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秋風裏有著桂花的香氣。


    夜漸深,梅蘭妮坐在燭光下讀報。


    李媽媽進來,用燭扣把殘燭的火焰滅去,再把殘燭從燭台上取下,換上新的蠟燭,點亮。


    梅蘭妮桌上的燭台是梅花的造型,花瓣和花芯上一共插了六隻蠟燭。


    梅蘭妮見是李媽媽,“這麽晚了,媽媽隻管去睡。這些事讓小丫頭做就好。”


    李媽媽道,“夫人也早些睡,晚上天氣涼,還要加件衣服才好。”


    梅蘭妮點點頭,眼睛被報上一則消息吸引。


    李媽媽換完了蠟燭,罩上玻璃罩,悄無聲息的離去。


    梅蘭妮讀道,今秋內務府讓江南送兩萬支蠟燭上進京。


    她家的蠟燭也成了搶手貨了?


    乾隆下江南時,江南的官員要討好皇帝,給他總是用最好的東西。


    這年頭的蠟燭黑煙很大,而且要不斷的剪燭芯。就算是皇宮裏用的也是這樣。而蠟燭還是高檔生活日用品,隻是有錢人家才能用。貧苦的人家用的是油燈。


    而華家製造的蠟燭用了化學的方法,除去了油脂酸的甘油成分,使得蠟燭沒有黑煙,而且比一般的蠟燭還明亮。


    皇帝在江南用過這樣的蠟燭後,回京後就不習慣了。所以下旨讓江南的官員進蠟燭。


    梅蘭妮想,皇帝下了一次江南,她家的產品多了些銷路,拿到些大訂單。


    隨著皇帝南下江南的北方貴族們,到了蘇杭就象土豪一般瘋狂購買。


    她家的珠寶首飾被買光了,鴿蛋大的池蝶蚌珠,和南洋的寶石,讓那些北來的滿人發狂。


    歐洲來的望遠鏡,放大鏡,老花鏡等也銷售一空。使得她的鋪子隻好關門一個月。


    印著蟲草的紗帳,生產計劃已經排到了明年年底。梅蘭妮盤算著,要不要再增加流水線。


    隻是火柴沒有皇家的定單,因為皇帝是不用火的,即使點燈也是在外麵點好了送進去。不能在皇帝麵前打火。加上乾隆沒有抽煙的習慣。


    雖然火柴沒有皇家的定單,但是火柴的銷量還是巨大。如今,已經有官員上疏要對火柴收稅。


    這種事還是讓她家的男孩們去對付。


    華家產品並不隻是麵對上層社會,他家的省油燈走進了千家萬戶。


    說起來,這省油燈並不是他們的發明,這燈在唐朝就有了。他們隻是精製了。


    省油燈是根據冷卻油溫,延長油的燃燒時間。這和後世汽車省油原理是一樣的。中國人是聰明的,除了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外,他們有著無數的小發明。


    就象如今,梅蘭妮他們把後世的科技山寨到了這裏,但是,在這過程中,當地的工匠不斷提出了改進。有些的改進對他們來講都是耳目一新,這些人比愛迪生一點都不差。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壓製工商,華家做法相反,他們大力鼓勵工農業發明創造。任何的發明,一經使用,都給予豐厚的回報。這樣一來,在他們身邊已經集聚了大量有才華的技工。也正是有了這樣優秀的工人,華家的事業才能蓬勃發展。中國文明的天空正是由這些做工的人所支撐。中國的文字早已經揭示了這個真締。


    報上又一則消息說,今年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的戲劇,話本,傳奇等讀物。還說,已經和千利休的後人取得了聯係,為他們提供了茶葉,茶具,幫助他們宣傳,推廣茶道。


    梅蘭妮會心的笑了。


    想起多年前,她的兒子們在討論如何對待四周國家時,無一例外的都說要按照後世美國人的方法:對他國拚命輸出是是而非的理念,而絕對不能輸出科技。有機會就挑起他國的內亂,或者挑動鄰國之間的矛盾。並在那些國家裏扶持親華精英,讓他們覺的月亮都是中國的圓。


    大量輸出中華文化,在沒有電影出現的年代裏,戲劇就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讓日本人能看的懂中國戲劇,還特意派了昆劇師傅去教他們,日本人把他們的戲劇叫做“能”。


    這時候的能劇大都演的是中國的戲劇。


    日本人喜歡這個‘道,’那個‘道’。


    華家的那幾個就動腦筋幫助扶持他們的各種‘道’。


    如‘花道’,齊逸是直接用了明代袁宏道的推薦給池坊派做教材。


    還對日本出口了大量的香料,和製香書本,和各類精巧的香具,幫助他們創立了京都香道。


    教會了幾個日本人二十四式太極拳,幫著他們在日本創立了拳道。


    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著的.他們每年向日本的出口量在急劇上升,日本人對中國產品從熱愛到如今的狂愛。


    如今他們已經成了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這時的日本還是在德川家族的統治下,天皇暇仁的位置就象虛設。


    由於日本的銅礦日漸衰竭,日本每年限製了黃銅出口量,但是,對於華記來的船隊,還是盡量供應的。


    這樣,就使得其他的清國來的販銅船的得銅量就少了。官商出海販銅很快就成了赤字經營。


    範家在販銅的過程,虧欠了朝廷大量銀兩。對於和洪門的商業競爭力不從心起來。


    這使的洪門在北方地區的的工商業飛快的發展。


    在廣南,他們采取的方法是拉攏北方的鄭氏集團,打擊南方的阮福集團。這也是中國的傳統策略----遠交近攻。


    而對暹羅,柬埔寨這樣的小國,就讓他們之間不停的有戰爭。或者有內亂。


    這些手段是超級大國常用的,如今他們拿來試,也是很好用的。他們就在這些混亂的空隙裏把自家的實力做大。


    而在他們的地盤上,他們首先做的是建立學校,教中國文字,推廣漢話。


    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許多事情還沒有辦,先就辦學校?而且學校中不僅收華人,還收了土人。


    這個時代的華人在南中國海域的地位是很高的。在那個海域,華人被稱為‘唐人’。土人見了他們都要禮讓。


    許多小國的法律規定,唐人如果殺了土人,賠款既可。土人如果殺了唐人,不管是什麽原因都是死罪。


    這是上千年來大國的影響作用。


    這使得華人在那裏高人一等,中國文字成了華人的專用,當地貴族的語言。


    現在,連土人都能學漢文,許多人感覺不舒服,反對的聲音很大。


    可是,洪門的決策人強行推廣了這項措施。幾年來,很多土人都會說華語,而那裏的華人與他們的交往也容易了。自己的生活也方便了。反對聲音這才小了下去。


    這就是站在曆史高度上的優勢了。華家的人十分清楚的知道,當時歐洲如果統一了文字,就不會在羅馬帝國衰亡後分裂成了眾多小國。


    而華夏大地幾次分裂,都最終統一起來,這和統一的文字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他們在湄公河下遊,占城,獅城,呂宋等南中國海地域推廣中國文字和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反對的聲音是沒有停止過。


    上把這些爭來吵去一一刊登,並不隱瞞這樣的分歧。


    如今在為了統一口語而爭吵。


    中國文字雖然早就統一了,但是口語卻是各地都不同。大的語係有好幾個。光是南方就有吳越語係,閩粵語係等。各語係中又有上百種方言。各地的人碰在了一起,說著不同的語言,口頭交流起來很費勁。有時都有一種雞同鴨講的無奈。


    齊逸提出要用官話來統一教學口語。這就象後世的推廣普通話。由於這時沒有電視,電台,這個推廣難度要大很多。


    這個提議立刻就遭到了強烈的反抗。


    洪門怎麽能用清狗的官話?


    齊逸不退讓,這官話原本就是我們漢人的語言,被他們占用了,怎麽就成了他們的?就象北京城如今住著滿人,你能說那不是我中華的地方了嗎?我們如果放棄這種語言,那他們就占有的更是理直氣壯了。


    齊逸一麵和反對派打著筆戰,一麵在獅城辦了所師範學校,土人也能進來,官話說的好,也可以派去教書。


    這時代教書是個體麵的活。土人有這樣的機會很是珍惜。


    另外,齊逸還有後手,官話說的好的土人可以選擇漢姓,有了漢姓的土人就和漢人同樣的待遇。可以進入各管理機構成為公務員。


    這樣一來,南洋的土人掀起了學習漢文化的狂潮。


    漢語開始成為了南中國海域的官方語言。


    王西涼倒是很讚成齊逸的做法。他曾在藏人,苗人的地方生活了多年,所以對土人沒有什麽太大的偏見。


    但是,有人很多人很不高興,特別是南洋的世家,指責齊逸這樣做是亂了漢人的血統。


    王西涼在報上寫了文章反駁。文中說到,晉時五胡亂華,而今人們隻知道有漢,誰還知道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些胡族?


    梅蘭妮笑了,王西涼說的好象我們漢人的血統裏融了胡人的血。


    可是仔細想想,曆史上的胡人都到哪裏去了?還不是融入了中華?


    大大小小的事情,象波浪,一波接著一波。


    時光就象流水,一寸寸流逝。


    這天,梅蘭妮接到梅朵從獅城寫來的信。


    信上說,


    “...西班牙的商船卡特琳娜公主號的弗郎西士船長,請我們替西班牙的大主教轉交一封信和份禮品。禮品是放在一木匣子裏。信封上的地址是‘蘇州,錦帆涇東,金姆橋北,華家梅夫人’。我和秦煉看時,這不是我們家的蘇州地址嗎?於是我們就拆了信看。原來那是安托尼神父寫來的。你還記得那個神堂裏愛好植物的神父嗎?(梅蘭妮怎麽會不記得?她還為他做過一幅繡像。)


    原來,安托尼回到了羅馬,用那繡像或得了洛林和哈布斯堡家族好感,幫助他在羅馬教廷內得到了個神職。1745年在瑪利亞.特裏莎的推薦下,去了西班牙巴塞羅拿做輔理主教,如今已經成了那個地方的教區主教。


    現在,歐洲的船隻大多數都是到獅城和西貢與我們交易,去大陸的歐洲船很少。弗郎西士船長聽說我們家有定期往返大陸的船隊,所以就把他們主教的信托我們帶回。我一看是熟人的信,已經寫了回信,並選了回贈的禮品,托弗郎西士船長帶回。他給你的禮品是1749年版的皮斯托亞手槍和一些地中海地區的植物種子。還有西班牙的皮水壺。槍和種子被秦煉和我拿了,皮水壺被邊峰截去了。不過,我們已經和西班牙人說好,讓他們下次再多帶些皮水壺過來交易....”


    算來,她第一次見到安托尼距今已有整整十六年了。


    這十六年裏,她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他們已在北方的商路上完成了十六個商業點,這些商點以小鎮的形式出現。


    而長江的沿岸,如今也已建成了十二個小鎮。


    洪門各會的勢力也借此發展壯大。


    乾隆十三年大旱,而各地的官員和地主們對農民的逼剝卻一點也沒有放鬆。


    洪門的各根據地由於南方和海外的糧食充裕,所以沒有受到旱災的影響。洪門的人沒有饑荒的威脅。於是,周邊有大量流民湧入小鎮。


    流民在那裏有了新工作,得到了安置。這樣,工人的隊伍不斷的壯大。新的生產關係在逐漸形成。


    一位姓馬的老外曾經說過,結成新型生產關係的人,將成為舊社會的掘墓人。文明就在這種新與舊的交替中緩緩向前。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不是沒有受過滅國的遭遇。但是在滅國後,他們能一次又一次的複國。使自己的文明連綿不斷。


    猶太人說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神的最愛。


    可是縱觀幾千年曆史,世界上古老的文明都相繼衰亡,惟有中華文明自古至今屹立東方不衰。中華民族才是天地之間的首選---最優秀的民族。


    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的故事發生過,有多少的故事還將發生。


    徐徐金風中,千頭萬緒的哪裏說的完。


    隻得一聲“天涼好個秋!”


    (全文完)(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穿物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Vinill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Vinilla並收藏清穿物語最新章節