要知道曹阿瞞少時候的夢想是做大漢的征西大將軍,沒有想到最後成為了權臣,成為了一朝之帝。
孫吳孫權也稱帝,曹魏討伐孫吳,張文遠於合肥州大破吳軍,以八千魏騎突擊孫吳百萬大軍,逼迫孫權逃竄,好在吳第二代大將軍魯子敬急忙調軍防禦,不過還是失去了合肥州。
三個大漢王朝分裂出來的王朝相互攻伐,戰爭不斷,西南的天部落的一些殘留部族叛亂,諸葛武侯帶軍平定,七擒七放其首領,得到他們的效忠。
大漢一共四十七州,還有其餘零散的行政區,故共有七十多位諸侯,其中最大的諸侯莫過於山陽州的袁本初了,擊敗了公孫白馬過後奪得了一半的幽州,獲得一半的戰馬過後再度發軍,擊敗了劉炎的兒子劉度,成為了北方最大的諸侯。
北方三大州全在其手,手下一共有七個州的地盤,雄踞大漢東北,一時間名聲威震天下。
第二名就是同為袁氏的袁公路了,占據了富裕的南陽州以及汝陽州,手裏有五個州的地盤。
最後就是占據了譙州、洛安城、徐州、北海州、[中立·天都]的曹阿瞞了,這些地方久經戰亂,雖然廣闊,但是人員稀少,所以曹阿瞞的實力略顯薄弱,並且夾在袁本初與袁公路之間,乃四戰之地。
曹阿瞞以天子之令,讓劉季玉代表征討自封為帝的袁公路,劉有德向袁本初借兵三萬,一同討伐偽帝,各路諸侯瓜分了塚中枯骨袁公路的地盤。
劉有德又在洛安城居住了下來,接受曹阿瞞的調令,曹阿瞞征伐了袁公路之後,又以同樣的方式聯合涼州的馬氏軍閥共同進攻袁本初。
曹阿瞞與袁公路在官渡爆發了大戰,以八十萬大軍大破袁公路五百多萬大軍,袁氏喪失了山陽州,袁本初病死,袁氏四分五裂,自此北方曹阿瞞再無敵手。
曹阿瞞又多次奉天子討伐不臣,將北方的諸侯全部征服擊敗,擁有了一半的大漢江山,隻是被大漢的幽都地府製造的忘川長河攔住了去路,南方諸侯以此河阻擋了曹阿瞞的進攻。
少靈帝年齡漸長,欲從曹阿瞞的手上奪權,於是讓國舅何承埋伏兵馬,並且召集其餘忠漢之臣,以最後的國運長龍斬殺曹阿瞞。
計劃被暴露,少靈帝被幽禁,氣運長龍被打散,化作三份隱於天地之間,所有漢臣被處死,其中曹阿瞞手下的重要謀臣苟獲被賜毒酒,少靈帝的皇後也被賜死,換上了曹阿瞞的女兒,少靈帝再度成為傀儡皇帝。
劉有德參與了此事,並且被少靈帝尊為皇叔,他帶著兄弟以及謀臣逃往南方投靠大表哥劉季玉,劉季玉將新野州送給了劉有德,有德擁有了人生第一塊地盤。
曹阿瞞整頓北方,並且擊退了大荒那些部族的進攻過後,再度揮軍南下,大舉進攻荊州,在劉有德的幫助之下,劉季玉打退了曹阿瞞的進攻。
不過由於年輕時候隻身入荊州,與那些世家大族鬥爭的時候留下了傷,大表哥劉季玉很快就死了。
中央曆一千八百九十三年,劉季玉因舊傷複發而死,曹阿瞞趁此機會南下,奪得了荊州,劉有德請得了諸葛武侯,用計謀擊退了曹阿瞞。
諸葛武侯從混沌戰場之上返回,並且決定彌補自己弟子南化仙人製造的錯誤,於是隱於子陽一帶,誘導劉有德請他出山。
在出山之後,諸葛武侯製定了一係列的政策,先是從孫家手中奪得了江州,隨後依靠江州取得了蜀州以及南州,西南各州皆被劉有德南下。
中央一千九百年,曹阿瞞再次進行南征,孫劉不得不結成同盟,天下隻剩三家最大的諸侯角逐天下,其餘的皆是偏安一隅之輩。
曹阿瞞與孫劉同盟在赤壁州進行了大戰,曹軍被孫家的大統領周公瑾以苦肉計、連環計、火攻之計大破,曹阿瞞戰敗後鬱鬱寡歡,在三年後逝世(其實是被天尊們抓走了)。
孫家孫文台與孫霸王也在同年先後逝世,隻剩下了孫家幼子孫權。
曹阿瞞的兒子曹不稱王,同年劉有德也稱王,孫家孫權也稱王。
曹家國號為魏,劉家國號為季漢,孫家為吳。
被打散的龍脈出現,分別成為了三個國家的氣運長龍,潛龍出淵。
自此,天下三分,關長生受命鎮守荊州,鳳雛龐元生隨同鎮守,多次打退孫吳的進攻。
西南由季漢統治,易守難攻,東南由孫吳統治,依據忘川長河天險以拒曹魏。
中央一千九百零五年,孫吳大統領周公瑾病故,同年劉關張也一同病故,傳聞孫吳大統領是被季漢丞相諸葛武侯氣的舊傷複發。
這個時期的名將以及一些天才都是無故陸陸續續病故,或是戰死於沙場,實際是被抓到了混沌戰場之上,但是民間卻編撰了各種故事。
什麽龐元生死於落風坡,關長生敗走麥城,諸葛武侯氣死周公瑾,張燕人鞭打小兵半夜被刺殺,什麽北地梟雄張小熊殺死典惡來……都是民間自己編撰的。
劉阿鬥繼承了季漢的基業,劉有德將整個國家托付給了諸葛武侯,並且讓劉阿鬥認諸葛武侯為義父。
原本以為諸葛武侯隻是一位擁有才能的隱士,後麵慢慢的,劉有德發現了不對勁,劉有德實力越發增強,就越發感覺到諸葛武侯的深不可測,於是他非常的聰明,給自己兒子找了一個幹爹。
不過季漢所擁有的幾個州荒涼,益州疲弊,蜀州地險,天府州是唯一稍微繁華的地方,哪怕季漢坐擁十州,也沒有辦法北伐。
中央一千九百一十年,曹不逼迫漢少靈帝禪讓,大漢王朝失去了他們的正統,曹魏王朝開啟,季漢以及孫吳也先後稱帝。
劉阿鬥追封劉有德為漢昭武帝,曹不追封曹阿瞞為魏武帝,要知道曹阿瞞少時候的夢想是做大漢的征西大將軍,沒有想到最後成為了權臣,成為了一朝之帝。
孫吳孫權也稱帝,曹魏討伐孫吳,張文遠於合肥州大破吳軍,以八千魏騎突擊孫吳百萬大軍,逼迫孫權逃竄,好在吳第二代大將軍魯子敬急忙調軍防禦,不過還是失去了合肥州。
三個大漢王朝分裂出來的王朝相互攻伐,戰爭不斷,西南的天部落的一些殘留部族叛亂,諸葛武侯帶軍平定,七擒七放其首領,得到他們的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